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752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docx

8下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25《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朗读全诗,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背景简介。

⑴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诗。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⑵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的遭遇,表示同情和不平。

刘禹锡写此诗回赠。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3.阅读理解要求参照注解,解释诗歌内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4.师生共同读品诗句研读赏析:

①首联:

交代了什么?

体会“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

  明确: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表达痛苦、孤寂、愤激之情。

  首联:

刘禹锡因为参加顺宗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被贬到郎州,连州,夔州,和州,郎州在战国是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作者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句,让读者体会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感觉到诗人抑制以久的愤激心情。

②颔联:

此联用了什么手法?

意在传达什么心情?

明确:

用典。

“闻笛赋”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的悼念,“烂柯人”典故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颔联: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

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

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

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

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

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③颈联: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如何理解?

  明确: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

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

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何必为我一人可惜?

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用这些具体的景物形象地表达对现实的愤懑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在客观上饱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哲理。

  颈联:

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

表达自己遭贬的愤激之情。

但这句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说明了“新生的事物必然要代替没落的事物”这一哲理。

④尾联:

结尾有什么用意?

  明确: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尾联:

是点睛之笔。

“长精神”含义深刻表现诗人意志不衰和乐观精神。

5.背诵这首诗。

二、《赤壁》:

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

1.朗读全诗。

2.作者简介:

  杜牧:

字牧之,唐代诗人。

在诗歌创作上与另一位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吴大将周瑜打胜曹操的地方,在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

此“赤壁”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只是借题发挥。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和思想感情。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思考探究:

  ①《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②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冲天豪情。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

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和思想感情。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讨论探究:

①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明确: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②颔联用了什么修辞?

两句有何联系?

  明确: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③颈联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

“双关”。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④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舍身取义的民族气节。

    

⑤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明确: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⑥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明确: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 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 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 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5.背诵这首诗。

四、《水调歌头》:

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

1.朗读全词,扫除文障:

宫阙(què)绮户(qǐ)婵娟(chán)。

2.作者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著《东坡乐府》。

 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

(小序)总结:

中秋时,大醉时。

“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

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

——团圆。

要点提示:

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

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3.介绍“词”的体裁:

《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4.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和思想感情。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整体感悟:

①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

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明确:

实景: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虚景:

宫阙、琼楼玉宇。

6.思考讨论

  ①首3句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向往?

为什么会有?

明确: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

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

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为什么向往呢?

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②“又恐”暗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

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

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

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③“天上”好,还是“人间”好?

  明确: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那几句在暗示什么?

明确: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

“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⑤作者问月亮带着怎样的心情?

  明确: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⑥面对这样的无奈诗人如何顿悟的?

明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

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

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

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

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

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人不能选择天气,但可以选择心情。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7.背诵这首词。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1.朗读全诗。

2.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而免官,复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隐居济南云庄,天历二年(1329年),征拜陕西行台中丞,到官四月病卒。

张养浩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

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登华不注,游大明湖,览龙洞,赏泉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其作品流传下来的有散曲小令160多首,诗近400首,各类文近百篇。

3.简介“曲”和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

曲大致分为两种:

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

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

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分析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6.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句话?

  明确:

“亡,百姓苦”好理解。

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

“兴”,怎么也“百姓苦”呢?

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

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归纳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