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393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docx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研究》

 

一、选题缘由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本专业学生数量已达到300余人。

由于学校学生规模扩大后除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等办学条件存在一些问题外,还有许多教学问题有待解决,特别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有效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保障机制方面还很薄弱,亟待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是在教育观念上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观、质量观。

职业教育既是就业教育,也是创业教育,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同时促进其就业、创业。

现代教育质量控制观,注重系统、全面、全员、全程综合治理,强调人人都是质量的管理主体,倡导质量文化、人性化管理。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完整、具有长效机制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现行的教育教学监控机制,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如常规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价教师、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师生座谈等,创新意识不强,监控力度不够,规范化管理不细。

三是在监控机制上要树立全面、全员、全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观。

长期以来,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机制是把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晋级提薪的重要依据,并以此控制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不是从教师对职业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去内化教师的职业行为,进而引导教师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在监控过程上要建立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解决的监控机制。

对在教学监控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的解决措施。

五是在评价内容上要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的监控与评价。

过去,对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较多,对学生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监控和评价较弱,今后要加大学生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的监控力度。

为此,我们拟定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着手,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

一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全面认识质量保障机制,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形成有机整体,有效控制;二是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监控与评价机制;三是以国家法规、政策为依据,建立规章制度,依法实施管理,使各项监控和评价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与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四是从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把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持续发展。

五是体现监控体系的指导性,既要符合学校实际,又要使教育教学监控体系不断完善。

要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水平,将教学质量监控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专业设置、招生、教学过程、教学管理、实训、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

第二,以评价为手段,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

评估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通过评估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上一个新的水平,促进学校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依法规范管理,引导学校正确定位,把评估的过程看作促进学校不断改革、发展、建设的过程。

进一步规范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完善和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保障机制。

第三,以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全面规范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行为。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对教学工作的监控是主导方面,以教学为中心是主线。

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习硬件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日常管理、教学质量控制、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必须有章可循、有标可攀。

二、研究目标

职业教育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其目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研究的目标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保障机制有效形成。

首先,要促进教学过程有效控制。

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全程管理、全程受控。

其次,要促进教学环境有效形成。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

学校的基本条件、校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内部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监控,因而,学校教学环境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促进监控机制科学有效。

教学质量监控主要由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从教学任务到整体教学质量,需经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所以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过程。

目前,许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比较重视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忽视课程质量以及专业(学科)质量,缺乏科学有效的监控机制,必须进行认真研究。

第四,要促进评价系统有效开放。

评价是实现和发挥监控功能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是对评价主体根据一定评价目的和标准对评价客体的价值进行认识评定。

目前,职业教育在评价实践中注重了校内评价主体,忽略了校外评价主体,如家长、企业及社会的参与,不利于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认同。

职业教育应根据外部需求建立一个被各方认同的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内部与外部的评价来验证其适宜性。

 

第五,要促进监控措施有效实施。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健全关键在于促进有效实施,转化为职业学校加强教学管理的自觉行动,自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三、研究内容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以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为目标,主要抓住人才培养水平与评价体系;学分制(弹性学制)教学管理;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问题展开研究。

(一)中职人才培养水平与评价体系研究中职人才培养水平与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其一,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是非常注重人的和谐发展。

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或创设适宜各个学生成长的环境。

二是非常注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当前最先进的科技水平。

学校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组织教学和实训,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育人指导思想。

三是非常注重企业的参与。

充分体现了国家、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各企业(行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技能培训等,由企业的专家来确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标准。

其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况。

(1)学制设置与课程设置过度统一。

专业确定后,实行的是统一的学习内容、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学制。

学生没有根据自身条件、特长、就业市场变化情况及个人发展意愿选择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缺少学习动力。

(2)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脱离。

学生主要封闭在校园内学习,与企业实际运用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等结合不紧,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脱离,学生就业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3)职业素质与就业指导重视不够。

缺少专业理论知识、操作实习、生产服务之间的相互融合,对变化着的动态社会的需要缺乏及时调整的机制,过于强调专业的学术性、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没有摆脱学科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够,学生就业后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特别是如何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研究较少,没有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体系。

因此,重视中职教育人才水平培养,实现教育与岗位的对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必须围绕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职业道德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训特点,创建以专业技能为主干、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为中心,以面向行业需求及未来就业和创业为重点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

(二)中职学分制(弹性学制)教学管理制度研究学分制起源于选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选课制于18世纪末首创于德国,之后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实行了选课制。

1872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不能按同一的模式来培养,主张学生自由选择课程。

而选课制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在美国产生。

学分制之所以首先在美国产生并得以推广,是与美国实行市场经济、多元政治等体制的国情分不开。

美国人强调张扬个性,学校不规定固定学习年限,教师可开设多种课程,学生可随心所欲地加以选择,毕业后自主择业。

因此,美国所实行的学分制是完全学分制。

它强调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不明确规定修学年限,也不要求统一的教学计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全盘照搬美国的做法,采用完全学分制。

但不久发现,全盘照搬美国的做法不适合日本国情,结果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部分教育家从国外引进了学分制,1918年蔡元培率先在北京大学实行了“选科制”。

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规定大学采用“选科制”。

此后,全国高校都实行学分制。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取消了学分制。

1978年恢复高考后,学分制在我国才再次实行。

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

”教育部[2000]1号文件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验,改革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来选择课程和学习时间,要建立学校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分相互承认的机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学校选择课程”。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明确规定“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培训项目和学习者的实际需要,实行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创造条件”。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明确规定“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

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

目前,部分职业学校都已实行了学分制。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育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实行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加之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限制不断放宽,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扩大,对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学生希望有更多的选择课程和自主学习的权利,要求学校营造有利于学生特长发挥和个性发展的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创建多种途径,为实行学分制提供了基础。

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课程和安排学习,能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使学生扬长避短。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开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健康上进的学习心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

有利于职业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有利于职业学校树立服务意识,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更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强办学活力。

有利于与各类教育的沟通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

实行学分制是当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重点内容。

学校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确定学习进度,既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期毕业,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要着重研究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教材管理、课程体系、评估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成绩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开发。

(三)中职专业建设与专业发展研究专业建设属于教学基本建设,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专业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专业是学校的命根,是职业教育的脊梁。

职业学校的一切发展,师资、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必须从专业入手。

专业教学质量已成为职业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

中职学校的质量关键靠专业教育质量,中职学校的发展关键靠专业发展,中职学校的特色主要靠专业特色,中职学校的竞争力主要靠专业竞争力。

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结合点。

因此,学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专业建设进行动态管理,在不断调整原有专业的基础上,及时增设区域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并不断加强专业自身改造和专业间的渗透与沟通,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的市场竞争力,适时为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改革与发展显得极为重要,主要问题是专业、课程与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欠缺,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缺乏。

研究的重点:

一是专业改革方向的确定;二是学习目标的设定;三是学习模式的设计(学制、学法、教法、考法、评价),探索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入学分层、专业分层、课程分层、考核分层、学生自主分层。

探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材、培养方式进行深化改革,以适应市场职业岗位群需求。

(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年来的“高考热”、“高教热”,引发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使得众多初中毕业生倾向选择读普通高中,导致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各中职学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对所有的初中毕业生只要他愿意来,来者不拒,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并不存在智力障碍,但大多个性复杂。

据调查,中职学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约占总数的20%以上,具体表现在个性偏差、厌学、逃学、离家出走、离校出走、网瘾、自卑、戒备、自暴自弃、逆反心理严重等等。

而实际上,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健康心理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才能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无疑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正确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及形成和发展完整人格的理想平台。

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工作,在学校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抗挫折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目前,中职学校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合格人才,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心身和谐发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心理状况、分析导致心理问题原因、建立教育目标、构建心理教育实施体系。

研究的重点: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拓宽心理教育途径。

(五)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与教材,使人们习惯于过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完全适应,因此,积极探索有利于复合型人才成长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当务之急。

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厌学,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学习方法机械、呆板,主要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业。

这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显得尤其重要,也迫切需要我们教研部门重视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总结一套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要通过培养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是基于我国新的经济条件下所确立的新发展观。

中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问题必须把握住两条,一是所学的知识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学生的能力素质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目前,一方面中职毕业生就业存在严重问题,另一方面社会上缺乏适应性较强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这种矛盾的现象,说明中职毕业生的能力结构还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

如何培养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要解决好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变化与发展的职业转换能力。

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必须针对一定职业范围和某一岗位(群)所具备的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以满足社会和产业界对培养对象的基本要求。

因此,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对学生上岗具有实用性,使其通过专业课程学习熟练地掌握一至两门专业技术,真正实现毕业后就能上岗、上岗后就能靠技能立身。

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顺利地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动手技能,也包括智力技能,如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协调关系、运算、写作等。

按照中职的培养目标,培养中职学生应以智力技能、概念技能为主,同时兼备必要的动作技能、专业技能。

要重点研究中职学校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的需求模式、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教学模式、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检测体系。

(六)中职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研究当前,在我州职业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研究,还未起步,但在全国已积极兴起。

这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开发模式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人才评价观念的转变,使职校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成为可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我国职教课改的文化、理论底蕴薄弱,全员参与意识不浓,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们职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发展。

校本教研是我国现行教研制度的发展、创新,是对学校教研活动形式、内容的调整、改进和拓展,它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教师群体之间的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其目的是为学校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校本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园地,让他们作好就业准备,而且成为教师成长的场所。

中职校本教研是指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学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职业能力的培养,挖掘科研潜能,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性研究。

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它是保证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的一种行动策略。

开展校本教研,教师是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行动研究。

教师在研究中已不再是被培训者和被研究者。

教师通过研究和行动,反思行动经验,丰富教师的行动策略,自主经营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行动效果,进而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教师行动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不是单纯地收集整理资料,而是从实践需要出发,在教育现场情境中,在校企联营中去发现、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行动研究是通过在教育活动的具体情况中进行研究,提高行动质量,增进行动效果,是为了行动而研究。

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行动中,捕捉、筛选、提炼、加工经验和做法,把研究成果作为一笔宝贵的智慧资源,再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七)中职精品专业与精品课程研究专业建设是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内涵,加强专业建设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途径。

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可行性论证。

积极创造条件开发、增设新专业,拓宽、改造老专业,形成各自的专业特色和专业群优势。

集中力量打造拳头专业,在拳头专业的基础上形成精品专业,创造优势品牌,靠品牌效应让学校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中起到龙头和示范的作用。

在人才培养中,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和基础性。

课程是一种文化传递,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总结,又是现代发展前沿的反映。

因此,课程是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一所学校,不能认为只要能开出课,就是在办学。

学校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方向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据此安排课程设置。

一所学校课程的总体设置,主要课程的体系内容、教学方法等又集中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在一所学校里,有计划、有目标地建设成一批辐射性强、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可以大范围地推进全校的课程建设,可以营造一种重视教学质量、重视课程建设、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良好氛围。

因此,学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工作也是学校对全校课程实行宏观管理、持续地推进课程整体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管理观念更新、实现教学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

相对于一般课程而言,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且有特色的课程,高水平无特色或低水平有特色都不是精品课程。

因而,对于精品课程不能求全而陷入一般化,应该体现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一门课程的水平如何,是否具有特色,其实际状况是客观存在的。

评价是对客观状态的鉴别,找准反映课程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关键。

教学队伍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一流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八)中职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研究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

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

专业基础与文化基础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

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实施和探索课程改革的职教部门和学校可以说遍及全国,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绩。

其中,“宽基础、活模块”集群式课程模式在我国职教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践。

这种课程模式,试图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模块对课程进行重组,删减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的课程,将必备的专业知识融入了专业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这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然而,这些改革实践仍侧重专业课程内容的内部建设,课程门类的增删和取舍仍以学科体系为依据,使得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与就业能力培养联系不紧,仍处于课程改革的边缘。

就业能力培养,应该是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结合点,是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也是校企合作的结合点。

因此,依据职业标准设计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要求尽快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倡导以现实的职业活动的要求为课程内容,以现实的职业活动过程组织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职业教育改革上取了突破性的进展,明确提出了以职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模式,对我们开展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基础,专业技能培养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然而,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人为地使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教学取舍失衡,顾此失彼,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

加之专业课教学学校比较重视,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学校考核评价机制,而文化基础课教学则缺少评价机制,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监控与评价放得很宽;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价比较欠缺。

因此,中职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教学研究显得特别重要。

要着力研究如何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加强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基础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

(九)中职实训教学与实践教学研究近年来,我国也提出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在借鉴了许多国外实践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构建了适应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中职教育特色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