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317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学目标:

一、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重要文言词句的落实翻译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一、根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子路从而后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边

止子路宿止:

使……留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

给……吃(饲)

见其二子焉见:

使……拜见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

使……保持纯洁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是鲁孔丘与()

而谁以易之?

()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植其杖而芸()

使子路反见之()

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子路行以(之)告(子)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至,(丈人)则行矣

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

二、课堂解疑:

1、仪封人请见引见

吾未尝不得见也拜见

从者见之引见

子见夫子乎看见

见其二子焉介绍,引见

使子路反见之拜见

2、是鲁孔丘与判断词

是知津矣这个人

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判断词

3、重要句式

而谁以易之宾语前置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固定句式

吾非斯人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固定句式

晨门曰:

“奚自?

4、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列举

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通“尔”你

耰而不辍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

……殆而!

语气词

趋而辟之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

三、诵读巩固

四、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吾见相如必辱之看见

项伯即如见沛公会见

亮见权于柴桑拜见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使往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推荐,介绍,可以引申为引见。

北邀当国者相见会晤

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

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军无见粮《项羽本纪》现成的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论语为政》疑惑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大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危险(也有解释为“迷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接近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乃今用之,可乎?

近,接近,几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危险

3、解释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通“尔”你

耰而不辍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

……殆而!

语气词

趋而辟之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

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觉今是而昨非对,正确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认为正确,肯定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

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

是知津矣这个人

5、翻译下列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拓展延伸

“而”的用法归类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谁以易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二、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一、复习巩固

默写下列语句

1、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

2、凤兮,凤兮!

,来着犹可追。

3、,。

孰为夫子?

4、君子之仕也,。

,已知之矣。

二、课堂解疑:

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完全相同吗?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一样吗?

这些人都是一些非同寻常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精英,他们也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

这些人不完全相同,他们对孔子赞美,尊重,劝说,讥讽,否定,批评,不愿与之交流,理解、但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以说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接舆: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长沮、桀溺: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丈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仪封人,晨门:

孔子的知己。

2、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孔子下,欲与之言:

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

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以道易之,要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

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使子路反见之:

“荷蓧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3、孔子与那些隐士有什么不同?

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

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4、列举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事例,相互交流。

三、写作训练: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

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对此,你有何感想?

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特殊句式

一、根据预习,课前自主完成以下预习检测题

1.指出下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子路从而后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是鲁孔丘与()而谁以易之?

()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见之()

3、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子路行以告

鸟兽不可与同群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至,则行矣

4、在预习过程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你不理解,请列在下面。

 

二、课堂解疑

三、诵读巩固

四、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见”字。

吾见相如必辱之看见

项伯即如见沛公会见

亮见权于柴桑拜见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使往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墨子》推荐,介绍,可以引申为引见。

北邀当国者相见会晤

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

图穷而匕首见出现

军无见粮《项羽本纪》现成的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论语为政》疑惑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大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危险(也有解释为“迷惑”)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接近

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乃今用之,可乎?

近,接近,几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危险

3、解释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

长沮、桀溺耦而耕修饰关系

而谁以易之通“尔”你

耰而不辍承接关系

歌而过孔子修饰关系

已而,已而!

……殆而!

语气词

趋而辟之修饰关系

子路从而后转折关系

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

子路拱而立修饰关系

杀鸡为黍而食之承接关系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转折关系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转折关系

4、解释下列各句中的“是”字。

觉今是而昨非对,正确

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认为正确,肯定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这样

是鲁孔丘之徒与判断词

是知津矣这个人

5、翻译下列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拓展延伸“而”的用法归类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谁以易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二三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

二、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探讨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意义。

一、复习巩固:

默写句子

1、鸟兽不可与同群,?

天下有道,。

2、凤兮,凤兮!

,来者犹可追。

3、,。

孰为夫子?

4、君子之仕也,。

,已知之矣。

二、课堂解疑:

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他们完全相同吗?

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一样吗?

 

2、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短文怎样体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3、孔子与那些隐士有什么不同?

 

4、列举中国历史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事例,相互交流。

 

三、写作训练:

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即使生不逢时,也是可以努力有所作为的,不能只求明哲保身。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

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

对此,你有何感想?

请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人格魅力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中说:

“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

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在评价孔子问题上,我们也面临同样问题。

多少年来,对孔子的介绍和认识,基本都定位于孔子的成就和地位上——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无形之中,就在肯定孔子的价值的同时,把他神化、圣化了,使人觉得他高不可攀。

而记载孔子历史的一些著作,如《左转》、《史记》、《孔子家语》又以其“高深”而为多数人所排斥,于是,不认识、不了解孔子,便使我们在崇尚孔子从而崇拜孔子的同时,更把他推到一个遥不可及的地位。

其实,从现有的记载特别是最为可信的《论语》来看,孔子并不是如此神乎其神,圣乎其圣,他也是一个平常人,尤其是从根本上来说,他也是一个失败者;孔子自然以其学生、学说、学派影响后世,名扬中外,但这些都不是孔子真正伟大之处,孔子真正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为人处世的普通化和普遍化,而更能感召后人的,是他对责任的履行和对道义的践行。

这里不想对孔子作太多的溢美,不想作太多地发挥,只想实事求是的根据《论语》的内容对孔子作一介绍、作一梳理,以便于大家更好的认识孔子。

我们来到世上,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无论它是美的,还是丑的;但我们每个人心中,又都有一个理想的社会或一种理想的生活。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

于是,乐观者歌颂自己的理想,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悲观者抱怨现实的不公,厌世、避世甚至弃世,如经常见诸报端的名牌大学学生自杀事件;比较清醒的则高举理想的旗帜,对丑恶、黑暗现象加以鞭挞,以期杜绝腐恶,迎来光明,这种人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国家的脊梁。

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类型,比如随波逐流,为生存而生存,既谈不上什么对理想的追求,也谈不上什么对现实的不满,过一天算一天,麻木地活着……

孔子属于比较清醒的这一类人。

孔子理想的社会——“三代”

那么,孔子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呢?

说到这里,有一个插曲:

我不知道《辞海》的最新版本是怎样介绍“儒”的,但在1977年版上是这样解释的:

“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为奴隶主贵族相礼的一些知识分子。

孔丘开始也从事这类的职业,后来招收学生讲学,宣扬复古倒退的思想,逐渐形成一个学派,是为儒家。

”这里所说的“复古倒退”,可能正是根据孔子的这种社会理想而言的。

在孔子看来,“三代”是体现其政治理想的至高境界,“三代”以降,则道德沦丧,民无宁日。

因此,在述及政治理想时,他总念念不忘。

那么,“三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

这点,在《论语》中多有表述:

子曰:

“大哉!

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焕乎!

其有文章。

”(《泰伯篇第八》)

子曰:

“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泰伯篇第八》)

子曰:

“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子曰: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篇第八》)

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八佾篇第三》)

…………

从孔子的讲述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些时代的特点:

顺乎自然,效法自然;天下乃万民之天下,非一人之所有;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生活丰富——至少,有信仰、有寄托;统治者修己正身,选贤荐能,万民归心;有相当完备的规章制度……

那么,“三代”果真如此完美无缺吗?

并非如此。

至少,那些时代的暴君是我们都听说过的:

夏代后期,国力日趋衰弱,到夏桀时,已是危机四伏。

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淫逸,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竹书纪年》),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商纣王,是筷子的发明者,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

应该说他是一位有成就的君王,但他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据《史记》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导致民怨四起。

武王伐纣时士兵倒戈,纣王也自焚而死。

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国事,以“烽火戏诸侯”来搏取褒姒一笑。

幽王为了讨好褒姒,竟将原来的皇后申侯女及太子宜臼废了,以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

后申侯乃联合西北之犬戎及缯、吕等国,进兵镐京。

幽王烽火征兵,兵莫至,镐京陷,犬戎兵杀幽王于骊山……

辩证的分析,“三代”也自有其缺点。

只是在历史的沉淀特别是在人们传称过程中,对大是大非进行了“放大”:

美的更见其美,丑的更见其丑。

这样,人们在读史时,对美的事物就会因敬仰而发扬光大,对丑的事物就会引起注意并保持警戒。

可见,称颂“三代”,仅是孔子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方式而已,他并不是真要退回到“三代”去,而是要借“三代”为社会风气的净化提供一个参照,从而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行改造,以避免各种腐恶现象再在社会上滋生,使生活回归到自然、平和、民主、幸福的理想状态去。

透过他对“三代”的种种追述和缅怀,我们看到的是负有使命的知识分子对现实社会进行改造的愿望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开明知识分子在改变现实的艰难历程中自励自勉的一种寄托和安慰。

那种所谓“复古倒退”的说法,仅仅是“欲加之罪”而进行的一种歪曲而已。

孔子理想的人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一生关注政治,一生在宣传布道,一生汲汲于做官。

那么,孔子是否真的想从事政治?

从《论语》中,我们可找到孔子表述自己理想的内容: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篇第五》)

这一章,是孔子理想的具体化。

“老者安之”就是使长者过上幸福的生活,再具体点,就是社会环境安定,家庭经济宽裕,子孙孝敬,事业有成,没有过多的忧心之事;“朋友信之”就是以自己的德行、学识、才干赢得朋友的信任,于事可商量,相处不设防;“少者怀之”就是心存慈爱而不失尊严,既是年轻人事业上的导师,又是生活中的朋友……

这,就是孔子的理想。

可以看出,跟做官无关。

类似的记载还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

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先进篇第十一》)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道德,儒家思想的精髓的积极用世。

因此,作为一个儒学思想的奉行者,必然的具备了“修治齐平”的抱负——这个特点,无论从本章,还是从孔子和弟子的答问中都能看出。

有意思的是,作为儒学的缔造者,孔子一生对做官情有独钟,他本应赞同前三个人的看法,至少,应对他认为合理的地方持肯定态度,但他最终赞同的却是曾皙的观点,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一下曾皙所描绘的生活情景:

晚春时节,穿上新做好的春装,约上几个青年、儿童一起去沂水洗浴,然后在舞雩台上享受清风的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