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135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精选河南省鹤壁市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

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

A.秦朝丞相B.汉朝刺史   

C.元朝御史台D.明朝提刑按察司

2.《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3.《通鉴外纪》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A.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

B.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

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接力传承

D.直接推动中国农耕文明走向辉煌

4.“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俗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  )

A.君主权力被削弱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D.行政规则受干扰

5.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

这反映出(  )

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

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6.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

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墨子·告子》载:

“诸侯朝天子日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7.唐朝法律允许百姓以击登闻鼓、拦御驾、街衢拦官、投匦方式等非常规方式申诉冤情,如所述属实,则不会受惩罚,“如有不实者,各合杖八十”。

这主要说明(  )

A.唐朝政府借此使民情上达B.“街衢接诉”成为政府肃贪重要手段

C.唐朝司法腐败和法律苛严D.政府利用街道的公众效应教化百姓

8.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9.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

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

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10.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元朝时,中央除了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外,同时采取加强控制的手段是(  )

A.省官互迁B.流官统治  C.强化政事堂会议D.推行密折制

11.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士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土司制度的这一变化发展轨迹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B.西南军务的强化 

C.文化交流的强化D.民族融合的强化

12.下列制度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的是()

A.禅让制B.世官制C.分封制D.行省制度

13.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行政制度上人为的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局面的主要目的在于(  )

A.扩大统治区域B.缓和蒙汉矛盾

C.加强控制地方D.发展地方经济

14.唐科举进士科就现实政治发问,学子易揣摩准备,难辨优劣弊端而改考诗赋,出题无尽。

某人凭诗: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举高中。

可见唐朝进士科考试()

A.注重智力测验心理测试B.关注考生政治理论水平

C.很难选到德才兼备人才D.重点关注社会风俗习惯

15.梁启超认为: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  )

A.实行分封制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

16.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

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

A.违背人伦礼仪B.不利于社会进步

C.重视尊卑贵贱D.有利于凝聚宗族

17.明代监察“组织之密、职权之广、权威之重、委寄之深,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但有十位御史或给事中因弹劾内阁首辅严嵩,不是被贬、除名、下狱,就是被廷杖打死……最终严嵩则被明世宗削职为民,所有家产被抄没。

这说明()

A.内阁在当时操控了监察系统B.明朝时期的监察制度名存实亡

C.当时内阁与监察机构权责不明D.专制下的监察效果取决于皇帝

18.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任宰相,却竞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场屋,曾赋诗说: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科举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B.打破了宗族门阀势力对官职的垄断

C.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D.为所有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平台

19.《宋史·陈兢传》记载:

“(陈)防家十三世同居,宗族千余口,世守家法,孝谨不衰,阖门之内,肃于公府”、“陈家财产公有,共同劳作,并适当照顾老弱病残”。

宋仁宗追赐陈氏先祖五世公爵,朝廷也蠲免陈家杂科徭役。

朝廷表彰“义门陈氏”的主要原因是()

A.进一步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陈氏义门”在社会上有着巨大影响(

C.利用宗法关系维护封建统治

D.彰显朝廷教化百姓的功绩

20.宋朝许多蜚声中外的文学家往往是朝廷命官,如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等。

这在他朝,对于整日被冗杂的政事缠身的政府官员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这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政策,“吏强官弱”“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有关。

上述现象()

A.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治国传统B.反映了宋代官僚制度发生变化

C.结束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D.说明了理学深刻影响宋代科举

21.清代赵翼在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

明”等语。

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了(  )

A.专制皇权的自我约束B.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C.汉代谏官制度实用规范D.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22.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这表明(  )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23.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24.据清代《畴人传》统计,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清初,在天文历算方面有一定成就的共收录243人,其中自西汉至明中叶约150人中,出生于官学的“司天学生”和“星历生”仅有2人;出生于“司天官属”和“司天役人”的也只有2人。

这一数据反映出(  )

A.科技教育成为私学的主要内容 B.官员选拔标准制约官学教育内容

C.理学传播成为官学主要教育内容D.封建儒学教育扼杀士子创新思维

25.八世纪初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26.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佚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

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  )

A.完善

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

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27.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

“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

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

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

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

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A.希望三国干

涉范围扩大到台湾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28.抗战爆发后,象征着民族国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被引入根据地。

1946

年元旦,延安各界

欢庆新年,全城屋顶飘扬着国旗。

之后的“二七”纪念日、元宵节,不论是中共控制牢靠的巩固区还是新解放的地区,悬挂国旗俨然是根据地节日庆祝必不可少的元素。

这说明

A.抗战结束后,共产党仍服从国民党统治

B

.国旗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象征

C.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努力维护国共合作

D.根据地人民对内战没有任何准备

29.《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方代表曾说,“媾和条约的签订使我国得以发扬国辉,增进民福,在东亚天地间再开太平盛运,这全靠我皇上的德威”。

由此可见

A.中日长期和平已实现B.甲午战争旨在推动东亚和平

C.甲午战争得到日本人民支持D.

日本侵略野心更加膨胀

30.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对德、法两国驻俄公使说:

“俄国政府决定,立即以友谊方式,直接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

”其目的是

A.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B.遏制日本在华扩张

C.与日本共同瓜分中国D.维护东亚和平局面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

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

年间有五十人。

明代内阁无属官。

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

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

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

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

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

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6分)

32.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

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

……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

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

—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二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是如何解决的?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从中有何启示?

(6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北宋开国初,太祖赵匡胤即颁布《盗窃律》等系列律令,同时连续惩办了一批贪官,大将军桑进兴也因受贿罪被处死刑。

……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增强监察机构的专门化和权威性。

给监察官员以特殊地位与职权,他们秩轻而任重,官卑而位尊,代表皇权监督各级官吏……具有很大权威性。

——王凡《中国古代反腐倡廉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专制政治下,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

基于对历史的和现实的思考,自1938年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

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

警告处分。

——据《建党85周年特稿:

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现实必要性。

(8分)

 

淇滨高中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1——5:

BADDC6——10:

BADAA

11——15:

ADCAA16——20:

CDCCB

21——25:

AACBD26——30:

DACDB

31.

(1)变化:

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

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

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32.

(1)原则:

犬牙相入。

原因:

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2)问题: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

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3)不同:

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启示:

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33答案:

(1)方式:

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

背景:

宋初注重加强集权;

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衰微;宋太祖的自身经历等。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理解:

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盛不衰;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现实:

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淇滨高中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题卷

二:

材料解析

31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6分)

 

32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

(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

是如何解决的?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和美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不同?

从中有何启示?

(6分)

 

33.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初反腐的主要方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用这些方式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没有哪个王朝的廉洁局面能够维持百年”这一现象的理解,并分析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廉政建设“现实必要性。

(8分)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答案)

1——5:

BADDC6——10:

BADAA

11——15:

ADCAA16——20:

CDCCB

21——25:

AACBD26——30:

DACDB

31.

(1)变化:

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

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影响:

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32.

(1)原则:

犬牙相入。

原因:

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

(2)问题:

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

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3)不同:

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启示:

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33答案:

(1)方式:

加强反腐立法;严厉司法惩处;完善监察机制;提升监察权力。

背景:

宋初注重加强集权;商品经济日益活跃;中唐以来儒学衰微;宋太祖的自身经历等。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理解:

中国古代君主制下的监察制实际效能有限,无法保证封建王朝长盛不衰;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现实:

增强领导能力,提高政府威信;改善党的作风,赢得人民信任;改善干群关系,克服根据地困难;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