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862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docx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

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农业投资问题研究

杨明洪

在众多关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问题的研究中,农业投资问题普遍受到重视。

然而,实现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应加强农业投资还是应削弱农业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加强农业投资?

本文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一、强化农业投资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实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没有必要加强农业投资,因为加强农业投资有可能导致农业粗放增长。

我认为这种观点不正确,它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与加强农业投资对立起来。

  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1985年以前的改革前期,我国农业出现了罕见的高速增长,但同期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79~1985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4.07%、14.03%、9.38%、10.71%、9.93%、7.41%、6.80%,与此同时,农村集体和农户的农业投资数量也在下降。

这给人们造成错觉,认为中国农业要发展,仅靠恰当的农业政策和科学这两条就够了,而对农业投资不重视。

1985年以后,中国农业发展出现了徘徊的局面,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农业投资的重要性。

于是,人们在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又加上一条“三靠投入”。

  为什么农业投资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如此重要呢?

我认为,农业投资对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有如下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投资对于农业生产要素有一定的替代功能。

农业投资中的流动资金投入,包括良种、化肥、农药、地膜等,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产出,可以消除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从而起着替代土地资源的功效。

农药、农膜的大量施用,又可以减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杂草所必需的农业劳动投入,从而对劳动起着替代作用。

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中的机械、设备及运输工具等,可以节约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不一定增加农业产出,可以起到替代劳动投入的功能;而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投资,则是农业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投资得以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农业资源、生态保护投资是农业乃至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共同基础。

它们既可以替代土地,又可以替代劳力。

对我国来讲,土地等自然资源十分稀缺,而劳动力资源则相对丰富。

强化农业投资的积极意义就在于用投资去替代十分稀缺的农业自然资源。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也将变得稀缺,这一现象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出现(注:

甚至连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的中部地区也出现季节性劳动力紧缺情况,如河南、河北两省抢拦联合收割机就是明证。

),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则可以替代日渐稀缺的劳动力资源。

况且,要把农民从“一根扁担,一把锄头,一头牛,一双手”繁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也需要增强农业投资。

  第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农业投资。

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还得依靠科技进步。

而农业科技进步又必须依靠农业投资。

从本质上讲,农业投资的替代功能,反映着不同的农业技术进步方式。

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的增加,体现了农业化学技术的进步;良种、幼畜、家禽等则标志着农业生物技术的进步;机械、设备等的投入又是农业机械技术进步的反映;农业科研(尤其是应用研究)和推广的投资则是农业高新技术进步的表征。

农业投资是农业资本形成和积累过程,而农业资本积累既受到农业资金或资本形成供给的推动,又受到农业产出增长或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拉动。

也就是说,农业投资的运行总是与一定的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农业投资在推进科技进步方面的积极意义在于它可以发挥现有技术的潜力,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还不明显,其贡献率仅为42%,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在70~80%,有的甚至高达80~90%,这说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水平还比较低。

要通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大农业投资。

  第三,加强农业投资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关键。

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

由于农业投资对土地具有依赖性,所以,土地肥力及其集约程度是对农业投资水平的一个重要测度。

马克思指出:

“资本能够固定在土地上,即投入土地,其中有的是比较短期的,如化学性质的改良、施肥等等,有的是长期的,如修排水渠、建设灌溉工程、平整土地、建造经营建筑物等等。

这样投入土地的资本,称为土地资本。

它属于固定资本的范围。

……这种投资,……会改良土地,增长土地产量,并使土地由单纯的物质变为土地资本。

”(注:

马克思: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98页。

)土地在农业中的特殊作用与位置的固定性以及实物资本的不易流动性、不易抽回或转移的特点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力是以往人们在土地上积累起来的劳动成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投资的成果。

土地肥力及其集约程度的动态变化,是农业投资水平变化趋势的反映。

增加农业投资对于提高土地肥力及其集约水平起着决定作用。

我国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比较低,还未形成一个对土地追加投资的运行机制。

因此,通过构建农业投资的运行机制,增加农业投资,对于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四,增加农业投资对于积累人力资本也有积极意义。

提高农民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对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积累人力资本形成途径有三条:

教育、卫生保健以及人口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流动和转移。

其中,除最后一条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几乎不需要政府投入外,实施农民教育计划和卫生保健计划均需要大量的投资,而且这种投资需要长期持续不断地进行。

由此可见,增强农业投资对于积累人力资本有着显著的积极意义。

  第五,加大农业投资是增强农业基础的需要。

我国农业投入与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发展后劲不足。

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面前,暴露出水利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

尽管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建设投资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历史上对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问题严重,投资总量仍显不足。

因此,加强农业投资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是改变农业基础薄弱、解决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需要。

  还应当指出,与工业等非农产业的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进步速度相对缓慢,农业投资报酬呈递减趋势。

由于单位农业投资所提供的农产品呈下降趋势,农业边际成本逐步提高,农业投资只有加速增长,才能与农业增长的要求相适应,并保证在技术相对不变的条件下,取得农业产出的增长,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业产出增长的量的要求。

这说明,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时农业投资不仅不应削弱,而且还要加大投入。

      二、我国农业投资现状分析

    1.从农业比较投资率的角度分析

 所谓农业比较投资率,是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之比率。

从世界农业投资的一般规律来看,无论是农业产值份额(即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份额(即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本总投资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但二者下降的幅度并不一致,农业产值份额下降的程度一般要大于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份额下降程度。

这是因为与工业等非农产业的技术进步相比,农业技术进步缓慢,从而导致农业投资报酬递减,为了保持在份额下降过程中农业的进步与发展,就需要将农业投资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这样,就使得农业产值份额下降幅度比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份额要大一些。

具体说来,在工业化初、中期或开始农业现代化时,农业固定资本投资比重小于农业总产值比重;工业化后期或农业现代化进行期,农业固定资本投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比重趋于接近或均衡;后工业化时期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发展期,农业固定资本投资比重大于农业总产值比重,并且两者的差距逐渐扩大(如图1所示)。

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份额与农业总产值份额变动趋势,使得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比较投资率呈上升趋势,即农业固定资本投资在国民经济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于农业总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这是农业投资中的一条基本规律。

  附图

  图1农业总产值份额和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份额变动

  我国人均GDP按现行汇率计算在860美元以下,已步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农业产值份额与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份额应接近或超过均衡点即为1,但实际上它们的差距却是很大的,且相对投资率还有下降趋势,1993年达到最低值即0.16(见表1)。

这反映出我国对农业投资极端不足。

  表1   中国农业的相对投资率      (%)

年份 农业产值份额 农业固定资本投资份额 相对投资率

1984  32.0      10.1        0.32

1985  28.4      7.7        0.27

1986  27.1      4.6        0.17

1987  26.8      5.2        0.19

1988  25.7      5.1        0.20

1989  25.0      5.0        0.20

1990  27.0      5.4        0.20

1991  24.5      5.5        0.22

1992  21.8      3.7        0.17

1993  19.9      3.2        0.16

1994  20.2      3.7        0.18

1995  20.5      3.7        0.18

1996  20.2      4.0        0.20

1997  18.7      4.0        0.19

1998  18.0      4.1        0.20

    资料来源:

据《中国统计年鉴》(历年);《1997~1998:

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1998~1999:

中国农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资料整理。

    2.从农业投资的主体格局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投资主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集体经济的资金及劳动积累,其中国家投入对农业资金总投入的稳定和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农户成为一个重要的农业投资主体,形成国家财政投入、农村集体投入和农户投入。

  首先,就国家财政农业投资来看。

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量大幅度下降。

从1981年开始,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下降,“六五”时期平均为9.5%,“七五”时期平均为8.4%,“八五”时期平均9.3%,1996年为8.8%。

与此同时,财政支农资金中的基本建设拨款的相对份额处于不稳定状态,其比重由“六五”时期的7.57%下降为“七五”的时期7.54%,“八五”期间又有所回升,为15.1%,1996年为15.6%。

改革开放后,国家农业投资主体地位的下降和对农业资金投入量的减少,与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关系甚大。

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投资主体格局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变革,一部分项目的审批权限由中央政府下放到了地方政府,极大地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投资主体地位。

地方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50.6%提高到1996年的72.9%,18年间上升22个百分点。

虽然国家对地方政府的投资方向和范围做过规定,鼓励其将资金主要投向农业等基础设施部门,但在自身利益诱导下,地方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十分严重,追求加快发展高税利的加工工业,而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却大幅度下降。

地方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由1978年的91.7%下降为1996年的80.6%,18年间下降11个百分点。

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在国家农业资金投入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因而地方政府农业投资是决定国家农业投资升降的主要因素。

  其次,就农村集体投入情况来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业资金投入的一半左右来源于农村集体,因而农村集体是农业投资的重要主体。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和普遍推行,农村集体的投资主体地位下降,许多原来由集体承担的投资职能改由农户承担,从而使集体的农业投资额下降,这本来是正常的。

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特别是过份地强调“分”,使相当多地方“统”的功能失调,在资金积累、管理协调、综合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几乎完全丧失,从而使集体的农业投资呈非正常下降。

8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由于受比较利益的诱导,资金多投向非农产业,因而形成这种局面,一方面农村集体总投资下降,另一方面投资的非农化倾向又十分明显,从而导致农村集体的农业投资十分微弱。

从1981年到1996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98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4.9%,但其中用于农业的投资平均只增长8%。

农业投资占农村集体总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六五”时期农业投资占农村集体总投资的17.0%,“七五”时期下降到8.0%,“八五”期间又下降到5.1%,1997年略有回升,为7.7%,但仍比“六五”时期低约10个百分点。

  最后,就农户投入情况来看。

改革前,农户不是一级投资主体,改革后,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确立,使农户家庭成为农业投资的重要主体。

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投资热情,农民通过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使我国以前30年投资积累形成的固定资产利用率得以提高,促使我国在1985年以前农业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但随着新体制一些矛盾的暴露和尖锐化,特别是土地制度缺陷的日益暴露,农民的投资积极性大大下降。

一方面,土地承包权的频繁更变,降低了农民的预期,导致了农民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保地养地等中长期投资,另一方面,土地承包均分化,使家庭经营土地规模狭小,为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设置了一定的障碍,不利于投资。

农户对农业的投资长期徘徊,“八五”时期农户投资的绝对数与前十年水平相差无几,若考虑价格因素,实际上呈萎缩状态。

1982年到1996年,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715亿元,占同期农户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3.5%。

从总的趋势来,投资比重不断下滑,“六五”时期平均占24.4%,“七五”时期下降到16.1%,“八五”时期继续下滑到11.1%,1996年有所回升,为18.1%,但仍比“六五”时期低约6个百分点。

    3.从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角度分析

  农业投资包括国有经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即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资金、乡镇企业支农资金、各种发展基金、扶贫基金和引进外资。

在这里,笔者着重分析国有经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财政支援农业投资、农业信贷资金、乡镇企业支援农业资金以及农村集体和农户对农业的投资。

此外,我们也对引进外资加以考察。

  第一,国有经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家对农业的投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构成农业固定资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资金来源,该项资金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着主体和骨干的作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部门对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重视。

从投资总量来讲,90年代特别是1996年以来,国有经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较快速度增长,1996~1998年增长率分别达到42.42%、29.70%和90.76%。

由于1998年夏发生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国家财政和金融斥巨资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和道路建设、渔政渔港、畜禽防疫体系、气象等农业基础设施以及扶贫以工代赈的项目,使得农业投资完成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从相对量来讲,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自1996年以来也保持上升趋势,国有经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1995~1998分别为0.68%、0.89%、1.06%和1.26%。

但是,这一比重仍然未达到13年来的最高水平,1985年这一比重为1.30%。

这说明,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大。

  表2    国有经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

   年份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

投资(亿元)     21.8428.66 73.64 107.10 138.90 265.00

年增长速度(%)    -  5.99 20.77 45.42 29.70 90.76

占国有经济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的比重(%) 1.30 0.96 0.68 0.89  1.06  1.26

  

  资料来源: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

《1998—1999年: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68页。

  说明:

国有经济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已按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调整。

  第二,国家财政支援农业投资。

国家财政支援农业投资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村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及其他。

从绝对量来看,“八五”时期是“六五”时期的3倍半,90年代以来,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也增长较快,1996年是1990年的1.3倍,年均增长21.26%。

从相对量来看,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8.8%上升为“八五”时期的9.32%。

但是,90年代以来这一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1991~1996年分别为10.26%、10.05%、9.49%、9.20%、8.43%和8.82%。

1997年提高到10.4%,1998年又降为9.1%。

这说明国家财政方面对农业支持的力度不够且不稳定。

  第三,农业信贷资金。

农业信贷资金是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以贷款方式发放给农村集体和农户用于农业生产的资金,它是国家农业资金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0~1998分别为1177.8亿元、1455.4亿元、1798.6亿元、2111.6亿元、2500.6亿元、1727.0亿元、2880.0亿元、3305.0亿元和4439亿元。

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呈上升趋势,但其中也有不稳定因素。

1994年组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5年独立运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承担国家粮棉油储备、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及监督使用。

农副产品贷款余额1996~1998年分别为3823亿元、6914.94亿元和6262亿元。

这些资金对农业生产虽无直接影响,但保证了收购资金的稳定供应,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但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不足却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第四,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对农业的投资及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投资。

农村集体和农户个人投资对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尚未完善,90年代以来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对农业的投资波动较大。

虽然总量一直是上升的,各年份增幅波动很大,1992~199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表现。

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投资,无论是从投资额上,还是从投资增速上看,均不稳定,1995年是最低点,下降46.33%(详见表4)。

  表3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单位:

亿元)

 时期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 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农业基本

(年份)   绝对量 相对量(%)  和农村水利气象等 建设支出

"六五"时期 658.48 8.80       437.19    158.57

"七五"时期 1167.77 9.08       836.08    247.70

"八五"时期 2271.95 9.32       1665.93   472.49

 1990   307.84 9.98       221.76    66.71

 1991   347.57 10.26      243.55    75.49

 1992   376.02 10.05      269.04    85.00

 1993   440.45  9.49      323.42    95.00

 1994   532.98  9.20      399.70    107.00

 1995   574.93  8.43      430.22    110.00

 1996   700.43  8.82      510.07    147.51

 时期     农业科技

(年份)     建设支出    农村救济    其它

"六五"时期   8.25      49.51     4.96

"七五"时期   12.96     71.03      -

"八五"时期   14.93     118.6      -

 1990     3.11      16.26      - 

 1991     2.93      25.60      - 

 1992     3.00      18.98      - 

 1993     3.00      19.03      - 

 1994     3.00      23.28      - 

 1995     3.00      31.71      - 

 1996     4.94      43.91      -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

  表4   农村集体、农民个人、乡镇企业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年份  农村集体       农民个人     乡镇企业

  投资(亿元) 增速(%) 投资(亿元) 增速(%) 投资(亿元)增

         速(%)

199062.29    -    129.07   -    77.80  -

199172.03   15.64  162.95   26.25  86.50 11.18

199287.88   22.00  155.25   -4.73  105.0021.39

199383.26   -5.60  183.27   18.05  130.0023.81

1994145.17   74.36  203.32   10.94  135.00 3.85

1995203.86   40.43  397.35   95.43  72.45-46.33

1996266.53   30.74  461.54   16.15  80.23 10.74

1997305.88   14.76  461.63   0.22  86.75 8.13

1998310.00   1.35   478.00   3.54  90.00 3.74

  

  资料来源: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

《1998—1999年:

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页。

  最后,利用外资的情况。

由于我国农业资金十分短缺,适当引进外资发展农业生产是必要的。

1993年、1995年和1996年对外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分别为1704个、903个和812个,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1.9亿美元、17.3亿美元和11.4亿美元,1997年外商直接投资6.3亿美元,占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1.39%。

由此可见,农业利用外资水平还很低。

      三、农业投资运行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农业投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其一,资金短缺形势严重,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出支援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对农业的投资。

但由于农业投资环境不利,抑制了农业投资的实际有效增长。

国家、集体和农户向农业的投资呈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