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117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汝阳基本情况新.docx

汝阳基本情况新

汝阳

1基本概况

汝阳县位于河南西部,洛阳市南部,伏牛山麓,北汝河上游,县境呈长条形,东邻汝州市,西接嵩县,南界鲁山县,北连伊川县,地处东径112。

8′~112。

38′,北纬33。

49′~34。

21′,距九朝古都洛阳市约75km,焦枝铁路从县境东北部穿境而过,南洛高速、二广高速从境内穿过。

总面积约1325km2,其中山地、丘陵、平川面积依次为930km2、260km2和35km2,分别占总面积的70.2%、19.6%和10.2%。

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8万人。

辖4个镇、9个乡、和1个工业区、216个行政村、1360个自然村。

1.1自然地理

1.1.1自然气候

汝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177.3h,日照百分率达49%。

降雨量由于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年际变化大且年内分配不均,降雨大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雨的60%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690mm,多年平均径流深267.3mm。

1.1.2地形地貌

县境内属伏牛山麓,县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南部群山环绕,层峦叠嶂,山势雄伟陡峻,起伏连绵,峡谷幽深,峰谷相间,海拔高度在200~1600m之间,王坪乡和付店镇之间的鸡冠山海拔1602.4米,是全县最高点,蔡店乡的杜康河底海拔220米,是全县最低点。

大虎岭横卧县城之北,把全县自然分成山南、山北两部分。

山南及山北陶营全乡、内埠大安部分区域属淮河流域,水归北汝河,北汝河是汝阳县最大河流;山北杜康河、柳沟河、杜庄河等河流则入黄河。

1.1.3水文

汝阳县地处山区,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0.2%,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主要河流有北汝河及其支流马兰河、斜纹河、靳村河等,北汝河干流蜿蜒横穿东西,全县20km以上的河流有5条,常流水的沟河20余条,坡降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据勘察和分析,总量多年平均值为46181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水约35421万立方米,过境水1107万立方米,陆浑渠客水5750万立方米,重复量1360万立方米,潜水蒸发量1184万立方米。

境内库塘遍布,有中小型水库16座,堰塘150余座。

1.2社会经济

全县耕地面积39.0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1.3万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4.9%。

地貌基本是“七山二陵一分川”,基本上分为南部深山区、中南部浅山区、平川区和丘陵区,平川区主要在汝河等河流两岸,是本县重要农作区。

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主体;经济作物有烟叶、花生、棉花、果蔬等,汝阳县是国家优质烟叶和花生种植基地县。

林木资源丰富,汝阳县深山区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45%以上,全县现有森林面积约1.96万hm2,林木总储量约160万m3。

有松、栎、泡桐、杨、槐、楸等材林及杜仲、苹果、桃、李等经济林木200余种,杜仲种植面积居河南省首位。

养殖项目有猪、牛、羊、鸡、獭兔、肉鸽、鹿等,农业正由传统的种养模式向现代化的高效农业和产业化目标迈进,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

汝阳县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已探明和未探明的矿产有30余种,百余处矿床、矿点。

其中钼、铅锌、铁、煤、梅花玉、萤石、玄武岩、矿泉水已探明有工业储量或可采资源量,其他铝、锰、铜、金、黄铁、磷、重晶石、灰岩、白云岩等则属发现或正进行矿点检查工作;灰岩、白云岩等,虽未进行地质工作,但远景可观。

现已被开采利用的矿种多为钼、铅锌、萤石、煤、石灰岩、重晶石和梅花玉等。

全县矿产资源分布特点是:

北汝河以南一金属矿为主,汝河以北以非金属矿为主。

 

汝阳地处伏牛山区,凤山巍巍,汝水泱泱,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加上历代文化的积淀,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历史文化悠久,既有仰韶文化,又有龙山文化。

有杜康造酒遗址、杜康庙、鬼谷故里、魏明帝陵、云梦山古军校遗址等21处名胜古迹。

我国古代粮食酒酿造的鼻、被历代帝王尊为“酒仙”的杜康,就是在汝阳县杜康村首创了“秫酒”酿造之法,从而奠定了中国白酒酿造的基础。

战国时楚人鬼谷子,即道家尊奉的王禅,曾隐居在今汝阳县城关云梦山聚贤授道。

围绕上述名胜古迹,已初步建成杜康仙庄、云梦山、岘山等三大旅游景区。

其中在中国秫酒发源地、酿酒鼻祖杜康的故里一杜康村修复建设的杜康仙庄及中国酒文化博览中心是我国第一个酒文化旅游区。

风光绮旎的玉马平湖游览区、西泰山风景区开发已初具规模。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政策,坚持“靠农业强县、靠工业发展、靠流通搞活、靠科技兴县”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健康稳步发展态势,和谐社会构建取得进展。

汝阳县是中国历史名酒杜康酒的发祥地,史称“酒祖之乡”。

近年来,县域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酿酒、采矿冶炼、建材、化工、机械加工、玻璃、陶瓷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杜康酒、化肥、水泥、陶瓷、梅花玉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汝阳工业仍处于发展阶段,资源优势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有广阔的开发领域和前景。

汝阳县交通便利,二(连浩特)广(州)、洛(阳)南(京)高速公路和国道临(汝镇)木(扎岭)公路、焦枝铁路穿境而过,汝阳县车站拥有年呑吐量50万吨的铁路货场和石油专用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五横两纵”为主框架的公路交通网络。

全县公路总长777.8km,其中二级公路83km,三级公路131km。

全县100%的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并实现了光缆传输和程控数据交换,无线通信网络信号覆盖全县,全县交换机总容量6万门,建成了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计算机互联网和彩色会议电话网,对外联络方便快捷。

近年来,县内国民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相继展开,县境内的经济、社会、教育等事业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0.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年收入117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亿元。

虽然汝阳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还是一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经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

1.3山洪灾害情况

1.3.1汝阳县山洪灾害成因

汝阳县山洪灾害致灾因素具有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的双重属性,具体表现为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降雨因素、地形地质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1、降雨因素

降雨因素是诱发山洪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

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关系密切。

(1)降雨量

降雨量大,多数情况下意味着雨强高、激发力强,在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易产生河道洪水灾害、泥石流灾害和滑坡灾害。

根据汝阳县近些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每次山洪灾害的发生,都是在降雨量较大这一基本前提条件下形成的,其中2010年的4.21、7.2、7.19、7.24。

8.20的五次成灾雨量都超过200毫米,最大日雨量达到316毫米,从而暴发山洪灾害,造成严重损失。

(2)降雨强度

高强度的降雨是引起山洪灾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溪河洪水灾害的发生主要是强降雨迅速汇聚成强大的地表径流所引起的。

1982年7月30日~8月1连降三天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量319.5mm,南部山区的王坪、付店、靳村三个乡和汝河沿岸的5个乡镇降雨量达400~700mm,北汝河紫罗口水文测得流量为7060m3/s,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

1975年8月5日至8日受台风低压影响,连降大雨、暴雨、大暴雨,过程量达到280~300mm,紫罗山流量达4020m3,水位293.49m,付店镇雨量达514.1mm,从而引起山洪暴发,造成较大损失。

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与前期降雨,特别是前10分钟至一小时的短历时降雨雨强关系十分密切。

强降雨的局地性和短历时雨强对泥石流和滑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前期降雨直接关系着激发泥石流和滑坡的雨强和雨量,它可造成土体预先饱和,当前期降雨较多时,激发泥石流和滑坡的雨强及雨量将降低。

(3)降雨历时

在相同的条件下,降雨历时越长,降雨量越大,产生的径流量越大,山洪灾害损失也越严重。

在溪河洪水、泥石流、滑坡三种山洪灾害类型中,溪河洪水灾害和泥石流灾害特点相似,在下垫面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只要有足够大的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溪河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就可发生,灾害损失越大。

滑坡灾害与降雨历时的关系更为明显,一般而言,滑坡和降雨并不是同时发生,滑坡一般滞后于降雨,由溪河洪水诱发的滑坡灾害会随着降雨历时的增长,洪流对坡脚的掏蚀,滑坡也会越来越多。

有时在降雨历时长的情况下,由于地表吸收水分充足,河道水位居高不下,降雨量较小或者降雨强度不太高时,也可引起山洪灾害。

2、地形地质因素

地形地质因素是引发山洪灾害的物质基础和潜在条件,影响着山洪灾害的特性和规模。

(1)地貌类型

在山洪灾害形成的基本条件中,地貌条件是相对稳定的,变化也较为缓慢。

县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山区、丘陵、平原三个阶梯。

在西南部山区,岭谷高差大,坡陡谷深,河床坡降陡,有利于山洪灾害发生。

由于暖湿空气在运动中遇到山岭后会沿着山坡上升,水汽在上升过程中由于温度的降低而凝结成云并最终形成地形雨。

地形雨多降落在山坡的迎风面,而且往往发生在比较固定的高度和地点,因此山丘区的暴雨大于平原,为山洪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地面起伏

地面起伏对山洪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溪河洪水、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势能条件;二是为泥石流、滑坡灾害提供充足的固体物质和滑动条件。

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沟坡坡度的陡缓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规模和固体物质的补给方式与数量。

沟谷坡度小于20度时,沟谷较稳定,难以提供泥石流所需的固体物质;坡度大于70度时,坡面组成物质是难以风化的坚硬岩石,同样不能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

3、经济社会因素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尤其在山区,诸如森林集中砍伐,毁林开荒,陡坡垦殖,修路开山炸石,矿山开采乱弃废渣,以及不合理的城镇建设等,改变了地表原有结构,加速加剧了山洪灾害的发生。

(1)山丘区资源不合理开发

为发展经济,山区资源开发活动更加频繁,一些矿山开发等活动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剧烈扰动,导致或加剧了山洪灾害。

汝阳县近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山区丰富的铅、锌等矿产资源开发,都对山区地表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坏,加之公路两侧山体处置不完善,易引起山体滑坡、塌方;矿山遗留矿渣易引发泥石流灾害;河道内倾倒矿渣、碎石等行为,致使河道行洪能力降低,都为山洪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山丘区房屋选址不当

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性,养成了在河滩地、岸边及水库坝下等地段选址建房,近年来又养成了在公路两侧开挖坡脚建房的习惯,当遇到山洪暴发时,容易遭受损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城镇建设不合理

在汝阳县一些山丘区城镇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山洪灾害危害性的足够认识,一些城镇侵占河道搞开发建设,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特别容易发生山洪灾害。

(4)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与山洪灾害的发生与发展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山区人们防灾意识淡薄,一些地方滥伐山林,陡坡开荒,植被破坏严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南部山区矿产开发等都对森林资源及植被构成了极大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植被的破坏导致地表蓄水能力大大降低,一旦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从而最终形成溪河洪水陡涨陡落,引发山洪灾害。

1.3.2汝阳县山洪灾害分布

汝阳县境内山洪灾害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

由于汝阳县属深山区,因此山洪灾害发生区域占相当比例,仅有山北的陶营、内埠、蔡店、大安等个乡镇地势较为平坦为山洪灾害一般发生区。

其中尤其是三屯、柏树、王坪乡、靳村乡、十八盘乡、付店镇等易发山洪灾害,属重点防治区。

城关、小店、上店、刘店、等地为山洪灾害一般发生区,属一般防治区。

1.3.3历史山洪灾害

据有关史料记载,从元延佑七年(1320年)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30年间汝阳发生大面积雨涝灾害39次,平均16年一遇。

1949年至2010年,汝阳县也曾出现明显雨涝灾害38次。

平均10年四遇,连阴雨涝灾害共出现144次,平均每年3.12次。

最多年次7次(1967、1983)其次出现6次的是1985年,一年出现5次的有1964、1968、1974、1979、1984、1998、2000、2004、2010年共9年,出现四次的有1957、1958、1961、1962、1963、1977、1980、1996、2001、2002年共9年,其余27年出现3次,多发生在4~11月,以7月多出现22次,9月出现20次,8月出现18次。

现将解放后几次特大暴雨情况分述如下:

1975年洪水

1975年8月5日至8日受台风低压影响,连降大雨、暴雨、大暴雨,过程量达到280~300mm,紫罗山流量达4020m3,水位293.49m,付店镇雨量达514.1mm,北汝河沿岸全部村庄受灾,冲毁干支流堤坝40848m,农田1000hm2,群众说6、7、8三天下了一年雨,几辈心血一扫光,损失2000多万元。

1982年洪水

1982年7月30日~8月1连降三天暴雨和特大暴雨,过程量319.5mm,南部山区的王坪、付店、靳村三个乡和汝河沿岸的5个乡镇降雨量达400~700mm,北汝河紫罗口水文测得流量为7060m3/s,为有记录以来最大值。

北汝河21条支流河堤大部分被冲毁,全县有193个行政村24万人遭灾,死亡人数21人,牲畜数千余头(只),冲走粮食16.7万公斤,淹没秋粮5357hm2,直接造成农业、水利、电业、交通、邮电通讯、广播电视、商业、供销、教育、卫生等行业损失逾3000万元。

1988年洪水

1988年8月10日、11日连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其中10日降雨量达215.5mm,11日达117.6mm,紫罗山流量1600m3/s,水位291.99m,这次暴雨均发生在汝河北侧支流,造成洪水猛涨,冲毁洛汝公路上洛峪、古严两座桥,公路中断,冲毁房屋数4间,县城东大街积水50~100cm,到处一片汪洋,街面商铺全部进水,一村民驾驶的大货车在古严桥被洪水冲翻,刮进农田200余米,因树挡护幸免入河卷走,全县有168个行政村27.9万人,25267hm2农田受灾,直接损失达2000万元。

2010年洪水

7月22日至25日,出现了两次强降雨过程,全县平均降雨量达到110毫米,局部降雨量达310毫米以上,北汝河水位迅速上涨。

经监测,7月24日22时紫罗山水文站流量达到2600立方米/秒,是汝阳县自1982年以来遇到的最大洪峰。

这次降雨分布广,涉及全县14个乡镇区,秋作物受灾面积79089亩,共倒塌房屋318间,因灾损坏房屋605间,受灾人口74754人,直接经济损失3.6亿元。

1.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1.4.1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工程措施现状

汝阳县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16座,河堤110千米,对防御山洪灾害起到了一定作用。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县境内开展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工作,积极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加大河道治理及堤防工程建设力度,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山洪易发区的抗灾能力。

但由于基础条件差,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措施仍然滞后,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形势十分严峻。

2、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干流、主要支流及主要河道的防洪工程建设得到广泛关注,但忽视了众多山地、洪沟的治理,因而山洪灾害仍较严重,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山区居民点分散,基本处于无设防状态,缺乏有效的工程手段,一旦山洪暴发,防不胜防,防御山洪灾害能力十分薄弱。

另外,已有防洪工程大多数是六、七十年代修建,设计防洪标准低,设施陈旧、老化。

如我县13中小型水库除七贤和常岭二个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和石柱沟水库在建外,有10座水库都不同程度上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6座土坝水库,随时都有垮坝的可能。

河道堤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防洪标准低,多数属于沙土堤防,为10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运行时间长,加之近年来河道无序采砂现象严重,大部分河道堤防遭到损坏,多数处于无设防状态。

1.4.2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非工程措施现状

落实了防汛责任制,成立了县、乡两级防汛指挥机构,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定期巡查防汛安全隐患,灾害发生时,组织抢险队伍抗洪救灾。

编制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能够做到有计划、有准备的防御山洪袭击,有效控制和降低洪灾的发生和扩展。

以整顿河道采砂秩序为突破口,加强了河道管理。

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坚持以法防灾、减灾,提高群众认识,减少人为破坏。

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对重要灾害点实行专人观测与群众观察相结合的办法,提前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

在县、乡、村各级组建了防汛抢险队伍,灾害发生时,能够立即组织群众转移和除险排险。

加强了山洪灾害防御的宣传培训,使各级责任人掌握防御山洪灾害的基本知识,增强人们主动防灾避灾的意识。

2、非工程措施存在的问题。

县域内雨量、水位等监测站点少,大面积山洪易发区无法有效监控,通讯报警设施能力不足、手段单一。

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多数处于无设防状态,现有防御设施标准低。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尚需进一步完善。

缺乏对山洪灾害的广泛宣传,人们主动防灾避灾意识不强,以至于乱砍滥伐林木、破坏地面植被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河道内倾倒垃圾,堆土弃渣,致使河道不断淤塞,泄洪能力严重萎缩,进一步加剧了山洪灾害的损失和发生频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