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255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docx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

反映论 实践 认识 真理 价值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本节教学目的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明确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握人类认识运动中的辩证过程及其意义,为进一步学习真理的有关内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教学要点及其重点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认识过程的二次飞跃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本节分三个内容来讲: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科学地改造世界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世界为基础。

而要正确认识世界,则必须首先弄清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问题的导出:

什么是认识?

人类能否认识世界和怎样认识世界?

  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理解。

先验论者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孔子则说有“生而知之”的圣人存在。

不可知论的代表任务休谟和康德则断言“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在唯心主义贝克莱看来,“存在就是被感知”。

就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把认识理解为“人对对象的感性直觉”。

马克思、恩格斯则科学地说到,“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分歧呢?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与否。

由此,我们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引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它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到了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可以这么说:

  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特点、形式及其对认识的作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实践概念的科学定义。

要深刻理解其含义,还需要对以往的实践观点做一番梳理。

对于实践,历代的哲学家们曾有过不同的解释。

历史上的唯心主义曾这样或那样地谈到过实践,但都把实践归结为纯粹精神的活动。

中国古代的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近代德国费希特认为,实践是精神性的“自我”产生“非我”(即客观世界)的行动。

黑格尔虽然正确地看到了实践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但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他虚构的“绝对理念”而已,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再看旧唯物主义的认识,17世纪英国的旧唯物主义者培根就曾十分重视实践中的技术操作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培根认为,有许多科学原理是蕴藏在工匠的日常操作之中的,这些操作方法是科学知识的可贵源泉。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认为观察、思考和实验是我们认识自然的三种方法,他说:

“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认为必须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去把握实践。

毛泽东对此做了精辟的概括,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这里我们要进一步阐述的是,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是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活动能力。

要深入了解实践还必须深入地了解实践的主体和客体。

换言之,还首先要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讲起。

接下来,我们来看实践的主体。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⒈实践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在实践过程中其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表现为主体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制,提升自身的能力,同时也使客体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完善,以满足主体不断增长的需要。

 

  ⒉实践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并成为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客观事物。

认识的客体和客观事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客观事物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事物,而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到人的认识领域时,那它只是自在的客观实在,因此只有与主体发生一定的认识关系,这时客观事物才具有认识客体的实际意义。

  ⒊实践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包括人的肢体、体能及智力的延伸与放大。

在认识过程中,中介系统使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起来。

或者说,其为认识的产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呢?

这些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⒋实践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这也就是改造关系,表现为主体在物质形式上把握和作用了客体。

反过来说,客体被主体把握和作用的关系。

  ⑵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

  这也就是认识关系,表现为主体在观念形式上把握和反映了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主体所把握和反映的关系。

  ⑶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

  即价值关系,表现为主体在目的和价值意义上指向了客体,以及客体在目的和价值意义上满足了主体的关系。

也就是说,主体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及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和变革客体的过程。

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同时,这也是实现价值的过程。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二者的关系是实践关系。

即主客体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变革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

其中,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

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还需要阐明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有一些具体的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目的是指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

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

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总之,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可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生产实践推动科技发展。

而社会的实践的需要始终又是推动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下面通过一个短片,我们来看社会实践与认识发展之间的关系。

短片:

社会生产实践推动科技进步。

正如恩格斯所说: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当然,科学家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理论兴趣等也对科学认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是,心理的因素始终是第二性的。

这些因素只有与社会的实践需要相适应时,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科学认识发展的因素。

  ★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及手段,从而也使人们的认识能够不断地发展。

如果没有天文望远镜,伽利略就不可能在1608年认识到银河是由许多星星聚合而成的;如果没有显微镜,胡克就不可能在1665年看到了细胞,从而为细胞学说的产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当然也就不可能出现施来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同样,如果没有粒子加速器,人类就不可能深入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并发现新的粒子从而建立核物理学。

正由于现代相应工具的出现,才让人们能够研究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发现“夸克”。

短片:

欧洲高能粒子加速器(建立在西班牙,目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粒子加速器,轨道周长有40公里,庞大而先进,科学家们借用和利用这个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手段不仅探索了更细小层次的物质结构,而且已经颇有成就地发现了六种新的“夸克”层次的微观粒子)。

因此,实践所创造出的这样重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请看屏幕上的两句话。

在中国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同样的一句谚语,“如果想知道布丁是什么,那你就吃一吃。

”(英国谚语) 其实,就是那句名言“布丁之证明在于吃”。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句话揭示出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呢?

这就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对此,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古往今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无不是为了满足人类实践的需要。

古代数学的产生满足了丈量土地等生产实践的需要;近代蒸汽机技术及电磁理论的出现尤其是导致出的蒸汽机和电动机的广泛应用,使工业化的大生产有了强大的动力保证。

让我们来看一看蒸汽机产生的过程。

短片:

蒸汽机的诞生。

(纽考门这个机子出来以后……)。

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更将人类社会的实践惊人地推向了新的天地。

理论认识转化为生产实践: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2最终物化为人类第一座商业运营的核电站。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它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直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由此可见,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点都离不开实践的,也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才把实践看成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要深刻理解这一问题,我们还必须分析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对立及其区别。

换言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同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原则的区别。

(一)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理解的完全不同

⒈两条完全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相对应的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和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差别,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如英国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说,“物是感觉的复合”。

中国南宋时期的唯心主义者“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这两者的观点其实都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所谓唯心主义先验论就是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的,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孔子的“生而知之”的思想,孟子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认识,康德的“知识是人本身所固有的认识能力,并独立于一切经验”的观点,这些都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突出体现。

  ★对立一: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是根本对立的,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的本质是反映。

反映论就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这样一种认识论原则。

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还引申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对立二: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所谓不可知论,就是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和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否定科学认识世界的客观可靠性的哲学观点。

比如,休谟认为,我们所能知道的的只限于我们自己的感觉,至于我们感觉之外是否存在一个客观世界呢,这是一个既不能加以肯定也不能加以否定的完全不可知的问题。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夸大了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把感觉当成了人的意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屏障,从而也从根本上隔离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可知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界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达到同它反映的对象相符合,从而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费而巴哈指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颜色、声音等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可以同客观存在相符合”。

从实质上说,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上的各自体现,是在认识路线上的根本对立。

  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相对立的焦点在哪里呢?

就是承不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问题。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就是要在根本上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

我们说,仅仅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问题上的对立还不够,尚需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在认识问题上的本质区别来深化对认识问题的理解。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接下来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也都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⒈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缺陷是很明显的: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结症在于: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和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具体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就完成的。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由于不了解实践及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把作为主体的人简单地看成是生物个体,只是在消极被动地适应着我们的环境,如同照镜子一样。

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只看到了反映与被反映,没有看到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不了解实践的能动性。

从而抹杀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对此,马克思说道,“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

”(马克思、恩格斯:

《费尔巴哈》)列宁也指出,“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列宁全集》)与此对应,我们引出下一个问题。

  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强调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反映论

  表现:

将认识看成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从历史看,是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同时,又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并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重视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肯定人的认识总是表现为主体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事物的过程,认为这种认识结构是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构在人的大脑中的观念内化的结果。

通过同化与内化又使人类有能力在尊重客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而作用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根由:

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实质:

揭示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基础上存在辩证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强调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的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的而变化发展着的。

是由不知到知,由只少到知多,右浅知到深知能动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改造、创造和认识客体的过程。

由此,我们看到了飞跃。

  ㈢飞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⒈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能动反映”这个概念,我们还必须从摹写和创造两个方面来把握。

  首先,反映具有摹写性。

这个摹写性表现为在实践和改造的基础上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头脑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既然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因此,反映的摹写性也就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

表现为在实践基础上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下面我们以徐悲鸿画马讲究的是神似,文与可画竹讲究的是成竹在胸为例加以分析论证。

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很擅长画马,其所画之马不仅形似更是神似,因此也最能反映徐悲鸿的个性,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动态都作过长期的研究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联想与创新,以马喻人,托物抒怀。

其所画之马可谓是出于马而胜于马。

让我们再看看文与可画竹。

大家都知道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所讲的就是北宋著名书画家文与可的故事。

文与可拓本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可谓是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

文与可学画竹相当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还要抽时间到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

尤其是了解竹子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条件下的变化。

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结构、造型及特性了若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

正因为如此,他在动笔作画之前,他所要什么样的竹子,怎么样构图,怎么样着墨,他心中早已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因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

也难怪元代书画家柯九思赞美道;

      题文与可画竹

      柯九思【元】

  湖州放笔夺造化,此事世人那得知。

  跫然何处见生气?

仿佛空庭月落时。

  他的朋友也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

”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已在心中构思好了,并创造性地展现出来。

文与可画竹之所以能够挥毫泼墨自如,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是他长期的观察和实践。

这里面也就体现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必然向自由的发展。

两个事例也都说明:

在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中,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而不是机械的镜面式的摹写。

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的话,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仅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更有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加工和创造性的利用。

同样,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而不是主观随意的创造。

反映的创造性表现在在尊重和反映客观实际的基础上,通过人的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与制作,在新的高度再现客观事物,并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

总之,反映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其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客观反映在人脑中形成观念的映象,主体也就在观念形式上把握和改造了客体。

所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过程中,主体通过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会出现如下结果。

  ⒉能动反映的结果

  1)反映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反映事物的现在,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3)反映现实的事物,塑造非现实的事物。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列宁也说道,“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世界,而且能够创造世界”。

  还应当注意的是,认识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产生正确的认识和扭曲的认识。

因此,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在进一层的基础上,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体现出了科学性、能动性。

由此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2)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由此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对此,列宁生动地指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3]毛泽东对此也说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在认识的循环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能动的飞跃,并由此使认识得到升华。

认识发展过程中的这两次飞跃,同时也是我们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一)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也就是从实践到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到理性认识,为此,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导出我们所要讲述的内容。

  【案例分析】

  1912年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震动了当时的世界地学界。

后来地质古生物学家、地质古气候学家和地质古地磁学家都从不同方面证实了这个学说。

这由此成为了一个又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飞跃的生动史例。

  魏格纳提出这个学说的经过是这样的:

他有一次生病住院时,有一天病房墙壁上的世界地图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的视线。

他直观地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的海岸线的凸凹恰恰相反。

越看越觉得欧洲、非洲、南美洲东海岸简直就像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

这是为什么?

出院以后,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考证,逐渐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南美洲、非洲原来是聚合在南极周围连成一片的古大陆,由于某种驱动力的产生作用和影响,使原来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

  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在这里说明了人的认识是从生动直观开始的,进而达到抽象的思维。

(从生动直观→达到抽象思维)这也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

  ⒈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认识运动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可以说,这也是一个首先经历的过程。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下面我们的话题自然就要引向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⑴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

由此,可以看出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所以它就表现出如下的特征:

感性认识是一种“生动的直观”。

换言之,它就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主要内容,因而它也就尚未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正因为如此,感性认识它只是认识的一个初级阶段。

由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