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t临床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573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pct临床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pct临床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pct临床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pct临床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pct临床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pct临床手册.docx

《pct临床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ct临床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pct临床手册.docx

pct临床手册

目录

第一章降钙素原(PCT)的简介………………………………………………….2

第二章降钙素原的应用……………………………………………………………….6

一、急诊的应用………………………………………………………………………….6

二、降钙素原(PCT)在ICU的应用……………………………………….12

三、降钙素原(PCT)在呼吸科的应用…………………………………..15

四、降钙素原在儿科的应用……………………………………………………..18

第三章降钙素原(PCT)的检测…………………………………………………21

 

第一章降钙素原(PCT)的简介

1、生化特性

PCT是一种含有11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大约为13K道尔顿,PCT的氨基酸序列与降钙素的激素前体是等同的。

它包括降钙素的60~91位的氨基酸序列,在正常及健康的个体,特异性的细胞内激素前体蛋白分解开始后,有激素活性的降钙素被甲状腺C胞产生和分泌。

PCT在健康个体的血浆浓度非常低,在微微克范围,根据目前所用的PCT测定方法在限定值以下(<0.1ng/m1),然而伴随严重的细菌感染,发现PCT的血浆浓度非常高,不伴随降钙素而显著改变。

PCT在活体内、外都是非常稳定的蛋白,是在血浆中不被降解为有激素活性的降钙素。

在活体内它的半衰期大约25~30小时,严重的感染和脓毒症的PCT的浓度可从1ng/ml升到1000ng/ml,但是很少见。

2、诱导机制

在实验室条件下,诱导PCT的主要刺激物是细菌内毒素(LPS),而且仅仅是系统的、活跃的炎症而不是局限的细菌感染诱导PCT。

PCT对于高危险的感染的患者是一种监测参数。

手术损伤并不足以刺激PCT的产生,但在大手术的术后,PCT能作为术后感染的指示指标,可以指示可能的并发症,它体外的血浆和血清中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些是它作为日常常规参数的先决条件。

PCT是一种细菌感染的参数,除了细菌感染外,有报道急性疟疾和真菌感染也可提高血浆PCT的浓度。

PCT仅在器官对感染产生系统性反应时被诱导,局部细菌繁殖、囊性脓肿及局限性感染不诱导PCT。

甚至在免疫抑制状态下,如果有足够的刺激也可诱导PCT。

细菌内毒素有诱导PCT时是主要角色,因此,没有明显细菌性炎症的疾病,但有细菌内毒素的释放,例如:

细菌异位的脓毒症,SIRS,MODS,血液PCT浓度升高,PCT被诱导的量和在血液中上升的水平与炎症的范围有关。

不仅是解剖学上感染组织的范围,还是器官系统反应的程度都可影响PCT的水平。

根据血浆半衰期,PCT浓度在急性炎症反应末期迅速下降,因此PCT能被用作手术清除细菌感染灶后的控制指标。

在脓毒症过程,PCT也反映疾病的严重性和炎症的活动性,因此PCT不仅是脓毒症过程的监测指标,而且是估计预后和判断治疗是否成功的指标。

从病理生理学特征,PCT能对急性炎症做鉴别诊断,它也能作为广谱抗生素的控制指标和监测ICU的危重病人。

血浆PCT的诱导可通过小剂量的静注细菌内毒素,健康自愿者的PCT诱导被刺激,注射内毒素2小时后,PCT可在血液中被发现,在6~8小时内PCT浓度迅速上升,大约在12小时后达到平台期,在接下来的2~3天内,PCT下降至正常值。

如果重复注射细菌内毒素,初始升高的PCT值不会进一步升高,并且重复注射不会阻碍第一次注射72小时后的值的下降,可以推测,这种PCT产生的非规律可能因为被重复注射内毒素后,TNF-α刺激被抑制。

在临床条件下,注射人造的内毒素,在严重脓毒症过程中PCT值仍上升,血液浓度有时与患者的临床状态和免疫反应的活性相平行,然而在一些正有感染的患者,可观察PCT的缓慢下降,这些患者的PCT值并不下降至正常范围,或大多数PCT值缓慢上升,指示不良预后和正进行的炎症。

3、临床适应证

首先可用于伴系统性炎症感染的诊断,健康人PCT的血液浓度通常低于0.1ng/ml,PCT浓度大于0.5ng/m1通常指示感染或炎症,有报道特别在严重感染及脓毒症炎症的患者中PCT值大幅升高,局限性炎症和微小感染不能诱导PCT或仅血浆浓度中度升高。

其次是监测治疗和细菌感染过程,PCT水平监测对于监测严重的威胁生命的感染和疾病过程和跟踪治疗方案是有用的。

腹膜炎、扩散性软组织感染和蜂窝织炎,吻合口漏,肺炎ARDS及其他感染,PCT浓度升高标志着炎症反应的加剧,并且可进行回顾性诊断,成功地手术清除炎症灶或足够的抗生素治疗则PCT值下降。

另外,可用于炎症性疾病和发热待查(Fou)的鉴别诊断。

在下列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前者PCT试验升高,后者PCT则不升高或轻微升高。

①细菌性和毒性的急性ARDS;②胆源性和毒素性胰腺炎;③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婴儿);④微生物诱导的发热与非细菌性发热。

特别是发热待查的诊断;PCT更能为不知病因的炎症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和支持。

还可用于危重病人的监测和控制,如术后常规,多发性的损伤的感染监测,免疫抑制患者。

比如器官移植后,长期在ICU的患者及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等。

最重要的是:

用于脓毒症休克MODS的预后估计和治疗指导,可监测脓毒症及MODS。

PCT长期升高指示炎症正在进行中,PCT水平连续上升很强的显示了预后不良,PCT值连续下降显示预后良好,炎症改善或对感染有效的治疗。

 

第二章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

一、急诊的应用

在急诊室,快速确立诊断方案至关重要,应尽量避免误诊或延迟诊断。

对于不能确定的怀疑心源性休克、肺栓塞、脱水或脑膜炎患者,为排除脓毒症的可能性是PCT检测的常见原因。

与其他检测值相比,PCT诊断脓毒症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从而可提高脓毒症诊断的可靠性。

在急诊室,PCT有助于明确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完善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

PCT高水平或PCT水平升高与死亡率增加相关。

1、PCT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前瞻性纳入98例急诊发热患者,采血测定PCT、C-反应蛋白(CRP)及血常规,同时通过病原学或血清免疫学检测明确诊断,比较各指标对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结果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值、PCT、CRP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细菌感染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均P<0.01)。

PCT诊断发热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性达91.3%,特异性82.76%,均高于其他指标。

故PCT检测有助于鉴别急诊发热患者的细菌感染,且有更好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炎症指标

及临界值

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

阴性预测

PCT(≧0.5ng/mL)

91.30(63/69)

82.76(24/29)

92.65(63/68)

80.00(24/30)

白细胞总数(>10.0×109/L)

86.96(60/69)

65.52(19/29)

85.71(60/70)

67.86(19/28)

中性粒细胞比值(>70%)

79.71(55/69)

62.07(18/29)

83.33(55/66)

56.25(18/32)

CRP(≧10.0mg/L)

89.86(62/69)

55.17(16/29)

82.67(62/75)

69.57(16/23)

各炎症指标对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2、早期诊断、判定炎症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

6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发病后24h血清降钙素原浓度,将其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每组各20例。

另外,还有2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结果正常组没有并发症发生;低浓度组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全部痊愈;中浓度组中出现休克、上消化道出血、DIC和死亡情况,各有1例患者,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高浓度组中出现休克、上消化道出血、DIC和死亡情况,分别有5、6、3和4例患者,与对照组和低浓度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可见,血清降钙素原对于早期诊断、判定炎症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及疗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PCT质量浓度的临床意义和处置建议

PCT浓度(ng/ml)

临床意义

处置建议

<0.05

正常值

<0.5

无或轻度全身炎症反应可能为局部炎症或局部感染

建议查找感染或者其他

导致PCT增高的病因

0.5~2

中度全身炎症反应。

可能存在感染,也可能是其他情况,如严重创伤、大型手术、心源性休克。

建议查找可能的感染因素。

如果发现感染,建议6~24h后复查PCT

2~10

很可能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

具有高度器官功能障碍风险。

建议每日复查PCT如果PCT持续高水平(>4d)重新考虑脓毒症治疗方案。

≧10

几乎均为严重细菌性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

常伴有器官功能衰竭,具有高度死亡风险。

建议每日检测PCT以评价治疗效果。

注:

PCT水平必须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判读。

应避免脱离患者具体病情而进行判读,并应考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可能性

4、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和监测治疗效果

不同的研究证实,PCT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和优化抗生素疗程。

通过每日监测PCT作为使用抗生素的指征可使抗生素治疗的疗程缩短,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使耐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1作为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指征:

PCT﹤0.1ng/ml不建议使用抗生素(取决于临床的实际情况,甚至可低于0.25ng/ml);PCT﹥0.5ng/ml提示存在严重细菌感染或脓毒症,排除其他导致PCT增高的原因,则需要开始抗生素治疗;在急诊,PCT﹥0.25ng/ml也可能意味着感染,如果有其他支持感染的证据则可以开始抗生素治疗。

2作为抗生素疗效判断的标准

如果PCT在治疗开始的72小时内每天较前一天下降30%以上,认为治疗有效,可继续使用原抗生素方案;如果治疗最初几天内PCT水平不降,提示该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应结合临床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根据PCT水平确定抗生素疗程

一个抗生素治疗方案持续1周左右就应该考虑其有效性,延长疗程应慎重权衡。

对某些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或成功去除感染灶后(感染导管拔除)的患者,经3-5天的抗生素治疗后应用PCT进行评估。

如果PCT水平较初始值下降90%以上,建议停止抗生素治疗。

5、建议对下列患者监测PCT趋势以评估抗生素治疗以及并发细菌感染的情况

需要监测和评估抗生素治疗效果的情况

所有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

需要暂停或者终止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建议每天检测)

需要治疗或监测感染灶的患者(监控治疗成败和是否合并感染,例如软组织伤、腹膜炎、肺炎等)

需要监测并发细菌感染的情况

脓毒症或严重感染风险较高的患者

(例如,制动、免疫功能缺陷、外伤、手术等)(建议每天检测)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具有肺炎和其他院内感染风险)

置入任何类型的静脉或动脉导管(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免疫抑制的患者(肿瘤、器官移植、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

手术或创伤后的患者,如果有任何增加感染风险或怀疑脓毒症的情况

有二重感染风险的患者(烧伤、病毒感染)

有非特异性诊断或诊断不明的患者

6、导致PCT升高的常见疾病

导致PCT异常的常见疾病

细菌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

手术后

严重创伤(多发伤)

严重烧伤

持续性心源性休克

严重的灌注不足,MODS、重症胰腺炎

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和肾移植后

严重的肝硬化、或急/慢性病毒性肝炎

新生儿出生的最初几天

中暑

真菌感染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肿瘤晚期、副癌综合征

横纹肌溶解症

持续心肺复苏后

药物因素:

使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CD3或鸟氨酸-酮酸转氨酶抗体、大剂量的促炎因子后

二、降钙素原(PCT)在ICU的应用

在重症监护室,日常检测和判读PCT水平是医生查房时的一个重要内容。

结合其他检测指标,PCT可以提供功能性器官系统相关信息,即“全身炎症反应”。

重症监护室中,非细菌性诱导的PCT也比较常见,所以应全面了解PCT升高的可能原因(见表4)。

比如,感染性休克患者常表现为菌血症。

然而,对于这些患者,不应忽略寻找感染病灶:

导管感染、肺炎、尿路感染、心内膜炎、菌血症等。

1、PCT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ICU中PCT如何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2、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

50例存在全身炎症综合征的多发伤患者,入住ICU后1h内留取血标本进行血清降钙素原检测;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脓毒症组(20例)与非脓毒症组(30例),评价PCT预测多发伤后并发脓毒症的敏感度、特异性。

结果

(1)脓毒症组(S组)多发伤患者人ICU时血浆PCT(中位数3.0,范围1.0~4.0)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NS组)(中位数1.0,范围1.0~4.0)。

(2)PCT对合并脓毒症的多发伤患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85.0%(17/20)、80.0%(24/30)、73.9%(17/23)和88.9%(24/27)。

故多发伤患者早期血浆PCT含量明显升高,有并发脓毒症的倾向;PCT可作为多发伤后并发脓毒症的早期预警指标,且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较高。

3、区分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

对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感染及非细菌感染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各40例进行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定量检测,并对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

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清PCT水平为(18.5±5.8)ng/ml,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3.9±2.1)ng/ml,(P<0.01)及非感染性患者(0.3±0.2)ng/ml,(P<0.01);血清PCT水平区分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2(95%置信区间为:

0.981,1.004);以0.91ng/ml为革兰阴性菌感染的阳性阈值,则灵敏度为92.5%,特异性为95.0%。

故血清PCT水平有可能作为区分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指标。

4、PCT可缩短抗生素使用周期

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检索并入选的5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综合定量分析。

结果共纳入9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PCT组缩短抗生素使用周期(MD=-2.01,95%CI(-2.37,-1.64),P<0.00001)。

三、降钙素原(PCT)在呼吸科的应用

引起肺炎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不典型病原体。

因此PCT水平在肺炎患者中呈现多样性,主要与病原体的类型、肺炎的严重程度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有关。

细菌性肺炎患者的PCT水平高于病毒、不典型病原体(军团菌除外)和结核菌导致的肺炎。

但不是所有的细菌性肺炎患者PCT水平都增高,约50%的细菌性肺炎患者PCT<0.5ng/ml。

28%的细菌性肺炎患者PCT<0.1ng/ml,因此PCT正常或轻度增高不能排除细菌性肺炎。

PCT水平与肺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低水平PCT(<0.1ng/ml)提示可能是肺炎较轻、预后较好,或是病毒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导致的肺炎,是不使用或停用抗生素的参考指标。

监测PCT的变化趋势可以作为抗生素治疗效果的评估手段,PCT持续升高或者不降是治疗无效的表现。

在严重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院内获得性肺炎(HAP)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PCT水平与痰细菌培养阳性率、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初始PCT水平高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持续升高或不降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1、呼吸道感染患者PCT水平的临床意义和处置建议

PCT浓度(ng/ml)

临床意义

处置建议

<0.1

基本没有细菌感染的可能性

强烈建议不使用抗生素

0.1~0.25

细菌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0.25~0.5

可能存在需要治疗的细菌感染

建议使用抗生素

>0.5

很可能存在需要治疗的细菌感染

强烈建议使用抗生素

注:

(1)对于入院时已经服用抗生素的患者,PCT<0.25ng/ml,建议停用已经使用的抗生素。

(2)如果与基线值比较,PCT质量浓度下降80%以上,建议停用抗生素。

下降90%,强烈建议停用抗生素。

2、PCT增加了诊断的可靠性、减少抗生素滥用【2】。

疑为呼吸道感染患者:

对照组119例患者给予传统治疗,未检测PCT。

研究组(PCT组),医生在了解PCT水平后,根据PCT建议或者反对使用抗生素。

在PCT组抗生素使用率为44%,而对照组为83%。

观察发现,患者的疾病并非都需要抗生素治疗(如支气管炎或哮喘)的抗生素使用下幅度最大。

另一方面,如预期一样,肺炎患者几乎全部接受抗生素治疗。

因此检测PCT增加了诊断的可靠性。

降低抗生素使用也降低了医疗费用,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疑为呼吸道感染患者按照传统观念治疗及PCT指导治疗的抗生素治疗率、疗程、稳定治疗天数、需强化治疗率、死亡率及抗生素治疗费用等的比较

对急诊室有“咳嗽和咳喘”症状疑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CAP、AECOPD、支气管炎、哮喘等)比较标准组与PCT检测组,PCT组患者的抗生素处方率有下降

由此我们可看出:

PCT控制治疗可减少有“咳嗽与呼吸困难”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一半的抗生素处方。

四、降钙素原在儿科的应用

在新生儿和儿童中,PCT也可用作脓毒症的诊断标志物。

新生儿、婴儿和幼儿的脓毒症的症状与成人有差异,症状缺乏特异性,由于患儿太小而无法主诉,疾病可呈爆发性进展,需引起特别关注。

儿童检测PCT水平的临床意义与常人相似,包括检测PCT的指征及测量值的判读。

这里特别需要提出的是新生儿,从母体出生会引起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激活。

这导致一系列炎症指标和介质升高,包括PCT、白介素6和CRP。

这给脓毒症的诊断造成困难。

为了提高这个阶段内诊断的可靠性,我们可以综合多种手段,包括关注临床表现、使用相应修改过的范围、连续监测测量值的变化及联合监测几种敏感性不同的指标等等。

新生儿出生后3天的PCT参考范围

注:

灰色区域为新生儿出生后3天的PCT正常范围,3天后可参考成人正常范围

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时不一定很高,甚至处于正常范围,此时这项指标的意义不大,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此类病情也不是必须用抗生素。

但是,在PCT水平明确升高的病例中,如果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那么硬的立即根据指南开始抗生素治疗及脓毒症的其他正规治疗。

相反的,如果因为PCT水平低二决定停用或者不用抗生素,那么对于儿童而言,也需要满足很多前提条件:

v临床数据和可疑诊断应该支持这种决定,或者至少不反对该决定

vPCT应该采用超敏感的检测方法测量

如果不能确定,那么应当在开始的时候先使用抗生素,然后再6,12,24小时后重新根据新得到的数据进行评估,如果没有脓毒症或者严重细菌感染的证据,则可以停用抗生素。

总之,降钙素原(PCT)是特异性的脓毒症/严重细菌感染生物标记物。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探索,其临床意义已经得到临床6千万检测的验证,以及2000多篇SCI收录的PCT文献的论证。

PCT在脓毒症/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抗生素使用效果并帮助停药方面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在血液肿瘤科、麻醉科、内科、移植外科、外科、呼吸科等多个科室都有相关的应用。

 

第三章降钙素原(PCT)的检测

1、PCT在血样中的稳定性:

PCT在血样中非常稳定,采血后在室温下放置24h,PCT质量浓度仅下降12%左右,如果在4℃保存仅下降6%。

冰冻、抗凝剂、血清或者血浆、动脉血或者静脉血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均微乎其微。

如果需要长时间存放后检测,则需要低温或者冰冻保存血样。

2、PCT的检测方法:

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试剂盒是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该法将一株抗体固定在膜材料上,另一株抗体标记荧光物质,样本中的待测物和缓冲液中的荧光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反应复合物,此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沿着膜向前扩散,被固定在膜检测线上对应抗体所捕获。

荧光抗体信号强度反应了被捕获的待测物数量。

其荧光信号通过信息技术处理识别,经软件分析,与试剂芯片中的标准曲线信息比较,即获得定量检测结果。

本法操作简单,仪器小巧,分析时间短,适合全血、血清或血浆样本,非常适合床边即时检测。

3、技术参数:

检测项目

样本要求

反应时间

检测时间

线性范围

灵敏度

参考值

降钙素原(PCT)

全血75ul

血清/血浆50uL

15min

10s

0.1~100ng/mL

0.01ng/mL

<0.5ng/mL

4、降钙素原(PCT)的检测方法学比较

(1)酶联荧光分析法(EnZymeLinkedFluorescentAssay,ELFA法)

该法是以荧光剂为底物的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中应用固相针为载体,增加了鼠抗人PCT单克隆抗体的吸附表面,选择磷酸4-甲基伞型酮作发光剂,被ALP催化水解、去磷酸化,生成具有荧光活性的4-甲基伞型酮,在450nm检测荧光强度,与标准曲线比较自动计算待测物浓度。

方法本身技术要求高,操作较复杂,步骤多,且只能检测血清,不适合在临床科室开展。

目前梅里埃生物公司生产的PCT检测试剂,就是酶联荧光分析法,其反应条上有多个反应槽,仪器自动在不同反应槽循环进出,完成众多步骤,克服了操作复杂问题,但其试剂较昂贵。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hemiluminescenceImmunoassa,CLIA)

该法将化学发光或生物发光体系与免疫反应相结合,其检测原理与放射免疫(RIA)和酶免疫(EIA)相似,不同的是以发光物质代替放射性核素或酶作为标记物,并借助其自身的发光强度进行测定。

本法检验仪器多为大型设备,价格高昂,检验步骤相对繁复,适合批量检测,且只能检测血清,不适合临床科室开展。

目前罗氏生产的PCT试剂及深圳新产业生产的PCT试剂,就是化学发光法。

(3)散射比浊法

当抗原与抗体在特殊稀释系统中反应而且比例合适(一般规定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在稀释系统中的促聚剂(聚乙二醇等)的作用下,自液相析出,形成微粒,使反应液出现浊度。

当抗体浓度固定时,形成的免疫复合物的量随着检测物中抗原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也随之增加。

通过测定反应液的浊度与一系列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检样中抗原的含量。

本法操作要求较高,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只适用于血清样本,在PCT低值检测范围准确性差,产品及稳定性有待考证。

南京诺尔曼公司生产的PCT试剂,就是散射比浊法。

(4)荧光免疫层析法

该法将一株抗体固定在膜材料上,另一株抗体标记荧光物质,样本中的待测物和缓冲液中的荧光标记抗体结合形成反应复合物,此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沿着膜向前扩散,被固定在膜检测线上对应抗体所捕获。

荧光抗体信号强度反应了被捕获的待测物数量。

其荧光信号通过信息技术处理识别,经软件分析,与试剂芯片中的标准曲线信息比较,即获得定量检测结果。

本法操作简单,仪器小巧,分析时间短,适合全血、血清或血浆样本,非常适合床边即时检测,我司的飞测系列就是此种方法学。

(5)胶体金法

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溶解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再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金标试剂的结合物又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带上,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显色结果。

该检测法属于定性或者半定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