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754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docx

了解自我约纳自我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外表、行为、社会关系、心理特征)、全面(自我观察、社会比较、他人评价)地认识自我,形成统一、客观的自我认识。

 

2.使学生明白接纳自我的重要性,掌握并实践自我接纳的方法,促成自我在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

 

3.帮助学生理解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学会制订合理的目标,掌握有效的自我完善策略。

 

(二)设计意图

 

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是认识和接纳作为独特个体而存在的自我。

“认识自己”是我们区别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的基础,也是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基础。

只有先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发展与客体──不管是物理世界还是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包括哪些方面,即从哪些角度认识自我,如何接纳并完善自我,这正是本节课的意图所在。

 

(三)内容结构

 

 

(四)课堂教学建议

 

1.课前准备

 

一些著名人物图片,一张空白人形图片。

 

2.导入

 

呈现不同的人物图片,让学生回答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形式不限;最后呈现空白人形图片,让学生想象这张图片是自己,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引导学生关注自我。

 

3.重点、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节的知识点包括:

自我包含的内容、认识自我的途径、合理地设定理想自我并不断完善现实自我。

其中,重点是从他人和自我评价中全面、清晰地认识自我,接纳和肯定自我。

对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的是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对本节重点和难点部分的教学建议如下:

 

(1)全面地认识自我。

 

自我不仅仅是自己的外在形象、所拥有的物质、社会关系、外在行为,还包括内在的心理特质,如性格、气质、能力、动机等等。

对自我的认识是一个多角度的、不断发展的、终身学习的过程。

从长远来看,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我比仅仅形成对自我的表象的、具体的认识更重要。

 

(2)真正地接纳、肯定自我。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可以通过小组互评加自评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发现自我认识中有偏颇的地方,提示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发扬自己的优点同样重要。

 

自卑是普遍的,或是在某个时段,或是在某一方面。

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学生,他们会因为什么自卑,如何运用课本中的方法来克服这些自卑,或者所能够想到的更好的、更有针对性的方法。

可以让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

 

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记录性的、行动性的日常改变计划,隔一段时间后讨论他们的进步和困惑,真正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

 

(五)健心活动建议

 

“戴高帽”游戏又叫“优点轰炸”,如果时间充裕可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如果时间有限,同学之间又有一定的了解,可省略准备高帽和自我介绍部分,对他人的评价的感受也可以由教师随机选择几名同学来回答。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没发现的。

为什么他人所看到的自我与自己所认识的自我会有这种差异?

活动的目的和具体程序如下:

 

目的:

 

●  学习发现并欣赏他人的优点。

 

●  促进自我认识,增加个人自信。

 

●  促进班级成员之间相互肯定与接纳。

 

时间:

35分钟

 

地点:

教室

 

过程:

 

●  6~8人一组围坐成一圈。

 

●  请一位成员坐或站在小组中央,戴上事先准备好的高高的帽子,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姓名、个性、爱好等。

 

●  其他人轮流根据自己对他(她)的了解及观察,说出他(她)的优点和长处(如性格、相貌、待人接物……),然后被欣赏的成员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以前知道的,哪些是不知道的。

各成员轮流到中央戴一次高帽。

 

规则:

 

●  只能说优点。

 

●  说别人的优点时态度要真诚,毫无根据的吹捧反而会伤害别人。

 

●  要注意体验被人称赞时的感受如何;怎样用心去发现他人的长处;怎样做一个乐于欣赏他人的人。

 

(六)心理驿站引导

 

本节心理驿站的内容是一个小测验,考察学生是否自卑。

教师在课堂上先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

课后自测你是否存在下面的这些问题,如果有,是哪些?

如何根据课本中克服自卑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是否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或者期待自己的行为多久后会有所改善?

可以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改变计划并相互监督。

 

(七)趣味阅读引导

 

教师在课堂上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你是否能够在欣赏他人的同时欣赏自我?

如果不能,是在哪些方面?

你准备如何改进?

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并思考问题的答案。

 

 

 

二、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积极性,对自我认识的全面性及针对接纳自我、克服自卑的行动积极性和进步程度,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观察同学间的互动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三、教学后记

 

教学效果

 

存在问题

 

改进方法

 

 

四、参考资料

 

(一)相关知识

 

1.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的总的认识;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如自己的学习能力、运动能力、体型外貌、行为举止、受欢迎度等的自我价值的判断;自我认识是联系自我的各方面,对个体的行为的解释和预测等;社会自我关注作为社会群体中的我的特点,以与他人关系为参照来定位自我。

教师可以参考这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对自我做全面的认识。

 

2.自我概念的发展

 

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概念出现在2~6个月,婴儿开始将自己和外界环境区分开;18~24个月,大部分婴儿会出现自我再认──如果镜子中的自己鼻子上有个红点,他们就会摸自己的鼻子试图擦去;相对于自己,婴儿更喜欢观看其他陌生婴儿的动作,表现出将自我与他人分离的能力;幼儿园的儿童对自我的认识多停留在表面,如自己的长相、拥有的玩具、喜欢的运动等;到了小学阶段,8岁左右,儿童开始从一些稳定的内部心理特征来定义自己,如性格、信念等。

 

到了青少年时期,随着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更加复杂化和理想化,同时也更抽象化。

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有能力将自己作为一个客观的观察对象来分析,对“我是谁”这样自我概念问题的回答也开始抽象化和复杂化。

 

因为认识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他人评价的自我和自我认识之间的差异,青少年的自我概念也表现出分化和矛盾的特点。

他们意识到自我在不同环境、情境下,从不同角度看,会有差异,例如,一般人认为“我”害羞,但好朋友认为“我”很活跃、幽默等。

 

也正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增多,青少年能够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并将自我各方面的信息加以组织和整合,形成一个较为统一和立体的自我,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自我概念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发现的时期,了解这些特点对教师有效地引导青少年认识、发展自我很有帮助。

 

3.青少年自尊的发展

 

自尊和自我概念比较容易混淆。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所持的态度,一种个人的价值判断。

例如,高自尊者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而低自尊者多没有成就感,认为自己能力低或没价值。

自尊是自我的核心成分之一,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有非常重要的间接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低自尊个体相比,高自尊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好,较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更加乐观、自信,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对待失败的态度和归因也更积极,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

 

青少年的自尊处在一个相对稳定又迅速发展的时期,同自我概念一样,青春期的自尊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为稳定,但也有波动,甚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因为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更为全面和深入,而且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很大压力。

 

教师如何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尊?

首先,教师要真正地尊重学生,其次,要明了学生哪些方面的自尊有待提高,然后有针对性地鼓励、支持,在感情上接纳学生可能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或者帮助他们在其他方面取得成功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不足。

 

4.文化与自我

 

西方工业文化下的个体往往注重独立和个性,强调能力和竞争的重要性,认为自己是独特而有自控能力的个体,追求自我价值和目标的实现而较少顾忌他人的评价,表现为一种个体主义的倾向。

他们的自我概念是独立于其他个体的,比如父母、朋友、同事等,倾向于用“我开朗活泼”,“我很有经济头脑”等突出自我特征的话来描述自我。

 

而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等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是一种相依性自我──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定位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更注重合作和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肯定,而不是自我表扬。

自我与社会关系中的他人的界限是模糊的,比如常常用“我是父母的女儿”,“我是××的朋友”等话语来描述自我。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统计同学对“我是谁”的描述,观察这些描述是否倾向于对社会关系中自我的界定,也可加入文化差异的讲解。

 

5.自我接纳、肯定的方法补充

 

(1)醒目张贴。

 

在自己的桌子、课本、床头等位置粘贴写有自己优点的小纸条,时刻提醒自己有很多闪光点。

 

(2)“酸葡萄”法。

 

当不能得到某些东西或不具备他人的一些优势而沮丧、自卑时,可以适当运用“酸葡萄”法,即贬低物品或所欠缺优势的价值,以平衡心理感受。

但不提倡以贬低别人来提高自己,因为真正接纳自我的人也会接纳他人。

 

(3)打破完美主义。

 

树立人无完人的信念,摈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苛刻的要求,对待自己的弱势和缺点要采用一种无条件的接纳:

我确实存在这些问题,同时通过自我监督,如日记、行动计划等逐步改变和完善自我。

 

(二)教学资源

 

1.中国心理网

 

http:

//www.psych.gov.cn/

 

2.上海心理咨询网心理词典

 

http:

//www.xlzx.cn/html/school/psydisc/index.html

 

3.推荐书目、电影

 

● 《青少年逆反心理》,郑确(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情绪、行为都很不稳定并且容易走极端。

但是“身在此山中”使得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而认为是因为“代沟”的存在才使得父母与教师不能理解自己。

这是一本适合家长和教师看的书,浅显易懂地介绍了青少年身心特点、逆反心理的实质、教育理念、案例及实务策略等,对教师和家长认识、引导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非常有帮助。

 

● 电影《心灵捕手》(GoodWillHunting),1997年

 

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学校园年轻的清洁工威尔,他出生于贫民窟,行为放荡不羁,同几个好友经常在一起斗殴生事;与朋友不同的是,他是个数学天才。

可是艰难困苦的成长经历和过早体验的人情冷暖让他用看似坚强的外壳包裹自己,对友人、爱人以及任何企图给他温暖的人都抱着一种怀疑态度,甚至为了避免被抛弃,他总是先选择逃离。

最后在心理咨询师肖恩的帮助下,威尔一步步地发现真我,摆脱童年的心理阴影,重新追求梦想。

 

这是一部没有太多情节起伏的电影,甚至使人觉得乏味,但越到最后就越是被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关系深深打动。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都是我们应当慎重对待和学习的问题。

教师可以先观看,截取探讨自我的精彩片断做课堂展示,也可以推荐学生课后以宿舍为小组观看,分享体验和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