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913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docx

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

2009-2012年山西省城市化质量总体评价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质量的宗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市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是在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特征是统筹城乡一体化,体现是经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城市化质量的要求是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市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一、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广义上说,城市化涵盖了人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等多个方面,只有紧密联系经济、社会、民生、政治等因素,才能对城市化的质量有深刻理解和把握。

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城乡的指导思想,按照科学性、特色性、直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在反复调查研究与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由三级子系统构成的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子系统从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出发,总结了经济发展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统筹发展质量五个方面作为评价标准。

这五个方面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二级子系统包括15个基本要素,其中,经济发展质量包括充分性、有效性、协调性和稳定性4个基本要素;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生活设施、生活水平、生活质量3个基本要素;社会发展质量包括科技教育、社会保障、文化发展、社会安全4个基本要素;生态环境质量包括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2个基本要素;统筹发展质量包括城乡协调、区域协调2个基本要素。

三级子系统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市辖区GDP占全部行政区域GDP比重等44项具体指标(详见附表)。

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既可对各市城市化质量进行总体评价,也可以对某一子系统或多个子系统进行分类评价,满足城市综合发展评价的不同要求。

二、我省11个省辖市城市化质量总体稳步提升

依据我们所构建的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本报告搜集了山西省11个省辖市2005-2012年市辖区相关指标数据(对于个别无法区分出市区资料的指标则用全市口径的数据替代),利用SPSS软件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及测算,得到我省城市化质量评价结果如下。

(一)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稳步提升

1、近三年我省各市综合评价得分不断提高。

2010年到2012年间,除吕梁市2011年得分较2010年出现小幅回落之外,我省11个省辖市城市化质量综合评价得分整体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

其中,2012年与2010年相比,晋城、朔州、长治、太原4个市提升值超过1分,阳泉、运城、临汾、晋中、大同5个市超过0.5分,忻州和吕梁2个市低于0.5分,吕梁最低为0.225分。

2、超半数城市城市化综合质量2010年-2012年平均提升分值较前几年平均增幅有显著提升。

比较2005-2010年与2010-2012年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平均提升分值大小,可将11个省辖市分为三类:

第一类:

近三年提升幅度较高,6个城市,包括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朔州、临汾。

其中,太原市达到2.5倍,晋城、朔州均超过1.5倍。

第二类:

近三年提升幅度略低,但基本持平,3个城市,包括大同、晋中、运城。

第三类:

近三年提升幅度下滑严重,2个城市,包括忻州、吕梁,分别只有2005-2010年平均提升分值的39%和21%。

3、各市城市化综合质量排名相对稳定。

从图3中2010年-2012年各省辖市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各市城市化质量综合得分排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升降幅度最大为朔州由2010年第6名上升到2012年第3名,其余各市排名升降幅度均控制在2个名次以内,未出现大幅波动,其中7个城市升降幅度均为1个名次。

说明我省各市城市化质量相对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大幅起落现象。

(二)各市城市化质量在不同领域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我们对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分五个不同领域,分别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统筹发展。

由于各市基础不同、特色不同,因而其在不同领域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差别。

1、2010年至2012年各市城市化质量分领域得分总体不断提升。

表1各市2010年与2012年城市化质量分领域得分

城市

年份

经济发展质量

居民生活质量

社会发展质量

生态环境质量

统筹发展质量

太原

2010

0.211

0.135

0.165

0.275

0.043

2012

0.371

0.605

0.276

0.448

0.128

大同

2010

-0.129

-0.040

-0.004

0.266

-0.139

2012

-0.050

0.293

0.130

0.331

-0.036

阳泉

2010

-0.108

0.237

-0.061

0.394

-0.008

2012

0.062

0.639

0.031

0.468

0.246

长治

2010

0.135

0.210

0.173

0.497

0.007

2012

0.292

0.784

0.313

0.438

0.268

晋城

2010

0.281

0.712

0.122

0.441

0.081

2012

0.456

1.674

0.252

0.513

0.240

朔州

2010

0.143

0.122

-0.192

0.548

-0.054

2012

0.604

0.800

0.038

0.552

-0.017

晋中

2010

-0.057

0.578

0.298

0.208

-0.024

2012

0.127

1.098

0.183

0.329

0.143

运城

2010

0.066

0.457

0.168

0.277

-0.035

2012

0.088

1.012

0.148

0.382

0.278

忻州

2010

-0.108

0.116

-0.046

0.002

-0.087

2012

-0.074

0.424

0.070

-0.046

-0.070

临汾

2010

0.052

-0.038

-0.024

0.102

-0.090

2012

0.049

0.475

0.136

0.198

0.048

吕梁

2010

-0.157

0.252

0.014

0.199

-0.048

2012

-0.032

0.332

0.063

0.229

-0.107

分析表1中2010年与2012年各市各领域得分情况,2012年各市分领域城市化质量较2010年得到提高的占到全部的89%。

我们可以发现,受益于近几年各级政府对民生投入力度的日益增大以及政策的不断倾斜,我省11个省辖市在居民生活质量领域的得分无一例外全部得到提高。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提高。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提高城市化质量必须有经济作为支撑。

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是城市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

2010年到2012年11个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考虑到了人口增加的因素,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010年到2012年我省各市市辖区GDP占全部GDP比重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大幅回落和大幅增长。

城市市辖区经济的聚集和扩散对整个城市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效应需进一步加强。

各市经济密度在近三年稳步增长。

城市单位面积的产出能力均大幅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得到提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增强。

3、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城市化的最终目标,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城市化的推进才有意义。

2010年到2012年间,我省各市人均道路面积持续扩大,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不断增长,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突出显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数和互联网用户数也逐年稳步增长,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由于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受价格上涨影响较大,所以恩格尔系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上下波动,但仍有阳泉、长治等5个城市2012年比2010年出现明显的下降。

2010年到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7%,、36.3%和36.2%,2010年我省只有吕梁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2011年和2012年我省各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说明我省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4、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各领域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公共馆藏图书数分别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文化建设水平状况。

从指标数据来看,虽存在一些波动,但整体走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各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近年来持续降低,2012年相对于2010年累计降幅超过50%的有4个城市,朔州和吕梁降幅均高达95%。

这对于煤炭大省来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5、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

城市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发展的短板,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城市发展不受环境因素的制约。

城镇绿化是为城镇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公益事业和民生工程,承担着生态环保、休闲游憩、景观营造、文化传承、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多种功能。

随着“绿化山西”的不断推进,2010年至2012年,除晋中、临汾外,其余9个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运城超过9个百分点。

大同、阳泉等5个市该指标数据达到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

单位GDP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耗水量反映了能源及水资源的消耗强度和节能节水降耗状况。

作为一个高度依赖不可再生能源以及严重缺水的内陆省份来说,这两项指标尤为重要。

2010年单位GDP能耗超过3.0的有1个城市,达到2.0的有6个城市;2012年没有单位GDP能耗超过3.0的城市,超过2.0的也减少到3个,11个市比上年平均下降率为4.13%,高于全国平均降幅0.53个百分点。

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耗水量也呈逐年下降态势,2012年长治、临汾和吕梁下降幅度均超过10%,下降最少的晋中市也超过了3%。

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我省各市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6、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整体差距逐渐缩小。

城镇化率虽不能完全代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但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无法脱离城镇化率的稳定增长。

2010年到2012年我省各市城镇化率平均提高了3.62个百分点,其中提高最快的为晋城,超过了6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乡一体共繁荣。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成为收入分配领域最突出的变化,也成为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我省各市农民收入快速增加,2011年和2012年全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也分别大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2.5个和0.9个百分点。

各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虽偶有波动,但整体来看呈逐年缩小趋势,协调程度有所提高。

地区经济差距扩大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是衡量统筹发展的重要指标。

研究资料表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等于或小于60%的,区域间的发展相对均衡;大于60%的,区域间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对比发现,2010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大于60%的有长治、运城、临汾和吕梁4个市,2012年减少到大同、朔州、吕梁3个市。

各市区域经济发展仍不甚乐观,但走向呈逐步收敛态势。

三、我省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十二五”以来,我省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从评价体系来看,主要有:

1、后进城市城市化综合质量发展优势未凸显。

表22010年-2012年各市综合得分提升排名

城市

2012年比2010年分值提高

综合得分提升排名

2012年综合排名

太原

1.000

4

6

大同

0.714

9

9

阳泉

0.993

5

7

长治

1.074

3

2

晋城

1.498

1

1

朔州

1.411

2

3

晋中

0.876

8

5

运城

0.973

6

4

忻州

0.426

10

11

临汾

0.903

7

8

吕梁

0.225

11

10

从各市综合得分提升排名与2012年综合得分排名情况来看,综合得分相对较高的城市其提升值也相对较高,呈正相关态势。

2012年综合得分排名位于前三位的晋城、长治和朔州市,其得分提升值居11个市中的前三位;综合得分排名位于末三位的大同、吕梁和忻州,其得分提升值也居11个市中的末三位。

排名靠后、基础较差的城市进步幅度没有表现出来。

2、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率水平不相当。

分析2010年到2012年各市城镇化率大小与城镇化质量高低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各市城镇化综合质量的高低虽与城镇化率的大小并无直接数量上的对等关系,但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大多处于中下游水平,如太原、阳泉、大同三市;而城镇化率居中游位置的城市其城镇化质量则相对较高,如晋城、长治等;同时,城镇化率较低的城市大部分城镇化质量也相对较低,如吕梁、忻州。

3、部分城市城市化质量在各领域差异性较大。

表3各市2012年城市化质量分领域排名

 

综合质量

经济发展

居民生活

社会发展

生态环境

统筹发展

晋城市

1

2

1

3

2

4

长治市

2

4

5

1

5

2

朔州市

3

1

4

10

1

8

运城市

4

6

3

5

6

1

晋中市

5

5

2

4

8

5

太原市

6

3

7

2

4

6

阳泉市

7

7

6

11

3

3

临汾市

8

8

8

6

10

7

大同市

9

10

11

7

7

9

吕梁市

10

9

10

9

9

11

忻州市

11

11

9

8

11

10

从表3可以看出,我省各市城市化质量在不同领域并没有表现出趋同性。

部分城市的发展不一致性表现的较为明显,如2012年朔州市,经济发展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排名第一,而社会发展质量排名第十,差距达到9个位次;阳泉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统筹发展质量排名第三,而社会发展质量排名居末位,差距也达到8个位次。

发展不平衡,统筹协调性明显不足。

四、准确把握科学发展主题,不断提升城市化质量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

在这个关键时期,牢牢把握城市化发展蕴含的巨大机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推进城市化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第一,认清城市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城市化不能单纯追求土地城市化率,人的城市化才是城市化最重要的因素。

以人为本,除强调“节能、资源、绿色、低碳”之外,还要强调城乡一体,推进城市化应该在城乡一体化大的框架下来进行。

城市的繁荣、城市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农村衰落、农业衰落的基础上,城乡要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所以城市化必须建立在城乡一体基础上。

同时还要强调“四化”同步,城市化与农业化、信息化、工业现代化同步,城市化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牺牲耕地、牺牲粮食为代价。

第二,正视各地城市化发展的不同特点,不搞千篇一律。

我省各市发展基础不同,发展条件各异,因此发展水平差异也比较大。

确定各地城市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各地未来城市化的路径应该是多元化的,结果也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因地制宜。

在规划顶层设计的时候就要强调多样性,要正视每个地区发展阶段的不同。

第三,城市化规划要保持稳定性、连续性。

全国城市化工作会议中有一个表述是“一张蓝图干到底”,表明国家层面的城市化规划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地方角度来看也是如此,不论是全省还是各市,一旦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规划政策方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不是随意更改,更不能因领导喜好而异。

第四,改变就业机会集中领域,利用现代服务业科学推进城市化。

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时代已经过去,雾霾和土地财政政策已经让旧的城市化道路走到了尽头。

用商业、旅游业、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化迫在眉睫。

第五,城市化的建设与推进,不能单兵突进,需要综合配套的改革创新。

要防止城市化战略在施行过程中走样,被一些利益集团利用而各取所需,必须要进行全方位配套的综合、深层次改革,把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解除。

第六,不把城市化作为考核硬指标,单纯追求高速度的发展。

在各项考核工作选定考核指标的时候,不能单纯地把城市化的速度、城市化率等作为考核指标,而应该把城市化的综合质量作为一个指标。

至少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城镇发展要有质量,二是城市化推进的资源环境代价要少,三是城乡一体化,城乡要协调发展。

附表

山西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口径

一、经济发展质量

(一)充分性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人

市辖区

2、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元/人

市辖区

3、市辖区GDP占全部GDP比重

市辖区

(二)有效性

4、劳动生产率

元/人

市辖区

5、经济密度

亿元/平方公里

市辖区

6、投资产出率

市辖区

(三)协调性

7、第三产业比重

市辖区

8、非煤产业销售收入比重

全市

(四)稳定性

9、经济增长波动率#

市辖区

10、价格指数波动率#

市辖区

二、居民生活质量

(一)生活设施

11、人均道路面积

平方米/人

市辖区

12、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

市辖区

13、城市集中供热率

全市

14、用水普及率

市辖区

15、燃气普及率

市辖区

(二)生活水平

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市辖区

1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平方米

市辖区

18、人均生活用电量#

千瓦时

市辖区

(三)生活质量

19、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全市

2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市辖区

21、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数

市辖区

22、每百户居民家庭互联网用户数

市辖区

三、社会发展质量

(一)科技教育

23、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全市

2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市辖区

(二)社会保障

25、城镇登记失业率*

全市

26、城镇社会保障参保人数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

市辖区

27、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市辖区

(三)文化发展

2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全市

29、每万人拥有公共馆藏图书

千册

市辖区

(四)社会安全

30、每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

市辖区

31、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全市

四、生态环境质量

(一)环境质量

32、大气综合污染指数*

全市

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市辖区

34、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市辖区

(二)可持续发展

35、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全市

36、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耗水量*

全市

3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全市

3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全市

39、污水集中处理率

全市

五、统筹发展质量

(一)城乡协调

40、城镇化率

全市

41、城乡居民收入比*

全市

42、城镇居民最高、最低收入差距*

市辖区

43、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

全市

(二)区域协调

44、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全市

注:

*为逆指标,#为适度指标,其他为正指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