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581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

 

7 *李商隐诗两首

[学生用书P36])

 

诗海拾贝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 这首诗是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的一首咏物诗。

前半部分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部分直抒胸臆,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地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思考】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

一、文本名句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

二、李商隐名句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一)》]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

4.不知人万里,时有燕双高。

(《迎寄韩鲁州》)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7.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隋宫》)

8.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学生用书P36])

 

1.字音

锦瑟(sè)    弦柱(xián)    惘然(wǎng)

马嵬(wéi)未卜(bǔ)宵柝(tuò)

晓筹(chóu)驻马(zhù)

2.一词多义

(1)及

(2)更

(3)然

3.古今异义

①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义:

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今义:

指青少年时代。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

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今义:

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作者卡片]

姓 名

李商隐

生卒年

约813—约858

字号称谓

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 贯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相关材料

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后因令狐

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传世。

代表作有《无题》《隋宫》《夜雨寄北》等。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背景呈现]

(1)《锦瑟》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

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马嵬(其二)》

这首诗为咏史诗。

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

[知识链接]

咏史诗:

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1.简要描述《锦瑟》中间两联的大意。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嵬(其二)》一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

像庄周那样,我在清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飞舞的蝴蝶;像古蜀国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悲鸣中。

颈联:

大海茫无际涯,明月照在苍碧的水面,鲛人的眼泪化成万千明珠;蓝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袅袅轻烟。

2.这首诗的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学生用书P37])

 

1.《锦瑟》这首诗的首联有何特点?

[名师指津] 这首诗的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

先指出手法,再分析如何写,最后从结构上指出其作用。

[我的理解] 诗人在开头运用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年的人生。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

“思华年”为全篇主旨,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2.《锦瑟》这首诗的尾联两句向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所在。

[名师指津] 诗歌的尾联拢束全篇,明确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呼应。

[我的理解] 这首诗的尾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诗人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如水中月、镜中花,捉摸不透了。

全诗在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言尽而意不止。

3.《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首,它的用典较多,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感情上有何作用。

[名师指津] 在《锦瑟》这首诗歌里诗人多处用典,每一个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又各不相同,作答时,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诗歌原文

典故

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

既是美好的梦境,又是虚幻之境,借此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妙情境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宇啼春

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

月明珠泪

月明珠泪,构成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了复杂的怅惘情怀

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玉烟

借此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4.《马嵬(其二)》一诗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时间的,前者指眼前,后者指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

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

[名师指津] 诗人写这两句诗是有深意的,“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转眼间已是“此日”的“六军同驻马”,强烈的反差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我的理解] 以往:

玄宗以自己和杨贵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驻马”不前的原因便是“六军”要求“赐”死杨贵妃。

5.《马嵬(其二)》的尾联用莫愁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名师指津] 对于这首诗尾联典故作用的分析,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其中的批判意义。

[我的理解] 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男儿能够保住既能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恰与当皇帝四十多年的唐玄宗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形成对比,令人深思其中的批判意义,点明了这首诗的题旨。

6.《马嵬(其二)》这首诗的章法结构是怎样的?

[名师指津] 从叙述的角度整理出诗人的思路,再概括出这首诗的倒叙手法,分析时结合具体内容层层剖析。

[我的理解] 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意见不一。

对此你有何认识?

[名师指津] 对这首诗主旨的探究,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要有理有据。

[我的理解] (观点一)咏瑟说。

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观点二)悼亡诗。

诗人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这从当时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可以看出。

(观点三)伤亡诗。

此诗的主旨是“怅触人生,情怀历乱”。

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

诗歌约写于诗人晚年,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年华流逝、抱负成空。

锦  瑟

马嵬(其二)

妙用象征“三要点”

►写法指导

《锦瑟》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比喻重在“形”的相似,象征重在“神”的相似。

《锦瑟》一诗的“锦瑟”“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给人以意蕴深厚的朦胧美。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阐发深刻的道理。

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意要明确。

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2.描绘要具体。

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3.类比要恰当。

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

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

►随堂练笔

借助一种物象,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表达某种情感,2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

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

樟树不招虫。

原来樟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

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

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阴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学生用书P39])

 

怀才不遇李商隐

李商隐一生襟抱未曾开。

先因文章才学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推荐为官,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令人感慨的是:

李商隐对“牛党”的排斥虽怨而不怒,与“李党”王茂元的女儿王氏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更令人深思的是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却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适用话题]

朦胧诗人李商隐

——《唐之韵》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应酬手段,往往都内容贫乏。

到杜甫才把这种诗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杜甫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