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624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2.docx

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2

2013连江小学语文1班班级简报

(第一期)

指导老师:

康秀珠班主任:

陈钦峰

 

卷首语寄语:

思想碰撞,远程研修,使无论年轻年老的心,都激情飞扬。

点击你的实践经验,浏览他的观点主张,我把好的做法,一一复制,精心收藏。

说出你的困惑,拂去我的迷茫,远程研修,让我们拨云见日、神清气爽!

打开页面,有真诚的鼓励,有善意的提醒,有由衷的敬佩,有诚恳的批驳……研修,使心与心之间都变得澄澈坦荡!

虽然不曾谋面,但缘分使我们一路同行。

亲爱的老师们,为了我们心爱的学生,为了我们教育的辉煌,让我们以网络为平台,以辛勤耕耘,用心血灌溉,携手共进,一起把新时代的旋律唱响!

课改前沿

 

立足文本   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

  张林静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教学价值,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语言点,教学要求,学生特点,生字词语,标点符号,空白点,矛盾冲突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而准确把握文本语言教学价值,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就成为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笔者在挖掘语言点上的一些思考:

 一、根据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挖掘语言点。

   《课程标准》中按不同的学段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我们挖掘语言文字训练点的基本依据。

同时,我们还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一篇课文的训练重点。

    教学二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我们首先考虑,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而低年级的小朋友有时因不理解词意,说起话来还是有困难的,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特点,我们把语言训练的切入点定为:

理解感悟“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

”小猴子的出现与小松鼠和小兔子不同,他不受旁人的影响,先“望”再“爬”然后“摘”。

为什么小猴子能有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动作,这是本文理解的难点,同时也是课文的重点。

成熟的葡萄的颜色、样子孩子们生活中已经有过感受,只要再给予图片的直观感受,葡萄的甜自然能把握得到位了。

然后,再通过观察、想象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

“迫不及待”这个词是学生第一次在课本中接触到,好在“迫”、“待”两个字都是接触过的,可以运用逐字组词的方法来理解。

比如“迫,迫切的迫”、“待,等待的待”,这样一来,“迫不及待”这个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而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在口渴难耐的时候,看到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怎能不像小猴子一样迫不及待地往上爬呢?

学生边演边说,边体验边想,逐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语言。

在这样训练的基础上,学生不仅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二、紧扣重点的“生字和词语”,挖掘语言点。

    字词是阅读、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石。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语感、理解能力上它向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应充分重视字词这一语文基础训练,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

 

    一年级课文《四季》中,几处运用到叠音词:

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作者为什么不说“很尖”“很圆”“很弯”,而要说“尖尖、圆圆、弯弯”呢?

这就要考虑叠音词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具有形象性、确切性和音乐性的特点。

这三个句子中的叠音词使草叶、荷叶、谷穗的特征  更加形象,表达的意思也更加确切。

这样表达,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另外,还表达了作者对草叶、荷叶、谷穗那种亲切与爱怜的情感。

  

    薛法根老师教学《爱如茉莉》,首先板书“爱如茉莉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朴素温馨……”等三组共六个词语。

这六个词语有的是课文中直接就有的,有的是薛老师对词语稍作修改归纳出来的,都是描述茉莉特点的词语。

薛老师要求学生用其中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说“在同学们心中,茉莉是什么样的?

”这一问题的抛出,提升了词语教学的价值。

学生学习词语,不是单纯停留在“积累和理解”的层面,而把目标指向到“言语表现”。

学生通过用词表达来内化语言,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大脑中的“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成为学生言语表达的鲜活元素。

三、根据特殊的“标点符号”,挖掘语言点。

    标点在语言文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除了表示停顿时间的长短以外,有的标点还隐含着特定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想象,挖掘其内在的特殊含义,以加深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

    《画杨桃》这篇课文中,老师和同学们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

第一次同学们回答——“不像!

”“像五角星!

”同学们发现“我”画的杨桃有别于他人时,立刻断定“我”画错了,两个感叹号反映出同学们自以为是、洋洋得意的神态。

第二次同学们回答——“不……像。

”“像……五……五角星。

”刻画了同学们知道自己判断失误了,大家因为不好意思而说话断断续续的情态。

教学时,引导学生结合标点符号读读句子,就会发现这里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别有用意。

感叹号相对好理解些,学生可以理解为强调语气,明确态度。

但省略号就不太好理解了,学生可能会僵硬地套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是省略了说的话,我们可以追问“那你看省略了什么话?

能补充上去吗?

”学生立即哑言,明白省略号在此处不表示省略的内容。

我们可以再让他们读句子,把标点符号读得慢些,学生就会发现这里表示同学说话结巴、断断续续。

于是,学生就从对标点符号的关注中明白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四、寻找课文内容的“空白点”,挖掘语言点。

    文章的叙述描写总是有其艺术特点,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需要读者在读文章时精心思考,才能读懂蕴藏在内容和文字背后的东西。

像这样,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就是文章内容的空白点,它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间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成为训练学生语言和思维的一个个“契机”。

语文课上,找到这样的“空白点”,进行精心的设计,就可以就能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点”。

在课文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创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是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

    课文《顶碗少年》中,少年在第一次失败后没有慌乱,而且不失风度,可是第二次顶碗失败后,他心情十分紧张,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

他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这时,台下一位老者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没有责备的神色。

课文中写道: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呢?

作者没有明白的告知,可是,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少年的状态,使少年获得最后的成功。

只有知道老者说了什么,才能理解少年的情感变化过程,抓住这个空白点,是体会人物情感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抓住“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于是,“孩子,勇敢点,你一定行。

”“失败乃成功之母。

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这点失败不算什么,人生的道路上那有不遇到点挫折。

不要慌,沉着应对,勇于拼搏,成功属于你”等等句子,都经学生的想象流淌在课堂上,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本,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再如《活化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在介绍“中华鲟”的样子时,用了一些深入描写,使中华鲟的样子栩栩如生地展现;介绍“银杏树”时则说“它的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

而课文却没有详细地介绍大熊猫的可爱。

也许是我们都太熟悉大熊猫了,作者有意留下了这一片空白。

抓住这个空白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就又为孩子铺垫了培养其说话能力及写作能力的基石。

再如《黄山奇石》一课中详写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略写的部分就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

这样就把培养想象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结合了起来,对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语言发展、实践能力都大有好处。

五、寻找文本的“矛盾冲突点”,挖掘语言点。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

    课文《桥》中有这么一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我们知道“揪出”是揭发出,捉拿出来的意思。

带有贬义的色彩,面对坏人或做错事的人才采取此行为,动作比较粗鲁。

但这个词偏偏用在高风亮节的老支书身上,这样用词不符合人物身份。

可是在《桥》这篇课文中,“揪出”这一个词语,却蕴含着个人的心灵密码。

作为一位村老支书,为什么在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把自己的儿子揪出来,把求生的机会让给别人。

这一点,我们在读完全文时才知道。

同样面对自己的儿子,在课文后面又有一个描写老支书动作的词语——“推上”。

这一“揪”一“推”,面对同一个人(儿子),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这样一分析,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把老支书这个人物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

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读写结合的训练

提交人:

李莉发布日期:

2014-02-2610:

23:

3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理解并运用并非隔离断开,理解中运用,运用中理解,螺旋上升,循序渐进,这是语文学习的规律。

许多教师也认识到,要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正确表情达意的能力,仅凭教材一个学期安排7、8次的写作教学,这不仅在“量”上严重不足,而且在“质”上效果也不理想。

所以,课堂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课堂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

而能否正确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把教材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并加强课外阅读,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能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住机会,进行读写训练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课堂练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

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1、读中扩写

 “词串”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个特色,它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将一组词语组成韵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

学生图文对照,反复诵读,不仅认识了字,理解了词语,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

同时,词串也为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教师可以利用词串让学生发挥想象,把词串连成句子。

2、读中补写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教者应抓住文本中略写的地方,也就是情景描写的比较单薄之处,让学生把它写得厚实,写得丰满,还原当时的情景,促进学生言语表达水平的提高。

教学《桂花雨》第三自然段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

请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摇花乐的有关句子,然后一边读一边结合插图想象摇桂花的情景,和作者一同分享童年的欢乐。

师:

孩子们,桂花摇落时美吗?

生:

美。

(异口同声)

师:

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

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飘落下来。

生:

桂花还像夏天的雷雨一串串地直泻下来,顷刻间,就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花地毯。

师:

这景象真美,此时桂花落在了你的头上、颈上、身上,你的感觉怎样?

生:

桂花落在我的颈上,有一股痒痒的感觉,真好。

生:

桂花落满一身,我变成美丽的花仙子啦,蜜蜂、蝴蝶都围绕在我身边翩翩起舞。

……

教学中,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训练点,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进行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充分的、充满个性的对话中,将文本语言转化为运用的“活”的语言。

3、读中仿写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教学《云房子》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说出课文写了小鸟们造房子。

教师进一步引导:

师:

小鸟们造出了怎样的云房子?

生:

有花儿一样美美开着的。

生:

有大冬瓜。

   

生:

有大房子。

   

生:

还有大礼堂。

…………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了云房子)

师:

你最喜欢的云房子是怎样的?

(学生表演读“有的像大冬瓜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

师:

这群小鸟为我们送来了美丽的云房子,想一想,除了我们看到的这些,还有什么样的云房子?

   

投影出示:

我们的云房子真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

孩子们发挥想象说出了各种各样的云房子,生动有趣。

4、读中续写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① 延伸情节

延伸情节,续写精彩。

有些课文的结尾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此时此刻让学生延伸情节,补充结局,对深化理解原文,培养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颇有益处。

如《爱之链》一课演绎了“乔伊”、“老妇人”、“女店主”三个陌生人之间传递爱的故事。

教学中,抓住细致刻画人物衣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的语句,感受爱的不同形式,体验爱的丰富内涵,凝练成了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练笔支点:

师:

乔伊把爱传递给老夫人,那么老妇人也将这爱传递给别人了吗?

请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师:

这就是老妇人给女店主的帮助。

老妇人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帮助女店主呢?

生:

她怕女店主不接受。

师:

读了这张字条,女店主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怎样的泪水?

生:

感动的泪。

    生:

希望的泪。

师:

是什么使女店主觉得一切都会好的?

师:

正是陌生人之间的爱让女店主充满了希望。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想象如果女店主生活中也遇到这样需要帮助的人,她会怎样做呢?

生说。

师配乐述说:

就这样,环环相扣,形成了爱之链。

爱就是接力棒,现在请拿出笔以这样的的开头,展开想象,写一写。

出示:

1、老妇人告别乔伊……2、乔依醒来……(选择其一)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关爱,编织起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② 角色转化

角色置换,提升感悟。

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是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的言语表现,这种表现有外显性和内隐性。

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用敏锐的目光把握作者想言说而未说出的空白点,顺势给学生提供补白言语表达的时机,通过置换角色的体验,把作者未曾言说的内容,通过学生的笔表达出来。

教学《天鹅的故事》课文结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

师:

从此以后,这只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一挂就是30年。

(投影出示)

听了斯杰潘老人的讲述,我凝望着墙上的猎枪,不禁陷入了沉思……(生练笔后交流)

生:

听了斯杰潘老人的话,我凝望着墙上的猎枪,不禁陷入沉思:

这群可爱的天鹅让我懂得了面对困难要勇敢顽强,学会团结合作。

它们是人类的朋友,然而面对人类残忍的杀戮,它们的数量在急剧减少。

人类啊,当你们的猎枪射中它们时,难道没有看见它们绝望的眼神,没有听见它们凄厉的叫声吗?

请收起你们罪恶的猎枪吧!

让学生作为斯杰潘老人的倾听者“我”的角度去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巧妙地突出了文本所表达的保护动物的主题,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

5、读中抒写

阅读是读懂文章,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表达。

通过阅读进行写作,有利于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适用已学知识的重组创新。

教学《草原》一文,教师引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并在留给自己印象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运用批注的方法默读课文。

接着抓住“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与《敕勒歌》中的“茫茫”比较,读出体现草原并不茫茫的地方。

学生三次反复吟唱“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柔和的小丘、无边的绿毯、奔驰的骏马,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一切都那么美好。

此时再让学生拿起笔抒写自己对于草原的感受。

学生们被草原的美丽陶醉,由衷地发出一句句赞叹。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优美的词语如涓涓细流倾泻于笔尖,已不再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之外的异客了,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学生的心灵,成为了富有活力的生命元素。

教学《草原》时,还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此刻,多少留恋,多少感激,多少真情涌动在心,在这夕阳下话别,你最想说什么?

写下来。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让学生抒写感言,是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充分感受文学创作的魅力。

教师引导学生写感言,是对文本的纵深挖掘,学生抒发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实的语言文字。

塑造精神和培育情感的同时,“写”为阅读教学增添了亮色。

二、妙用习题,强化读写训练

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教师需要花力气钻研,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内容,做到化难为易,揭示规律,总结学法,形成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正确认识学生。

大多数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往往要高于表达运用的能力。

但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重理解轻运用,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不到位。

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真正提高。

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加强读写训练,尤其是要重视教材中读写练习题的指导和落实。

我认为要提高课后练习指导的有效性,关键是提炼方法、加强指导。

1、提炼方法

要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要正确把握教材。

先要“钻进去”,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

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

如果教学内容比较精当,可以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

2、有效指导

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通过适当迁移、学以致用等方法加强训练,就能更加有效。

①灵活呈现,适当迁移

语文课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苏教版国标版的课后练习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课后练习题中,往往将听、说、读、写、思等能力分解为若干的训练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层次感很强。

有些读写练习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师或不加任何指导把它布置为课外作业,结果学生束手无策;或在课堂上稍作指导,但没有落实训练,也难以达到练习设计的目的。

结果许多学生的写作要么三言两语,内容空泛,语言生硬,要么不得要领,胡凑字数。

面对课后读写练习,我们不能仅仅是教学生练习,也不可局限于练习本身,还要注意灵活运用读写练习在课堂上触发生成点,由此引发学生的对文本研读,对语言文字的内化。

《特殊的葬礼》课后练习:

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饱含深情地作了演讲,请你还原出菲格雷特总统饱含深情的演讲辞。

教学时,我多次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如:

教学第3自然段时,为让学生感受大瀑布的雄伟壮观,要求学生自由读,圈出重点词语,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的训练是在讲现在的瀑布的情形的时候:

展开想象,现在的瀑布是什么样?

学生齐读后,教者说:

瀑布在诉说,它会诉说什么呢?

让学生站在瀑布的角度诉说它的悲惨遭遇。

这也是让学生能深刻理解造成今天瀑布样子的原因。

有了这样的铺垫,就能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爱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最后,让学生以菲格雷特总统的名义写一篇讲演稿,有了前面的铺垫、准备,这次写作水到渠成,非常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②集中训练,学以致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应该积极倡导”、“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单元练习的编排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重视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为学生搭建起语言实践平台,拓宽了学习的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为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语言实践材料。

“处处留心”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

“将图和对应的词语连接起来”、“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图中的情景”、“奇妙的传播种子的方式”、“读词串画场景配诗句”、“认脸谱说性格”等,以及“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以教材编排的练习为抓手来组织课堂教学,通过适当迁移、学以致用等方法加强读写训练,既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僵化保守、步步为营的套路,还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读得熟、读出情的基础上,突破原有思维的束缚,畅谈体验,使生命在课堂上得以绽放。

三、海纳百川,丰富读写内容

古人把阅读比作根,把作文比作叶,根深才能叶茂。

这一形象比喻说明读书是学生摄取作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阅读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领会文章内涵、作者意图以及表现方法的能力。

指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看看社会,看看家庭,就让学生有取之不尽的材料,再加上从课外阅读中吸取了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学生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东西在习作中表达出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将所读的书与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获取的材料结合起来,学生就不再怕作文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1、营造愉悦的读书氛围

大文豪鲁迅说:

“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

”可见,多读、多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量化了各学段的阅读量,学生的书读多了,可是为什么作文还是鲜活不起来,丰富不起来呢?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于“读书破万卷”的基础之上。

①营造校园读书的大环境

催人奋进的读书名言、赏心悦目的书画作品、诗情画意的校园绿化能让人走进美好的读书殿堂。

在我校的墙壁上悬挂着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科学家的名言,让学生沐浴书香、感受阅读的情趣。

同时,我们还重视营造开放、自然的阅读氛围,创设课外阅读的有利条件,让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为提高图书资料的流通率、使用率,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凭借书证借阅图书。

②建设班级读书的小环境

营造浓郁的班级读书氛围对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十分重要。

如在班级成立图书角,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图书,并把学生自己购买的书籍进行交流,达到学生一人购买一本书能读到多本书的效果。

班级布置也突出“读书”这一主题。

把学生制作的读书小报、书画张贴在教室里,并设计出一个展示学生读书收获的专栏。

专栏中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有学生或老师的读书手稿。

学生在这样洋溢着浓浓书香的班级文化环境中阅读着经典,收获着快乐。

2、指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写生活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只有观察才能把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反映出来。

观察越仔细反应就越逼真、生动。

在平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识到练笔就从身边的小事写起。

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校园里的、马路边的、家庭中的等等各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