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57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docx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

淇县一中高一语文测试题

淇县一中教科处命题(2016.3.15)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C.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发生紊乱,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进行调节,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D.“天”是自然的法则,一切知识都与之相关,秦汉时代的人们以“天”为根本法则认识外部世界,以神仙信仰为终极依据认识自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苏洵《六国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决定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

结交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

招致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

当……时候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B.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C.二、三两段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

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二、三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小题5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月圆

(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1)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2)这里指光彩更加柔美。

(3)未缺:

指月圆。

(4)列宿:

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句一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除了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所需,还要对百姓进行教化的语句是“,,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荀子在《劝学》中谈到学习要注重积累时,说“,;不积小流,。

(3)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

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

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

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

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

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

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

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

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

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

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

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

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

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

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

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

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

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

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

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

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

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

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

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

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

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

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

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

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

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

不仅有色,而且有声。

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

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

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

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

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

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C.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12.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13.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6分)

14.文中说:

“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

”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投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B.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C.七月流火,早晚穿一件汗衫都热得受不了。

D.本届展销会邀请到了安徽、浙江、上海等地知名企业,湖笔、宜笔、徽墨、宜纸、歙砚等文房四宝济济一堂。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2015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1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⑤③④⑥B.④⑥②①③⑤C.④⑥③⑤②①D.②①④⑥⑤③

18.下列古代诗句所蕴含的理趣与故事内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相传,古希腊有位国王做了一顶纯金王冠,但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假。

如何临别真假又不损坏原物?

国王将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尝试过很多办法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踏入浴盆,水往外溢。

他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答案。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D.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以“志愿服务”开头。

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

要求:

①要全面;②不超过50字。

(4分)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为参与前提的社会事业,重在出力而不是出钱,致力于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

这项事业有上百年的历史,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的内心都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面,都期望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志愿服务是把这种期望变为现实的一种途径。

志愿者在从事服务生物过程中,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划线部分。

要求:

①句式一致;②字数相等;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不改变原意。

(4分)

长途跋涉后,我终于在林中寻找到这幽深澄碧的水潭。

这潭水,可以将我的容颜映照在它明镜一般的水面上;我把这潭水当作激发我诗性的佳酿;这潭水还可以成为我的墨池,供我笔走龙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抢红包”是2015年最流行的话题之一,微信群里各类“抢红包”活动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与此同时,有关“抢红包”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有人认为这是高科技时代的民俗文化,值得发扬;也有人认为玩点游戏并没有错,关键是要扭转社会一切向“钱”看的低俗风气。

你对此有何看法?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淇县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B

解析:

选项A强加因果;选项C偷换概念;D曲解文章。

2.【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选项A“无中生有”。

3.【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选项A无中生有;选项B混淆范围;C误划类别。

4.D同“倘”,如果

5.D

6.A(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7.略

8.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9.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望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10.略

11.【答案】BD

【解析】B“四围山石被削取”错误,文中是说“石公山像斧削过”。

D“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错误,没有想象。

12.【答案】山下坡田种类丰富的农作物、种类多样的园艺、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解析】抓住题干,确定筛选的区域,“文章第②段”;然后回归文本,先找后概括。

13.【答案】“碎锦”本义是细碎的锦缎,比喻零散知识的集合。

“太湖碎锦”的意思是太湖的零散美景,使用比喻的修辞,表达对太湖的赞美之情。

作用:

点明对象,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基调;揭示文章的主题。

【解析】标题的内涵:

1.注意修辞2.表层含义3.深层含义4文本的中心5.作者感情

14.【答案】赞同。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

身在其中,往往忽略了其魅力之所在,可能更多的是发现其缺点。

比如太湖,因远观而发现“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山的灵秀,水的空明”等美景。

我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等的审美过程中,必须保持特定的、适当的距离,如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否则就会影响和削弱审美主体的审美效果。

8分

【解析】可以针对这句话到文中找远观的效果,再结合生活常识解答即可。

15.B

【解析】B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

A项,倾巢而出:

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感情色彩用错。

C项,七月流火,形容天气转凉。

望文生义D项,济济一堂:

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不能形容物品。

用错对象

16.C

【解析】A项否定不当B项“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人”有歧义D项去掉“被”,应是“人们对训练忽视”

17.D

解析:

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注意语意的衔接。

18.A

解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苦思不得的情况下,由于偶然的事情而找到了答案。

A项重在说对事情的执着,与故事内容理趣不符。

19.【答案】志愿服务把实现个人的美好价值的期望变为现实,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推动社会文明发展。

【解析】注意以“志愿服务”开头,只概括志愿服务的作用。

20.【答案】可以成为映照我的容颜的明镜;可以成为激发我诗性的佳酿;还可以成为供我笔走龙蛇的墨池。

【解析】可按“这潭水,可以成为……”的格式改写。

21.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