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185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docx

土地管理复习思考题解答040604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

第一章绪论

第一部分土地

1、什么是土地?

土地与国土、土壤、土地资源有什么区别?

(1)土地:

(1)土地的一般概念:

从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角度,可以把土地的定义概括为,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2)土地的自然科学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3)土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土地定义是自然赐于人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人类劳动而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话水)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资源。

(2)土地与土壤、国土、土地资源的区别:

土地和土壤不是一个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琉松表层,土地的含义要比土攘广泛得多。

土壤只是土地表层的附属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却无法搬动土地。

严格地说,土地与国土也不是一个概念,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土地和土地资源也是有区别的,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目前人们还很难断定,哪部分土地是绝对不能利用,不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绝对无经济价值的,所以,土地和土地资源在习惯上是通用的。

2.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

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

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

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

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已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

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3.什么叫土地的两重性?

它对强化土地管理有何理论指导意义?

土地具有两重性,既它不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

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在被人类利用的过程中,总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包括:

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关系。

土地的占有、使用关系任何时候都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基础,进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性质。

指导意义: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既反映了进行土地分配和再分配的客观必要性,也是进行地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土地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土地管理的阶级性质。

4.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具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

它对土地管理有何指导意义?

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具有下列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

(1)土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面积(数量)的有限性,(4)土地质量的差异性,(5)维护得当可以长期利用(土地的永久性)。

指导意义:

土地的上述特性启示我们要十分珍惜和保护土地,合理地利用全部土地,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同时永示我们必须遵守客观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规划,正确利用,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5.土地作为资源具有那些职能?

土地作为资源具有的职能:

(1)土地是人类的生存条件,

(2)土地是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3)土地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6.土地在农业和非农业部门中起什么作用?

在农业部门中,土地既是生产基地和劳动场所,又以自身的理化性质参与农作物自然再生产过程,形成农业产品,所以土地又是劳动对象;在非农业部门中,土地起着基地、场所的作用。

7.土地对人类社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和一切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存在。

8.何谓土地资产?

土地资产是指具有社会属性的土地,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9、如何理解土地不仅是不可替代的资源,而且又是一笔大的资产?

(1)土地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使经营垄断成为可能;

(2)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可以定期从土地使用者那里得到地租,地租是土地资产的最大,最直接的表现形,(3)土地是人类劳动投入的载体,人类可以从土地取得投入资本的效益和增值,(4)土地收益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如何发挥土地作为资产的这一职能?

我国土地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国家可以向使用国有土地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收取土地使用费—地租,国家也可以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并从土地使用者那里取得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费。

集体经济组织把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或出租给农户、乡镇企业单位使用,并向他们收取地租,如各项提留和土地使用费等。

除此,国家还可以获得集体土地使用税的收益。

土地收益必须通过土地的有偿使用和建立土地市场,使城市土地使用权得以流动才能实现,土地作为资产这一职能才能得到完整的发挥。

11、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主要是人多地少,后备资源不足。

具体是:

(l)土地总数最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15,占亚洲面积的1/4,仅次于原苏联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但我国的土地资源按人口平均却是世界上比较贫乏的一个国家。

据统计,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13.3亩,只有世界平均数44.5亩的l/3,仅相当于加拿大的1/47,原苏联的1/9,美国的1/4。

(2)土地类型多,但山地多于平地: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同时由于土地的水热条件组合的差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条件,以及各地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极为复杂而多样的土地类型。

在全国各种土地类型中,山地多于平原,全国山地、高原、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其中山地占33%;平原—盆地占31%。

(3)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我国平原、丘陵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地、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内陆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于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4)难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足:

全国难以利用的沙漠、戈壁、冰川及永久积雪、石山、裸地等的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

土地后备资源18.8亿亩,其中宜垦土地约为5亿亩.在5亿亩宜垦土地中,质量较好、宜农的只有2亿亩左右,按现有技术条件,综合开发,综台治理,土地垦殖率以50%计算,全部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最多只能增加1亿多亩。

(5)水土资源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多亿立方米。

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2.3%,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耕地的38%;黄河、淮河及其它北方诸河流域水量约占全国总水量的17%,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3.7%。

我国处于季雨地带,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使季节性和地区性缺水更趋尖锐。

12.什么叫土地关系?

土地产权关系?

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

土地产权关系不仅是土地所有权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经济关系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13.我国在土地产权关系方面存在那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法律关系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土地产权主体的法律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土地权属紊乱不清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2)我国在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还得不到完全实现。

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改变无偿为有偿,无限期为有限期,改善了土地经济关系方面的问题。

但是,目前人们在观念和心态上对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仍认识不清,有的甚至把土地有偿使用和“乱收费、乱摊派”混为一谈。

(3)土地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自发性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大量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自发地进入市场,在土地交易中,本应归土地所有者—国家的土地收益(地租),几乎全部被土地使用者—部门、单位或个人所侵吞,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每年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量约为百亿元。

14.我国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那些问题?

(1)耕地严重减少;

(2)土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

(2)土地利用的总体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矛盾,(4)现有的土地使用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不相适应。

第二部分土地管理概念

15.什么叫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技术等手段,调整土地关系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控制土地利用的活动。

简单地说:

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16.土地管理的特性是什么?

土地管理除具有管理的一般属性外。

还有其自身的特性,

(1)全面性,

(2)统一性,(3)科学性,(4)法制性。

17.如何理解土地管理的阶级性?

土地的两重性,决定了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土地的占有关系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经济基础,土地的使用方式是受社会生产方式所支配。

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通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政策和法律,作为处理有关土地占有、使用和权利转移的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的土地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以维护符合无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目的。

18.土地管理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

土地管理学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

土地管理学是以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间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将整个土地管理过程、管理过程中的一切职能、管理手段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规律性的学科,具有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三方面性质。

19.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那些方面?

土地管理的职能可分为目的任务职能和管理程序职能两个系统。

土地管理的目的任务职能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正确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切实保护土地,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

土地管理的程序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和监督等。

20.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

维护土地公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利,加强土地的法制管理,使土地管理走上法制轨道。

21.现阶段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宣传、贯彻和执行《土地管理法》及有关土地法规,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强化土地管理,实现全国土地统一管理;(3)做好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4)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进一步完稳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5)培育、规范土地市场,建立完善的地产市场体系;(6)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实现土地的宏观管理,实现计划管理和招标管理。

22.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根据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产权、产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两大部分。

在产权、产藉管理中,地籍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摸清土地家底和确认土地权属,为土地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产权管理是为贯彻、执行国策,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所要采取的一系列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和措施。

土地利用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的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它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和目标。

土地管理的两大内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产权、产籍管理是整个土地管理的基础,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

产权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本手段,贯穿于全国土地管理工作之中,也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内容,地籍管理为土地产权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的各项内容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土地利用管理为土地产权、产籍的更新、完善提供稳定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3.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依法管理的原则,

(2)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3)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原则,(4)充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的原则。

24.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1)在坚持土地公有制下,实行两极分离;

(2)改变土地无偿无限期使用为有偿有限期使用;(3)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达到最大限度的节约、优化土地的合理配置。

第三部分土地管理的历史改革及发展规律

25、井田制有何意义?

商周实行的井田制,是分封赏赐和强化压榨奴隶劳动的土地国有制,井田规则既是我国早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它反映了当时徭役、田赋管理对组织土地利用的需要,其意义就在它使土地管理已开始有一个方面的雏形.

26.初税亩在历史上有何意义?

各国为增加田赋收入,于鲁宣公15年,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亩实数收税,其意义就是开展了土地调查工作,使人们对土地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家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27.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土地管理的?

(1)确立和不断完善封建土地关系。

从秦朝的废井田、开阡陌,汉朝推行的屯田制,晋时期的占田制、课田制、收租制,南北朝、随、唐时期的均田制,到明清时期的永佃制都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为巩固和维护自己对土地的占有和垄断而制定的土地政策和制度。

(2)进行全国土地调查,建立完善的地籍管理制度,最有代表性的是明朝设立的户口田帖,编制的全国土地总登记簿--鱼鳞图册。

(3)变按户籍征派赋税为按地籍征派赋税,以增加财政收入。

28.方田法的内容和意义?

“方田法”的主要内容:

以东西南北各一千步见方的土地作为一方,每年9月农忙后,土地管理机构派人丈量土地,按地形、土壤颜色及土地肥力,将土地分为五等,作为税额高低的依据,到第二年3月完成后,将结果公布于众,3个月内没有异议,发给作为土地所有权的证书,凡贫脊、不毛之地及公用的山林、池塘、沟路、坟基,皆免税。

方田四角,主土为峰,四周植树为界。

在土地清丈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建立方账、庄账、甲贴、户贴。

当分家、分产,土地典当、买卖、割让、转移、发地契、填写地籍簿时,均以方田为准。

其意义是:

土地管理已开始起步发展,在当时起到了限制土地兼并,均平税收的重要作用。

29.经界法的内容和意义?

指南宋于绍兴12年推行的清丈土地田亩登记的方法。

具体方法为,设径界局,令各户各乡选贴基簿,贴基级除按规定格式记载各户田亩数量,质量、用途外,还绘有地块图,标明四至,按图核地。

各县贴基簿一式3份,一份留县,一份送漕一份送州,互相校核。

其意义就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籍管理,重视土地清丈,为地籍管理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30.什么叫鱼鳞图册?

具有那些意义?

指明朝的土地登记图册。

具体方法为:

把管理内的“田地以丘相挨,如鱼鳞之相比”。

图册分总图和分图。

总图是把一个州、县或一个乡、都、主管辖内的田地绘制在一起,挨项排列,形似由许多鱼鳞片所构成的图案。

分图以每一小块土地为单位绘制。

国内绘有简单的地形图状、面积、四至、并注明土质,税则等级(上、中、下地),以及小块土地的地名和官府的统一编号、业主姓名和所在都、里、甲等。

一式四份,分存户部、布致司、府、县各级土地管理机构。

意义:

该法的实施,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在土地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籍管理制度,为当时维护封建统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1.民国时期土地管理的基本特点和内容是什么?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民国时期的土地管理称之土地整理、地政工作,它是为维护土地私有制和巩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永久占有、使用和买卖、出租的自由服务,具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2)重视土地立法,并把土地管理作为强化国家对土地控制和管理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3)在土地立法的基础上,实行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统一管理城乡地政的土地管理体制。

中央由地政部统一管理全国土地、城乡地政,地方由地方政府的地政机关统一管理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4)土地管理以地籍管理为核心,地籍管理又以土地登记为主要内容。

32.民国时期土地管理有哪些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根据民国时期土地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注重土地立法,实行统一管理,以地籍管理为核心,地籍管理又以土地登记为主要内容等方面均值得我们借鉴。

33.概述我国社会主义土地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解放初期,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没收官僚买办和地主的土地,处理城镇房地产权和无主土地,摧毁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土地私有制,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方式。

1950年全国公布了土地改革法,并结合土改分地,进行了土地清丈、划界、定桩、登记、颁发土地证等。

土改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土地管理的内容逐步从侧重于土地权属管理,转向土地利用管理方向。

为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土地管理科学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土地问题的严重性日益突出,土地管理逐步提到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特别是1988年以后,党和国家对土地管理工作采取了重大改革决策:

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二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使士地管理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三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

实现了全国土地和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土地管理体制,四是积极稳妥地进行非农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验,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土地管理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走上全面的、统一的、科学的和法制的管理轨道。

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又为我国的土地管理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土地管理走上建立社会主义地产市场体系的轨道。

34.我国土地管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是什么?

(1)土地管理反映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需要,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任务、内容也不断地充实和完善;

(2)土地管理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与土地所有制—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地籍制度历来是国家实施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措施,最初是依附在户籍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作为私有财产的地位和在征收赋役中的作用的提高,它才逐步从户籍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簿册,即分黄册和鱼鳞图册。

第二章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理论基础)

一、现代管理学原理

1、为什么要学习掌握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是土地管理的理论基础,要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土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2、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有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现代管理学原理、土地经济学原理、土地生态经济原理和土地法学原理。

3、什么叫现代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

是在继承管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应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社会条件下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4、管理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1)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人;

(2)管理客体,就是管理对象,由人或事组成的动态系统;(3)管理效果,就是管理主体作用于管理客体上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5、什么是现代管理学原理?

现代管理学原理是以丰富的管理实践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并被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检验与确定,他是对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6、现代管理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1)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

(2)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3)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4)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

7、解释人本原理、行为原理和动力原理

(1)人本原理(人本能动原理)人本原理是指一切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第一位的作用。

认为做好人的工作,应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根本前提。

(2)行为原理行为原理指在管理过程中要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

其中,行为规律是指人的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决定目标。

(3)动力原理动力原理是指管理活动象物质运动那样,要达到预定的目标,应具有动力并要求正确地运用动力的原理。

8、解释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和相对封闭原理

(1)系统原理是指运用系统工程技术,分析管理对象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原理。

(2)整分合原理它是指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

(3)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指挥、监督、信息反馈等环节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管理的原理。

9、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系统的哪些环节?

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10、解释动态原理、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

(1)动态原理是指在管理中,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2)动态相关原理是指在管理系统的变化发展中,应及时找出系统内部各组成分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各种相关关系,通过管理、协调,整个系统的管理达到最优化的原理。

(3)弹性原理是指有效的管理必须具有弹性,能根据系统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

11、解释效益原理、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

(1)效益原理效益原理是指管理工作是为了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整体效应原理是指系统通过管理,使整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取得整体的最隹效益。

有正效益和负效益之分。

二、经济学原理

12、什么叫经济学?

经济学是指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及与之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学科。

13、解释土地报酬理论

土地报酬理论是对农业土地报酬而言,在科学技术水平相对稳定的农业土地利用中,当对土地连续追加劳动和资金时,初期追加投入所得的报酬逐渐增多;但当投入超过一定的界限时,追加部分所获得的报酬逐渐减少,从而使土地总报酬的增加量也呈递减趋势。

并且,当投入再超过一定的量后,土地的总报酬不再增加甚至会出现减少。

例:

土壤施肥量,用工量;区位条件较差的区域建集镇等。

14、什么叫地租?

研究地租有什么意义?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其意义是:

地租是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拄,也是土地评价,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定各项土地价格,税(费)率及其使用土地政策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垄断地租理论对某些条件特别有利的,以生产特有土特产或提供特有的旅游条件的土地利用及其合理组织,也有非常主要的指导意义。

15、地租产生的根本原因(或前提)是什么?

一切形式的地租,都以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和垄断为前提,不同性质的土地所有权产生不同形式的地租。

16、地租的种类的种类有那些?

含义是什么?

(1)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土地使用者不论土地的质量和位置的好坏,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

(2)级差地租指利用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土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其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质量的优劣、土地面积的有限、位置的固定和土地经营的垄断。

(3)垄断地租是指占有某些地块所获得的垄断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

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稀少性,产生的原因是对特殊土地垄断经营。

17、什么是土地价格?

有哪些计算式?

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