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435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72.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届高三历史百强名校试题解析金卷第10卷江苏省苏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解析解析版

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l.《吕氏春秋·慎势》说: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目的。

关键信息:

“不使……疑”“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

所以目的在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

故答案选A,其它三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

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

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在上。

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  )

A.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B.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

C.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D.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说明是古代灌溉工具,翻车,这种工具有利于农业灌溉发展,是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故D项正确。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灌溉工具

3.魏晋时期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A的意思就是当官的预选人员被限定在一个阶层里,九品中正制就是限制人们进入仕途的制度,它是限制了随意性的,B项与题干没有关系,这种制度实际是固化了阶层的流动性,D项不对。

如果察举制可以实现平民才子名正言顺的步入官场的话——也就是底层人民向高层阶级进化,那么九品中正制恰恰否决了这一平等的选官举措,C不对。

答案为A。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期政治制度演变·古代选官制度

4.右图为藏于山东曲阜孔府的《孔子讲学图》,明前期作品。

图绘孔子端坐讲学,群弟子或受教,或侍立。

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作为直接证据,此画可以用来研究(  )

A.春秋私学的兴起B.明代的绘画艺术

C.明代书院讲学之风D.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此画布局严谨,线条精细,人物形神俱备,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说明是明前期作品,故B项正确;A中私学无从体现;C中书院还没有出现;D中教育思想图片没有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绘画艺术·文人画

5.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说:

“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

”该言论(  )

A.主张格物致知B.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C.强调“心外无理”D.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可以看出该言论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内心的反省,所以可以判断这属于心学。

只有C项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

所以本题选C。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心学的思想主张。

6.“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

”这场战争(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使中国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

C.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鸦片战争与材料中“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进程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相符,俄国趁此割去中国北方150万平方公里土地,故B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不符,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材料中“发端于广东一隅”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7.从下表(1876年~1911年中外糖料贸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表格数据没有反映出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出口数量的减少,不能体现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外糖料贸易属于商品输出,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进口数量增加,反映出日益沦为西方国家的商品生产,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项正确。

考点: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一种名为“人类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图一合图二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表明这是药品广告,不是革命本身的宣传,尤其第二幅图是在1911年11月刊登的,此时武昌起义已经发生,故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中交代的时间不符,故②错误;第一则广告只是纯粹的贫血病的药品广告,第二则广告敏感地利用了时局变化,将药品的强身功效与共和的强国功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扩大产品营销,故③正确;商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将产品与社会政治形势联系在一起,从侧面证明了这种形势的存在与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

9.“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者之侵略,及其工具卖国贼之暴虐;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政府。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这一宣言(  )

①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③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④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为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说明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选宣言,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开始,故③错误,其他选项均符合北伐战争时期形势,故C项正确。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国民大革命·北伐

10.美国学者史华慈说:

“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

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

”这里的“新的内容”(  )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

结合“西北”及“树立了精神领导权”可知,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已转移到延安,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材料所述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果――《新民主主义论》,A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毛泽东思想

11.1938年3月,国民党在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指出:

“加紧全国军队制政治训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这个纲领

A.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B.放弃了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

C.表明了抗战初期政府积极抗日的决心D.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充实民众武力,并训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战。

”的信息说明当时的国民政府抗战初期政府积极抗日的决心,故C项正确。

A中已经形成;B中放弃说法错误;D中是抗战胜利。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抗战

12.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

“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

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

”这说明中国(  ) 

A.和平共处不称霸                        B.尊重差异求合作   

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谋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并未提到是否称霸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题干中“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

”体现出了我国尊重差异存在的态度,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团结结盟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区域发展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

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万隆会议

13.美国《时代周刊》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以人物为主,它反映着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下图是1983年9月该刊的封面人物邓小平。

这表明当时国际社会关注的中国的热点问题是 (  )

A.抛弃“左”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      B.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C.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4.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 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使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 部分。

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强调法律至上    B. 限制公权滥用    C.维护公民平等    D.追求司法公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了罗马法的相关内容。

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利,没有体现公民平等的内容,C不符合题意;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没有强调法律至上,A不符合题意;司法公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不符合题意。

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故选B。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罗马法·特点

15.右图是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关于这幅画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B.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D.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欧洲“画圣”拉斐尔于1507~1508年所画的宗教题材画——《花园中的圣母》的信息说明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该时期倡导人文文主义,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故B项正确。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文艺复兴·影响

16.曾参与制订《1787年宪法》的麦迪逊认为,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

基于对“人性黑暗”的认识,《1787年宪法》(  )

A.推行两党制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C.实行三权分立D.规定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关键句“美国革命最重要的特征,不仅是顺应人性,还在于对人性黑暗的承认”说明对专制制度的揶揄,为此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故选C项,其他选型均不符合题意的主旨。

考点:

欧美代议制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7.工业的发展历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有人用下图形象地概括了二十多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历程。

和下图“?

”处对应的是

A.完善了精细分共的“手工工场”B.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

C.形成了垄断资本的“钢铁时代”D.开创;额注重实验的“科技时代”

【答案】B

【解析】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18.学者叶书宗说: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材料中“明显地改变”的是(  )

A.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B.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C.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D.废弃了工业生产部门管理体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与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相比,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变化,但主要是放弃了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故选C。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19.“美国,只是一场会议和一纸协议就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下面对此“协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宗旨是降低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B.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D.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美国,只是一场会议和一纸协议就终结了英国对世界金融的控制权”是指在世界金融领域的控制,应该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而降低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主要是关贸总协定,属于贸易领域,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

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确立·关贸总协定

20.南开大学崔宝衡教授在谈到某西方文学作品时,总结为:

“在作者看来。

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

”下列与该作品创作风格一致的是(  )

A.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B.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C.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D.以夸张手法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在作者看来。

世界是荒诞的、不可理喻的,生活也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与人之间则十分隔膜、难以沟通。

”的信息说明是现代主义的表现,该创作风格主要是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主观内心感受,是一种反传统的写法,故D项正确。

考点:

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

苯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其中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第24、25题各10分。

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4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暑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4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3分)

【答案】

(1)变化: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4分);

(2)说明:

秦朝:

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

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3分)

(3)理由: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任答两点得4分)

(4)作用:

官僚政治有利于稳定政体;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3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第

(1)问,结合材料“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

可知,部分行省由直接中央管理。

(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和三,可以看出官僚政治的运转方式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材料二的信息折射出官僚政治一定程度制约皇权,这样可以一定程度较少决策失误,提高效率。

考点:

古代中国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官僚制度变化;古代中国政治·汉代元政治制度演变·行省制

22.(12分)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史思辩录》

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三新事物在旧体内总是较有活力的因素,人们虽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许可的范围内,是很难如愿的。

……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引导下迈开步伐的,又徐徐地总冲击着“中体西用”宗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当时清政府的最佳选择?

(4分)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根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以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是如何冲击“中学为体”的宗旨的?

(6分)

【答案】

(1)“中体西用”思想适应了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谋求国家富强。

(4分)

(2)说明:

承认西方正制的优越性;认为西学也有本末之分。

(2分)

(3)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中体”受到冲击;(2分)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抛弃“中体”;(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全盘否定“中体”。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的关键信息,没有“中体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见清政府选择“西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体”指维护封建制度。

(2)问,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归纳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二中““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

……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

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的信息来归纳,可见此时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

考点: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特点;

23.(14分)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经历了不断变化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后初期至60年代末,美国对经济的积极干预……充分发挥凯恩斯主义的财政赤字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大力刺激经济的增长……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经济的机构,通过立法手段将政府经济干预深入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争夺世界霸权,政府将经济与军事生产相结合,庞大的军工生产和军事开支成了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的经常化的手段之一。

——陆月娟《二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1980年竞选胜利的里根,身边聚集了一批经济顾问,有弗里德曼、格林斯潘、拉弗、里斯顿、麦克拉肯等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经济学家。

上台后的施政纲领主要包括下述方面:

大规模削减个人及公司所得税;大规模削减非国防开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抑制通货膨胀;切实放松政府管制。

……

——赫伯特·斯坦《总统经济学》

材料三 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既有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创新,人们称之为新凯恩斯主义或克林顿经济学。

就是把凯恩斯主义、现代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综合在一起。

——刘绪贻《新凯恩斯主义对美国经济的现实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到60年代末美国践行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措施与效果(4分) 

(2)概括指出材料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克林顿经济学的理论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经济政策取得的显著成就的时代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发展的关系。

(2分)

【答案】

(1)措施:

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开支);健全干预经济机制;经济与军事生产相结合。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