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活动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136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5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活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物理活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物理活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物理活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物理活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物理活动教案.docx

《物理活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活动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活动教案.docx

物理活动教案

物理活动教案

目录:

•第一课时:

我们身边的科学

•第二课时: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竞赛

•第三课时:

测定反应时间

•第四课时:

用交通标志估算路程和时间

•第五课时:

体育课中测平均速度

•第六课时:

竖鸡蛋的学问

•第七课时:

关于摩擦力的利与弊

•第八课时:

溜旱冰

•第九课时:

静脉滴注中的压强知识

•第十课时:

气球、气体、气压

•第十一课时:

有趣的喷泉模型

•第十二课时:

自行车的构造与维护

•第十三课时:

回声测距

•第十四课时:

瓷器演奏器

•第十五课时:

冲坡危险,严禁冲坡!

•第十六课时:

拔河比赛比的是什么?

•第十七课时:

生活中的热现象

•第十八课时:

厨房里的热学

 

第一课时:

我们身边的科学

•活动内容:

  科技活动课——我们身边的科学

•活动目的

•  1、运用所学过的初中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发展科学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  3、研究自然界的有趣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将班级学生分为七个活动小组,每人在小组中提出一个身边的科学现象参加讨论

•活动过程

•  1、播放科技录像片

•  简要介绍物理学在科技中的重要地位,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  2、学生活动

•  ①小组活动:

每人在小组讨论中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

•  ②全班活动:

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主持活动,提出问题,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分析.

•A组(笛子发声)

•  一学生用笛子吹奏了一曲优美的《长江之歌》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她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

笛子是用竹子做成的,里面什么也没有,为什么能吹奏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组成美妙动听的音乐呢?

•  解释:

笛子是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的,按住不同的按孔,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就不同,音调的高低也就不同了,就会吹出动听的音乐.

•  ·B组(瓶子倒水)

•  一名同学取一只汽水瓶,灌满水后,第一次将瓶子侧过来,让水慢慢流出,第二次把瓶口垂直朝下,把水倒出来.请同学们观察两次现象有何不同并解释.当把瓶口朝下水倒出来时,空气就从瓶口急速流进去,并且在逸出水面时迅速膨胀,这样互相发生冲击,就会产生“噗噗噗”的声响,若把瓶子侧过来,水慢慢流出,水与空气不发生冲击,就不会有“噗噗噗”的声音了.

•·C组(油锅滴水与沸水滴油)

•  一同学描述了大家常见的现象:

滚烫的油锅中滴入水滴会产生爆裂声,并将热油四溅,而在沸水中滴入油却没有类似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

•  滚烫的油锅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水滴入后,下沉至锅底遇高温急剧汽化,部分水和油形成油膜蒸气层或油膜水珠.在高温下,它们受热急剧膨胀,蒸气压强随之猛增.当蒸气压强增至足够大时,蒸气做功将未汽化的水和附在它上面的油向四周溅射出去.而沸水中滴入油滴,水温低于油的沸点,油滴飘浮于水面,不会四溅.

•  ·D组(陨石结冰)

•  一同学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1860年,在炎热的印度某地上空出现了一条很长的火龙,一个白色炽热的物体落到了沼泽地里,后来人们在陨石坠落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大冰块.这是为什么呢?

•  原来陨石是热的不良导体,飞行时陨石穿过大气层的时间很短,陨石表面很快冷却,而内部极低的温度又使它表面接触的水凝结成一层冰.形成了陨石结冰的奇特现象.

•·E组(自动扶梯载人)

•  一同学说:

“我去商场上楼时,站在自动扶梯上用了14s,如果自动扶梯不动自己沿自动扶梯走上楼用了10s,如果我在开动的自动扶梯上走上楼,要用多长的时间呢?

•  分析:

扶梯上楼速度v1=s/t1,人上楼速度v2=s/t2.

•  ∴t=s/(v1+v2)=s/(s/t1+s/t2)=t1·t2/(t1+t2)=14×10/(14+10)s≈5.8s

•  ·F组(科技史介绍:

光通信今昔)

•  一同学向大家介绍了光通信的发展历史,从远古的烽火传讯,到孔明灯、信号灯的出现,而今天已进步到了光纤、光缆的通信,号召同学们进一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

•G组(镜子测树高)

•  一同学展示了他自制的沙盘模型:

一棵大树旁站着一个人,如何用一只普通的卷尺测树高呢?

•  有的同学想出了利用人和树影子长之比及人的高度,运用比例关系求树高的办法.主持的同学肯定了这一办法的正确性,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难题:

如果是阴天不能用上述办法,给你一面镜子,你能测出树高吗?

•经过大家热烈的讨论后,主持同学归纳了其中一个正确方法,并在沙盘上做了演示:

将镜子放在人和树之间,人眼通过地面的镜子刚好看见树顶时,测出人、树与镜的距离及人高,利用比例关系即可测出树高.

 

第二课时: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竞赛

•活动内容: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竞赛(含少量文艺节目).

•活动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3、巩固所学物理知识

•活动准备

•1、活动前2周内,要求每位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至少出5道题目,供老师挑选;

•2、各班挑选2名主持人,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在主持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3、制作好竞赛活动中所需的各种卡片(包括题目卡、答案卡、题号卡、评分卡);

•4、指导几名学生按照问题编演几个小品、哑剧、唱歌、讲故事等文艺节目;

•5、邀请其他物理教师参加作评委,准备几个小奖品、小纪念品.

•活动过程

•导言(主持人):

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在人才济济的社会上才有可能一展自己的才干.而学科学的目的是应用科学为社会服务,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让大家对科学于社会的作用有更深的认识.

•1、宣布竞赛的方法和规则(主持人)

•①每小组的基础分均为100分;

•②竞赛的内容按顺序进行的是必答题、抢答题和加分题;

•③必答题采用抽签的形式决定题目,每小组共3道题,答对一题得20分,答错不得分;

•④抢答题由最先举手者答题,答对得20分,答错扣20分;

•⑤加分题由各小组挑选题号决定题目,答对得30分,答错不得分;

•⑥凡是活动中违反纪律和其他竞赛要求的,该组每次扣50分.

•2、竞赛

•①必答题

•·俗话说:

“下雪不冷化雪冷”,你能说说道理吗?

•·夏天的夜晚,人们常坐在屋外乘凉,但烦人的是经常有蚊子来打扰,你若闭着眼,也能知道蚊子大概在什么地方,若有蝴蝶飞来,你却不易发现,这是为什么?

•·夏天,有人特意在平房顶上装一些水,你认为这有什么道理?

•·俗话说:

“磨刀不误吹柴工”,你能用物理知识谈谈它的科学道理吗?

•·用验电笔检查家庭电路中的火线时,氖管发光,此时有电流通过人体吗?

为什么人没有触电的感觉?

•·在远处观察山上砍柴人的动作时,先看到斧头落下去,后听到声音,为什么?

•·塑料盆能用来装开水却不能用来装沸油,为什么?

•·用手捏一个鸡蛋不容易破,而同时捏两个鸡蛋却容易破,为什么?

•·针生锈后,不宜缝衣服,为什么?

•·为什么烧开水时,蒸汽比开水烫伤人时严重些?

•·为什么黑板不能做得太光滑?

•②抢答题

•·农民们用来耕地的犁头做得有什么特点?

请你说说这样做的好处?

•·额定功率分别是100W、60W的两只灯泡,工作时100W的灯泡一定亮些吗?

•·说一说撘“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物理道理?

•**小品:

《面试》**

•·如果要你去挑选举重运动员,你认为哪种体型的人较合适呢?

为什么?

•**讲故事:

《打猎》**

•·有经验的猎人都知道,飞行的鸟被击中后在其正下方是捡不到的,为什么?

•·有一条鱼从海底吐出一个气泡,这气泡逐渐上升至露出海面之前受到的浮力怎样变化?

•·有一根不知N、S极的条形磁铁,请你用两种以上的方法确定它的磁极?

•**哑剧:

《盖子该怎样打开》**

•·装有热水的茶杯,盖子若拧得太紧,待水冷后,盖子就不容易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将盖子拧开?

为什么?

•**歌曲《走进新时代》**

•·给瓶中灌开水的过程中,音调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

•·乒乓球瘪了,放到热水瓶上一蒸就能恢复原状,为什么?

•③加分题

•·有地膜覆盖的地里,早晨能看到薄膜上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用水壶倒水时,为什么水壶后边举得越高水流得越急?

•·你能用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测出一台洗衣机的功率吗?

•·为什么人能轻松地在水中游泳而不沉下去?

•·为什么铁匠要将铁器烧红以后再敲打?

•·为什么白炽灯通常在通电的瞬间断丝?

•·为什么在家庭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用电器时,原先亮着的灯会变暗?

•·为什么“破镜不能重圆”?

•·《死海不死》一文中说人在死海中不死.你能简单解释吗?

•·你能用什么方法检查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究竟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3、结束语(老师)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们再次体会到,物理学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我们更应该学好物理,利用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物理吧!

 

第三课时:

测定反应时间

•活动内容

•1、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遵守法规的习惯.

•活动目的

•1、活动场地:

教室和教室外的水平路面;

•2、活动器材:

刻度尺、秒表、刹车性能良好的自行车.

•活动准备

•  1、竞赛引入

•  教师拿一张崭新的百元纸币,比一比看谁能抓住.

•  竞赛规则:

先让一位同学用手捏住纸币的上端.参赛的每位同学开始作出要抓住纸币的姿势,但任何部分不能接触纸币,当看到放开纸币,立即用手去抓纸币,能抓住纸币者获胜.

•  学生们都争先上台,一试身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热烈.

•  (对活动中少数违规者,提出警告只能在放开纸币时,才能动手抓.同时可以联系到我们在游戏时要遵守游戏规则,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遵守法规.)

•  结果没有同学抓住纸币.提出问题:

我们为什么都未能抓住纸币呢?

•  2、解释原因

•  战士、司机、飞行员、运动员都需要反应灵敏,当发现某种情况时及时采取相应行动,战胜对手,或避免危险.人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  刚才实验中由于大家的反应时间大于纸币落下的时间,所以当你感到手要抓到时,纸币已落过了.

•  怎样才能测出你的反应时间呢?

•3、测试方案(师生边讨论,边操作)

•  方法一:

•  ①请一位同学用两个手指捏住木尺顶端;

•  ②你用一只手在木尺下部作握住木尺的准备,但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要碰到木尺;

•  ③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手时,你立即握住木尺;

•  ④测出木尺降落的高度;

•  ⑤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知识,可以算出你的反应时间t=2h/g.

•  方法二:

•  ①取两只秒表,均调零,请一位同学手握一只秒表,站在你眼前;

•  ②同时你手握另一只秒表,做好按下秒表的准备;

•  ③当你看到同学的手在按下秒表时,你立即按下秒表;

•  ④两秒表上显示的时间差,即为你的反应时间.

•活动小结 

•  这次活动巩固了所学知识,增强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和团结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实验方案才是真正可行的方案.例如,有的学生提出利用发令让同学跑步的方式来测反应时间,经过动手实验发现,在计时操作上有很多困难,难以测准确.

•同时,这次活动增强了学生们对交通法规重要性的认识.学生们在亲自参与利用自行车测反应时间实验后,联系到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出现险情时,司机从认识到险情到做出刹车动作,需要经历一段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还要行驶一段距离;车速越高,反应时间越长,刹车距离就越大,越易出事故,故交通法规中要求司机不能酒后行车,在人多时不能高速行驶,是非常必要的和有科学道理的.知道这些情况后,行人们在穿过马路时也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才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

第四课时:

用交通标志估算路程和时间

•活动内容

•  观察汽车速度计、速度、路程等标志估算路程和时间。

并检验汽车司机是否遵守交通规则.

•活动目的 

•  1、认识一些交通标志,会计算路程和时间.

•  2、知道一些交通知识,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活动准备 

•  1、知识准备:

讲授路程、时间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  2、校外准备:

与高速公路管理所预约时间,确定活动方案.(注意:

一般不允许行人上高速公路.此项活动可在普通公路上进行)

•  3、组织准备:

学生分组,并进行安全教育(由交警讲进入高速公路管理区的有关规定),筹备器材(钟表、卷尺、对讲机、反光背心).

•活动过程 

•  1、观察

•  ①汽车速度计(包括数字、指针、单位,从学校到高速公路管理所乘车时观察.)

•  ②路程、速度标志(强调单位,以上两项重点观察、理解含义.)

•  ③红绿灯、禁鸣、停、行、拐弯、高速公路出入口标志等

•观察汽车速度计

•观察路程、速度标志

•  2、测量客车车长(参照数据:

8m)

•  3、测量客车通过1km路程的平均速度

•  ①路程由路程标志给出.

•  ②引导学生讨论汽车运动完1km的计时方法(计时员与发令员的距离为1km加上车长,即为汽车通过的路程),预定口令(使用对讲机以4、3、2、1开始的形式发令和计时).

•  由学生合作测出汽车通过1km路程用的时间,起点发令,终点计时(分组进行).

•  ③计算客车的平均速度,与速度标志对照,检查并告诉司机是否超速.请交警介绍测速计.

•  4、讨论:

•  由路程、速度标志给出的数据计算客车到达武汉所需时间.

•  客车以此速度行驶,通过下查大桥的时间为90s,那么下查大桥有多长?

•5、讲解:

交通规则(请交警讲)

第五课时:

 体育课中测平均速度

•活动内容:

  让同学们测出100m短跑中的平均速度.

•活动目的  

•  1、练习用皮尺和表测平均速度;

•  2、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物理知识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活动准备

•  1、课前先让学生画12个同样的100m跑道,且在50m(中点)做个记号(一次可同时测出6个同学);

•  2、器材:

12个跑表.1个发令枪,皮尺、笔、纸、书;

•  3、注意事项:

一个学生跑,中点50m和终点100m处两个同学分别测时间,计时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为什么?

•活动过程

•  1、测量

•  ①由体育委员带队在操场上整队,讲述本节课的主要目的,然后分成6个小组,两个计时员及发令员站在空白跑道上,以免影响实验,同样发给计时员检录表:

(如下)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50mt1=v1=s2=100mt2=v2=s3=s2-s1=50mt3=t2-t1v3=  ②宣布实验开始随着一声响亮发令枪声,6名同学如同离弦的箭,争先恐后地向前冲刺,旁边的同学齐声呐喊助威,计时员将每位同学的成绩填在检录表上,还给本人。

  ③实验依次进行,然后计时员和发令员交换进行实验.

•  2、讨论

•  问:

要求前一半平均速度=v1,根据什么公式?

•  答:

v=s/t.

•  (教师)问:

要算出前一段平均速度v1,应怎么算?

•  (学生)答:

必须知道前一段路程s1=50m和前一段所需时间t1.

•  (教师):

好,那请同学自己算出自己的v1吧!

•  问:

要想知道自己在百米短跑中的平均速度呢?

•  (学生)答:

方法跟上面一样,v2=s2/t2.

•  (教师):

好!

快算出来.

•  问:

如果想知道你在后50m的平均速度怎么办呢?

跟前面一样不一样呢?

•  请同学们再算出v3.

•  (学生)答:

不一样,比v1大.

•  思考:

•  1、为什么前一半的平均速度会不同于后一半的平均速度呢?

•  2、当我们说到某一物理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时,为什么要指明是在哪一段路程内呢?

•活动小结 

•  通过本次活动,使每个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知识的趣味性,知道怎样测平均速度,怎样求平均速度.

第六课时:

竖鸡蛋的学问

•活动内容:

  通过竖鸡蛋,研究物体的稳度.

•活动目的 

•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  3、通过学生观察、实验、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  1、学生分成8组,每组5人.每组备:

橡皮泥1盒,乒乓球1只,不倒翁1个,螺丝刀1把,粘胶带1个,剪刀1把,汤勺两把.

•  2、教师准备生熟鸡蛋各两个,不倒翁1个,橡皮泥1盒,螺丝刀1把,剪刀1把,粘胶带1个,塑料瓶塞一只,学生圆规1只,牙签若干,有关幻灯投影片或小黑板、挂图一套.

•活动过程 

•  哥伦布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发现了美洲大陆.传说在一次庆功会上,有的人对他的成就不以为然,认为只要驾着船一直走下去,谁都能发现新大陆.哥伦布十分生气,于是他拿出一只鸡蛋,请客人们将鸡蛋竖起来.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而哥伦布却奇妙地将鸡蛋竖了起来.哪位同学能说出哥伦布竖鸡蛋的方法?

•  学生发言.教师演示竖鸡蛋的方法.(将鸡蛋一端轻轻敲破,竖立在桌面上)

•  1、探索不改变鸡蛋的外形,将鸡蛋竖起来的新方法

•  ①取一大块橡皮泥,平放于桌面上,再将鸡蛋的一端往橡皮泥上一压.

•  分组实验:

跟随教师一起做,用乒乓球代鸡蛋.鸡蛋竖立在桌面上.

•  教师:

将鸡蛋直接放在桌面上,接触面积怎样?

为什么立不住?

垫上橡皮泥后,接触面积又怎样,为什么能立起来?

•  学生:

鸡蛋直接放在桌面上,与桌面接触是一个点,面积很小.垫上橡皮泥后,通过橡皮泥与桌面的接触面积增大了,所以就立稳了.

•  教师:

哥伦布将鸡蛋竖起来,其实也是采取这种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由此可见,要使物体立起来,我们可以增大它的支承面,物体的支承面越大,物体越稳定.

•  知识应用:

增大物体支承面来增加稳度,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见到.

•  幻灯投影:

照相的三角支架、台灯、电扇、篮球架等下面的大底座,大吊车四周的支脚.

•  通过上面的观察,同学们知道,物体支承面越大,稳度越大,那么要使鸡蛋竖起来,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  ②取一只不倒翁,放在桌面上,用力搬歪后松手.不倒翁来回摇摆,最后停下来立在桌面上.

•  教师:

不倒翁与桌面接触的是一个点,支面很小,为什么又能立起来呢?

•  学生分组活动:

拆开不倒翁外部装饰,露出内部结构,仔细观察.

•  教师:

大家发现了什么?

•  学生:

底儿很重.

•  教师:

不倒翁的奥秘就在这里.加重物体的底部,降低了物体的重心,也就增加了物体的稳度.那么对于一只鸡蛋,我们又如何去加重它的底部,降低其重心呢?

•③将生鸡蛋使劲摇动,将大头朝下,放在桌面上,双手扶正,静置一会儿,松手.鸡蛋竖立在桌面上.  

•现象分析:

鸡蛋使劲摇动后,蛋黄摇散,大头朝下,静置在水平桌面上,蛋黄下沉,鸡蛋重心

•降低,所以鸡蛋能立在桌面上.但它不是很稳,稍一碰,它就歪倒了.

•  教师:

倘若将鸡蛋的重心恰好降到支承点或支承点以下,是否更稳一些呢?

•  演示:

取一支粉笔,竖立于手指上,不能支取;再取一支学生圆规,将圆规一只脚插入粉笔,

•手指再托粉笔.粉笔竖起来.(有些歪)

•  教师:

粉笔插上圆规后,与圆规组成一个整体,且整体的重心在粉笔与手相接触的支点以下,

•所以粉笔能立住.

•  学生模仿实验:

“瓶口顶蛋”(以乒乓球代鸡蛋)

•  出示小黑板,按图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交流,选择做得好的展示.

•  物体的支承面越大,重心越低,稳度就越大,那么还有没有方法将鸡蛋竖起来呢?

•  2、探索旋转物体竖立的方法

•  启发:

同学们玩过陀螺,陀螺旋转的时候,它是怎样的?

•  ①取牙签一小截,穿过一个塑料瓶塞,制成一简易陀螺,尖端朝下,放在桌面上,用力转动牙

•签.陀螺旋转的时候,能竖立起来,若让鸡蛋旋转起来,不也能竖起来吗?

•  ②取熟鸡蛋一只,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鸡蛋上端,放在桌面,用力使劲一转,熟鸡蛋旋转

•着竖了起来

•  再取生鸡蛋一只,重复上面操作,生鸡蛋则不能竖起.

•  教师:

鸡蛋转得慢的稳一些,还是快的稳一些?

•  学生:

鸡蛋转得快稳一些.

•  教师:

对!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鸡蛋旋转是因其具有转动的惯性(转动惯量),它转得越快,越

•不容易倾倒.

•  教师:

熟鸡蛋与生鸡蛋有什么区别?

哪个不能当作一个整体来看?

•  学生:

熟鸡蛋里的蛋白质凝固了,与蛋壳成一整体.而生鸡蛋内部是液体,不能与蛋壳成一整体.

•  教师:

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生鸡蛋内的蛋清和蛋壳以及蛋清内部的摩擦力消耗了鸡蛋的转动能量,所以生鸡蛋立不起来,这就是区别生蛋和熟蛋的一个方法.

•3、知识应用

•  物体旋转起来,就不爱倒,有许多方面的应用.

•  自行车骑起来就不会倒,抖空竹时,旋转的空竹在空中不翻倒,甩溜溜球时,溜溜球转动得非常平稳.

•  4、作业

•  ①演杂技时,杂技演员手握细木棍,“尖顶银碟”什么道理?

•  ②每人制作一个陀螺,并在陀螺上按三等份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转动陀螺,观察颜色的变化.

•活动小结 

•通过竖鸡蛋活动,同学们知道,增加物体的稳度,现在有三种方法,一是增大支承面,二是降低重心,三是使物体转动,只要我们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留心观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做有心人,我们会懂得更多、更有意义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并努力地应用它,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七课时:

关于摩擦力的利与弊

•活动内容

•  举行摩擦力利(弊)大于弊(利)辩论赛

•活动目的 

•  1、学生进一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  2、学习辩论的基本方法,综合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  1、回顾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力和运动》中摩擦力这一节及阅读材料.

•  2、收集有关生产生活中利用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材料,并整理.

•  3、将两个班分为二组,各选出四名辩手.

•活动过程 

•  主席:

各位同学,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以摩擦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双方的队员:

坐在我左边的正方队员,他们来××班,分别是一辩手××同学,二辩××同学,三辩××同学,四辩××同学,他们的观点是:

摩擦力利大于弊.坐在我右边的反方队员,他们来自××班,分别是一辩××同学,二辩××同学,三辩××同学,四辩××同学,他们的观点是:

摩擦力弊大于利.下面双方队员陈述各方观点,首先请正方一辩××同学,时间是3分钟:

•  正方一辩××:

(附)

•  主席:

下面请反方一辩××同学,时间也是3分钟.

•  反方一辩××:

(附)

•  主席:

下面,我们期待已久的自由辩论即将开始,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队员各有时间4分钟,首先有请正方发言.

•  (附)

•主席:

真是让人觉得时间飞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