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698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赵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赵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赵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赵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祯.docx

《赵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祯.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祯.docx

赵祯

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母亲是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

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

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

在位四十二年。

其陵墓为永昭陵。

谥号:

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赵祯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12日),最初名为赵受益。

他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其母为李宸妃。

因赵恒所宠信的美人刘氏(章献明肃皇后)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

  赵受益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被封为庆国公。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封寿春郡王,讲学于资善堂。

天禧元年(1017年),赵受益加官中书令。

  天禧二年(1018年),进封升王。

同年八月(《宋史·本纪》作九月),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

由参知政事李迪兼太子宾客,以辅导赵祯。

登基即位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赵恒逝世。

年仅十三岁的赵祯即皇帝位,由皇太后刘氏(章献明肃皇后)代行处理军国事务,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去世,才开始亲政。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因此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他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

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善于纳谏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

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

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温成皇后)的伯父张尧佐为三司使,赵祯便改让张尧佐出任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

赵祯生气地说:

“岂欲论张尧佐乎?

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

”言官唐介不客气回答道:

“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

”赵祯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

他回到后宫后,对张氏说:

“汝只知要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以上两例,表现出赵祯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

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

因此,他被历史学家称誉为“守成贤主”。

  赵祯一朝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而庆历初年实施的“庆历新政”,更为“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投石问路的先导作用。

确立储位

  赵祯的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他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将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

但在宝元二年(1039年)豫王赵昕出生后,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

  赵昕早夭,而赵祯晚年无子,最终只得于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赵宗实为皇子。

崩逝汴梁

  至和三年(1056年)正月,赵祯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

同日,辽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见赵祯,赵祯语无伦次。

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朝使者说是钦酒过量所致。

此后几天,赵祯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等等。

宰相文彦博、富弼等人负责全权处理朝廷内外大事,并组织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观进行祈祷活动。

二月,赵祯逐渐康复,开始处理政事。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

“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又说:

“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历史典故

废后风波

  宋仁宗到了大婚的年龄,皇太后刘娥特意挑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女子进宫。

宋仁宗一眼看上骁骑卫上将军张美的曾孙女张氏,想立张氏为皇后。

但刘娥认为张氏不如平卢军节度使郭崇孙女郭氏,宋仁宗只好按刘娥的意志立郭氏为皇后。

刘娥去世后,郭皇后失去了靠山,不但不懂得谦让与宽容,还处处与后宫嫔妃争风吃醋,从而引出了宋朝立国以来第一起废后风波。

当时,后宫还有两个美人尚氏和杨氏都极为得宠。

尚美人的父亲因女儿得宠而封官加爵,恩宠无遇,一时倾动京城。

郭皇后对此大为不满。

尚美人知道宋仁宗不喜欢郭皇后,便经常向宋仁宗诉说郭皇后的不是。

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宗的面前讥讽郭皇后,刚好被郭皇后听见。

郭后不胜愤怒,上前要打尚美人耳光。

宋仁宗见势不妙,急忙过来劝架。

郭皇后已经举手搧出,这一巴掌出尽全力,收势不住,刚好打在了宋仁宗的颈部。

  郭皇后指尖锐利,在宋仁宗颈中划出了两道血痕。

宋仁宗只觉得脖子火辣辣地疼,顿时龙颜大怒,但他性格文弱,虽然生气,却没有发作,只是带着尚美人走了。

  在这之前,宋仁宗为了摆脱刘太后执政的影子,罢免了曾经依附太后刘娥的大臣,唯独没有罢免宰相吕夷简。

刚好有一天宋仁宗在后宫与郭皇后谈论此事,还特意提到吕夷简忠诚可嘉。

宋仁宗之所以格外赞赏吕夷简,是因为此人曾经力主将宋仁宗生母李氏以皇后之礼下葬。

郭皇后却认为吕夷简其实也是阿谀奉承刘太后之辈,不过为人机巧,善能应对而已。

宋仁宗略一思忖,认为郭皇后的话有道理,于是将吕夷简也罢相。

宦官阎文应与吕夷简交好,告诉吕夷简是因为郭皇后随口一句话导致他被罢相。

吕夷简得知后,愤恨异常。

  几个月后,谏官刘涣上疏陈时事,特意提到当时他力请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结果触怒了刘太后,几乎被杀,幸得吕夷简相救。

宋仁宗又觉得吕夷简是忠臣,于是将其重新召回为相。

虽然官复原职,但吕夷简一直对郭皇后怀恨在心,刚好郭皇后误打宋仁宗一事给了吕夷简报复的机会。

  宋仁宗被打后,尚美人不断煽风点火,宋仁宗越想越是恼火。

宦官阎文应趁机说:

“在寻常百姓家,妻子尚不能欺凌丈夫,陛下贵为天子,竟然受皇后的欺凌,这怎么得了。

”宋仁宗沉默不言。

阎文应又指着宋仁宗脖子上的伤说:

“陛下颈上血痕宛然,请指示执政,应该若何处置?

”宋仁宗受到煽动,忍不住激动起来,愤然派阎文应去召宰相吕夷简前来。

  吕夷简到来后,立即大谈郭皇后失礼,不足母仪天下。

宋仁宗虽然愤恨皇后,但一听宰相提到废后,还是比较谨慎的态度,说:

“皇后虽然可恨。

但废后一事,却有干清议。

”吕夷简说:

“废后之事,古亦有之。

光武帝是汉代的明主,其郭皇后仅因为怨怼而被废。

何况今日皇后打伤了陛下!

”阎文应也在一旁附和,说郭皇后身居中宫九年,却没有子嗣,应当废去。

宋仁宗激愤起来,决定废除郭皇后。

  宋仁宗要废后的消息传开后,朝中一片哗然。

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同知谏院孙祖德、侍御史蒋堂等十多人联名上奏,称“后无过,不可废”,坚决反对宋仁宗废除郭皇后。

宰相吕夷简早有准备,抢先一步下令有司不得接纳台谏章奏。

宋仁宗则抢在群臣发难之前,下了废后诏书,说郭皇后没有子嗣,自愿退位修道,特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宁宫(之前称长乐宫)。

  御史中丞孔道辅和谏官范仲淹等人见台谏的奏章无法送到皇帝手中,无法可想,竟然集体跑到皇帝寝宫门口进谏。

这是前所未有的大事。

进谏的大臣们到跪在宫门口,请求皇帝召见,对答郭皇后被废一事。

但无论范仲淹等人如何力争,守卫殿门的内使只是紧闭大门,不予通报。

孔道辅急得不行,上前抓住宫门的铜环急叩,还大声喊道:

“皇后被废,累及圣德,为什么不听我们谏官的意见?

”宫门后的内使大概也怕出事,便急忙入报。

不久,有内使在门后传话,让进谏的大臣们到中书政事堂与宰相对话。

  孔道辅和范仲淹等人来到中书时,宰相吕夷简已经等在那里,显然是有备而来。

孔道辅一上来就质问吕夷简说:

“大臣对皇后来说,就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

父母不和,可以劝他们和解,怎么能只顺从父亲一面而不要母亲呢?

”吕夷简争辩说:

“废后一事,不是本朝首创,古已有之,汉朝和唐朝都有先例。

”孔道辅怒斥道:

“大臣应该引导君王为尧、舜那样的圣主,为什么偏偏要引汉、唐失德事作为标准?

  群臣随即一哄而上,纷纷指责吕夷简。

吕夷简招架不住,只好拱手说:

“各位还是去见陛下力陈吧。

”然后匆忙离开。

  第二天,孔道辅等人入朝,准备召集百官,与吕夷简当廷争论。

然而,宋仁宗的圣旨突然到来,说“伏阁请对,盛世无闻,孔道辅等冒昧径行,殊失大体”,将孔道辅和范仲淹贬黜出京城,其他进谏大臣罚俸半年。

废后之议因此而定。

生死两皇后

  在宋仁宗晚年,其爱妃张贵妃逝世,不顾朝中大臣劝阻,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

当时还有正宫曹皇后。

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生死两皇后”。

广纳谏言

  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唤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

太监梳头时见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

“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

”仁宗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

太监说:

“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

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

”仁宗没有接口。

太监又问:

“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

”仁宗说:

“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

”太监自恃一贯为皇上所宠信,就不满地说:

“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

”仁宗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29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

事后,皇后问道:

“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

”仁宗说:

“他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谏官王素曾劝谏仁宗不要亲近女色,仁宗回答说:

“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

”王素说:

“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

”仁宗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

“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

”讲完,他还泪水涟涟。

王素说:

“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

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

”赵祯说:

“朕虽为帝王,但是,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

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严于律己

  仁宗皇帝不光对人仁慈宽厚,身为九五至尊,但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

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

有一次,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

仁宗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

“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

”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生活勤俭

  赵桢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所发展。

他的生活也较检点。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

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

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28枚,每枚钱主干。

赵桢说:

“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28000钱,我吃不下!

”他也就没有吃。

还有一次,赵祯早晨醒来对近侍说:

“昨天晚上我肚子饿得很,睡不着想吃烧羊。

”近侍问道:

“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办?

”赵祯说:

“我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我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

  一天,仁宗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

“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仁宗对皇后说:

“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

生母之谜

  仁宗早年生活在养母刘太后阴影之下,作为一个守成之君,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其武功谋略不及太祖、太宗,在与西夏王朝的长期对峙中表现平平,宋王朝屡战屡败,军事上处于弱势地位。

然而,仁宗知人善任,也想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

总体而言,仁宗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其中也不乏悲天悯人的情怀。

  关于赵祯的身世,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里有一种说法,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称刘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攻于心计,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

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

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仁宗。

在包拯的帮助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

  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演绎,仁宗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

尽管历朝历代增加、删改了不少或虚假或真实的内容,而且,戏曲和小说中情节也不尽相同。

然而,这一故事本身就是一件大案,仁宗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仁宗是李妃所生,而非刘皇后之子。

  事实也大体如此。

李氏本是刘后做妃子时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

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

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

据记载,李氏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

真宗心中暗卜道:

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儿。

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

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也是真宗无奈之余求助神灵降子的真实写照。

虽然不尽可信,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氏后来的确产下一个男婴。

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

仁宗赵祯还未来得及睁开眼睛记住自己亲生母亲的容颜,便在父皇真宗的默许下,被一直未能生育的刘氏据为己子,由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

生母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夺去,却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情绪,否则不仅会危害自身,也会给亲生儿子带来灾难。

乾兴元年,13岁的仁宗即位,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

后人或许是出于男权意识,或许是基于正统观念,将刘后比作唐代的武则天,而对她当政非议甚多。

加上宋初有过兄终弟及的先例,而真宗又确有一个能干的弟弟泾王赵元俨,便出现了许多传闻,说刘后在真宗临终时,以不正当手段排斥赵元俨,从而攫取了最高权力。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称,在真宗病逝前最后一刻,真宗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胸,又伸出五指,再展三指,以示意叩榻问疾的诸大臣。

后有人臆测,当时真宗是想让自己的弟弟,也即小说戏文中知名度极高的“八千岁”元俨摄政并辅佐赵祯。

但刘后于事后派人对大臣解释说,官家所示,仅指三、五日病可稍退,别无他意。

元俨闻听此事后,发现自己已成为刘后当权的障碍。

为了避免遭到刘后的残酷政治打击,他立即闭门谢客,不再参与朝中之事,直至刘后去世,仁宗亲政。

  据可靠资料记载,真宗病危时,唯一不放心的就是自己年幼的儿子,生怕皇位落入他人之手。

他最后一次在寝殿召见大臣们时,宰相丁谓代表文武百官在真宗面前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皇太子聪明睿智,已经作好了继承大统的准备,臣等定会尽力辅佐。

更何况有皇后居中裁决军国大事,天下太平,四方归服。

臣等若敢有异议,便是危害江山社稷,罪当万死。

这实际上是向真宗保证将全力辅佐新皇帝,决不容许有废立之心。

真宗当时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点头微笑,表示满意。

事实上,真宗晚年,刘皇后的权势越来越大,基本上控制了朝政,再加上宰相丁谓等人的附和,因而真宗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

真宗留下遗诏,要“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相当于让刘后掌握了最高权力。

  这样,仁宗就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

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顺容李氏就是自己的亲生母亲。

这大概与刘太后有直接关系,毕竟她在后宫及朝廷内外都能一手遮天。

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不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告诉仁宗身世秘密的。

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仁宗刚刚亲政,这个秘密也就逐渐公开了。

至于是谁最早告诉仁宗实情的,据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记载:

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

「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

」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

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

蒙受了20年的欺骗,生母也在明道元年不明不白地死去,当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其震惊无异于天崩地陷。

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

此时的仁宗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

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仁宗这才叹道:

“人言岂能信?

”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

“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

”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

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仁宗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

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

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奉慈庙的建立,最终确立了仁宗生母的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年轻的仁宗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逐渐摆脱了刘太后的阴影。

不改谥号

  赵祯死后,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虏主”也握住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

“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一个皇帝死了,让本国黎庶哭得涕泗横流的事,屡见不鲜,引得邻国百姓和皇帝痛哭,实在是凤毛麟角。

事实上,赵祯既没有太祖赵匡胤的雄才大略,也不像宋徽宗那样多才多艺,他的过人之处,仅是对臣僚、对百姓比较宽容,即“仁”。

  在行政上,赵祯尊重主管部门的自主权,既不越俎代庖,也不刚愎自用。

据宋人王*之《渑水燕谈录·卷一》记载,夏竦死后,赵祯打算给他一个谥号“文正”,夏竦曾两度担任枢密使(军委副主席),并有〈文庄集〉行世,也算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帝管干部”。

不料,负责官员考核的刘原父说:

“给谥号是我们主管部门的事,我们挺负责的,你怎能侵犯我们的权利?

再说,夏竦也不够格。

”司马光也上书,说:

“文正”的称号太高。

于是,赵祯收回成命,同意将谥号改为“文献”。

  皇帝想给“帝管干部”一个“荣誉称号”,要是搁在其他朝代,大臣都会争夸“皇上圣明”,没准儿还会年年纪念圣谕发表多少周年呢。

仁政宽容

  他对下人很仁慈。

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

“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过失,宋仁宗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没有兴过文字狱。

嘉佑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

“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

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

“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

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高考”中“恶毒攻击”,倘若赶上“康乾盛世”,灭九族是必然的。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

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

  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赵祯却说:

“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

不如给他个官”。

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据柏杨先生考证,中国从黄帝开始到溥仪逊位,4643年间,一共出了559个皇帝或国王。

其中,有资料可查在位40年以上的不足20人,有的因穷兵黩武,导致国库亏空(如汉武帝刘彻),有的造成国家动乱(如唐玄宗李隆基),有的以亡国告终(如后主刘禅、梁武帝萧衍),赵祯却稳稳当当地做了42年太平天子,与他的“仁”政不无关系。

为政举措

政治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开序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但反对势力庞大,难以推动,一年四个月后便宣布中止。

仁宗一朝对外虽无重大战争,对内亦无重大革新。

  宋仁宗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宋仁宗说:

“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

”宋仁宗去世后,就连讣告送到辽国时,竟“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耶律洪基痛哭道:

“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谓左右曰:

‘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

军事

  仁宗即位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听政十一年后病卒,仁宗始亲政。

  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西夏,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后改变其父夏太宗李德明国策,展开宋夏战争,延州、好水川、定川三战宋军先胜后败,韩琦、范仲淹更在好水川之战后被贬。

到定川之战,西夏分兵欲直捣关中的西夏军遭宋朝原州(今甘肃镇原)知州景泰的顽强阻击,全军覆灭,西夏攻占关中的战略目标就此破灭。

西夏因连年征战国力难支,最后两国和谈:

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史称“庆历和议”,取得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辽兴宗时以萧惠陈兵宋境。

接着,宋朝派富弼与辽国协议,其严词强硬,博征旁引使国威大振,打破辽国索要后周时期柴荣夺取的三关之地,以增加岁币为条件,维持澶渊之盟的和平协议,史称重熙增币。

  但需注意岁币支出对宋而言并非沉重负担,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

宝元元年,陕西出支为1551万;宝元二年展开宋夏战争后,庆历二年陕西出支为3363万,几近赤字。

辽国失去南下劫掠的经济诱因,也是辽宋能维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

仁宗任用狄青、余靖率兵南征。

皇祐五年,狄青夜袭昆仑关,大败侬智高于归仁铺之战。

遁走,后不知去向。

经济

  仁宗执政时期,由于长期的和平,宋朝经济快速发展,并出现交子。

仁宗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125万9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

真宗与仁宗两朝土地兼并更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

仁宗晚年,“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文化

  宋仁宗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

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王尧臣、史馆检讨王洙、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初(公元1041年)成《崇文总目》66卷。

是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又下诏:

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

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