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2方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005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112方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2方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2方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2方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伤寒论》112方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112方证.docx

《《伤寒论》112方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112方证.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112方证.docx

《伤寒论》112方证

《伤寒论》112方证

1.汤证:

桂枝汤(12)

病机:

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

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

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3g生姜6g大枣4枚

应用:

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

此外,现代临床还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多形性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肩凝症,无脉症,妊娠反应,人工流产后发热等。

2.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14)

病机:

同桂枝汤证,但经脉郁滞较突出。

脉症:

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急,脉浮缓。

治法:

调和营卫,疏利经脉。

处方:

葛根9g桂枝4.5g芍药4.5g生姜6g炙甘草3g大枣4枚

应用:

麻疹初期,疹见未齐,见桂枝汤证者;痢疾初期,或胃肠病兼见桂枝汤证者。

他如落枕、颈椎病、头痛亦可酌用此方。

注:

原书中有麻黄,于理不合。

从林亿、朱肱之说,去麻黄。

3.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20)

病机:

在桂枝汤证基础上,又兼见因阳虚而漏汗之症,可由太阳中风误汗而致。

脉症:

恶风,汗出不止,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或见手足冷,肢节微痛,脉沉微。

治法:

扶阳止汗,调和营卫。

处方:

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3g生姜6g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

治阳虚自汗。

4.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21)

病机:

太阳病而胸阳轻微受损,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

表证未解,但觉气上冲胸,胸满而微闷,苔薄白,寸口脉较关尺部为盛。

治法:

扶阳解表。

处方:

桂枝6g炙甘草4.5g生姜6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加味可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属阳虚证型者。

注:

因胸满故桂枝汤去芍药。

本方为桂枝甘草汤加姜枣而成。

5.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2)

病机:

太阳病,里阳虚,表邪内陷,可由误下伤阳而致。

脉症:

胸满,畏寒,指尖不温,苔薄白,脉促或虚数。

治法:

温里复阳,辛散逐寒。

处方:

桂枝6g炙甘草4.5g生姜6g大枣4枚炮附子3~4.5g

应用:

本方可用于阳虚阴盛之胸痹证。

注:

因阳虚较桂枝去芍药汤证为重,而出现畏寒,故加附子。

本方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但附子用量轻,意在复阳为主。

6.汤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当改为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28)

病机:

表邪未尽,水气内停。

脉症:

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脉浮缓。

治法:

调和营卫,温阳化饮。

处方:

桂枝6g炙甘草3g白术9g茯苓9g生姜6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近。

7.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18)

病机:

太阳病未解,风寒人肺引起微喘,或素有痰饮内停,又感风寒,外内相引而发病,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

发热,恶寒,自汗,微喘,可见痰多而稀,但无烦躁口渴,苔白滑腻,脉浮滑。

治法:

疏风祛邪,降逆平喘。

处方:

桂枝6g芍药6g炙甘草3g生姜6g大枣4枚杏仁9g厚朴4.5g

应用:

用于桂枝汤证兼见咳喘之轻症。

8.汤证: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62)

病机:

伤寒,太阳病未解而津液先损,可由发汗太过而致。

脉症: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治法:

补气生津,扶正祛邪。

处方:

桂枝6g芍药12g炙甘草3g党参9g大枣4枚生姜9g

应用:

本方用于虚人感冒,身疼痛,脉沉迟,或用于反复感冒,体虚不能御邪者。

注:

本方为桂枝汤重用芍药、生姜加人参(或党参)而成。

9.汤证:

小建中汤(102)

病机:

素体阳虚,寒邪乘虚而入,复伤脾阳。

脉症:

里虚腹中痛或心中悸而烦,可见虚怯少气,神疲乏力,脉弦而涩,或浮大按之空虚。

治法: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处方:

桂枝6g炙甘草4.5g大枣6枚芍药15g生姜9g胶饴30g

应用:

1.虚寒腹痛,按之软,重按久按则痛减,得温熨亦减,脉弦涩。

2.产后腹中绞痛,虚羸不足,可用本方加当归6g。

3.本方有补养强壮作用。

10.汤证: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112)

病机:

火邪内迫,阳气浮越不能潜藏,神不内守,可因误用温灸而致。

脉症:

惊狂,起卧不安,可见胸满痰多,胸腹悸动,烦躁,苔腻,脉浮滑。

治法:

潜纳浮阳,平冲制动,扶阳安神。

处方:

桂枝6g炙甘草3g生姜6g煅牡蛎12g煅龙骨12g大枣4枚蜀漆6g

应用:

凡属心阳不足,痰迷心窍而见惊狂、动悸、卧起不安等症者均可以本方加减应用。

神经衰弱、甲亢、精神病等见该方证者可考虑本方。

11.汤证:

桂枝加桂汤(117)

病机:

寒邪引发之奔豚气。

脉症:

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可见心下悸,短气急迫不能忍耐,脉沉迟。

治法:

散寒降逆。

处方:

桂枝9g芍药6g炙甘草3g生姜6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治寒气上冲之奔豚证。

该方证常见于癔病、膈肌痉挛、结肠过敏症及心脏病。

12.汤证:

桂枝附子汤(174)

病机:

风湿相搏于肌肉关节之间。

脉症:

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治法:

温经散寒,祛风胜湿。

处方:

桂枝9g炮附子9g生姜6g炙甘草4.5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相同,但加重桂、附用量,旨在温经止痛,故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痛等病。

13.汤证: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名白术附子汤)(174)

病机:

风湿相搏,湿在肉腠。

脉症:

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脉沉细而涩。

治法:

健脾祛寒逐湿。

处方:

炮附子9g白术9g生姜6g炙甘草4.5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较桂枝附子汤化湿力强,故对于湿邪偏重者为宜。

14.汤证:

桂枝加芍药汤(279)

病机:

太阳病,邪陷太阴,脾气受伤,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

发热恶寒,腹满时痛,脉浮弦或弦而无力。

治法:

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处方:

桂枝6g芍药12g炙甘草3g大枣4枚生姜6g

应用:

用于腹痛下利见太阳证者。

临床用于慢性肠炎、胃下垂、术后肠粘连等病症。

15.汤证:

桂枝加大黄汤(279)

病机:

太阳病,邪陷阳明,营卫不和,脾胃失调。

脉症:

发热恶寒,腹满实痛(有燥屎留滞),脉浮弦或沉弦有力。

治法:

解肌通结,表里双解。

处方:

桂枝6g大黄4.5g芍药12g生姜6g炙甘草3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可用于肠痉挛、肠麻痹引起的便秘,亦适用于消除痢疾、肠炎里急后重的症状。

16.汤证:

当归四逆汤(351)

病机:

外来寒邪凝滞血脉。

脉症:

手足厥寒,或见麻木,青紫,恶寒,腰中冷痛,拘挛痛,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欲绝。

治法:

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处方:

当归9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炙甘草4.5g通草6g大枣6枚

应用:

用于早期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手足皲裂,苯胺中毒,精索静脉曲张,以及头痛,胃痛,痛经等。

17.汤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病机:

素体胃阳虚寒,又感外寒,凝滞血脉。

脉症:

当归四逆汤证兼见胃痛,呕吐,脉细欲绝。

治法:

温中降逆。

处方:

当归9g芍药9g桂枝9g通草6g细辛3g吴茱萸6g生姜15g大枣6枚炙甘草4.5g

应用:

本方与当归四逆汤大致相同,但有更强的温经止痛作用,用于虚寒腹痛,及妇女经前腹痛。

18.汤证:

麻黄汤(35)

病机: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舒之表实证。

脉症: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骨节疼痛,肌肤起粟,无汗而喘,脉浮紧。

治法:

解表发汗,平喘利水。

处方:

麻黄4.5g桂枝4.5g杏仁6g炙甘草3g

应用: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寒证,哮喘急性发作,肾炎水肿(属阳水),以及麻疹初期。

19.汤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23)

病机:

太阳病表证迁延,仍有微邪留滞,邪气已衰,正气渐复。

脉症: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面有热色,身痒,脉浮而不甚紧。

治法:

疏达肌腠,调和营卫。

处方:

桂枝3g芍药3g生姜3g炙甘草3g麻黄3g大枣3枚杏仁3g

应用:

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者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0.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机:

证候介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汗出不彻,邪气欲退,非桂枝汤之可解,又不宜麻黄汤之峻汗。

脉症:

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热如疟,脉浮数。

治法:

调和营卫,微发其汗。

处方:

桂枝4.5g芍药4.5g麻黄1.5g生姜4.5g杏仁3g炙甘草3g大枣2枚

应用:

用于证候介乎麻黄汤与桂枝汤之间,病势比较轻微者。

21.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27)

病机:

太阳病表邪未透,里有郁热。

脉症:

寒热如疟,热多寒少,或见烦渴而喘,汗出不畅,脉浮滑而数。

治法:

解表清里,表里双解。

处方:

桂枝2g芍药3g麻黄1.5g炙甘草2g大枣2枚生姜4g石膏9g

应用:

本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用于表寒里热之轻证。

感冒、流感及热病初起见该方证者可用此方治疗。

22.汤证:

大青龙汤(38)

病机:

风寒外束,表实无汗,里有郁热。

脉症:

发热恶寒,身痛,肌肤粟起,无汗,烦躁,脉浮紧。

治法:

解表清里,退热除烦。

处方:

麻黄6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6g生姜6g大枣4枚石膏30g

应用:

本方为麻黄汤加石膏、姜,枣而成,乃麻黄汤证加见内热烦躁,临床上流感、流脑、肺炎、急性肾炎等病可见此方证。

23.汤证:

小青龙汤(40)

病机:

表有寒邪,里有水饮。

脉症:

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大或浮紧。

治法: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表里双解。

处方:

麻黄4.5g芍药6g干姜4.5g五味子4.5g炙甘草3g桂枝6g半夏9g细辛3g

应用:

本方对于外寒内饮表实之证皆可化裁应用,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急慢性肾炎,眼科疾病等。

24.汤证: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病机:

风热或风寒化热,邪热迫肺,肺气壅遏。

脉症:

发热,口渴,咳嗽,气喘,脉浮数或洪大滑数。

治法:

疏表宣肺,平喘散热。

处方:

麻黄3g杏仁6g炙甘草3g石膏30g

应用:

本方是治疗肺系热证的辛凉重剂,常用于支气管哮喘,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百日咳,咽喉炎,慢性鼻炎,荨麻疹等。

此外,有人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用本方治疗痔疮取得疗效。

25.汤证: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62)

病机:

寒邪外束,湿热内蕴,表实发黄。

脉症:

发热,恶寒,无汗,心烦,身目俱黄,脉浮弦或浮数,弦数。

治法:

解表散邪,清利湿热。

处方:

麻黄2g连翘9g杏仁6g赤小豆30g大枣4枚生梓白皮6g(可用桑白皮代之)生姜6g炙甘草6g

应用:

本方用于湿热发黄兼表实证者。

于临床凡内有湿热外有表证,皆可化裁应用,如疮毒内攻、肝炎初起、急性肾炎、荨麻疹等。

26.汤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301)

病机:

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太阳少阴两感。

脉症:

恶寒发热,寒多热少,头痛身疼,脉沉或沉细。

治法:

扶阳解表。

处方:

麻黄3g细辛3g炮附子4.5g

应用:

本方又治风冷头痛,寒痰。

27.汤证:

麻黄附子甘草汤(302)

病机:

素体阳虚,复感外邪。

脉症:

恶寒微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或沉细。

治法:

温经解表,表里兼顾。

处方:

麻黄3g炙甘草3g炮附子4.5g

应用:

用于皮水,身体面目肿而兼阳气不足者。

本方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相似但较之为轻。

28.汤证:

麻黄升麻汤(357)

病机:

表邪内郁,气机不伸,表里混淆,上热下寒,阴阳不和。

脉症:

咽喉不利,唾脓血,手足厥逆,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治法:

解表和里,清上温下。

处方:

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石膏白术干姜

应用:

前人多疑此非仲景方,姑且从之。

29.汤证:

葛根汤(31)

病机:

太阳表实证,津液不能上润,筋脉失养。

脉症:

发热,恶寒,无汗,项背强几几,脉浮紧。

治法:

解表发汗,升津舒筋。

处方:

葛根9g麻黄4.5g桂枝4.5g生姜6g炙甘草3g大枣4枚芍药6g

应用:

本方用于伤寒表实而以项背强急为特点之证候,也可用于痢疾,麻疹初期,胃肠型感冒,肩背痛等。

30.汤证:

葛根加半夏汤(33)

病机:

寒邪外盛,里气不和而上逆。

脉症:

发热恶寒,呕吐,脉浮大而数。

治法:

解表发汗,降逆止呕。

处方:

葛根9g麻黄4.5g炙甘草3g芍药6g桂枝4.5g大枣4枚半夏9g生姜6g

应用:

葛根汤证兼见呕吐者。

31.汤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34)

病机:

表证不解,热陷阳明,可由太阳病误下而致。

脉症:

发热恶寒,自汗而喘,下利不止,或见口于而渴,发热不恶寒,脉滑数。

治法:

解表清热止利。

处方:

葛根12g黄芩9g黄连6g炙甘草3g

应用:

本方以清热为主,用于热入阳明发热下利,喘而汗出,表证解与未解不是关键。

32.汤证:

大承气汤(208)

病机:

宿食积滞与热邪搏结肠中,热伤津液,气机痞塞,大便燥结。

脉症:

痞,满、燥、实、坚俱在,潮热,谵语,手足溅然汗出,或下利清水,其气秽臭,脐腹四周按之坚硬有块,脉沉实或沉迟,迟滑,数滑。

治法:

峻下热积,消痞除满。

处方:

大黄12g(酒洗)炙厚朴12g炙枳实12g元明粉9g(冲服)

应用:

本方可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急性痢疾,以及精神病等。

33.汤证:

小承气汤(208)

病机:

肠中宿食积滞与热邪相搏,不得排出,气机痞塞,但大便燥坚未甚。

脉症:

潮热,汗出,胸腹胀满而痛,烦躁谵语,便秘或下利,尿黄面赤,舌苔黄厚而干,脉滑而疾或沉而有力。

治法:

攻积泻热,下气消痞。

处方:

大黄9g(酒洗)炙厚朴4.5g炙枳实6g

应用:

痞满便秘,但大便尚未至燥坚程度,或下利热甚,心下痞塞坚硬。

34.汤证:

麻子仁丸(247)

病机:

胃强热结,脾弱阴亏。

脉症:

大便秘结,小便多,可见脘腹胀满,苔厚而干,脉细涩或浮涩。

治法:

滋液润燥,泄热通便。

处方:

麻子仁15g芍药9g炙枳实9g大黄6g炙厚朴9g杏仁9g

应用:

本方有成药,可用于习惯性便秘。

35.汤证:

调胃承气汤(207,248,249)

病机:

积热在肠,胃气不和,或积热与宿食结于大肠。

脉症:

大便秘结,不恶寒,蒸蒸发热,汗出,心烦,或谵语,或少腹胀满,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

泄热和胃。

处方:

大黄9g(酒洗)炙甘草4.5g元明粉9g(冲服)

应用:

热结便秘或大便溏,但身热腹满脉实。

还可用于胃热发斑,胃热齿痛,胃热消渴,多食善饥,热发疮疡。

36.汤证:

桃核承气汤(106)

病机:

太阳表邪入腑,热与血相搏而成蓄血证。

脉症:

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或有身热夜甚,头胀且痛,目赤,烦躁等症,脉沉涩或沉紧。

治法:

活血化瘀泻热。

处方:

桃仁9g大黄9g桂枝4.5g元明粉6g(冲服)炙甘草4.5g

应用:

本方可用于瘀热在上的头痛,脑胀,目赤,齿龈肿痛,鼻衄,也可用于月经困难,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它如更年期综合征、不孕症、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病症有瘀热在下焦者,均可选用此方。

37.汤证:

大陷胸丸(131)

病机:

大结胸,水热互结,病位在膈上。

脉症:

胸部硬痛,汗出,项强拘急,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治法:

泻热破结,下气逐饮。

处方:

大黄9g葶苈子9g元明粉9g(冲服)杏仁9g

应用:

本方治喘咳引肩背痛,胸痛痞闷结痛,胸胁以上有支撑感,又治胸中积水,癫狂等。

38.汤证:

大陷胸汤(134)

病机:

大结胸,水热互结,病位在膈下。

脉症:

心下痛,按之石硬,大便秘结,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治法:

泻热,逐水,破结。

处方:

大黄9g元明粉9g(冲服)甘遂末1.5~3g(冲服)

应用:

本方证较大陷胸丸证病位靠下,由胸胁下迫少腹满痛。

临床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可见本方证。

但本方为泻热逐水之峻剂,唯体格壮实者方可应用。

39.汤证:

十枣汤(152)

病机:

水饮停聚于胸胁脘腹。

脉症:

悬饮,胸胁支满,呼吸困难,咳嗽时胁下掣痛,有时头痛,心下痞硬,干呕,气短,汗出,不恶寒,脉沉弦。

治法:

攻逐水饮。

处方:

大枣10枚芫花l~1.5g甘遂1~1.5g大戟1~1.5g大枣煎汤,芫花、甘遂、大戟研末,枣汤冲服。

应用:

本方可治症坚积聚,大腹水肿而体格尚壮实者。

40.汤证:

三物白散(141)

病机:

表寒失解而内陷,水寒互结内实。

脉症:

寒实结胸,无热证,口不渴,苔白滑,脉沉迟或沉紧。

治法:

峻下通闭。

处方:

桔梗9g巴豆1g(去皮心,炒黑,去油)贝母9g研末,合匀,每服3g,体弱者减半。

应用:

本方可治痰涎壅盛,咽喉不利,胸膈满闷,呼吸困难,手足逆冷,面青,又可治肺痈初期,痰多腥臭及喉痹。

41.汤证:

抵当汤(丸)(124,126)

病机:

太阳之邪随经入腑,热与血互结于下焦。

脉症:

少腹硬结,小便自利,大便硬而色黑易解,其人或躁狂,或喜忘,或默默不语若痴者,脉沉结,弦涩或沉弦有力。

治法:

清热化瘀。

处方:

水蛭15条虻虫15只(去翅足)桃仁9g大黄9g或按相同比例,研末和匀,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次1~2丸,每日一次。

应用:

本方为破血逐瘀之峻剂,可冶瘀血经闭,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病症而见此方证者。

42.汤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154)

病机:

邪热内陷,壅滞中焦而作痞,可由误下而致。

脉症:

心下痞,按之濡,可见心烦,舌红,脉关上浮或滑数。

治法:

泻热消痞。

处方:

大黄9g黄连3g黄芩3g

应用:

本方又治吐血,衄血,口舌生疮,目赤,便秘,发斑,发黄。

43.汤证:

附子泻心汤(155)

病机:

伤寒误治,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胃肠热壅而卫阳不固。

脉症:

心下痞,恶寒,自汗出,四肢冷,脉沉细无力或细微、沉微。

治法:

扶阳固表,清热消痞。

处方:

大黄6g黄连3g黄芩3g炮附子4.5g

应用:

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基础上出现汗出恶寒,四肢厥冷,又治老人食厥。

44.汤证:

茵陈蒿汤(236)

病机:

阳明郁热在里之阳黄。

脉症:

身黄如橘子色,身无汗,口渴,小便不利,大便难,腹满,目弦,烦躁,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

茵陈蒿15g栀子9g大黄6~9g

应用:

本方用于湿热里实之病证,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症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萎缩等出现本方证者。

45.汤证:

小柴胡汤(96)

病机:

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证。

脉症: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或有耳鸣,头痛,目眩,口苦,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弦数或沉紧。

治法:

和解表里。

处方:

柴胡9g黄芩6g党参6g半夏9g炙甘草4.5g生姜9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对邪陷半表半里之证疗效颇佳。

临床可治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附睾炎等。

46.汤证:

大柴胡汤(103)

病机:

少阳阳明并病,少阳失和,阳明热结,中气未虚。

脉症:

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痞硬,郁郁微烦,腹中实痛,大便不通,舌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

和解少阳,缓下热结。

处方:

柴胡9g黄芩6g芍药9g半夏9g生姜12g枳实6g大枣4枚大黄6g

应用:

临床广泛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急慢性胰腺炎等。

47.汤证:

柴胡加芒硝汤(104)

病机:

少阳未解,兼阳明实热,但中气已虚,可由少阳证误下而致。

脉症:

胸胁满而呕,潮热,微利热臭稀水,可见腹部痛,按之有硬块,舌干苔黄,脉沉弦有力。

治法:

和解少阳,兼轻下里实。

处方:

柴胡4.5g黄芩3g党参4.5g炙甘草3g生姜3g半夏4.5g大枣2枚元明粉6g(冲服)

应用:

凡小柴胡汤证兼有大便燥结,腹中坚,潮热者即可选用此方。

48.汤证:

柴胡桂枝汤(146)

病机:

太阳未解,邪及少阳,太阳少阳合病。

脉症:

往来寒热,或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口苦,苔薄,脉弦而浮数。

治法:

和解少阳,发散太阳。

处方:

桂枝4.5g芍药4.5g柴胡6g黄芩4.5g党参4.5g炙甘草3g半夏6g大枣2枚生姜4.5g

应用:

外感缠绵不愈,胃肠病,肝胆病,胰腺炎,神经官能症,见此方证者均可选用。

49.汤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147)

病机:

少阳受邪,冲气上逆,水气不化,内停为饮。

脉症:

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或间有咳嗽,咳时胁痛加剧,苔白滑,脉浮数,重按弦紧。

治法:

和解散结,宣化停饮。

处方:

柴胡9g桂枝4.5g干姜3g瓜蒌根9g黄芩4.5g牡蛎9g炙甘草3g

应用:

用于水热互结于胸胁(胸膜炎)的初期。

50.汤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107)

病机:

邪气散漫于表里上下,扰乱神明,可由误下而致。

脉症:

胸满烦惊,狂躁谵语,二便不利,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或见脐腹动悸,往来寒热,舌苔黄厚粘腻,脉弦细而数。

治法:

和解少阳,化饮安神。

处方:

柴胡6g黄芩3g生姜3g党参3g桂枝3g茯苓9g半夏4.5g大黄4.5g煅龙骨9g煅牡蛎9g铅丹4.5g(先煎)大枣2枚

应用:

用治癫痫,亦治小儿内伤食滞,外感风寒,痰热搏结中脘以致发生惊痈,食厥,热厥。

51.汤证:

四逆散(318)

病机:

伤寒邪热内陷,阳气郁结,不能散发于四末。

脉症:

手足不温,胸胁满闷疼痛,或腹中痛,下利后重,脉弦或沉滑而弦。

治法:

解郁泄热,调和肝脾。

处方:

柴胡9g芍药9g枳实9g炙甘草9g

应用:

本方为调和肝脾之祖方,用治肝脾不调的腹胀腹痛及泄利下重,亦治月经不调,微有寒热。

52.汤证:

半夏泻心汤(149)

病机:

寒热互结,胃气不和,升降失职。

脉症:

心下痞满,呕而腹中肠鸣或下利,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带数。

治法:

辛开苦降,和胃降逆,开结除痞。

处方:

半夏9g黄芩6g黄连3g干姜4.5g党参6g炙甘草4.5g大枣4枚

应用:

临床广泛用于消化系疾病,如口腔溃疡,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食道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53.汤证:

生姜泻心汤(157)

病机:

同半夏泻心汤,但胃有停饮。

脉症:

心下痞硬,呕吐,干哕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脉弦细而软。

治法:

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处方:

生姜9g半夏9g党参9g干姜3g黄芩6g黄连3g炙甘草4.5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呕吐较为突出。

54.汤证:

甘草泻心汤(158)

病机:

同半夏泻心汤,但中焦虚弱更甚。

脉症:

下利日数十次,完谷不化,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安,脉弦细无力。

治法:

和胃降逆,缓中消痞。

处方:

炙甘草9g黄芩6g黄连3g半夏9g党参9g干姜4.5g大枣4枚

应用:

本方证同半夏泻心汤但有少气,多涎,恶闻食臭等症状。

55.汤证:

旋覆代赭汤(161)

病机:

胃气虚弱,痰浊内阻。

脉症:

心下痞满硬、噫气不除,或见呕吐咽干、痰粘如胶,脉弦或滑。

治法:

镇肝和胃,消痞涤饮。

处方:

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15g党参9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应用:

本方用治慢性胃肠病,胃气上逆,呕吐食不下,痰多而粘及噎嗝反胃之初期。

56.汤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359)

病机:

上热下寒,胃热肠寒,寒热格拒。

脉症:

食入即吐,下利,脉虚数。

治法:

清上温下,辛开苦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