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96312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4蜀道难讲解

 

                  

 

蜀 道 难

千古诗人,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他站在盛唐诗坛的高峰之巅,醉后敢将天子傲。

一钩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

他一声长叹,涌起层层墨香。

念他的名字,天地间顷刻滴灌了浓浓的酒香;读他的诗篇,胸怀里霎时涌动着豪放的波涛。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请暂且舍弃“钟鼓馔玉”,抛却“摧眉折腰”,让我们同“青莲文苑第一家”,共攀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共醉一场绝美的酒宴。

 

杜甫诗三首

茅屋连黎庶,宿儒孤舟叹人间疾苦;草堂铸诗魂,圣哲七律吟世事沧桑。

在中国文学史上,像杜甫那样一生为民请命、与民同悲喜、共患难,像他那样推己及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又有几人?

杜甫胸怀的博大坦荡,爱心的真挚深厚令人感动。

一句民谣道出了千百年来人民对杜甫的亲切之感:

唐朝诗圣有杜甫,识得民间苦中苦。

 

琵琶行并序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李商隐诗两首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

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

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4 蜀 道 难

[学生用书P24])

 

诗海拾贝

送友人入蜀

[唐]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赏析】 这首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却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

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

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

【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

一、文本名句

1.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李白名句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学生用书P24])

 

1.字音

鱼凫(fú)     石栈(zhàn)   猿猱(náo)

扪参历井(shēn)巉岩(chán)喧豗(huī)

砯崖(pīng)万壑(hè)崔嵬(wéi)

咨嗟(jiē)

2.通假字

①所守或匪亲 通“非”,不是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通“鹄”,指黄鹄

3.一词多义

(1)危

(2)绝

(3)当

(4)尔

4.词类活用

①问君西游何时还 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

③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④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动用法,使……滚动

5.古今异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6.特殊句式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句

②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

③但见悲鸟号古木 省略句

[作者卡片]

姓 名

李 白

生卒年

701—762

字号称谓

字太白,号青莲居

籍 贯

祖籍陇西郡成纪县

相关材料

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奉诏进京,得不到重用,被赐金放还,后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现存诗文较多,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背景呈现]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天宝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时候,表现繁荣的唐朝隐伏着衰政、变乱的危机。

诗末抒发的感慨,是针对时局,寄寓了诗人的隐忧。

[知识链接]

乐府:

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机构,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

后来乐府成了一种诗歌。

唐代诗人作乐府诗,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抒发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关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无复依傍,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的。

1.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

从文意上看可分为哪两层?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

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

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道之重要。

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

想象游览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

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用书P25])

 

1.诗篇用“噫吁嚱,危乎高哉”几个惊叹词开头,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先指出这种用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再联系全文挖掘出表达效果。

[我的理解] “噫吁嚱”“乎”“哉”这些惊叹词的接连使用,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的开篇是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的?

[名师指津] 诗人在诗歌的开篇以“噫吁嚱”感叹起笔,指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到底“难”在何处?

接着诗人层层剥离,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蜀道难的原因。

[我的理解] 这首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直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

3.诗人选择“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等意象,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有什么作用?

[名师指津]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概括出“空寂苍凉”的气氛,指出对写蜀道之难所起到的作用。

[我的理解] 鸟是“悲鸟”,树是“古木”。

飞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月夜空山寂寥,子规声悲。

诗人用这些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人愁思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4.诗歌共三段,每段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各是什么?

[名师指津] 逐段分析内容,概括情感时,要结合诗人的内心感受。

[我的理解] 

内 容

情 感

第一段

道蜀道来历,

状蜀道高峻

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段

写景物凄清,

状山水险恶

感叹蜀道的艰难可畏

第三段

述剑阁险要,

想杀人惨景

叹蜀道的高峻、

艰险、可畏

5.“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名师指津] 作者写蜀道的“险”,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手法,既有动静相生,也有不同的特写镜头,更重要的是选取了不同的意象,组接在一起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我的理解]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

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

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名师指津] 抓住这几句诗中的关键语句,指出“剑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分析出诗人的高瞻远瞩,概括出对表达这首诗歌主题所起的作用。

[我的理解] 诗人由地理形势的险要联想到军阀割据的危险,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忧虑,增添了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蜀道难”本来是一个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生动感人?

[名师指津] 在这首古诗中,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传说故事引入诗歌,运用夸张的手法和富有激情的语言,极力描绘出了蜀道之难。

作答时,可任选一点加以分析。

[我的理解] (观点一)大胆的夸张。

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观点二)奇特的想象。

诗人心游万仞,精骛八极,想象了六龙回日、黄鹤之飞、悲鸟号鸣、子规啼声等情景,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

(观点三)引用传说故事。

诗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从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写到盘踞剑阁的猛虎长蛇,富有时空感。

(观点四)语言富有激情。

诗歌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并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的句子。

蜀道难

运用夸张手法“三注意”

►写法指导

《蜀道难》一诗中,诗人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突出了山水形象的本质特征,使其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夸张手法是文艺创作中为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手法,其原本意思是:

夸张,过甚其辞,指为了启发听者、读者、观众们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表达的力度,用夸大的言辞、动作、情景等来形容事物。

夸张手法的特点是诙谐、幽默、直观易懂,引人入胜。

夸张是写作时一种很好的“调味剂”,运用夸张手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夸张允许言过其实,但必须要有依据。

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人或事物的特征进行合情合理的渲染。

否则,夸张就失去了真实感。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著,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夸张”,说话不能又像夸张,又像真实。

如:

说“白发三千丈”,这是明显的夸张;但如果说“白发三尺长”,这就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了。

3.运用夸张要力求新颖,不落俗套,不要抄袭前人的,或简单地模仿、套用。

►随堂练笔

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描写一位你所熟悉的人物,要求语言富有文采,不少于150字。

 

►范文示例

他,生来似乎就是这副冰冷的面孔,在夜晚不禁会让人联想到吸血鬼,让人瑟瑟发抖。

一头微卷的“稻草”密集地散落在头顶,似乎很久没有去整理,一点层次感都没有。

那张变形了的心型脸上,凹凸不平,如石子路般;两只深陷深邃的眼睛透出缕缕寒光,那是冬天的冷风,被看上一眼,像是中了锋利的一刀,血液被凝固般的寒冷;那极其有特点的鹰钩鼻悬挂在中央,鼻尖处高高耸立,像是一个摄像头,随时准备捕捉猎物;嘴巴宽大又厚重,与脸型极不相称。

看他的样子,整个人都会变成冰块,无处不散发着寒冷,是那么悲凉与凄惨,像是经过了什么大灾难似的。

 

[学生用书P26])

 

李白的壮志

在困难面前,很多人都意志消失了,垂头丧气了,自怨自艾了,自暴自弃了;可是,当李白空怀抱负却多年不仕、入仕做官却只任闲职之时,他所发出的“难于上青天”的慨叹,非但没有丝毫的萎靡之气,反而让我们感到有一个不屈的灵魂在泥淖中挣扎着,虽然会跌倒,但总会站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中!

[适用话题]

李白:

孤独的月光

郭保林

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一生浪迹江湖,最后魂断异乡,客死长江下游当涂县。

他从上游走来,历经人生苦难坎坷,在长江下游画上生命的句号。

李白一生有两大嗜好:

一是饮酒,一是醉月。

酒和月是李白诗中的意象,又是李白诗的具象。

酒和月是李白诗的主旋律,是李白诗之魂。

李白是酒中仙,也是月中仙。

李白一生存诗一千首,其中有四百首写到月。

李白青年时期借满天霜月,挥洒青春意气。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人到中年,书剑飘零,半生谋官,却仕途蹭蹬,看到官场黑暗,便产生激愤和抗争: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他壮怀激烈,孤愤难平,每至静夜,反思人生,烦恼,忧愁,满腹怨患,油然升起,再看那轮孤月,心情更感到孤苦,青年时期的浩气、豪气都化为一杯苦涩的苍凉。

月光是空的,迷离的,缥缈的,虚无的。

越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越能产生浪漫主义的想象,越能激发诗人“上天揽月”的欲望。

“酒能使人入梦幻,月能使人入仙道。

”李白在仕途和理想上的沉重悲哀、孤寂和绝望,并未导致精神上的崩溃、自暴自弃的人格堕落。

他背对龌龊的现实,放浪山水,啸傲江湖,皈依道家,寻仙悟真。

“道真倍可娱,清洁有精神。

”李白具有管、晏之术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大志,但又天真浪漫,无廊庙之才;他向往仕途,又蔑视皇权;他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追求,又有浪迹山水、自由放纵的道家风骨,这是李白性格的悲剧。

其实唐明皇并没有看错他,李白只能当诗人,不能胜任高官大吏。

政治这玩意他玩不转。

李白应

诏入京,原以为能施展抱负,他倾心酬主,急于披肝沥胆,抒写忠心。

然而他卓尔不群、恃才傲物的品格,注定了他在朝廷不会受到重用。

“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皇上只封了他翰林,且为供奉翰林。

李白哪里受得这等窝囊气?

自己虽拂剑击壶,慷慨悲歌,终莫奈何!

当皇上赐金还山,李白仕途之梦破灭了,只好重操旧业,浪迹江湖。

这是李白人生的第一道低谷。

尽管他遭到如此的尴尬,却并没有熄灭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天风海雨般的豪情,绝望的灰烬仍有希冀的火星,苦涩的心灵荒漠上仍有希望的花卉。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你看他浪漫主义的诗情依然天真得可爱。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仍然期望时来运转,否极泰来,一展抱负。

真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已进入人生的暮年。

但他极想报效国家,以酬壮志。

他看厌了敬亭山,玩腻了桃花水,他不远千里投奔李磷平叛队伍。

谁知,李磷这忤逆之徒打着平叛的旗号,扩大地盘,妄图分裂国家。

唐肃宗戳穿其狼子野心,兵锋指处,灰飞烟灭。

李白也因此获罪,身陷囹圄。

在流放押解途中,又喜获特赦,真是天降喜讯,天佑英才。

李白又回到皖南,玩他的桃花水,看他的敬亭山,捉他的采石矶的月。

但是时光易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李白老矣,青莲居士老矣,翰林老矣,西蜀才子、巴山剑客老矣!

“旧国见秋月,长江流寒声。

”孤独和凄苦折磨着一颗苍老的诗心。

青天中道流孤月,长洲孤月向谁明?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孤独的月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李白诗歌表现的思想极其复杂,你对此怎样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李白一生存诗千首,其中有四百首写到月,月是他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李白欲报效国家,却不能够,在心灵深处,他是孤独的。

2.李白具有管、晏之术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大志,但又天真浪漫,无廊庙之才;他向往仕途,又蔑视皇权;他有儒家积极入世的追求,又有浪迹山水、自由放纵的道家风骨,这些自然都会在诗歌中有所表现,从而使其诗歌表现的思想极其复杂。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鱼凫(fú) 抚膺(yīnɡ) 悲号(hào) 飞湍(tuān)

B.喧豗(huī)砯崖(pīng)万壑(hè)咨嗟(jiē)

C.崔嵬(wéi)峥嵘(zhēng)扪参(shēn)吮血(yǔn)

D.猿猱(róu)石栈(zhàn)萦绕(rào)秦塞(sài)

解析:

选B。

A.“号”应读作háo;C.“吮”应读作shǔn;D.“猱”应读作ná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

回旋,倒流

B.连峰去天不盈尺去:

离开

C.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

屏住呼吸

D.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

叹息

解析:

选B。

去:

距离。

3.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解析:

选C。

正确的划分应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D.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解析:

选D。

D.比喻,A、B、C项是夸张。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5.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最精妙的词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

分析其妙处的时候,首先要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阐述。

答案:

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

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泻,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6.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

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但不管认同哪一种观点,都必须结合文本分析,不可主观臆测。

答案:

(示例1)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

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以及未遇友人的失落怅惘之情。

(示例2)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

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淡泊、疏放的风骨。

诗人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了诗人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写了道士。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古风(其十五)

李 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 ①燕昭:

燕昭王;郭隗:

劝说燕昭王求士。

②剧辛:

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

③邹衍:

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7.这首诗开头四句引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弄清典故的具体内涵,再根据诗意看诗人引用的意图,通过与现实对比,指出这种表达的效果。

答案:

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8.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黄鹄举”是诗人自比,“千里独徘徊”是说诗人意欲高飞却又不知飞往何方的无奈,从侧面表达出对得不到重用的不满。

作答时,要紧扣诗意,弄清诗人的表达意图。

答案:

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唐]虞世南①

②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③秋风。

【注】 ①虞世南:

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ruí):

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③藉(jiè):

凭借。

9.本诗前三句所写的“蝉”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