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docx
《浅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
浅析简论现代汉语新生词语的特点
关键词:
现代汉语 新词语 构词 词义 社会文化信息
摘要: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汉语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进人21世纪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新生词语。
从构词方式、词义及承载的信息社会文化信息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可更清晰地一窥现代汉语新词的特点。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语言的应用呈现出丰富、活跃、复杂的状态,其中引人注意的一个现象就是新生词语的大量涌现。
如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收人最近12年的新词语2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
什么是新词语?
回答似乎可以很简单:
新词语就是新出现的词语。
然而,简单的回答并不能解决新词语认定上实际存在的问题。
早在1984年,吕叔湘先生就发表了《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一文探讨这一语言现象川,从而渐渐引起了人们对新词语研究的重视。
自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汉语新词词典》以来,新词词典的编纂出版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已出版20余部,但关于“新词语”的界定却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
(1)认为新词语一般指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变革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利用已有的构词材料,按照汉语的构成规律新创造出来的词和语。
如周永惠的《新时期汉语语汇的变化》认为,新词是新创造的词,它从意义到形式都应该是新的。
这是传统词汇学的观点。
(2)认为新词语包括两种形式:
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没有的,新时期里随着新生事物、新观念、新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词语;一种是以往汉语中有的,但是在新时期的语言交际中增加了新的义项,并且该义项以较高的频率被使用的词语。
如王铁昆所说,新词语是指一个新创造的或从其他语言中借用过来的词语,也指一个产生了新语义的固有词语,这里的新是相对概念,有一定的时限性在起作用。
其中“新创造的”既包括代表新事物、新概念的词或短语,也包括不表示新事物、新概念的词语的新构成。
(3)认为新词语包括三种形式:
全新词语;旧词赋新义;旧词语复活。
如姚汉铭就认为,新词语包括:
从未出现过的;建国前存在,建国后几乎消失,近几年复活的;一直存在,但近来新意义高频率地出现的。
上述说法各有千秋,但我们认为,对于新词语的范围,不妨采取从宽的态度。
新词语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就是“新”,只要具备这一特征的词语都可称为“新词”。
本文即综合上述观点,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人二十一世纪以后出现的大量新生词语为对象,探讨其所折射出的丰富特点。
一、从构词角度看
1.词缀化现象
汉语不像印欧语系有着丰富的形态变和词缀。
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称之为词缀的,有前缀“老、阿、第、初”等;后缀“子、头、性、化”等。
严格上来讲,词缀有“纯词缀”(真词缀)和“类词缀”(准词缀)之分。
“纯词缀”是指位置完全固定,意义基本虚化,读音大都弱化的词缀,上述前缀、后缀都属于此类;“类词缀”是指位置基本固定,意义正在类化,读音保持不变的词缀。
语言的发展具有渐变性,词根语素弱化、虚化为词缀语素不可能一下子完成,因此从理论上说,允许“类词缀”这种处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过度成分的存在。
类词缀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缀,但它具有向词缀靠拢的趋势。
大量类词缀的出现即称之为“词缀化现象”,如“工程”(希望工程、菜篮子工程);“效应”(热岛效应、名人效应)等。
近年来,汉语新词“词缀化”趋势非常明显,出现了很多新型“类词缀”,如2006年的“门”(电话门、解说门);2007年的“奴”(房奴、车奴、白奴);2008年的“跑跑”(范跑跑)等。
其中2009年的“被”类新词的产生最令人关注,“被自杀”、“被增长”、“被代表”、“被自愿”、“被就业”、“被网瘾”等,这类词语充分表达出没有话语权的弱势一方的无奈。
总体来说,本是只有个人主动才能做的事儿,在这里全是被动地给完成了。
2.缩略语趋势
缩略语的产生是现代汉语的一大发展趋势,20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中缩略语占到了将近五分之一的数量。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实际反映了人们在创造新词语时追求简洁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语言经济化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信息经济学的先驱Marschak(马丁内)于1956年提出的。
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
交际和表达的需要始终在发生变化,这促使人们采取更多、更新、更具特色的语言单位,而人在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惰性则要求在言语中尽可能减少大量的消耗,使用较小的、省力的、已经熟悉或习惯的语言单位。
受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语言总是向着简单、经济、便捷的方向发展。
故用尽量少的语言形式表达更多的内容,就成为人们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如“贝克汉姆”被简称为“小贝”;“白奴”,指身负巨大压力的白领一族。
其他如“非典、人世、三讲、双规、飞检、倒扁”等常见词语都是缩略语。
3.非汉语语素构词如字母词、数字词等增多
现代汉语已开始吸收一些非汉语语素以之作为新词的构造材料,构成所谓字母词、数字词等。
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兴的词汇现象,它打破了原来只用汉字语素构词的规则。
“字母词”的出现是语言动态变化的一种表现,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与国外的交流加强,引人了许多新生事物;人们外语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字母词的广泛使用;大众传媒促成了字母词的推广;追求时尚和崇洋的心理加快了对字母词的吸收。
大致来看,“字母词”有以下几种形式:
(1)汉语语素加英语字母的“混搭词”(IP业)与“混形词”(甲型H1N1流感);
(2)英语缩略词:
等;(3)数字加英语字母:
3G等。
“数字词”则是以数字谐音来实现意义及情感等的表达。
如“5746"(我气死T)、"9494"(就是就是)等。
近年来这种用词趋势进一步扩大,出现了符号语言,如“O一”看起来像一条鱼,表示“ffishy"(值得怀疑)。
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的流行语,这种新型的象形文字因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4.能产性强
“能产性”指构词能力强。
它原指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一般拥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但在新生词汇中,有大量词虽然不属于基本词汇,却仍具有此特点。
如:
“走”(走低、走高、走穴、走弱、走强);“零,’(零距离、零增长、零贷款、零首付);“裸,’(裸婚、裸考、裸房)等。
这种现象实际是语言中“类推作用”的反映。
“类推”本指语法中存在齐整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类推作用”。
在新词语产生过程中,“类推”则具体表现为运用虚化的语法成分来构成新词,包括“词缀的附加”和“实词的虚化”。
上述各词之所以具有极强的能产性,实质是其词义逐渐虚化,逐渐变为一个词缀,从而可以自由附加在各种语素或词的前、后以构成新词。
二、从词义角度看
1.模糊性增强
此处所谓的“模糊”是指词义的不明显性,即词义并非字面所指,而是另有意义。
如:
20%年出现的“梨花体”,是“丽华体”的谐音。
诗人赵丽华发表大量口语化的诗歌,被部分学者嘲笑,并将此种风格的诗歌命名为“梨花体”。
又如2009年最新词语“躲猫猫”,从字面看似乎是与捉迷藏的游戏有关,实则不然。
该词来源于一起离奇死亡事件:
当云南男子李乔明死于看守所后,当地有媒体报道称,调查结果显示李乔明“躲猫猫”时眼部被蒙,“不慎撞到墙壁受伤”。
民众认为这过于荒谬,就将“躲猫猫”一词当作新词汇用以质疑和讽刺。
该词可有几层含义:
(1)莫名其妙地死亡;
(2)用于搪塞死亡事件的荒谬理由;(3)相关机构不愿回应真相的行为和态度。
“躲猫猫”一词的流行,实际折射的是一种不信任。
2.词义灵活化
即词义并不固定,随运用语境而定。
如“变脸”:
《现代汉语词典》中该词只有两个义项:
翻脸;戏曲表演时以快速的动作改变角色的脸色或面容,多用来表示人物的极度恐惧、愤怒等。
但是近几年报刊等传媒上频频出现的“变脸”一词,其含义却远不是这两个义项所能涵盖的。
如:
(1)写作要变脸,题目更具挑战性(《北京青年报》2002一O1一28)
(2)外资“变脸”A股市场(《国际金融报》2002一12一31)
(3)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高校体育课“变脸”(《楚天都市报》2004-04-07)
(4)北京经济适用房三大变脸越来越接近老百姓(《》2004-06-02)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变脸”一词已广泛应用到经济科技、金融、教育,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被赋予了更新更活的意义。
3.词义转移化
即一些新词的词义变迁反映了不同社会生活方式对新词使用的制约。
如“写真”,本是画像的意思,元代传人日本。
后由于照相机的发明,日本用“写真”一词借指照相,后来发展成“裸照”之义;80年代初,香港从日本引进该词,指的就是“裸照”义;80年代中期,现代汉语从香港转引人“写真”,词义再次发声变化,引申为“真实写照”之义,如“北京写真、社会写真”等。
又如“911”已不再纯粹是一个日期的表示,而是“恐怖”的代名词;还有“语义反用”的用法也是此类。
如“天才”是指“天生的蠢才”、“白骨精”是“白领、骨干、精英”。
4.口语化和形象化
大多数新词来源于群众,因此,能够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直接用形象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
豆腐渣工程、山寨文化、抱抱团等。
读着这些词语,似乎眼前有鲜明的事物、生动的形象相伴而现。
例如“奔奔族”:
即“东奔西走”之族。
他们多是生于1975年一1985年间的一代人,在事业的道路上到处奔走,他们是目前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玩命工作也最爱玩乐的族群。
2009年电视剧《蜗居》热播以后,“蜗居族”迅速成为公众口头禅。
无数城市人一房难求的感同身受是该词成为网络热词的重要原因。
“蜗居”一词,既可作名词,比喻狭小的住所;也可作动词,意为在狭小的房子里居住。
蜗居族则指在狭小房子里过日子的群体。
与之相关的词语包括“蚁族”,指那些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人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又如2008年新生词汇“日”,音。
这个字最先在台湾的BBS社群上开始流行,随后传人香港,随着媒体引人,“固”也开时在中国大陆快速普及。
“口”是一个表情符号,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无奈、尴尬的情感。
其他类似词语如“房奴、考霸、合吃族、啃老族”等等,其词义既具有口语化的特点,又通俗易懂、生动简洁。
三、从新词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角度看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的镜像折射,社会的发展变化引起语言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地体现在新生词上。
新生词上承载了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重大社会事件常会催生新词语“群”。
由商务印书馆推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一书称,2008年度产生新词语359条,“山寨”、“三聚氰胺”、“堰塞湖”位列新词语使用频次三甲。
新词语中,由坟川大地震催生的新词有17条,“敬礼娃娃、特殊党费、堰塞湖”以及“猪坚强、范跑跑”等串起了一个个记忆深刻的瞬间。
与奥运有关的词有25条,“水立方、鸟巢、奥运头、奥钞、奥衫、奥运吧、奥运签注”等词语,无一不倾注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爱和支持。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抄底团、乘电梯、迷你熊市”显示出金融危机给股市带来的变化,“金融救市、去杠杆化”体现了人们试图摆脱金融危机的某些思考和总结。
而“三鹿事件”牵出来的则是“三聚氰胺、结石宝宝”等新词。
新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为它表示的是新事物、新观念、新制度、新科技等,故“创新”是新词的主要特征。
几十年来,现代汉语产生了成千上万的新词语,而这些新词语绝大多数都是《现代汉语词典》里很少甚至不曾收入的。
如人物名称:
军嫂、网虫、黑客、网友、急婚族;科技方面:
纳米技术、掌上电脑、超屏、千年虫;社会生活:
下岗、房魔、黑市、独二代、感恩红包;经济方面:
大肚子经济、牛市、熊市、小产权房;文体娱乐:
黑哨、蹦迪、大腕、电话门、球霸;政治方面:
倒扁、八荣八耻、骸镂门、红衫军、两会博客,等等。
新词语很难用以上几类加以概括,但这却足以证明汉语新词的产生印证了时代发展的轨迹,体现着新的时代特点。
借助于网络和其他大众媒体,各种新词语正在被广泛地使用着。
新词语的大量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语义的混乱,从而引起语言学界的争论:
有人认为这不仅损害了文字的纯洁性,也严重妨碍了资讯的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消解着中国文化的基础;也有人认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并在词语中很快反映出来,新词语的繁荣正是语言文字的生命力所在,对其不应一棍子打死,要全面地看待。
应该看到,我国当今社会语言的这一重大变化,实际表现了汉语言具有强大活力这一特点。
它不仅有利于语言生活的丰富化和多样化,而且有利于人们的表达与交际。
但到底该怎样规范使用这些词语,还需要我们很好地进行研究。
因为词语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学家依据语言的理论去进行设计和规划。
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在语言理论上行得通的词语,在现实中却不被人们所接受。
毕竟现实的语言并不是理想的人所说的理想的话的集合,而是具有形形色色复杂背景和个体差异的社会人在特定语境所说的特定话语的集合,其中充满了复杂的相互矛盾的异质成分。
对于如此复杂的新词,依据既成的规则是不可能全部规范的。
既然词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对其进行规范的原则也应是发展变化的。
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新旧规范的交迭、更替中得到发展,螺旋式地向前,从而也使得许多“不合理”的言语现象得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