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425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9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易错题专题训练文言文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

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

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

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对,论三事:

一,无忽讲读官,以仁宗为法;二,责谏官以纠官邪,责宰相以抑奔竞;三,广听纳、通下情,以销未形之患。

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

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感稍霁,首肯久之。

赵雄时秉政,手诏下中书问近幸姓名。

晋臣翼日至中书,执政诘其故,晋臣曰:

“近习①招权,丞相岂不知之?

”即条具大者以闻。

上感悟,自是近习严惮。

置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服除再召,以五事见,曰:

“选将帅,广常平,治梁壤,更铨法,通褚币。

”上谓辅臣日:

“胡晋臣言可行。

”除度支郎,系迁侍御史。

朱熹除兵部郎官,以病足未供职。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光宗嗣位,迁工部侍郎,除给事中,每以裁滥恩、惜名器为重,内降持不下,上嘉其有守,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谢日,上命条上军政利害。

既而朝重华宫,孝宗谓回:

“嗣君擢任二三大臣,深惬朕意,闻外庭亦无异词。

”晋臣拜谢。

除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上自南郊后久不御朝,晋臣与丞相留正同心辅政,中外帖然。

其所奏陈,以温清定省为先,次及亲君子、远小人、抑侥幸、消朋党,启沃剀切,弥缝续密,人无知者。

未几,薨于位,赠资政殿学士,谥文靖。

【注释】①近习:

君主宠爱亲信的人。

(节选自《宋史·胡晋臣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B.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C.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D. 侍郎林栗与熹论/《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印为傲慢/晋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论归重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即“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

B. 轮对,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C. 常平,古代调节米价方法,政府丰年购粮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

D.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晋臣才学突出,见识高卓。

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后被荐入朝,受到孝宗召见。

他明确指出当时的政治弊端,官职也得以升迁。

B. 胡晋臣为官正直,不惧权贵。

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皇帝看了奏章脸色都变了。

C. 胡晋臣侍奉大宋,竭忠尽智。

他辅佐孝宗和光宗两位皇帝,都是尽心竭诚,光宗不亲临朝政时他更是小心辅政,后来死于官任上。

D. 胡晋臣恪尽职守,深得褒嘉。

在担任给事中期间,光宗褒奖他有操守,后在重华宫朝拜时,孝宗又称赞他“深惬朕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②晋臣以亲年高,求外补,知汉州,除潼川路提点刑狱,以忧去。

【答案】

(1)C

(2)D

(3)B

(4)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解析】【分析】

(1)“论”是动词,宾语是《易》,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奏”的内容是“熹不即受印为傲慢”,而不是“奏”“熹”,故应在“傲慢”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2)D项,“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全国土地、赋税、水利等政令”错误,“全国土地、赋税”由户部掌管。

故选D。

(3)B项,“胡晋臣……他敢于斥责皇帝身边的亲信,包括谏官和宰相”错误,从文中来看,应是责成监督的官员纠正官风,责成宰相抑制官员对名利的追求,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

故选B。

(4)该题第一句中,“口陈”,口头陈述;“悉”,详尽;“至”,到;“折变”,变化亏损;“霁”,平和;“首肯”,点头表示赞同。

第二句中,“以”,因为;“亲”,父母,双亲;“外补”,到京城外补缺;“知”,名词做动词,做知州,担任知州;“除”,授,拜(官职);“忧”,父母丧事;“去”,离职。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B;

⑷①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的变化亏损,皇帝威怒才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②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提点刑狱,后因父母的丧事离职。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四川人。

考中绍兴二十七年进士,担任成都通判。

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

入宫对答,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

试用于学士院,授官秘书省校书郎,后升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

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

一、不要忽视讲读官,要效法仁宗时期;二、要求谏官检举官员的不当之处,要求宰相遏制竞相跑官的人;三、(应该)广泛听取、采纳意见,掌握下层的情况,来消除尚未形成的祸患。

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

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皇帝神色稍微缓和,长时间点头表示赞同。

丞相赵雄当时执掌朝政,皇帝亲手写诏书下到中书省询问近臣的姓名。

晋臣第二天到中书省,主持政事的官员询问他其中的缘故,胡晋臣说:

“近臣弄权,丞相怎么能不知道呢?

”随即分条详陈,把权力大的近臣上报。

皇帝对此事深有感悟,从此近臣十分害怕。

胡晋臣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请求到京城外补缺,担任了汉州知州,再任潼川路的提点刑狱,因父母丧事离职。

守丧期满再被征召,拿五件事觐见,分别是:

“选拔将帅,扩大常平仓,兴修水利,修订选拔、任用官吏的条例,推行纸币。

”皇帝对辅政大臣说:

“胡晋臣说的可以实行。

”(胡晋臣)担任度支郎,几次升迁担任侍御史。

当时朱熹被授予兵部郎官,因腿病没有到任。

侍郎林栗因与朱熹的论《易》观点不合,上奏称朱熹不立刻到任是对皇帝的傲慢行为。

晋臣上疏请求留下朱熹而驳斥林栗的上奏,众人议论推重他。

光宗继位后,胡晋臣调任工部侍郎,任职给事中,常常以裁减过度的恩惠,珍惜名声和人才为要务,皇帝赞赏他有操守,任命他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正式上朝谢恩那天,皇帝命他分条列举军政方面的利与害。

不久在重华宫朝拜前任皇帝孝宗,孝宗对他说:

“现任皇帝提拔任用的二三位大臣,非常合我意,听说朝廷外面也没有不同的意见。

”胡晋臣磕头谢恩。

任命胡晋臣为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皇帝自南郊回来后很久不临朝,胡晋臣和丞相留正同心协力辅佐朝政,朝廷内外一派安定。

他所上奏陈述,以冬温夏凊、昏定晨省为先,其次提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抑制侥幸得官、消除官员结党,真心诚意辅佐皇帝,切中事理,弥补过失谨慎细致。

不久,死在官任上,朝廷追赠他为资政殿学士,谥号“文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

还自南郊,谓共人曰: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

丕之言若是可也。

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

何也?

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

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

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

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

积十余年,人曰:

“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

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

至于尧死,天下曰:

“久矣,舜之君我也。

”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

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

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

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

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

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

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

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

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

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

“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

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

”曰:

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

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

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注释】①忘:

遗忘:

系:

拥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我者舜也    明:

引导                                      

B. 舜之君我也    君:

君主

C. 禹旁行天下    旁行:

走遍                                  

D. 丕嗣而禅      嗣:

继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

A. 吾知之矣               俯察品类之盛                  

B.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   拔剑撞而破之         

D. 天下若丧考妣           若亡郑以为东道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 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 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 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曰:

“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

”或曰“耄矣”,曰“匿矣”。

②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答案】

(1)B

(2)C

(3)A

(4)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5)①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解析】【分析】

(1)B项,“君”,结合“舜”“我”分析,名词“君主”错误,动词,当君主、做君主。

句意: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故选B。

(2)A项,代词,指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舒缓语气;用于句末,表判断。

C项,连词,表顺承关系。

D项,好像;如果。

故选C。

(3)A项,“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错误。

“由丕以来皆笑之”,是从曹丕以来的人们都讥笑他。

故选A。

(4)“能乎”,可以吗,可以独立成句,前后应该断开;“吾”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抓住“小争”“大争”分析,两句应该对称;“尧”作为“无以已之”的主语,前面应该断开。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断句。

句意:

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5)①“往”,以前;“所谓”,所说的;“果”,结局,与“因”相对;“乌”,文言疑问词,哪、何;“或”,代词,有的人;“耄”,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匿”,隐藏、躲藏、隐匿。

②“若”,像;“是”,代词,这样做;“不能”,没有办法,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尧”;“与”,禅让。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A;

⑷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其为乱/尧无以已之。

⑸①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②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魏公子曹丕依靠他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得到汉朝的禅让。

他从南郊祭天回来,对他的群臣说:

“现在我完全了解舜禹接受禅让的事宜了。

”从曹丕以来人们都讥笑他。

   我柳先生说:

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我只看到讥笑者不懂得这句话的意思,看不出曹丕有什么可笑的地方。

   凡是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意,是凭借道德还是依靠强力,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前代的帝王已被人们遗忘了,继承的君主已为人们所拥护,这种情况是相同的。

即使像尧那样圣明,得到舜以后立即就把天下交给他,可以吗?

我可以预见那样就会发生动乱,小则在朝廷上引起激烈的辩论,大则在民间发生斗争,那样造成的混乱局面,尧也没有办法使之停止。

那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尧还没有被人们遗忘,舜还没有被人们拥护。

尧知道那样的办法行不通,就退居幕后让人们慢慢忘掉他;舜知道尧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忘掉他而拥护舜,于是舜就积极主动争取人民对自己的拥护。

舜选拔了十六个氏族首领,除掉了四个凶恶的氏族首领,使天下人都得到有才能的首领;他任命了二十二个大臣,鼓励五种道德规范,制定礼制刑法,很好地治理天下;正确划分四时月份,整理历法,统一乐律和度、量、权衡,使天下人都能正确地使用。

经过十多年后,人们都说:

“引导我的是舜,治理我的是舜,帮助我的是舜。

”天下那些做官的,全都是舜任用的人。

然而尧衰老了,他的耳朵聋了,眼花了,头脑也不清楚了。

人们说:

“从前所说的那个尧究竟在哪里?

”有人说:

“他老了。

”也有人说:

“隐居起来了。

”又过了十多年,那些问及思念他的人更加少了。

及至尧逝世时,天下的人说:

“舜当我们的君主已经很久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舜才在祖庙里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尧最终放弃了的帝位。

舜后来把帝位禅让给禹,也是这样的情况,禹治水走遍天下,人们怀念他的许多功绩,而他退居幕后很迟。

伯益也一直没有在人们中间树立威望,取得拥护,而人们又了解启的才能,所以禹最后没有能够把帝位禅让给伯益。

君主当初功绩大,对人们的影响深,那么人们不会很快忘记他。

不然的话,人们就会很快忘记他。

   汉朝的政治腐败已经很久了,它不受拥戴而被人们遗忘的情况十分严重。

宦官、董卓、袁氏兄弟、陶谦等人残害百姓,罪大恶极。

曹丕的父亲曹操平息祸乱,建立强大的权威,经过了三十多年,天下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曹姓的人了,天下人已渐渐忘却汉朝。

曹丕继承曹操而受汉献帝的禅让,天下的人感到得到他为君已经晚了,这跟舜禹禅让的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然而汉朝的帝王并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而是他们所做的事不得人心才被人们遗忘的;曹氏父子也不能像舜禹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而是他们建立的功绩获得了人们的拥戴。

虽然其中或从公心出发,或由私心出发,或者凭借仁德,或者依仗强力,舜禹禅让和汉魏禅让所依据的原则是不同的,但他们中一方被遗忘,一方受拥护,这是相同的。

尧和舜如果不像汉末帝王一样被人们遗忘,就不可能把帝位传给舜和禹;舜和禹如果不像曹氏父子样受人们拥护,就不可能从尧和舜那里接受帝位。

但是社会上的一般人只是探究曹丕的思想动机就讥笑他。

所以我说:

讥笑他的言论的人是不对的。

   有人问:

“尧去世时,天下的人好像父母死了一样,全国三年不奏乐。

你说人们忘记了他,似乎说得言过其实了,这可不可以这样说呢?

”我回答说:

这是舜有意把功德归之于尧,以及历史上尊崇尧的德行的说法。

尧衰老退居幕后已经有三十年之久了,那些感激怀念尧的人,越来越多地死去了。

其中当时年幼而还活着的人,尧设法不让他们怀念拥戴自己。

如果不这样做,尧就无法把天下禅让给别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人也。

长儒少怀节操,胆烈过人。

十五袭爵乐安公。

周太祖引为亲信,以质直恭勤,授大都督。

数有战功,假辅国将军,累迁使持节、抚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

平蜀之役,恒为先锋,攻城野战,所当必破之。

宣政元年,除左前军勇猛中大夫。

后与乌丸轨围陈将吴明彻于吕梁,陈遣骁将刘景率劲勇七千来为声援,轨令长儒逆拒之。

长儒于是取车轮数百,系以大石,沉之清水,连毂相次,以待景军。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户。

   开皇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并弟叶护及潘那可汗众十馀万,寇掠而南,诏以长儒为行军总管,率众二千击之。

遇于周,众寡不敌,军中大惧,长儒慷慨,神色愈烈。

为虏所冲突,散而复聚,且战且行,转斗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杀伤万计,虏气稍夺,于是解去。

长儒身被五创,通中者二;其战士死伤者十八九。

突厥本欲大掠秦、陇,既逢长儒,兵皆力战,虏意大沮,明日,于战处焚尸恸哭而去。

高祖曰:

“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

   其年,授宁州刺史,寻转鄜州刺史,母忧去职。

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

起为夏州总管三州六镇都将事,匈奴惮之,不敢窥塞。

以病免。

又除襄州总管,在职二年,转兰州总管。

复转荆州总管三十六州诸军事,高祖谓之曰:

“江陵要害,国之南门,今以委公,朕无虑也。

”岁馀,卒官。

谥曰威。

(摘编自《隋书·列传第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B.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C.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D. 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此处是临时担任、代理官职之意,古汉语中还有权、摄、署等词也有代理官职的意思。

B. 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新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后来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 可汗,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

D. 母忧,亦称为“母艰”“内艰”,如若母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按制须离职回祖籍守制三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达奚长儒出身贵族,自幼胆识过人。

在北周与隋两朝他都凭才略出众而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

B. 达奚长儒足智多谋,作战屡次立功。

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

C. 达奚长儒不畏强敌,御敌视死如归。

对突厥一战,他率兵奋勇拼杀,身负重伤,终使敌离去。

D. 达奚长儒善掌军事,赤诚报效国家。

他担任军中要职,震慑了敌人,为国家消除了边塞之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

②长儒性至孝,水浆不入口五日,毁悴过礼,殆将灭性,天子嘉叹。

【答案】

(1)D

(2)C

(3)B

(4)①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

②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

【解析】【分析】

(1)“船舰”是语句“船舰碍轮不得进”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

“及”应该是等到的意思,“俘”的宾语是“数千人”,“及”前面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句意:

刘景到了,船舰被车轮所阻,不能前进。

长儒于是派出奇兵,水陆两地一同发动,大破刘景,俘虏几千人。

等到俘虏吴明彻后,长儒因战功升任大将军。

故选D。

(2)C项,“指的是我国古代北方突厥、契丹、蒙古、匈奴等游牧民族建立的汗国的最高统治者”错误。

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为单于。

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鲜卑、回纥、柔然、铁勒(高车)、突厥、吐谷浑、阻卜、女真等部族对首领皆称可汗。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

意为广大之貌。

故选C。

(3)B项,“在对抗陈将刘景一战中他因出奇制胜而进位为上大将军”错误。

结合“高祖受禅,进位上大将军,封蕲春郡公,邑二千五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