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869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

五年级语文下册一、二单元导学案  

1、草原

学习目标

1、我会认“渲、勒”等4个生字,会写“襟、貌、渲”等14个生字。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我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学法提示

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知识链接

老舍先生(1899-1966)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课文中的注音或工具书,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由小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解决个人疑难。

如:

勾勒的意思。

二、设问导读

借助工具书理解“一碧千里”“勾勒”“渲染”“翠色欲流”“境界”等词语。

(指出哪些是容易写错,容易读错的字或词)

1、再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读好长句。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草原”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生字可以采用口头展示或板书展示的方式;第四小题板书较好。

4、学生点评,老师适时、及时点拨。

三、巩固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无边的()迂回的()静寂的()

()的空气()绿毯()的歌声

2、这篇文章按照          顺序,通过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草原      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间的深厚情谊。

2、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展开想象,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学法提示

学生充分熟读课文

知识链接

这篇散文选自老舍先生的《内蒙风光》。

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适时板书:

景色优美情谊深厚

二、设问导读

通过读1、2自然段:

走进草原,欣赏风光美。

1、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          )、天空(           )、草原(           )。

2、我能用红色笔画出最喜欢的句子,用蓝笔批注自己的感受。

3、小组展示对草原的总体印象,以及最喜欢的句子。

 

4、作者是怎样把景物写得这么美的?

你能找出句子好好体会吗?

这些句子写得这么美,你能多读几遍,并把它们背诵下来吗?

5、默读2——5自然段:

      走近蒙古族,体验人情美。

(批注自己的感受)

三、巩固练习

1、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2、面对这景美、人更美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夕阳西下,就要分别。

如果此时你就是蒙古族同胞,你想说:

“          。

如果你是汉族兄弟,你想说:

“            。

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

列个简要提纲。

四、小结反思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丝绸之路

南街小学五年级编写人:

薛娜审核人:

董剑虹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

4、激发起自己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学法提示: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知识链接: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

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

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

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基础达标:

通过预习,我能完成以下问题,我能行。

1、我能熟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1)形近字组词

匕()戎()贸()凹()

比()戒()货()凸()

(2)我能通过()等方法理解下列词语,并能积累下来。

栩栩如生、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仑美奂、遐想等词语

 

设问导读:

1、反复读课文,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

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边读边在课文的相关句段做好批注)

2、认真读课文的开通与结尾,谈谈体会,看看首尾有什么联系?

巩固练习

学习课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从这段文字来看,古代中国在很多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因为中国输出的是(),而西域各国输出的是()

拓展延伸

读读“张骞出使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和“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小结反思

学生总结交流本节课学习收获。

 

 

3、白杨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思考题。

2、自主完成练习册“开心练习”第一课时。

学法提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基础达标

1、通过预习,我会写下列汉字。

fushaoxijiangxian

()摸介()清()新()()入

2、读句子,我会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划线部分。

(1)狂风卷着沙土袭来时,天和地都是黄色,好像是一个整体。

()

(2)戈壁滩上一行白杨树高高耸立,清秀挺拔,非常引人注目。

()

设问导读

1、通过感情读文,你会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吗?

2、通过默读课文,你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巩固练习

选词填空我最棒!

争辩分辨分辩

(1)我竭力进行(),终于搞清楚事情的真相。

(2)雨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我()不出刚才过去的,是不是我的朋友。

(3)他们爱说什么就说什么,我不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自主完成“开心练习”第二课时。

学法提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复述回顾

想一想,作者以白杨为线索写了一件什么事,说说车窗外的白杨、父亲眼中的白杨、父亲心中的白杨分别是怎样的。

设问导读

1、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

“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把它们找出来,仔细体会体会,再抄下来。

2、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我会填空。

(1)这篇课文表面上写的是白杨,实际上写的是(),作者借白杨来表达()的心愿,这种写法叫做()。

(2)白杨的外形具有()的特点,而它的内在品性却具有()()()的特点。

(3)文章结尾“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的意思是()。

2、读语段,完成练习。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长出()。

()遇到干旱()洪水,它()那么直,那么(),不(),也不()。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请按课文内容在文中填空。

(2)用——画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并改为陈述句。

 

(3)爸爸在表白着自己怎样的心?

 

拓展延伸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爸爸的微笑充满着希望,这希望是:

()

3、“高大的白杨树”象征(),“几棵小树”象征(),“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象征()。

小结反思

 

 

4、把铁路修道拉萨去

南街小学五年级编写人:

王文菊审核人:

董剑虹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前“阅读提示”中的有关问题。

2、自主完成练习册“开心练习”。

学法提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基础达标

1、我会给下面字组词,然后分别找个形近字,再组词。

娆()()峨()()

扯()()狰()()

媒()()

2、我能根据句子意思写出相关的词语。

(1)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

(2)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3)面目凶恶的样子。

()

(4)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

设问导读

通过默读课文,我能说一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巩固练习

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说明()。

(2)把铁路修道拉萨去!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拓展延伸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

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射混凝土。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

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

1、给带点字注上正确音节。

()()

混凝土隧道

二、文中指出风火山隧道施工时遇到了()的难题,温度太低,();给隧道增温,()。

三、解决这些问题则反映了西部建设者们()。

小结反思

 

 

5、古诗词三首

南街小学五年级编写人:

孙微审核人:

董剑虹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古诗词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理解诗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4、通过学习,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激发自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学习准备:

1、同学们可以在课前搜集、诵读、积累有关写童年趣事的诗词,可以把自己搜集和积累的古诗词与同学进行交流。

2、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不同时期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拓展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时:

建议2—3课时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1、知人论世:

阅读诗歌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人”,就是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这些因素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

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

2、诵读感悟 :

“三分诗,七分读。

”可见,要使自己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一是熟读成诵。

多读,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二是联系扩充。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

三是想象入境。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

3、品评赏析 :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

在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基础达标

1、我能多读几遍课文,结合拼音把诗词读正确,读流利,能完成以下练习。

⑴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快乐(lèyuè)清平乐(lèyuè)

剥落(bōbāo)剥莲蓬(bōbāo)

亡羊补牢(wángwú)亡赖(wángwú)

草铺(pùpū)铺开(pùpū)

⑵我能正确书写本课字词,而且写得美观漂亮。

牧童、蓑衣、遮住、醉酒、媚好、锄豆、剥开

 

 

 

 

 

 

 

 

 

 

 

 

 

 

 

 

 

 

 

 

 

 

 

 

 

 

 

 

 

 

 

 

 

 

 

 

 

 

 

 

 

 

 

 

 

 

 

 

 

 

 

 

 

 

 

 

 

 

本课的生字我觉得比较难记的是   。

我采用的识记方法是 比较难写的字是       ,我再组两个词,增加记忆

2、我能通过()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弄、蓑衣、蒿、棹、怪生、茅檐、相媚好、亡赖

3、通过反复朗读,我发现

诗人描述的儿童生活给我的印象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贵有疑:

我在预习时遇到了关于()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交流:

挑战自我

读了三首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诗词旁边做批注。

二、拓展阅读:

我们学了《牧童》,看到了一个可爱、调皮,自由自在的牧童,请大家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所 见            牧童

清袁枚           唐 刘驾

牧童骑黄牛,          牧童见客拜,

歌声振林樾。

          山果怀中落。

意欲捕鸣蝉,          昼日驱牛归,

突然闭口立。

          前溪风雨恶。

 你觉得《所见》中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牧童?

刘驾的诗中又写了怎样的牧童?

与课文中的牧童比较一下:

三、作业及活动设计:

建议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读比赛。

四、相关链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有《诚斋集》。

请欣赏他写的另外两首儿童生活的诗:

1、《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2、《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3、《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4、《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5、《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6、《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7、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南街小学五年级编写人:

王冠宇审核人:

董剑虹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寂寞、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法提示利用工具书、字典、联系上下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

第一课时

基础达标

1、我能把词语写正确,写美观。

zhānmàojìmòjǔjuéxièméi

()()()()

miánǎotuóróng

()()

2、我能发挥想象。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设问导读

1、反复读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

(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课文,说说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找出相关的部分,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读一读。

巩固练习

1、把文中描写骆驼的句子画下来,想一想作者当时看到的情景。

2、《冬阳·童年·骆驼队》选自()的《》,本文讲的是主人公在()经历的童年往事。

我们还学习过她的一篇课文《》。

课堂总结

课文按照()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

先讲冬天“我”看();再讲了“我”关于();然后讲冬春之交();最后讲()。

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2、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学法提示

按设问导读提示的内容结合课文进行学习

复述回顾

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设问导读

(4)有感情朗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文中处处充满童趣,请用课文中的2——3件事,说明“我”童年的幼稚。

展示交流

巩固练习

课内阅读片段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1、这两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把直接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用“”画出来。

2、作者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又说“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你是怎样理解这看似前后矛盾的话的?

拓展延伸

作者说“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童年,谁都做过“傻事”,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件“傻事”,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什么?

还有哪些不足?

7﹡祖父的园子

南街小学五年级编写人:

孙微审核人:

董剑虹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积累语言。

学习重点:

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搜集或借阅萧红的《呼兰河传》

课时:

建议一课时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祖父的园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里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这自由让作者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快乐!

建议同学们阅读本文时要善于运用以前在讲读课中学到的阅读方法,结合课前的提示,充分地自主地读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哪些情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来。

“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

在此基础上认真朗读课文,并积累语言。

基础达标:

1、我首先读了阅读提示,提示我在读课文时思考: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练习。

⑴“倭”字很容易读错,不要秀才识字认半边,不读wěi,而是读(),组词()。

⑵“蚌”字是()结构,部首是(),组词()。

⑶与“瓢”字形相近的字有()、()、()等,写“瓢”字时,“瓜”千万不要写成“爪”。

⑷“嗡”“啃”都是形声字,我能再写几个这样的形声字。

⑸仿写:

金灿灿、、

(我的识字方法很多,本课的生字我采取了方法识记的。

3、通过读文,我知道课文主要讲

4、初读课文后,我体会到

读后疑惑:

在读文过程中,我也在思考,有些问题想与同学交流:

问题一:

问题二:

二、拓展阅读

                                            后生可畏

在我家里,爸爸是权威。

他说起话来疾言厉色,妈妈也要让他三分。

这天,爸爸刚送走客人,也不知哪里来的气,在吃饭桌上就教训起我们来:

“大人说话,小孩子插什么嘴。

不说话,还怕把你们当成哑巴?

”弟弟受了顿训,虽然很委屈,张一张嘴便只好向我投来求援的眼光。

我会意了,忙说:

“小孩子插嘴有什么不好?

你这种做法有点‘家长制’作风。

”正当爸爸吐完一根鱼刺要反驳时,我又紧接着抛出两个有力的理由:

“您知道美国的旧金山公立学校吧。

他们有一份推荐智力超常儿童的行为表,其中第二十一条就是‘在大人说话时经常插话’。

爸爸,您对这一条怎么理解呢?

”不等爸爸回答,我又接着放炮我国唐朝有个太守阎伯屿重修滕王阁想请人作序但是在场名人不敢放肆都—一谦虚地谢绝了只有王勃这个年仅14岁乳臭未干的孩子少年气盛一口答应结果他写出的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爸爸您对这件事又怎么看呢

谁知我这两个理由竟把爸爸“镇”住了,还是妈妈替他解了围。

爸爸感慨地对妈妈说:

“是呀!

孩子对问题认识得这样深刻,真是后生可畏啊!

”说完,用()的目光看着我,弟弟也仰起小脸望着我。

看着弟弟那天真的小脸,我脸上浮现出一丝()的微笑。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爽朗()浮现()

会意()慈爱()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疾言厉色:

少年气盛:

名垂千古: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4、在文中用“_____”划出文中具体体现“爸爸在我家是权威”的句子。

5、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6、短文的题目是“后生可畏”,“后生”一般我们指,在文中指,爸爸说:

“真是后生可畏啊!

”是因为爸爸原来认为,我提出不同意见,举出两个事例进行反驳,这两个例子概括地说,一是,二是。

三、相关链接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鲁迅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193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