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913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贸流通业专题.docx

商贸流通业专题

理论·政策·产业

商贸流通业专题

商贸流通业专题讲座新的体会

陕西日报2014年2月18日

赵正永:

要采集有效措施扩大消费需求,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为重点,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扩大传统消费的同时大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拓展新的消费领域。

要加快城乡消费设施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不断健全消费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建设,实施“县超工程”,提升县域商贸流通的规模和水平。

娄勤俭:

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增长,在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同时,着力培育消费热点。

扶持文化、休闲、体育、健身消费,发展住房、汽车消费,培育网络和信用费,大力发展会展经济。

以改善消费环境为重点,健全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实施市场建设示范、陕西品牌推广和现代流通方式创新等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国家西部商贸物流中心和国家及批发市场建设,鼓励各市培植城市商业中心。

编者按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

近年来,我省流通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在衔接产需、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改善民生、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期周末讲座邀请到商务部内贸专家委员会主任、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国流通产业的基本情况及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等重要课题。

专家讲义摘要

1、我国流通产业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地位

流通在经济学中的定义是以货币为媒介交换,在市场营销学中指商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所有权的过程。

流通分为商品流通和要素流通(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服务”流通也是一种要素流通。

国务院2012年39号文件明确指出:

“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这是我国政府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想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流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成为先导产业的基础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值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4.9%,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

进10年我国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

2012年消费品零售总额21万亿元,市场规模全球第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

2013年零售总额预计23.8亿元,网上零售世界第一。

2.市场环境发生的根本变化,是流通产业成为先导产业的客观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有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约束,由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产能过剩已成常态。

以市场为主导、流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费用,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社会再生产中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

3.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是流通产业成为先导产业的根本原因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流通是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市场存在的基础。

商品和要素只有通过等价交换、充分竞争、公平交易的流通,才能进行合理配置,为满足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需求发挥最佳作用。

4.现代流通业的功能提升,是流通产业成为先导产业的内在因素

现代流通产业的基本功能,正由传统的组织商品交易,转变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由传统的实现商品价值,转变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由传统的满足市场需求,转变发掘和创造潜在需求。

这种产业链特性符合先导性产业的要求。

2、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商品市场运行中出现各种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计划经济的流通体系已被打破,新的市场经济流通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背后都有体制性、政策性的因素。

如果不搞好顶层设计,只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午饭解决问题。

商品流通体系是之上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所有权过程中,由一系列分销渠道有机构成的网络。

商品流通体系的主体是卖者和买者(有些批发商事又买又卖);客体是商品、货币和流通设施。

主客体在市场上以不同形式结合,产生量各种各样的流通体系。

流通体系可以按照行业划分,如批发体系、零售体系、仓储体系、物流体系、售后服务体系等;也可以按照商品划分,如农产品流通体系、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生产资料流通体系等;还可以划分为城市流通体系、农村流通体系。

商品流通体系模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流通体系的理想状态:

以较短的时间、合理的价格、便捷的服务、安全的质量,在兼顾生产商、流通商和消费者利益前提下,实现商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的转移,达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可控的目标。

1.流通网络:

突出功能化特色

目前国内流通网络发展很不平衡,要把中西部、中小城市、农村市场和城市社区作为发展重点。

结合“一小时消费圈”的形成,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市场辐射网络。

配合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配套商业服务业设施,既满足群众生活需要,也解决了新市民的就业需求。

结合“向西开放”、“沿边开放”战略,在重要节点兴建物流、加工、贸易设施。

2.流通渠道:

体现扁平趋势

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是国外流通发展的共同趋势。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流通渠道打破后,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更为最严重,需要继续探索。

电子商务具有短流程的特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要予以支持并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要关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寻找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3.流通主体:

提高组织化程度

由于流通业的性质和特点,国内外都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占主体。

鼓励流通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发展连锁经营、共同采购等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事成竞争力。

政府应采取降税减费、降低融资门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等政策措施,扶持中心微企业发展。

同时,主要依靠市场运作方式,鼓励大型企业做大做强。

4.流通秩序:

建立法治化环境

我国的流通设施硬件,已和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流通领域法律法规严重缺失,直接影响我国的营销环境。

商务部门依法具有一些领域的执法权,但执法机构、人员、职能及经费都不明确,也影响了执法效能。

应推动全国人大快流通基本法的立法进程,提请国务院尽快出台必要的行政法规,研究商务执法职能的落实措施。

5.流通调:

加强科学化管理

科学化分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在市场调控中的不同责任,地方负主要责任。

完善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必要时辅之以适当行政干预的调控手段。

加强市场运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扩大重要商品储备品种范围,理顺目前储备商品由不同部门分管的体系。

完善储备商品应急投放网络,增加商业代储规模。

6.流通管理:

实现不部门体系

分析发达国家的流通管理体系,有些也分散在几个部门,但像我国这样高度分散(重要商品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市场运行和市场监管由不同部门负责,等等)的情况并不多,这直接导致我国流通领域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效能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

应继续完善大部门制的体系,逐步理顺职能,实现统一、高效的管理。

3、深化重要领域改革,解放和发展流通生产力

1.关于打破地区封锁和市场垄断

三中全会《决定》提出: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通、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反垄断法》设计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以及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行为普遍存在。

垄断行为扭曲市场公平竞争,但这些企业都是国家或地方支柱企业、纳税大户,监管难度很大。

反垄断执法权分散,也消弱了执法效果。

2.搞活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我国农产品价格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上涨将成为主要趋势:

越来越多种菜、养猪的农户,变成肉菜消费者;城郊土地面积锐减,农产品数千公里远程运输,成本增加,损耗严重;种子、化肥、运输燃油等对外依存度提高,进口价格上涨;大幅度提高城镇最低工资,波及农业劳动力人工成本;进城卖菜农民不能享受市民公共服务,大大推高生活成本;公益性设施严重缺乏,政府没有抓手。

第一,减少农产品生产盲目性,防止农产品供给大幅度波动。

第二,提高收购环节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对农产品价格的话语权。

第三,建设产地存储和预冷设施,从源头上增强控能力。

第四,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冷链运输比重,减少损耗。

第五,发挥公益性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配送中心等流通设施的作用。

2012年国务院39号文件指出:

”支持建设和改造一批具有公益性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社区菜店、农副产品平价商店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发挥公益性流通设施在满足消费需求、保障市场稳定、提高应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农产品流通公益性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

商品关系国计民生,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行业整体经营微利,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农民工占绝对优势。

因此,国家应该在金融、财税、土地、收费、价格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

我国公益性流通设施的基本要求:

一是政府财政必须投入;

二是实施手段灵活多样;

三是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四是日常运营市场调节。

典型案例

陕西欣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产品市场开发、集散交易、冷链仓储及物流配送为一体的股份有限制民营企业,坚持“立足陕西、集散西北、物流全国”,着力打造一流农产品批发市场。

所属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是一个集农产品物流集散、展销、交易、冷链仓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一级批发交易市场。

市场占地505亩,总投资10亿元,有5000多个固定摊位,4000余户经营商户,6000多个停车位;并设有信息处理、农产品质量检测、电子计算和市场安全监控等4个中心,拥有1.5万吨级的大型冷库,建有省内各大批发市场及大型超市的配货专区和国家“南菜北运”综合试点海南、广西、云南等地销地专区,以及商务部“三绿工程”试点绿色蔬菜交易专区。

主要满足陕西省内二、三级批发市场、大专院校、大型超市及周边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等地区蔬菜供应。

2012年市场总交易量达600余万吨,总交易额达100多亿元,基本形成了“买卖全国”的流通格局,已发展成为承东启西、南北反季节蔬菜交易的中转枢纽和西北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

是农业部授予的“定点市场”,商务部授予的“绿色市场”、“双百市场”、“全国十强市场”,也是国家省上确定的市场信息监测单位,已成为西北地区市场产品集散交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省委常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

1、商贸流通业的概念和地位

(一)基本概念。

流通在经济学中的定义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在市场营销学中指的是商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所有权的过程。

流通分为商品流通和要素流通(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等),服务流通也是一种要素流通。

在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分类中,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包括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凭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二)产业特征。

商贸流通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工农、城乡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

商品市场具有“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四大功能,尤其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和广泛应用,逐步实现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有机结合。

现代商贸流通产业正在由传统的组织商品交易,转变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有传统的实现商品价值,转变为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由传统的满足市场需求,转变为同时发掘和创造潜在需求。

这种产业特性使得商贸流通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支柱性的产业。

(三)地位作用。

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程度的窗口,是观察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引导性力量。

随症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由资源约束型逐步转变为需求约束性,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替代了以生产创造需求的理念,消费者权利整体向上位移,商贸流通业逐渐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现代商贸流通业不仅在推动经济增长、增加财政税收、节约社会成本及吸收和转移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带动产业链结构调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运行的效率。

二、国内外商贸流通业发展情况

(一)国际发展形势。

纵观近代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营业态经历了三次革命。

第一次以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1852年在法国巴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百货商店;第二次以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超级市场为标志,通过大量销售体制实现薄利多销,以自我服务方式来节约费用,创造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新业态;第三次是以20世纪50年代连锁经营的广泛发展为标志。

近年来又出现了仓储式商场、专卖店、折扣店、步行商业街、购物中心、电子商务、网络零售等新型业态方式不断创新发展。

(二)我国发展情况。

我国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业作为竞争性行业成为市场化推进最快的一个行业,其经济能量得到充分释放。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买方市场的形成及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极大地促进了流通领域的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的转变,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渠道、多种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的流通格局。

近年来,传统的百货商店等零售业态逐渐衰落,而新兴业态如超级市场、仓储商店、专卖店、便利店、购物中心、折扣店等迅速普及并快速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各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传统流通业的改造和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流通产业的改造和流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和流通现代化进程。

2013年全国社会消费商品零售总额超过23万亿元,名义和实际增长分别超过13.1%和11.5%;电子商务20多种模式快速发展,交易额超过10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

(三)行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呈井喷趋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彻底改变商贸流通业的传统格局,以往被定义为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正在向高技术含量和高资本投入的现代服务转变,并迅速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产供销和金融密切融合发展,大大增强了商贸企业的融资能力,加快了资本周转速度,推动了流通业态创新。

零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体与网络零售加快融合,全渠道、复合型、跨区域、差异化经营管理快速发展,行业组织化程度与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减排成本呈刚性上升势头,流通的相对成本趋高,成为一大制约因素。

因此,发展现代流通业,降低流通成本,不仅关系到商贸流通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

三、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省流通产业实现较快发杂很难,在衔接产需、扩大需求、引导生产、改善民生、带动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产业规模较快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自2005年1331.35亿元增至2012年4330.75亿元,累计实现社零总额21043.7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7%。

2012年末批发、零售和餐饮企业网点数分别达到7,7万个、54.73万个和13.09万个,就业总人数超过250万人。

(2)流通网络全面覆盖。

截制2012年末,全省拥有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企业3782个;依据“万村千乡工程”累计建成标准化农家店31642个,其中日用品消费农家店、农资农家店分别为27083个和4559个、配送中心134个;通过实施“镇超工程”建设标准话超市175个,覆盖全省所有的涉农县、98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

(3)交易市场集聚发展。

2012年全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44个,成交额360.1亿元。

一些大型交易市场如轻工市场、义务商场、金康茶叶批发市场、仁和服装城等形成了较强的集散功能;设立了2个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齐东路西部首家“中国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项目;西安钟楼、小寨和东大街被命名为国家级示范商圈。

(4)物流方式日趋多样。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西安、榆林被列为国家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以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空港物流园区、宝鸡陈仓物流园区为代表的物流园区快速崛起,以中储西安钢材物流中心、陕西红光钢材物流中心、大明宫建材物流中心为代表的物流中心迅猛发展,行测很难过商品生产基地与商品流通配送的有机结合,搭建了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邮政物流集散中心,邮政速递物流服务通达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我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优势和存在不足

(一)发展优势。

一是地理交通优势。

陕西是中国的地理几何中心,四通八达,承东启西,分别于8省区接壤,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亚洲断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和华中的重要门户。

二是商业文化优势。

陕西早在公元前700多年的西周时期就开始商业活动,中国丝绸之路的起源地就在西安,明清时期,陕西商帮作为当时十大商帮之一,曾在中国西部通商占据主导地位达500年之久。

三是旅游资源丰富。

陕西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文物景点3575处,旅游商机无限。

四是特色农产品优势。

陕西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红枣、核桃、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这些优势,为我省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存在问题。

我省流通产业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流通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流通产业组织化、标准化、信息化、国家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少,效率低、成本高以及优势转化能力较弱等。

1、经济增长贡献不高。

实践表明,一定程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需要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流通规模作为支撑,流通产业发展可以适当超前于工业化和城镇化,但决不能落后,否则将会制约现代化进程。

201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53.68亿元,在2008年分别下降了6.2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表明在全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流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流通产业集中度偏低。

近年来,引进了沃尔玛、麦德龙、华润万家、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大型企业,但本土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培养落后,竞争力不强。

2012年全省年销售额过十亿元的重点流通企业14家,年销售额过亿元的67家;现有连锁零售企业门店总数659个、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总数162个,在全国占比较小;在全国快速消费品连锁百强名单中,陕西仅有民生家乐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一家入选,名列第64位,但其销售额仅相当于华润万家的2.1%。

全省通过A级评审的物流企业50家,在全国占比仅为2.2%,商贸流通业仍处于底层竞争水平。

3、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

分区域看,陕西商贸流通业“中部强、南北弱”的区域差距特征明显。

201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关中、陕南和陕北地区分别占79.3%、11%和9.7%,西安、宝鸡和咸阳三个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70.3%,仅西安市就占51.6%。

分城乡看,2012年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62.90亿元,占全省比重为88.12%,与2001年相比城镇地区消费扩大了6.32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差距逐步扩大。

五、对我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商品流通规划体系。

编制好战略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子规划,重点推进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管理、电子商务、会展业、再生资源回收等地方性法规,把各种调控政策与流通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起来,加强对流通产业的调控、管理和服务。

一是完善工业消费品流通网络。

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镇超工程”。

完善乡镇消费品流通网络,提升服务功能。

培育面向城乡的骨干流通企业,提高商品统一配送率。

加快城市综合体、商贸中心、城市商圈、商业衔接建设。

扩大城市社区商业网点布局范围,加大网点密度,升级改造落后商业设施。

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建立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推进早餐经营规范化。

支持城市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和迁移。

二是完善大宗商品流通网络。

提升铁路运能,加快陆港建设,鼓励发展公铁联运,加强煤炭、化工、矿产、建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交易市场建设。

鼓励并规范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

三是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

支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内产外销对接媒介。

积极推动“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工程,支持大型流通产业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

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提升其集散、价格发现、信息发布等功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肉菜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2)创新商贸流通方式。

推广应用连锁经营方式。

支持连锁经营向住宿、餐饮、娱乐、家政、租凭、维修等行业推广。

鼓励农资、特色农产品流通连锁化。

鼓励连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培育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配送的专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鼓励实体流通企业开展网络体验、咨询、销售、服务等业务,拓展流通渠道。

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加快工业消费品电子商务发展。

鼓励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电子交易,减少流通成本。

加快研发应用现代流通技术。

发展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电子支付方式和管理技术,提高销售、支持与信息管理普及率。

推进POS、RFID、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支持跨区域物流电子交易平台。

推进绿色低碳流通进程。

推进流通照明、制冷、运输等节能环保设备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绿色零售。

合理开办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和集散市场。

有序发展家电和电子废气回收拆解行业。

大力发展铁路货物运输,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发展多式联运。

推广电动车、燃料电池车、生物能源在仓储物流环节的应用。

(3)培育大型流通企业

推进企业联合重组。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

鼓励和引导业态相同、商圈相叠、实力相近的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联合重组。

鼓励企业通过协议合约方式建立战略联盟,加强联购分销、信息共享、错位经营等方面的合作。

鼓励企业提高综合素质。

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开发和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的管理软件。

引导企业进一步强化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

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引导企业通过吸引外资、引入社会资本、企业内部职工出资、相互持股等形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4)加快商贸流通业开放步伐。

推进国内外联动发展。

建设进口贸易国内营销促进平台、免税进口商品展示区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型流通企业。

支持有条件的流通企业“走出去”,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

积极培育商品市场的对外贸易功能,推进内外贸一体化。

建设内引外联、东进西出、贯通欧亚的资源能源中转站和工业品集散中心。

推动省内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周边省区外贸合作,协作推进优势产业、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携手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各省区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口岸合作和区域大通关合作,共同促进企业到中亚、西亚、南亚等国家开展境外投资、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外经业务;消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5)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流通与农业、制造业、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动流通业向定制、加工、配送、研发、设计等领域延伸。

鼓励生产资料企业和生产也建立信息共享网络或签订长期合作协议。

推动流通与文化、旅游业融合,走以商带旅、以旅促商、以文兴商、商旅文一体化发展路子。

推动流通业广泛应用电子支付、供应链融资等金融创新成果。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各项财税、金融等促进政策的落实力度和专项资金整合,加大对现代流通业、国内市场开拓、大型流通企业培育、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放心肉”体系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及市场运行监测和调控体系等领域的扶持;制定针对重点流通企业、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老字号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丰富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手段;研究落实针对流通企业合理的用地、用电、用水等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