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488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docx

7语文中考模拟试题铁一中三模语文word版有答案

2018-2019-2语文试卷

(时间:

130分钟满分:

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1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泥泞(nìng)虐待(nuè)刨根问底(pāo)受益匪浅(fěi)

B.顷刻(qīng)气氛(fēn)芊芊细草(qiān)钟磬齐鸣(qìng)

C.袒露(lóu)媲美(pì)退避三舍(shè)妄自菲薄(wǎng)

D.芜杂(wú)道劲(jìng)毋庸置疑(wù)若即若离(j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疲弊荣鹰融汇贯通轻飞曼舞B.晒笑绥靖神彩奕奕无暇顾及

C.泅渡深邃呕心沥血锐不可当D.旁鹜穷匮无可置疑千锤百练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2分)

(1)身处互联网时代,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开启跨界(融汇融合汇聚)之门,把历史“装进口袋”,让传统文化“青春定格”,为古典意象增添“时尚质感”,这是一种文化的生长。

(2)正月十五,西安大唐芙蓉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灯展,各种造型复杂多彩纷繁的花灯,使市民们看得(应接不暇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4.经典诗文默写。

(6分)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郦道元《三峡》)

(2)故虽有名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

(3)茅飞渡江洒江郊,,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

(5),并怡然自乐。

(柳宗元《桃花源记》)

(6)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茅盾《白杨礼赞》)

5.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3分)

①建立一个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地球,是全球青年在内的每个人都要重视和担当。

②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未来的领导者和建设者。

③中国重视、关怀、信任青年,支持青年、、,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放飞青春梦想。

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

⑤只要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1)第①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分)

(2)请将下列短语依次填写在第③句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1分)

A.贡献社会B.造福人民C.发展自身

(3)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信任青年”“历史进程”“青春梦想”“崇高事业”都是偏正短语。

B.“只要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担当,人类就有希望。

”一句是假设关系的复句。

C.“每个人”的“每”字,第六笔是“横”。

D.“重视”“放飞”“公平”“实现”的词性相同。

6.名著阅读(2分)

有一天,酒馆女主人和外祖父吵架,她捎带着把没有参加吵架的外祖母也给骂上了,骂得很凶,甚至向她扔胡萝卜。

“您真糊涂,我的好太太。

”外祖母安详地对她说,然而可把我气坏了,我决定对这个恶婆报复一次。

我想了又想,怎样才能给这个双下巴、细眼睛,火红头发的胖女人来一次更大的打击。

……

我想到一个法子:

我瞅酒馆女主人下地窖的时候……

(1)文段中的“我”是。

(1分)

(2)请简述“我想到一个法子”中的“法子”指的是什么?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保护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学校准备举办“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以下活动。

(1)这次活动的主题准备用一幅对联体现,请给下面的对联补写上联,并把所补内容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

(1分)

,传承中华文明

 

(2)2005年8月17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成都金沙“四鸟绕日”金饰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见右上图)。

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该标志的寓意。

(2分)

(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请分别概括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

(2分)

材料一:

敬萍先生带着有6000多年历史的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来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他说:

“在凤翔,搞泥塑的有300多人但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在做,年轻人不爱干。

我们公司有80多名工人搞泥塑,最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经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法规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许多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清楚,他们或者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者不明其义,或者不知其所指。

(4)请针对上题概括出的困难,提出两个解决办法。

(2分)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小题。

(12分)

材料一:

①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喜欢看文化类综艺节目,61.0%的受访者期待文化类综艺节目发掘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②文化类综艺节目吸引人的因素有哪些?

调查中,60.7%的受访者认为是能够边看边“涨知识”,40.9%的受访者认为是能让人感受到文化之美,39.8%的受访者觉得节目环节设置吸引人。

同时,制作精良(39.3%)、风格清新(34.9%)、喜欢节目主持人或其中某位选手(28.9%)、喜欢节目的点评嘉宾(25.1%)也是吸引人之处,还有10.3%的受访者表示是对纯娱乐的综艺节目膩烦了。

(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报》2017年03月07日07版)

材料二

图一:

文化类综艺节目题材统计图图二:

文化类综艺节目表现形式及录制地点统计表

材料三:

①随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叮咯咙咚呛》《国家宝藏》《时尚大师》《声临其境》等文化类节目的先后播出,改变了以往娱乐综艺节目独霸荧屏的现象。

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文化类节目日渐成为潮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研究部编辑赵聪看来,文化类节目的持续火热并不令人意外,“这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

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

②文化类节目不仅“一夜走红”,更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成语、诗词、戏曲、文物等传统文化内容均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素材库。

《国家宝藏》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当下社会对年轻人的审美是有一些偏见的,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傻白甜”,他们也非常喜欢有质感的东西。

③今年春节期间,电视荧屏上也有多档文化类节目与观众见面,《国家宝藏(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经典咏流传(第二季》《声临其境(第二季)》等“综N代”文化类节目更是表现抢眼。

《国家宝藏(第二季)》融入音乐剧、舞剧、民族器乐剧等艺术手法,让国宝“活起来”的方式更为丰富。

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喧嚣的综艺市场中“攻城略地”,得到一批忠实受众。

《声临其境(第二季)》把从业人员不多,并且技艺面临失传的拟音师邀请至舞台,提升了节目的内容品质,而且通过聚焦拟音师的现状,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一项技艺的复苏,更有助于“声音产业”的良性发展……这些综艺节目作为现象级文化节目的延续,成为2019年的第一道“文化大餐”。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认为:

“文化类节目将高雅、传统的文化用一种通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使得高雅文化、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同时证明高雅文化也能吸引大众,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④此外,文化类节目或挖掘文字、诗词、书信等文化符号及背后的内涵与价值,或注重普及传统文化艺术,对如何通过电视语言更好地唤醒受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议题正在做着有效的探索。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

(资料来源:

《光明日报》2019年03月11日09版)

8.阅读材料二,请你归纳概括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

(3分)

9.文化类节目“一夜走红”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4分)

10.你对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有何建议?

请根据文本内容和自身的观看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2分)

1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类综艺节目吸引人的主要因素是能够让受访者边看边“涨知识”,其次是能让受访者感受到文化之美,另外“环节设置吸引人”“制作精良”“风格清新”等都是吸引人的因素。

B.《国家宝藏(第二季)》融入音乐剧、舞剧、话剧、民族器乐剧等艺术手法,让国宝“活起来”的方式很是丰富。

C.《声临其境(第二季)》提升了节目的内容品质,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助于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技艺的复苏,更有助于“声音产业”的良性发展……

D.文化类节目促使高雅文化、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唤醒了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了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小题。

(18分)

窗前的母亲

肖复兴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

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

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闲;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

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

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

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A】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

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

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

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津津有味。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琐琐碎碎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

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

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

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

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B】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

⑨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多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当然,更明白了:

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

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2.文章开篇说“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原因。

(3分)

13.揣摩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然后回答问题。

(4分)

(1)体味【A】句中“切割”一词所包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2)【B】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它的表达效果。

14.文章第(6)段说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子女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又说那“都是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前后是否矛盾?

为什么?

(4分)

15.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分)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3分)

A.第③段画曲线的句子,用夸张的修辞写母亲喜欢追着太阳烤的舒适,体现母亲的生活并不孤独、单调,而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B.第④段画曲线的句子,描述了太阳移动的过程,突出了时间慢慢流逝的过程,表现了母亲一个人长时间守候在窗前的寂寞。

C.第⑤段加点词“还”和“已经”这两副词,很富有表现力,它们简洁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盼望儿女归家的急切心情。

D.本文以“窗前的母亲”为线索,将母亲的形象定格于“窗前”,切入点虽小但笔墨过于集中,内蕴不丰富,不能很好地突出母亲的形象,构思不巧妙。

E.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时刻牵挂子女,又不愿为子女添麻烦:

年纪虽大,却很勤快,喜欢怀旧,视力、听力都特别好的老人。

所以“我们”再晚回家,她总能及时替“我们”打开门。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

(12分)

游西山小记李流芳

出西直门,过高梁桥,可十余里,至元君祠。

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

西山匌匒①与波光上下。

远见功德古刹及玉泉亭榭,朱门碧瓦,青林翠峰,互相缀发。

湖中菰蒲零乱,鸥鹭翩翻,如在江南画图中。

予信宿②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跨蹇③而归,由青龙桥纵辔堤上。

晚风正清,湖烟乍起,岚润如滴,柳娇欲狂。

顾而乐之,殆不能去。

先是约孟旋、子将同游,皆不至。

予慨然独行。

子将挟西湖为己有,眼界则高矣,顾④隐踞七香城中⑤,傲予此行。

何也?

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

(选自《檀园集卷八》)

【注释】①匌匒(gédā)重叠的样子。

②信宿:

连宿两夜。

③蹇(jiǎn)此处指马。

④顾:

所以。

⑤七香:

本指七种香料,此处是繁华的意思。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可十余里()

(2)折而北,有平堤十里()

(3)顾而乐之()(4)傲予此行()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跨蹇而归濯清涟而不妖

B.子将挟西湖为己有不足为外人道也

C.眼界则高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书寄孟阳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马之千里者

19.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

20.同为游记,请分析选文在写景方法上与《小石潭记》有什么相同点?

(2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

(4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1.分析诗歌首句“杨花”“子规”的作用(2分)

22.试简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句诗的妙处。

(2分)

四、作文(50分)

23.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语文答案

一、1.D2.C

3.

(1)融合

(2)眼花缭乱

4.

(1)略无阙处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高者挂罥长林梢(4)芳草萋萋鹦鹉洲

(5)黄发垂髻(6)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5.

(1)在第①句末加“的责任”

(2)CAB(3)C

6.

(1)阿廖沙(阿列克谢)

(2)“我”瞅酒馆女主人下地窖的时候,合上地窖的顶盖,锁上,在上面跳了一通复仇者之舞,把钥匙扔到屋顶上。

二、7.

(1)保护文化遗产、珍爱文化遗产

(2)中国文化遗产标志为“四鸟绕日”金饰图案。

图案中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呈现出强烈的动感,象征着光明、生命和永恒。

环绕太阳飞翔的四只神鸟,反映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

而整体完美的圆形图案寓意民族团结、和谐包容,圆形的围合也体现了保护的概念。

(三选二)

(或:

“四鸟绕日”图案是中华先民崇拜太阳艺术表现形式的杰出代表之作,所表达的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神圣使命感。

这个标志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表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3)缺少年轻的传承人,年轻人不爱干,传承人老龄化,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认识不够。

(四选二)

(4)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非遗保护知识:

如让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学校多开展与“非遗”相关的活动。

(一点一分)

三、8.①文化类综艺节目形式多样,其中历史故事文化交流、诗词、文学、家风和戏曲所占的比例较大;②文化类综艺节目主要集中在演播室录制③文化类综艺节目呈现出了题材扎堆、同质化竞争的倾向,题材创新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9.①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度;③传统文化内容均成为文化类节目的重要素材库,这些有质感的东西吸引观众;④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将高雅、传统的文化用一种通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吸引大众。

(一点1分)

10.示例:

(1)我认为文化类节目要深入挖掘题材,多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去创新贴近观众。

比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方言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华老字号、传统历法、节气、生肖、节庆礼仪服装服饰等等均在文化传承的范围内,值得文化类综艺节目深入挖掘。

(2)文化类节目的创新需要摆脱演播室的空间限制,走向更为开放的户外场景,(3)逐渐从脱口秀、访谈、答题等较为严肃、正式的形式,走向有一定反差的形式,例如户外竞技、喜剧、真人秀等,这种碰撞才能为观众创造更强烈的新鲜感。

(言之有理即可)(一点1分)

11.A

12.

(1)因为母亲不能下楼,她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窗”是联系母亲和外界的纽带。

(2)“窗”是母亲目送子女出去、盼望子女归来的地方,“窗”是联系母亲和子女的纽带。

(3)“窗”还连接着母亲的现在和过去,窗前的一切,会使她联想起一些陈年往事。

13.表现出了人物面对窗外自然风景被新建的楼房破坏和遮蔽的无奈、痛苦之情。

(2)比喻。

生动形象地将失去母亲的窗比作没有画幅的镜框和没有牙齿的瘪嘴,突出了母亲在子女心中的重要地位,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失落和惆怅。

14.不矛盾。

“新闻”是从母亲的角度来说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是从子女的角度来说的。

母亲成天站在窗前,所见所闻非常有限,所以在子女看来是平淡无奇的小事,在母亲看来就是新闻了。

这样写,突出了母亲生活的单调、寂寞。

15.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文意:

窗前母亲的身影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和企盼,是母亲对子女无声的爱。

窗前也留下了我们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呼应。

16.BC

17.

(1)大约

(2)向北(3)以……为乐(4)不屑,轻视

18.D

19.夹道皆古柳/参差掩映/澄湖百顷/一望渺然。

道路两旁都种着老柳树,参差不齐,互相遮掩衬托,清澈的湖水大约有数百顷,一眼望去十分辽阔。

20.都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如《小石潭记》写鱼“依然不动”是静态,“俶尔远逝”是动态,选文“朱门碧瓦”是静态,“鸥鹭翩翻”是动态。

都按游踪顺序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都用了情景交融,景中传情的写法。

(写法1分,分析1分;或写出两种写法各1分)

21.“杨花”给人以飘零寂寞之感;“子规”暗含悲痛、凄凉之意;这两个词既点名暮春的时令,又渲染了哀伤的氛围,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五选二)

22.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3)诗人借景抒情(抒情言志),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加强了感情的表达,使诗味更加醇厚。

(三选一)

【译文】从西直门出去,经过高梁桥,大约十里路,就到了元君祠。

转而向北走,有十里平坦的河堤,道路两旁都种着老柳树,参差不齐,互相遮掩衬托,清澈的湖水大约有数百顷,一眼望去十分辽阔。

西山山峰重重叠叠,随着波光荡漾。

远处可以看见功德古刹和玉泉亭榭,有朱红色的门和碧绿的琉璃瓦,青绿的树林和翠绿的山峰互相呼应。

湖中有点点水草,水鸟一上一下地飞翔,如同在江南的图画之中。

我连着在金山及碧云寺、香山寺待了两天,第二日就骑驴回去。

我放开缰绳,由青龙桥纵行湖堤上,晚风习习,湖中波光乍起,山间雾气湿润得像要滴水,柳条疯了似地摇摆,我四处看看瞧瞧,心里感到快乐,几乎不想离去。

本来约孟旋、子将一同游玩,他们都没有来。

我便独自游玩。

子将去杭州游玩西湖,把西湖当作是自己的,眼界都变高了,所以隐居在繁华的城中,不屑于我的这次游玩,这是为什么呢?

写这封信寄给在西湖游玩的孟阳诸兄只为一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