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064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docx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科目

数学

课题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主备

教师

张春梅

授课教师

 

授课

时间

 

 

 

 

教学内容: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

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

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师:

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

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

你们的想法正确吗?

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教师小结:

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

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

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

轴对称图形)

师:

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

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

(出示图片:

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

折折看。

师:

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4)认识对称轴。

师:

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

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

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

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

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

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

(辨对称)

课件出示:

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2)猜图形、画图形。

(猜对称)

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

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找对称轴。

(玩对称)

师:

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出示:

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

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生1:

我认为......

生2:

我觉得......

生3:

我想......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

我想......

生2:

我猜......

生3:

我是这样剪的......

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

(贴在黑板上)

生讨论交流。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生互相交流。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学

反思

科目

数学

课题

平移和旋转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主备

教师

张春梅

授课教师

 

授课

时间

 

 

 

 

教学内容:

41、4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

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

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

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

平移)。

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

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明明想问问你们:

(课件出现明明及声音。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

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

真棒!

请坐。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

(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听!

聪聪在邀请我们呢!

(聪聪:

“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

(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

(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

)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

(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

(5格)(2格)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

说得真棒,瞧!

(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

(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

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习“平移和旋转”的平移和旋转吧!

三、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

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

P43、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说分类方法

 

齐读课题

 

自己说说看)(生:

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言。

练习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板书设计

教学

反思

科目

数学

课题

实践活动:

剪一剪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主备

教师

张春梅

授课教师

 

授课

时间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

剪一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动手剪出有规律的图形。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情景引入

谈话:

同学们,剪纸艺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

谈话:

这些剪纸作品漂亮吗?

这些剪纸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师:

这些民间剪纸具有高的艺术价值,是民间艺术的美的展示,你们想学习剪纸吗?

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1)谈话:

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么吗?

(手拉手的四个小人。

)追问:

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

(学生明确:

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人都是轴对称图形,四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

(2)教师:

同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

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

2、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

(1)猜一猜。

谈话:

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

那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

教师引导谈话:

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2)为什么只要剪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呢?

(学生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去剪。

(3)追问:

如果在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尝试剪。

明确:

如果在开口这边剪,会出现两个一半的小人。

谈话:

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口处剪。

3、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

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

明确:

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展示学生的作品。

4、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利用课间展示剪一排4个小人的方法。

教师明确:

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5、谈话:

我们刚才剪出了4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6、提问:

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

(平移)

教师小结:

这些小人不管是4人并列的还是8人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平移所得。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4个小人手拉手地站一圈。

1、同学们请看,这4个小人不是并排站着了,而是手拉手地站一圈呢,你能剪出这样的图形吗?

先让学生董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再动手实践。

教师提示:

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

(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出来?

(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学生看课件演示,学习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重点明确正方形纸的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剪一圈小人。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4、组织学生观察:

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

(旋转)

四、课堂小结

师: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请同学们欣赏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

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自主交流

 

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思考,指名上台演示,试着说说剪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

小组合作试一试。

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剪一剪

剪纸人:

(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教学

反思

前置作业设计

班级;姓名:

1、将下列口诀补充完整。

   ()八五十六八()七十二

   

五()四十五七()六十三

  

 二()十八()七二十八

 

2、用下列乘法口诀,说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四六二十四

 ()()

3、计算下面各题。

18÷621÷3(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商的。

 

科目

数学

课题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主备

教师

李晓萍

授课教师

 

授课

时间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进一步掌握关于除法的基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1、导入新课。

   谈话:

我们已经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7页单元主题图。

  谈话:

今天是个欢乐的节日,小朋友们可高兴了,他们分小组带来了布置教室的装饰品,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仔细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1)谈话:

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平均每行有几面?

”用什么方法计算?

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小结: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

问:

你是怎么计算的?

(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想乘算除。

   (4)学生独立解决:

要是挂7行呢?

你能够解决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

   56÷7=8。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

(七八五十六)

   用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除法算式,计算时可以用乘法算除法的方法。

 3、试一试。

  解决第二个问题。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怎样列式?

(学生说出问题并列式。

 (每组分几颗?

列式是49÷7=7,口诀:

七七四十九)

  第2题,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

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自学例2。

 1、谈话:

刚才我们解决了快乐节日上的问题一和问题二,你能自己解决问题三吗?

请你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出示例2图及出示问题三,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师:

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求什么?

(能摆多少行?

列式是:

27÷9=3 口诀:

三九二十七

 追问:

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2、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的第1~3题。

   

(1)逐题出示题目并让学生独立完成。

   

(2)校对答案时让学生说说相应的乘法口诀。

四、课堂小结

   师: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同学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在以后的除法中只要大家能够熟记口诀,就能很快算出除法的商了。

背2~6的乘法口诀

 

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学生自由发言

 

完成教材第38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3题学生独立计算,再说一说怎样求得商,集体订正。

学生自行提问并列式,写出得数。

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7×8=56  口诀:

七八五十六

    56÷7=(8) 想:

(七)八五十六

    56÷8=(7) 想:

七(八)五十六

例2 27÷9=3  27÷3=9    口诀:

三九二十七

教学

反思

前置小研究

班级;姓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你会算了吗?

试一试。

  

2、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题,学生口算,并说出乘法口诀。

   

 

科目

数学

课题

练习八

课型

练习课

班级

主备教师

李晓萍

授课教师

授课

时间

 

 

 

 

教学内容:

练习八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利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进行除法的求商。

   2、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用实物投影出示情境图。

 

(2)引导学生自己找信息。

思考图中已知哪些信息以及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如:

要求需要几台?

可以这样想:

24里面有几个3?

用除法计算24÷3=8(台);如果有6台电脑,怎样安排?

我们可以这样想:

把2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

用除法计算24÷6=4(人)。

  算一算,比一比,把算式填在合适的(  )里。

 

(1)引导学生审题,明白题目氩气什么。

(从“>”可以知道,是将各个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引导学生根据计算出的得数将算式进行排列。

(强调是写原算式,不是写答案。

 谈话:

小猴子正在进行摘桃子比赛,哪只小猴能先摘到桃子呢?

你会用口诀把这些桃子摘下来吗?

同组两人分工,一人算一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表格。

被除数32 35 30 63  63 81

除数 4 5 6 7  9 9

商       

三、巩固迁移

   1、完成教材“练习八”第6、7题。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掌握信息。

(2)认真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讨论并解决书上的问题。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8题。

 

(1)小组比赛形式完成,如第一组做第一列(或第一行),第二组做第二列(或第二行)……完成的正确率高且用时少的小组获胜。

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得多。

3、完成教材“练习八”第9题。

 出示题目,分析题目意思:

填出不同的算式。

4、数学游戏。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能解决了哪些问题?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大部分同学已经能熟练应用口诀准确求出商,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能学以致用。

完成教材“练习八”第2

 

2、完成教材“练习八”第3题。

完成教材“练习八”第4题。

 汇报交流,教师抽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完成教材“练习八”第5题。

说说商是怎么求的?

(被除数÷除数=商)。

学生填写,汇报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或同桌合作,一人出卡片,说出算式。

板书设计:

练习八

2、24÷3=8(台)  24÷6=4(人)

6、54÷6=9(盒)

7、48÷8=6(本)  24÷8=3(本)文

教学

反思

前置作业

班级;姓名:

1、口算

7×6=    21÷7=    18÷6=    42÷6=    4×6=

4×7=    49÷7=    5×5=    6×6=    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科目

数学

课题

用除法解决问题

(一)

课型

新授课

班级

主备教师

李晓萍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1、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2、探究新知,新授

(一)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

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倍  3根的6倍就是6个3根,也就是18根。

3倍    ?

  (5个的3倍就是3个5根,也就是15根。

2、学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

(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

18是3的几倍?

(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

15是5的几倍?

使他们明白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1)复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

“3根的6倍是多少,怎样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

3×6=18

(2)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提问:

“18根是3根的几倍怎样列式计算?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18是3的几倍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