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105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docx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试论土地完全承包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最近我在凤阳农村调研,发现农村土地承包问题比较突出,值得关注。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即一方面是农户的分户承包经营,另一方面是村组的合作统筹经营;两种经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但是凤阳农村实行的是一种单层经营。

为什么说是一种单层经营?

因为实行的是一种土地完全承包。

说其完全:

一是所有土地全部承包给农户,集体一点不剩;二是以户为单位承包,几十年不变,一包到底。

土地完全承包,其使用权、经营权完全掌握在农户手中,村组没有一点权力,拥有一个空头的所有权;只有“分”而无“统”,无法实现双层经营,所以是一种单层经营。

土地完全承包和单层经营,其弊端是明显的。

一、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成为当前农村很多矛盾和纠纷的引发点当前农村带有普遍性的矛盾和纠纷主要有三类,都与土地的完全承包有关。

第一类是农业生产上的矛盾,突出的是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水利建设方面的矛盾。

凤阳是个易旱易涝的地方,每到干旱季节,农民因争水而发生的矛盾很多。

水利矛盾,说到底是建设不足的问题。

六、七十年代,国家在凤阳境内兴建了四大水库、八大机站和一批中小型水利建设项目,之后又不断增补完善,目前从大的方面基本解决了农村缺水问题,但是村组与主干工程配套以及村组自备塘坝和灌溉渠道建设长期不足,成为建设的死角。

“大包干”以前,土地集体经营,这种矛盾还不十分明显;“大包干”以后,小块分割经营,这种矛盾就突出起来。

为什么这种状况长期解决不了呢?

原因除资金外,最主要的还是土地问题。

水利建设必然要使用土地,由于土地掌握在农户手中,村组没有一点机动权,只能与农户协商,这种协商往往难以成功。

前不久,凤阳殷涧洪山村经村民会议讨论,一致要求修一面大塘。

村干部也认为很有必要,于是自筹资金把大塘修好了。

这面塘解决了周围4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但是修塘过程中占用了五户农民的八亩土地。

被占土地的农民说:

这是好事,我们都知道,但是受益是大家的,不能让我们五户损失土地,请补偿土地吧。

村里哪有土地可以补偿呢?

只好协商经济补偿,农民不愿意,声称,如果不给土地就要上访。

村干部本来想做件好事,结果却落得一身的不是。

村组水利建设滞后,农民用不上水;即使用得上,成本增加,水费难以协调,经常与水利部门形成对立,所以又造成很多水利设施闲置,渠道无人管护,毁坏严重,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水利矛盾。

第二类是农民生活上的矛盾,突出的是宅基地和道路建设方面的矛盾。

农村宅基地每户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随着人口增长,原来的房子不够用了,需要增加建设,往往与邻居产生矛盾。

而且“大包干”以后,农户人口增减不均,有的不够用了,需要寻找新的地方,由于土地在农户手中,村组无法进行统一规划,农民只能在自家承包地或者承包山上建设,而自家承包地、承包山不一定适合建房,没有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建。

所以,现在到农村去,经常看到,一方面村庄建设零散,土地大量浪费,另一方面房子又建在耕地上,就是这个原因。

房子建在耕地上,必然影响周边农户的生产,往往成为农村矛盾的引发点。

村庄道路建设也是如此,也是因为土地问题难以解决。

第三类是农民与工商投资者的矛盾。

政府要发展经济,就要千方百计招引投资者。

投资者来了,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政府把农民的土地拿来了,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就会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抵制。

中国农民是从封建社会走来的,特别看重土地的作用:

他们不仅把土地看作是当代人的饭碗,同时也看作是子孙后代幸福的依靠,其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土地被征用了,如果村组掌握了一定的土地调控权,给予相应调整补充,或者政府有能力帮助失去土地的农民安置就业,他们也就算了,但是现在这两个方面都无法办到,农民必然与村组和地方政府形成对立,就要上访。

上访解决不了,他们就会与投资者过不去。

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

这时候投资者已深感不妙,后悔来投资,而准备来投资的听说了,也赶紧缩回去。

工商投资对于当地来说对于失去土地的少数农民来但这只是就周边整体而言的,是件好事,

说,眼前就是一件坏事,因为失了去土地,就失去了生活门路,他们又怎能善罢甘休呢?

土地完全承包还有一种潜在的矛盾,即土地与劳力之间的矛盾。

完全承包,以户为单位一包到底,承包的土地在农户之间固化了。

而农户的人口是在不断变化的,二十多年过去了,变化还很大。

有的农户在承包初期可能是人口小户,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口大户;有的农户在承包初期可能是人口大户,二十多年中,由于人口死亡或儿女出嫁、上学、参军,现在变成了人口小户。

但是承包的土地还是那么多。

我在调查中发现,有一户,七八年承包的时候,他家共有九口人,承包了三十多亩土地,现在只剩下老头一人;而相邻的一户,七八年全家只有五口人,承包了十几亩土地,现在全家已有二十多口人,人均几分地。

土地多、劳力少,土地少、劳力多,这就造成一部分农户无地可种,另一部分农户种不了。

土地多,收入多,人口少,家庭负担轻;土地少,收入少,人口多,家庭负担重,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贫富差距,使一部分农户逐步走向贫困化,成为社会问题。

过去土地收益少,农民对这种情况反映还不太强烈,现在土地收益好了,很多群众心里就不平衡了。

他们说:

土地是集体的,同样是村民,为什么有的人种不了,有的人无地可种,难道回到旧社会了吗!

从去年开始,国家逐渐取消农业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土地多的补贴多,土地少的补贴少,很多农民就不愿意了。

而且我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土地一包到底,很多上学、参军成为国家公职人员,现在还继续承包着土地。

农民意见很大,另一方面又坐收土地收益,他们一方面拿着国家工资,

也影响了公职人员在农民心目中的形象。

随着国家对农民补贴增加,土地收益更加显著,我想农民的这种不满还会加深,甚至会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严重制约了农村乃至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第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单层经营,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本身,也影响了农业经济效益的整体发挥。

很多生产条件受到制约。

水利等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是农业发展的前提,这个问题解决不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小块土地,不利于机械使用,难以提高生产效率。

分割承包,土地不能合理利用,造成了相当数量的浪费。

土地与劳力失衡,不利于土地的精耕细作,经常出现抛荒现象。

一家一户经营,无法进行市场预测,不利于特色产品的开发,也不利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业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农业经济走出低效农业,必然要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农业产业化,首先是规模化,其次是企业化,第三是科技化。

一家一户承包经营,无法实现规模化,也无法实现企业化;科技化更是以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为后盾的,农户很难企望。

过去我们也搞规模化,到处听说万亩什么、万亩什么的。

实际上这种规模化没有科技化作为支撑,还是传统农业的规模化。

而传统农业本身已经规低层次科技型的规模化在凤阳也不存在继续规模化的问题。

模化了,

曾出现过,如楼店大棚蔬菜、枣巷蘑菇生产等,不过这种规模化大多好景不长,原因在于缺少企业化经营。

企业化经营并不是有几家公司在那里收购产品就企业化了,关键要有一个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生产,组成紧密的生产、研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公司。

这里一体化非常重要,如果农户是农户、公司是公司,只有生产、销售两个环节并不能形成一体化。

一体化的龙头公司不仅加工、销售要企业化,生产也同样要企业化。

而生产企业化,公司本身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一个媒介,就是合作经济组织。

单层经营,无法产生合作经济组织。

这种组织形式出现不了,“公司+农户”就无法实现,双层经营就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也就难以发挥。

土地完全承包阻碍了农村双层经营,走的是一条传统农业、小农业、低效农业的路子。

这种经营形式延续下去,农业经济难以振兴发展。

第二,严重制约了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农村经济、县域经济都离开工业化。

但是凤阳农村工业化一直滞后,原因在哪里?

原因当然很多,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土地的完全承包。

土地完全承包阻碍了乡村集体工业的发展,使凤阳在八十年代失去了第一次农村工业化的大好时机。

凤阳农村工业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萌发于七十年代。

那时候,国家不允许个人发展工业,只能发展凤阳社队工业开始起步,也形成了一些基社队集体工业。

七十年代,

础,但是紧接着“大包干”出现了,农村忙于土地承包,发展农业,把社队工业丢在了脑后。

不仅是丢在脑后,而且是一次沉重打击,这其中打击最大的莫过于村办工业。

那时候村一级组织多数有几部拖拉机或汽车搞运输,有一些米面加工厂、茶林场,有的甚至还有建筑队、窑厂、皮鞋厂、五金厂、农具厂、矿山开采加工厂等。

凤阳梅市蒋庄村当时就有21个村办企业。

“大包干”的时候,强调一个“分”字,一分到底。

村办工业在“分”字中被肢解了。

拖拉机、汽车不好分,有的地方就拆成零件分。

从那以后,村办工业在凤阳大地上基本销声匿迹。

而就在这个时候,沿海地区农村工业正是从村办工业起步,尤其是江苏。

“大包干”的时候,江苏很多地方就没有一分到底。

他们一方面把村办工业保留下来,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土地完全承包,村一级留有很大的土地调控余地。

八十年代,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国家开始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沿海地区随之跟上。

那时候,贷款比较容易,但是有一条,承办单位必须有自有资金。

沿海地区由于集体工业没有被分掉,留下了很多办工业的种子,尤其是村一级组织拥有大量的土地机动权。

八十年代,国家对土地管理没有现在这样严格,谁拥有土地,谁就可以发展,谁就拥有了发展资本。

所以他们把土地“乔装打扮”,拉上围墙,平整土地,做出建设的样子,然后争取银行贷款,银行一看很满意,贷款给了,企业就这样发展起来了。

沿海地区互相取长但是他们与村组合作,的乡镇虽然不像村组一级拥有土地,

补短,所以乡镇工业也随之发展。

那时候沿海的城市就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他们办企业首先就遇到土地问题。

九五年,省政研室做过一个比较:

“大包干”之前称为“市”的地方,到九五年,安徽与江苏相比,差距并不很大,差距最大的在农村。

当然现在不能这样比较了,但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农村,而不是城市。

按理说,同在一个地方,城市发展工业比农村有优势,为什么那时候江苏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原因就是那时候江苏的城市不具有农村那个土地优势。

八十年代,凤阳各级政府也没有放松村级工业的发展,其力度比现在大,但是就是发展不起来,原因也在于:

一方面村办工业没有了基础,另一方面没有地方可以发展,也不能像江苏那样把土地变作资本吸引贷款。

那时候凤阳乡镇一级工业虽然没有在“大包干”中被分掉,但是和村一样没有土地,发展不了新项目,只能靠原有的那点企业滚动发展,其速度不可能快。

在中国,农村的工业化,八十年代是最好的起步时期,很多地方都是在那个时期起步的。

但是凤阳错过了这个大好时机,不仅推迟了十多年的发展,对后来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土地完全承包还严重影响了农村民营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民营工业的起步极其不利。

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集体工业发展不起来,只能靠民营工业的发展。

民营工业如果不是从已有的工业企业中分化、生发产生,那就只能从农户中产生。

农户在从农业迈向工业

的过程中,最初选择的经济形式是家庭副业和手工作坊。

他们通过家庭副业和手工作坊,进一步积累资金、技术和市场经验,实现二次积累和创业,然后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

而处在这个时期,他们的资金、技术力量都很薄弱,离不开本土,只能利用庄前屋后现有的条件成长,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本土经济”。

这种经济的发展最取决于本地已有的发展条件,比如经营条件、电力条件、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等。

土地完全承包、单层经营,使农村公益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很难为他们提供这些条件。

他们要经营场地,解决不了;要电力供应,解决不了;要出村道路,还是解决不了。

这种环境无法让农村的家庭副业、手工作坊产生出来,尤其是手工作坊。

所以,凤阳农村为什么出现不了外地的那些水暖村、电子村、豆腐村、编织村、鞋帽村、头巾村、纽扣村、服装村,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完全承包,让更多的农民捆在土地上,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观念,也限制了他们接触工业的机会、学习技术的机会和聚集资金的机会,进一步影响了他们从农业向工业迈进的步伐。

所以家庭工业发展不起来,严重影响了民营工业的起步和形成,使民营工业的发展成了无源之水。

不过凤阳也有两种家庭工业没有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一是石英石、石灰石开采,二是农副产品加工。

石英石、石灰石开采从山头上起步,与农民的土地矛盾小;农副产品加工从乡村集体粮油加工厂中起步,与农民的土地矛盾也小。

到了九十年代初,凤阳采取了变通措施,与农民“返租倒包”,解决了工业建设用地;又积极争取这时候凤阳的两种家对民营工业进行扶持。

银行贷款和财政周转金,

庭工业纷纷从山头上走下来,从乡村的米面厂房里钻出来,形成了一批民营工业。

所以,凤阳民营工业虽然在九十年代以后有所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也仅限于这两个行业,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九十年代后期以后,“返租倒包”被禁止了,土地难题又来了,民营工业再度停滞不前。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凤阳开始的。

这既是中国农民的创造,也是国家对农村经济体制和土地政策的一项重大改革。

这项改革从其本身来说无疑是必要而且是正确的,可以从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证实这一点。

但是一些地方实行土地完全承包,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单层经营、分割经营,问题就来了。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流动的经济,其重要的调节机制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完全承包,村组只有所有权而完全失去经营权,农户虽有经营权而由于没有所有权,两者都无法推动资源的流动和合理配置,使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失效。

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失效,必然导致市场的竞争机制失效,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长期效益低下。

同时,一包到底,土地在农户之间固化以后,不仅市场机制对农村经济失去了调控作用,而且政府对农村经济也失去了调控能力。

因为在这种状况下,土地成了决定性资源,这个资源调控不了,金融、市场资源的调控机制都很难发挥作用,或者说起不了主要作用。

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失效以后,农村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之中,形成了半自给自足的半自然经济形态,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由于市场信息具有滞后性特点,因而不断造成产品过剩和不足,使政府经常陷于“卖粮难”

和“买粮难”的困惑中,疲于奔命。

农村经济的半自然经济形态与城市经济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形态形成了鲜明对比,造成了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严重脱节,形成了两种经济形态的封闭循环,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

过去人民公社一统到底,过分强调了统筹合作,而忽视了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完全承包,一分到底,过分强调了农民自身积极性,而忽视了统筹合作,都是一种单层经营,走了两个极端,值得深思。

总之,土地完全承包、单层经营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而且是长远而深刻的。

这种承包形式据我所知并非凤阳所独有,安徽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全国的很多地方也实行了这种形式。

因此,本人热切希望各级领导给予关注,引起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