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257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5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docx

九年级地理第一二章备课

第一章地球

主备人:

刘友磊授课时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2.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3.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术,练就新技能,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3.通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一系列自然现象,改变人们头脑里原有封建的、传统的甚至是迷信的错误观念和想法。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2.经纬线的含义及特点;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引起的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1.经纬度的概念并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2.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及时区划分;

3.地球公转过程及引起的四季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节、第二节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线索。

2.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3.利用地球仪,找出经纬线,比较说明经纬线的特点。

4.说出经纬度的划分及其变化规律及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5.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学习重点、难点:

1.能够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与地球形状的推断联系起来。

2.经纬线与经纬度的划分。

3.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课前知识梳理

1、地球的形状

1、认识过程:

___________→日月形状→_______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2、第一个提出地球是个球体的人__________.第一个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人_________。

第一个看到地球是个球体的人__________.

3、地球的形状:

___________稍扁__________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4、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麦哲伦环球航行、_________、海边观看远方归来的航船、登高望远等。

二、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_______千米,赤道周长________千米。

表面积_________平方千米。

三、经线和纬线:

纬线

经线

形状

自成一个圆圈

半圆(相对应经线成圆,两者之和为180°)

指示方向

_____方向

_______方向(相交南北极点)

长度

不相等(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

相等

度数的起点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的范围

0°—90°

0°—180°

度数的变化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为90°

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180°

相同度数的区分方式

赤道以北为北纬“___”,赤道以南为南纬“_____”

0°经线以东为东经“____”,

0°经线以西为西经“____

半球的划分

_____(0°经线)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小于_____W和小于____E为东半球(小小为东);

大于20°W和大于160°E为西半球(大大为西)

经纬度的判读补充(向右(东)看齐,向前(北)看齐)

向北增大为____纬;向南增大为_____纬

向东增大为____经;

向西增大为____经;

东西半球的判读补充

如果遇到东经度就与160°E比较,大于160°E为西半球,小于160°E东半球;

如果遇到西经度就与20°W比较,大于20°W是西半球,小于20°W是东半球

(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四、高低中纬度的划分:

纬度_____称为低纬度。

纬度_____称为中纬度。

纬度_______称为高纬度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的引导,认真阅读教材并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包括文字与

任何图片),完成课本相关活动,并独立完成导学案。

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随时记录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区,准备课上讨论质疑;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1.比较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你对地球形状有什么新发现?

 

2.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当堂达标

1.(2013·葫芦岛中考)最先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事件是:

()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2013·济宁中考)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伟大人物是()

A.麦哲伦B.加加林C.亚里士多德D.魏格纳

3.(2013·武汉中考)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是一个似皮球的圆球体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C.地球是个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4.假如要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应不少于()

A.5.1亿km²B.5.1亿kmC.5.1亿km³D.5.11km²

5.(2013·天津)下列表述,能够最科学且直观地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是()

A.站的越高看的越远。

B.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C.河流的水总是从高处流往低处D.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6.(2013·安溪中考)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海平面上升

7.(2012•成都市中考)赤道是()

A.0°经线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本初子午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下图为“经纬网示意图1”,读图完成8~10题:

8.(2013·南通中考)甲地的经纬度是()

A.东经20°,北纬40°B.东经40°,北纬20°

C.西经20°,南纬40°D.西经40°,南纬20°

9.(2013·南通中考)乙地位于丙地的()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10.(2013·南通中考)丙地处在高低中纬的()

A.中纬度B.低纬度C.高纬度D.北温带

11.(2012•梅州市中考)右图显示的是位于英国伦敦的某地理地面标志,图中H表示()

A.0°纬线  B.0°经线

C.90°经线D.180°经线

12.(2013·营口中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4分)

(1)写出图中A、B两点的经纬度:

A__________,B_________。

(2)判断:

B点在A点的___________方。

(3)如果在南极点建一座房子,它的四面都朝_______(方向)。

13.读北半球的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别图中“+”号是______(南、北)极.

(2)地球自转方向是______.在极点附近的线段上画出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

(3)A点位于B点的______方向,C点位于B点的______方向,B点位于D的______方向.

(4)从东西半球来看,C点位于______半球,而D点位于______半球.

(5)从纬度位置来看,A点位于______(高、中、低)纬度地区,B点位于______(高、中、低)纬度地区.

(6)纬线的形状是______,指示的方向是______向;所有纬线中最长的是______度纬线,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

(7)请写出下列四个点的坐标:

A:

______;B:

______;C:

______;D:

______.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第三节、第四节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仪(或简单的器具)演示地球自转,并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运用简单工具演示昼与夜和昼夜更替及其产生的条件及晨昏线的存在。

3.用简单的方法推算时差,用实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的时差知识。

4.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和景观图片,结合生活体验,比较北半球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太阳光照射情况的差异,理解四季的变化。

5.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范围及地理特征。

学习重点、难点

1.自转产生的现象及时间差的推算。

2.能够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等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3.能使用简单学具模拟演示地理的公转运动,并列表说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当地的昼夜长短状况,感悟当地不同季节获得热量多少的不同。

课前知识梳理

1.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1)自转的定义:

地球绕着_________在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

_____________

(3)自转的周期:

___________

(4)自转产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夜更替

(1)昼夜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_________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线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办,因此产生了_________现象。

(2)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不停地___________,地球上的昼夜也在不断地更换,于是就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3.时间差异

(1)产生原因:

地球上同纬度的地方,位置偏________的地方要比位置偏________的地方先看到日出,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2)时区划分:

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________划分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_____个时区。

(3)区时计算:

每个时区采用本区_______上的地方时,称为该时区的“区时”,一个时区统一使用一个时间。

(4)日界线:

日界线是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国际上把_______规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5)时间的计算:

A时区差,同区_________。

异时区_________。

B时间的计算:

如果未知时区在已知时区东边就______时区差;如未知时区在已知时区西边就______时区差。

(注意:

时间不够减就借一天,满24小时就进一天。

4.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1)地球公转的定义: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_________________公转。

(2)公转的方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公转的周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公转产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季的变化

(1)公转的特征:

地轴是的,而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端总是指向_________附近。

节气:

_____

日期:

_____

昼夜情况:

_________

(2)在下图中相应位置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按要求填写完整。

(注意:

填写北半球的昼夜情况)

节气:

_____

日期:

_____

昼夜情况:

_________

节气:

_____

日期:

_____

昼夜情况:

_________

节气:

_____

日期:

_____

昼夜情况:

_________

 

6.读地球上五带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写五带名称。

(2)在图中相应位置填写五带界线名称及度数。

(3)位于南半球,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带。

(4)南北回归线之间为_______带。

有________现象。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的引导,认真阅读教材并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包括文字与

任何图片),完成课本相关活动,并独立完成导学案。

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随时记录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区,准备课上讨论质疑;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1.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在自转?

 

2.你就读的学校所在地,一年中什么季节白昼较长,什么季节白昼较短?

 

当堂达标

1.(2013·武汉)关于地球自转叙述正确的是()

A.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B.自转一周时间是一年

C.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D.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2.(2013·大理中考)北京球迷杨洋深夜收看在美国当地中午举行的一场NBA篮球比赛现场直播。

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A.地球是个球体B.地球的公转

C.地球的自转D.纬度的差异

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A.①B.②C.③D.④

4.下列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5.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两地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20分

B.②、④两地的地方时相差2小时40分钟

C.④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

D.①②两点间距离等于②③两点间距离

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画出晨昏线,用\\表示夜半球。

(2)图中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______(晨/昏)线,它与太阳光线的关系是_______。

(3)B即将进入________(昼/夜)半球。

(4)图中各点中,时刻为正午12∶00的点是______,比B晚2小时的点是_____。

7.(2013·荆门)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北半球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时,德州市白昼长短的变化规律是()

A.白昼逐渐缩短

B.白昼逐渐增长

C.白昼先缩短,然后再增长D.白昼先增长,然后再变短

(2012•青岛市中考)读图,完成8-9题:

  

8.地球公转到a位置的时间是()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9.青岛房屋内的光照面积S最大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大致位于()

A.aB.bC.cD.d

4.(2012•泸州中考)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

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 B.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

C.地球公转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D.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

10.(2013·南通)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20分)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不停地,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2)当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甲处时,太阳光直射在(赤道或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北半球的(春分或秋分)日。

(3)5月28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甲~乙之间,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长或短)。

11.读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代表的纬线名称及度数.①______,③______.

(2)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五带名称.A______,C______,D______.

(3)请在图中括号内分别填写“有”或“无”。

教学反思:

 

第二章地图

主备人:

刘友磊授课时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提高读图能力;

2.认识地图,能在地图上熟练且准确的读出海拔、相对高度和不同地形的基本信息;

3.学会根据实际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因此,要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动脑”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的良好习惯;

2.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3.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及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能够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学会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3.掌握阅读地形图的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4.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教学难点:

1.掌握阅读地形图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方法的介绍训练读图能力;

2.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在地形图中的特征,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3.初步学会从地形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式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辅助:

地图、地理图册、多媒体等;

第二章地图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及相对方位;

2.能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3.掌握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的详略和范围大小的关系。

4.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5.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6.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学习重、难点

1.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及相对方位;

2.能在地图上量算距离;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判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课前知识梳理:

(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其中比例尺表示________________,公式为_____________;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2.比例尺的表示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而且三种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读相同图幅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试着填写下表:

比例尺的大或小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中国地图

北京地图

方向的辨别,除了按指向标判读外,还可以根据_____________确定方向,即经线指示_______,纬线指示_______;但通常情况下,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方向。

观察下图,我能试着解决:

 

图例和注记则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

3.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

在地图上,海拔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线;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叫做。

4.等高线越_________(稀疏或稠密)表示地形越陡。

等高线越_________(稀疏或稠密)表示地形越缓。

山地不同的部位,等高线的形态也不一样。

5.观察右面图,我能试着解决:

(1)把“海拔”、“相对高度”填入右图方框中。

(2)甲山的海拔高度为______米,甲山和乙山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_米。

6.阅读课本P16的图1.29,我能试着总结:

山顶:

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呈闭合状态。

山脊:

等高线由向凸出。

山谷:

等高线由向凸出。

鞍部:

位于两个之间相对较(高或低)的部分。

陡崖:

几条高度不同的等高线。

盆地:

等高线闭合或基本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心,四周。

5.读右侧等高线图,我能试着解决。

(1)图中等高距是_____米,图中N处等高线的数值应是_____米。

(2)图中A表示的地形是_____

(3)图中B表示的地形是_____

(4)图中CD表示的地形是_____

(5)图中EF表示的地形是_____

(6)图中G表示的地形是_____

(7)图中有甲、乙两座山峰,甲比乙高出_____米。

(8)对比山坡CD和山坡HI哪个________更平缓点?

判断的依据是

6.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绿色表示;颜色越深一般海拔越。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的引导,认真阅读教材并用红色笔进行勾画(包括文字与

任何图片),完成课本相关活动,并独立完成导学案。

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色笔标记并随时记录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区,准备课上讨论质疑;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并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1.请按着地图的基本要素尝试着绘制所在学校的平面图。

 

2.运用电子地图,设计一次从自己家乡到上海(参观世博园、东方明珠、外滩)的模拟旅行。

 

当堂达标(投入训练,提速无声)

1.在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而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20千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A.1:

20B.1:

200000C.1:

2000000D.1:

20000

2.下列四幅地图,图幅大小相同,则比例尺最小的是()

A.中国地图B.亚洲地图C.山东地图D.济南地图

3.下列比例尺,最大的一个是()。

A.1:

250000B.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50千米

C.

D.1:

2500000

4.图例

指是()

A.省界B.国界C.未定国界D.洲界

5.如图,点a(0°,20°W),点b(20°N,20°E),a在b的方向是( )

A.东南B.西南C.西北D.东北

 

6.读某区平面图,回答问题:

A.耕地位于桥梁的______方向;

B.村庄位于耕地的__________方向;

C.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图是某区域及其水库大坝位置示意图,据图完成7题。

7.若水库大坝再加高100米,该地区①②③④四村庄有可能被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8.在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区域地形类型多为()

A、山地B、平原C、丘陵D、高原

9.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我国陆地最

低点是海平面以下155米,两地相对高度是()

A.8693米B.9003米C.8690米D.9000米

10.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镇周围是(地形种类);

(2)图中有山脊、山谷,其中C处是;

(3)计划从A镇修公路到B镇,则选择甲、乙方案中的方案工程较易完成,原因是

 

第10题图

第11题图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地形),虚线表示。

(2)B点比C点高米,这是B点对C点的高度。

(3)C点在B点的方向。

该山区的风向是。

(4)C到E图上距离为3厘米,计算C、E两地的实地距离是。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