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199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渭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渭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渭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渭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渭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渭河.docx

《渭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渭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渭河.docx

渭河

渭河(Weihe渭河(WeiheRiver)

渭河俗称“禹河”,是黄河右岸第一大支流。

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海拔3495米的鸟鼠山北侧,源头海拔1383米,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甘肃省的渭源、武山、甘谷、天水市北道区四县区后,于宝鸡市陈仓区风阁岭镇进入陕西省,东西横贯宝鸡、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五市(区),在潼关县港口镇注入黄河。

关于渭河的源头,《水经注》和《山海经》都有详细记述。

《水经注》记载:

“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

山在鸟鼠山西北。

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

《图解山海经》记载:

”“鸟鼠同山,山中有鸟鼠同穴,鸟的名字叫,鼠的名字叫鼵,它们穿凿地面数尺深,鼠在里边,鸟在外边,二兽和睦相处。

……渭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东流入黄河。

”1、概述1.1流域范围渭河流域位于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06°18′-110°37′,北纬33°42′-37°20′之间。

北为黄土高原,南为秦岭山区,干流全长818公里。

流域涉及甘肃省的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区、咸阳市、西安市

和渭南市共三省(区)10个地区84个县(市、区),流域总面积134934平方公里。

其中甘肃占44.1﹪、宁夏占6.1﹪、陕西占49.8﹪。

渭河按河流形态可分为三段,宝鸡峡大坝以上为上游,河长430公里,河道狭窄,河谷川峡相间,水流湍急;宝鸡峡至咸阳铁路桥段为中游,河长180公里,河道较宽,多沙洲,水流分散;咸阳至入黄口为下游,河长208公里,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

渭河在陕西境内干流长502.4公里,流域面积67100平方公里,占陕西省总面积的32.6﹪。

1.2地形地貌渭河流域地形为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处海拔3495米,自西向东地势逐渐变缓,河谷变宽,汇入黄河口的高程与最高处高程相差3000多米。

主要山脉北有六盘山、陇山、子午岭、黄龙山;南有秦岭,最高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地貌主要有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土石山区、黄土阶地区、河谷冲积平原区等。

渭河上游主要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该区面积的70%以上,海拔1200米-2400米;河谷川道地区面积约占10%,海拔900米-1700米。

渭河中下游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海拔900米-2000米;中部为经黄土沉积和渭河干支流冲积而成的河谷冲积平原区—关中盆地;南部为秦岭土石山区,多为海拔2000米以上高山。

其间北岸加入泾河和北洛河两大

支流,其中,泾河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为黄土高塬沟壑区。

东部子午岭是泾河和北洛河的分水岭,有茂密的次生天然林;西部和西南部为六盘山、关山地区,植被良好;北洛河上游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中游两侧分水岭为子午岭林区和黄龙山林区,中部为黄土塬区,下游进入关中地区,为黄土阶地与冲积平原区。

1.3河流水系渭河支流众多,呈不对称羽状分布,右岸支流较多,较大支流集中在左岸。

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4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76条。

其中5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一级支流,左岸有秦祁河、咸河、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通关河、千河、漆水河、石川河、泾河、北洛河;右岸有榜沙河、大南河、石头河、黑河、涝峪河、沣河、灞河等。

左岸支流发源于黄土丘陵和黄土高原,源远流长,比降较小,含沙量大,干流长多在百公里以上。

泾河是渭河最大的支流,河长455.1公里,流域面积45421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面积的33.7%;北洛河为渭河第二大支流,河长680公里,流域面积26985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面积的20%。

右岸支流均发源于秦岭山区,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较长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余皆不足百公里。

渭河在陕西境内年均径流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的支流有13条,自西向东,右岸依次有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黑河、涝河、沣河、灞河7条河;左岸有通关河、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北洛河6条河。

气候水文1.4气候水文1.4.1气候渭河流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多西北风和西风,夏季炎热,多东南风,春秋气候温和多东风,年平均风速2.4-2.7秒米,最大风速20-25秒米。

多年平均气温7.8-13.5℃,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28.1℃,年平均气温由东向西沿渭河向两侧呈递减趋势。

年日照时数2000-2500小时,年积温(≥10℃)4000-4450℃.无霜期155-219天,早霜始于10月上中旬,晚霜终于3月下旬到5月上旬。

1.4.2降水与蒸发流域处于干旱地区和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全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72毫米(1956年-2000年系列,下同),其中陕西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601.1毫米。

降水量变化趋势呈南多北少,西多东少,山区多而盆地河谷少。

降水高值区的秦岭山区降水量达到800毫米以上,西部太白山、东部华山山区达到900毫米以上,而渭北地区平均54l毫米,局部地区不足400毫米。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月降水量多

发生在7、8月份,最小月降水量多发生在127月-10月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0%左右。

、1月份,

流域内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660毫米-1600毫米,年内最小蒸发量多发生在12月份,最大蒸发量多发生在6、7月份,7-10月份蒸发量占年蒸发量的46%-58%。

流域内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500毫米左右,高山区小于平原区,秦岭山区小于400毫米,关中平原大于500毫米。

1.4.3径流量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99.37亿立方米,占黄河流域径流量535亿立方米的18.5%,其中陕西省境内61.9亿立方米。

渭河干流上游林家村站以上25.25亿立方米,中游咸阳站以上54.05亿立方米,下游华县站以上80.93亿立方米。

径流的特点:

一是河川径流地区分布不均匀,渭河右岸来水量占总来水量的48%以上,而流域面积仅占渭河流域面积的20%。

右岸径流系数平均0.26,是左岸的3倍左右。

二是年际变化大,最大年径流量218亿立方米(1964年),是最小年径流量43亿立方米(1995年)的5倍以上。

三是年内分配不均匀,汛期7月-10月来水量约占全年的60%,其中8月份来水量最多,一般占全年的14%-25%;1月份来水量最少,一般仅占全年的1.6%-3.1%。

1.4.4水资源总量

全流域天然年均径流量99.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69.88亿立方米,扣除二者之间重复量后,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09.53亿立方米,其中天然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间的不重复量10.16亿立方米。

75%偏枯水年份和95%枯水年份水资源总量分别为83.7亿立方米和60.5亿立方米。

1.4.5泥沙流域多年平均天然来沙量6.09亿吨,其中泾河3.06亿吨,北洛河1.06亿吨,干流咸阳站以上1.97亿吨。

由于水土保持作用以及降雨条件的变化,1970年2000年系列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来沙量为4.57亿吨,其中泾河2.46亿吨,北洛河0.85亿吨,干流林家村站1.26亿吨。

由于泾河和渭河含沙量不同,历史上就有泾浊渭清之说。

“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指的就是在泾渭两河交汇处,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且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观。

渭河流域泥沙的主要特点有:

(1)输沙量大、含沙量高。

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每平方公里3000吨-7000吨,含沙量每立方米50公斤,中值粒径0.017-0.029毫米。

1956年-2000年多年平均实测入黄泥沙4.23亿吨,占黄河流域的35%,其中20世纪90年代年均入黄泥沙3.46亿吨,含沙量达每立方米77公斤。

(2)水沙异源。

渭河径流主要来源于右岸,而泥沙主要来自左岸,尤其是泾河和北洛河,分别占渭河来

沙量的53.8%和18.6%。

(3)来沙量地区分布相对集中。

渭河泥沙量主要来自泾河、北洛河和渭河上游。

(4)来沙量年内分配相对集中,其中,5月-10月来沙量占年来沙量的75%。

1.4.6水旱灾害流域内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

关中有“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之说。

干旱的主要特征:

一是灾害频次多。

据历史资料统计,隋仁寿元年(601年)至1990年的1390年间,关中地区共发生旱灾744次,相当于两年一遇,高于陕北和陕南地区。

二是季节性强。

关中地区以春夏连旱居多,其东部地区夏旱居多,也有早春旱危害,西部夏旱轻于东部,也是主要危害。

三是干旱危害持续时间长,连旱几年屡有发生。

关中地区连旱的时间最长者达9年,发生在明崇祯六年至十四年(1633-1641年),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洪水主要来源于渭河干流咸阳以上的泾河和南山支流。

渭河流域洪水具有暴涨暴落、洪峰高、含沙量大的特点。

每年7-9月为暴雨季节,来水量约占年水量的60%。

历史上渭河曾发生过多次大洪水,1898年,渭河咸阳段发生特大洪水,咸阳、华县洪峰流量分别为11500立方米/秒、11600立方米/秒;1933年,渭河林家站洪峰流量5850立方米/秒;华县洪峰流量8340立方米/秒;1981年8月华县站发生了5380立方米/秒的洪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洪水特

性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洪水次数减少、发生时间更加集中;由于河床淤积,同流量水位上升、漫滩几率增大、漫滩洪水传播时间延长等。

1.4.7水质流域天然水质主要受气候、降雨径流、土壤植被和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影响,大部分地区水质良好。

渭河干流矿化度从上游至下游呈递减趋势,但在泾河汇入渭河后,矿化度又升高,矿化度在500毫克/升-700毫克/升之间,属软水和中等硬度水。

部分山区和干旱区有微咸水和高氟水。

流域水质污染严重。

2000年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为11.1亿吨,其中干流域废污水排放量9.1亿吨,COD入河量19.3万吨,主要集中在天水、宝鸡、咸阳和西安等沿岸城市,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与1982年相比增加了一倍。

在渭河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河段2595.7公里的评价河段中,全年Ⅰ、Ⅱ类水质河段占总评价河长的5.4﹪,Ⅲ类水质河长占16.6﹪,Ⅳ水质河长占24.2﹪,Ⅴ类及超Ⅴ类水质河长占53.8﹪。

其中干流全年Ⅲ类水质河长占37.2﹪,Ⅳ水质河长占12.2﹪,Ⅴ类及超Ⅴ类水质河长占50.6﹪,咸阳以下河段水质常年处于超Ⅴ类状态,丧失了基本的水体功能。

1.5水土流失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其特点一是分布面积广,水土流失总面积

10.36万平方公里(其中渭河干流地区4.47万平方公里,泾河3.95万平方公里,北洛河1.94万平方公里),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76.9%;二是土壤侵蚀强度大,全流域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平方公里的面积4.88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地区同类面积的25.5%,多沙、粗沙区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黄土高原地区同类面积的23.8%;三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林线后退和大量弃渣,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较快。

1.6社会经济1.6.1人口及其分布截止2005年底,流域内陕西总人口2223万人,占全省人口的59.8﹪。

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331人。

城镇人口1020万人,城市化率45.9﹪,流域人口分布以渭河两侧关中平原最为密集。

1.6.2土地利用流域内山丘区占84%,平原区占16%,平原区面积的99%集中在关中地区。

现有林地面积5940万亩,占流域总土地面积的29.4%,其中甘肃、宁夏和陕西林地面积分别占总林地面积的33.5%、3.2%和63.3%。

流域内现有耕地面积5723万亩,占总土地面28.3%,农村人均耕地2.5亩,其中渭河干流地区2297万亩,占流

域总耕地面积的40.1%;关中地区耕地面积1570万亩,占流域总耕地面积的27.4%。

1.6.3工农业生产渭河流域历史上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和工业生产基地。

在陕西,渭河流域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55﹪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69﹪的粮食产量,64﹪的农业产值,81﹪的工业产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

2005年流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2556达亿元,人均GDP为1.15万元。

流域内陕西省农业生产结构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53.3万亩,作物以小麦、玉米、杂粮、棉花、豆类、油菜、瓜果为主,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2005年粮食产量783万吨,存栏大牲畜202.3万头,小牲畜867万头。

工业主要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天水、铜川等大中城市,拥有机械、航空、电子、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和有色金属等工业,是我国西北地区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地。

近年来,高科技、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很快,在关中已形成西起宝鸡、东至渭南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在渭河左岸有以铜川为中心的煤田,是著名的“黑腰带”地区。

1.7灌溉史

渭河流域农业灌溉历史悠久。

早在战国年代,秦始皇就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农田。

郑国渠与广西的灵渠、成都的都江堰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泾、洛、渭、梅、黑、涝、沣、泔等灌溉工程,被称为“关中八惠”,初步形成了200万亩的灌溉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不仅改造了原来的老灌区,而且兴建了巴家嘴、宝鸡峡、冯家山、石头河、交口抽渭、羊毛湾、石堡川、桃曲坡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初步形成了以自流引水为主,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蓄引提调并举的灌溉供水网络。

1.8治理与开发渭河在陕、甘、宁三省区,特别是陕西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治理与开发受到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全流域的防洪工程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1.8.1河道整治渭河流域防洪工程主要有干支流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三门峡库区防洪保安工程和“二华”(华阴、华县)地区排水除涝工程等。

20世纪60年代初,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初期,库区淤积严重,淤积末端不断上延,河床抬高,致使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为此在渭河下游先后修建了堤防。

60年代中期,为了保护堤防安全,并结合改善河势,开始修建河

道整治工程。

三门峡库区有返迁移民10万多人,自1985年以来,国家先后为这些返迁移民建设防洪围堤88公里、撤退道路12条、避水楼9000余座。

进入21世纪以来,为整治河道生态环境,提高沿渭城市品位,宝鸡在渭河两岸修建了河堤,在市区段河滩修建了河滨公园,并在河道修建拦河闸,形成长1.65公里、140万平方米的水面;咸阳在城区段修建了咸阳湖,形成长4.7公里、蓄水面积1860亩,240万平方米的水面;西安在渭河支流浐河和灞河上修建了11座橡胶坝,形成980万平方米水面。

这些工程设施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地和水面,而且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场所,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1.8.2水资源开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先后在渭河流域进行了关中九大灌区利用世行贷款挖潜改造,修建了西安黑河金盆水库、三原西郊水库、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和东雷抽黄一期、二期等工程。

同时建成了一批城镇供水工程,包括冯家山水库向宝鸡市供水、马栏引水—桃曲坡水库向铜川市供水、石头河水库向西安市供水以及冯家山水库向咸阳市羊毛湾水库调水等工程。

2000年底,渭河流域共建成大中型及小

(1)型水库302座,总库容27.3亿立方米(其中兴利库容15.5亿立方米),引水工程2631处,提水工程6578处,机电井13.5万眼。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676.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29.3﹪,农村人均灌溉面积0.7亩,其中渭河干流地区1520万亩,占流域总有效灌溉面积的90.7﹪。

关中地区有效灌溉面积1372万亩,占流域总有效灌溉面积的81.8﹪。

1.8.3水土保持渭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开展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的地区之一,各省区比较早地设立了水土保持管理机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推行多种形式的治理承包责任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减少入河泥沙、促进水土保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2000年底,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3.65万平方公里,其中兴修基本农田2464.7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草2775.6万亩。

建设淤地坝4367座,其中骨干坝186座,中小型淤地坝4181座。

塘坝、水窖、蓄水池等小型蓄水保土工程13.4万处。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水保综合治理措施年均减少入渭泥沙约0.69亿吨,占渭河多年平均来沙量的15.6%。

1.9水资源利用2005年陕西省渭河流域总供水量52.53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3.76亿平方米,地下水供水量28.34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0.43亿立方米。

此外,还有600万立方米的污水直接利用量。

2005年陕西省渭河流域总用水量为52.5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2.30亿立方米,是第一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61.4%;工业、城镇生活、农村生活、建筑业、第三产业和生态环境的用水量分别为12.89亿立方米、3.49亿立方米、1.861亿立方米、0.35亿立方米、1.04亿立方米和0.66亿立方米。

2.纪实2.纪实2.1上游段渭河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北侧发源后,自西向东流经天水与宝鸡接壤,至宝鸡市林家村为上游段,河长430公里,其中陕西境内河长105.1公里,落差791米,平均比降1.84‰.其上段主要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河谷川峡相间;下段主要为秦陇山区,河流切入花岗岩类基岩200米左右,形成宽仅五六十米、石壁峭立的石峡和峰峦耸接、宽一二百米的宝鸡峡。

西周时期渭河上游曾是茂密的林区和肥沃的草原。

唐代以后,农耕逐渐代替畜牧业,森林草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渭河上游段主要在甘肃境内,流域内的平凉、天水地区降雨相对较丰,农牧业发达。

天水市工业发达,雕漆工艺品独具风格,远销国内外。

庆阳地区能源储量丰富,形成了能源产业优势。

区内有著名的道教圣地平凉崆峒山、全国第四大石窟天水麦积山等旅游景点,其中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

六国后秦时期,是我国泥塑、石刻艺术的宝库。

2.2中游段宝鸡林家村至咸阳为中游段,河长180公里,流域面积46856平方公里,落差224.2米,平均比降1.24‰,水流缓慢多汊流,沙洲浅滩较多,河宽600米-2000米。

其中魏家堡渭惠渠大坝以下110余公里河流南北摆动,变化频繁,民谚“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就是对这种变化的真实写照。

2.3下游段咸阳铁路桥至潼关港口为下游段,河长208公里,落差56米,平均比降0.28‰。

咸阳至泾河口段属游荡分叉性河道,主槽相对较稳定。

泾河口至洛河口段,右岸较固定,左岸崩塌严重。

北洛河口以下河宽3000米-15000米,因受黄河洪水顶托易生倒灌。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渭河入黄河口以上河床淤积,抬高5米多,潼关卡口形成拦门沙,成为防汛心腹之患。

渭河流域中、下游段属于陕西关中平原。

渭河关中平原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为中华民族孕育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摇篮。

关中渭河形成于早更新世,据考古发掘,流域内人类活动踪迹达80-100万年以上,其中有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遗址,15万年前的大荔人遗址,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群落半坡遗址,以及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

址等。

远古时期,神农氏首领炎帝在姜水一带,“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氏族人,已能制作石铲、木锄、骨刀等农具,从事耕织。

3000年前的周人始祖后稷,曾被尧舜先后举为农师,教民稼穑,至今在杨凌还存有“后稷祠”“稼穑台”等遗迹。

渭河关中平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曾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早在西汉建都长安时,城区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

城市商业繁荣,手工业较为发达。

隋唐是长安的鼎盛时期,城区面积约84平方公里,居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

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凭借渭、泾、浐、灞、沣、滈、涝、潏八水之利,即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在此建都达千余年之久,使中国名列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关中平原名胜古迹众多,是名扬中外的旅游胜地。

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的大雁塔,是为安置高僧玄奘法师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造的;西安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原隋唐长安城遗址上延伸扩建而成,其周长13.74公里,平均高12米,气势雄伟壮观,规模宏大庄严,闪耀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辉;位于临潼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74年发现),是中国考古上的重大发现,人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西周建造的周至楼观台,是道教历史上的“仙都”,老子曾在这里设坛讲学,已有3000多年的

历史;创建于东汉时期的扶风法门寺,寺内“真身宝塔”藏有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一节,盛唐时期曾是李唐王朝的皇家寺院,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古刹;一代女皇武则天与李治皇帝的合葬墓坐落在乾陵,矗立在墓地的无字碑,向世人昭示着历史的神秘;更有咸阳汉阳陵地下

博物馆,融考古、观光、旅游于一体,是世界上少有的地下博物馆;至于周、秦、汉、唐等各朝各代陵墓,更是星罗棋布,遗留有大量的文物古迹。

秦岭横贯关中东西,是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自然分水岭,西有秦岭主峰太白山,东有西岳华山,太白山动植物资源丰富,华山险峻奇秀,是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渭河不仅孕育了古代农业文明,而且一度曾是关中对外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

公元前970年,周文王迁都渭河支流沣河下游,建立沣京。

周武王在沣水下游建成沣京和镐京,开创了世界历史跨河建城的先河。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发生大旱,秦国曾由渭河向晋国运送大批粮食。

《史记-秦本纪第五》中记载,秦国援晋的粮食是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这充分说明秦代渭河水运的发达。

秦国从雍城(今风翔县)迁都咸阳后,曾将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敖仓(今荥阳东北),然后通过水路运送到咸阳(见《史记》卷97《郦食其传》。

其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