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251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8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财务管理 全套教案..docx

第一章国际财务管理导论

[授课题目](章节)

一、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国际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三、国际财务管理的组织

[学习目的及要求]重点掌握国际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经济条件以及国际企业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理解价值链的经济含义及其对国际企业经营特征的影响;理解国际财务管理的特殊内容及其特点。

[重点与难点]

(1)国际企业产生的路经及其经营特点;

(2)国际财务管理概念、内容。

[教学方法与时间分配]

本章以课堂教学为主

本章预计占用4学时

[教学过程]

1、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1.1企业国际化的历史沿革

1.1.1国际贸易

早在17世纪,伴随产业革命产生的国内和国际分工,一些国家的企业就己经产生了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国际经营活动。

国际贸易这类商业活动由来己久,只是到了17世纪以后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出现。

18世纪——19世纪时期的国际贸易特点是:

其一,贸易的地域已经发展到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其二,在时间上,商品的交换已经不是间断的,而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其三,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上,一切产品都是商品,相当大的一批商品参加国际贸易;其四,19世纪70年代,国际金本位制形成,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

世界贸易总额

1800年

1900年

增长倍数

1950年

增长倍数

14亿美元

201亿美元

13倍

1141亿美元

4.6倍

全世界出口贸易总额1950年为603亿美元,1973年为5740亿美元,23年里增长8.5倍,1995年为40885亿美元,比1973年又增长6.1倍。

国际贸易品种日益增多,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很快。

国际贸易是谋求出口产品给特定的国家,或是从国外厂家进口设备、技术,这种企业的国际经营风险较小,利润也薄。

1.1.219世纪中叶,西方企业的海外活动重心逐渐由贸易转向资本输出。

初期是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购买外国公债)以及不是以拥有控股权的股票投资。

也有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

1867年,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器公司到欧洲进行直接投资;1865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克·贝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开设一家制造苯胺的工厂。

二战以后,直接投资占主导地位。

1967年投资存量为1050亿美元,1999年此数为86500亿美元。

2000年当年外国直接投资全球数127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2000年的GDP值。

国际性的商业活动带来革命性变化,20世纪下半叶出现最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

跨国公司。

国际财务管理是以跨国公司为研究主体。

1.1.3跨国公司产生的路径

①首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

②进出口贸易时间一长,企业看见了到国外发展的好处(利润高),出现资本输出。

对外经济合作。

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提供劳务合作。

许可经营。

公司提供技术换取某种特殊好处(版权、专利技术、技术决窍、商标)。

特许经营。

公司为获得定期收入而提供专业化的销售或劳务策略、技术支持。

合资。

新建境外子公司,跨国并购。

1.2经济全球化推动力

1.2.1经济全球化含义

①制度层面:

“资本主义本身的普遍化”。

有的学者把全球化视为“由美国激发的一场取消全球经济管制的运动”。

即全球化是“从国际经济向真正全球市场经济的转变,前者被认为是运转方式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的民族和地方经济的总和,后者则是由统一的规则体系所控制的。

②网络层面:

经济活动正在通过生产,贸易、金融和资本的跨国网络,以空前的广度、强度和流动速度向全球扩张,使世界上一个地区的时间、行动和决定可以影响到距离遥远的国家、群体乃至个人,整个世界经济空前地联系在一起。

③贸易层面:

认为对经济全球化最贴切的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

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所占比例越高,世界经济就越是全球化。

1965年

1998年

2005年(预计)

世界出口率

9.1%

24.3%

28%

④现象层面:

经济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经济在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

我国也有类似定义:

“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不断加深并遵循一定的共同规则。

上述四个层面的定义有各有侧重,但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随着生产要素转移范围的扩大和流动性的增强,使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明显提高了;二是生产要素是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同的共同规则下在国家之间转移和流动的(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2.2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

二战以后,世界整体看,平均收入水平提高意味着需求规模扩大和需求结构的变化。

需求结构是生活必需品消费所占总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对住房、汽车的消费,对教育、旅游、金融投资、医疗健康和保健消费等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基础。

同时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全球产业结构从一般制成品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高新技术和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②科技进步推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纳米技术、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转变为生产力,并加快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出现了“新经济”时代。

科技进步推动新经济日趋形成,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③跨国公司的主导作用。

20世纪末,全球1/3的生产、2/3的贸易、3/4的国际投资、90%的国际技术转让,都是由跨国公司提供的。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1999年产值(1806年美元)超过波兰当年的GDP(1608亿美元)。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的载体。

④政策与制度的变革(经济体质趋同)。

表现在推进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积极对外开放市场。

90年代初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解体,全方位地推进市场化过程;中国1978年以来对外开放,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欧盟、欧元加速欧洲经济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10+3会议频频,积极构建和推进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1.2.3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1.3国际经营理论

1.3.1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①拓展海外市场。

为了避开东道国和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贸易壁垒,许多企业在当地投资设厂,就地销售;或者转到没有出口限制的第三国投资生产,再将产品出口到原有市场所在国;或者更好地接近国际市场。

②提高生产效率。

日本学者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对东南亚各发展中国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当地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现在西方国家对中国投资是为了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外加庞大的中国市场。

③获取技术及信息。

日本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论认为:

靠引进外资,进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不容易的;依靠购买方式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不容易。

需要企业深入到国外经营,更加便捷地取得当地的技术或管理经验。

例如德国、荷兰和日本等公司购买美国当地的电器公司获得技术,日本、台湾的一些公司对美半导体行业的高新技术公司进行投资,并将技术成果转移到总公司,缩短技术差距。

信息社会中企业需要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抓住机遇,赚取利润。

企业正可以利用在海外投资建立的分支机构以及快捷的通讯工具,掌握国际商品和资金市场的动态信息。

④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其他动机。

如:

充分利用东道国为国外投资者提供的贷款和优惠政策;跟随客户,寻求更多的经营机会;规避汇率风险等。

不同的国家的企业,同一国家不同的行业的企业,可能有全球发展的不同动机;某一企业在不同的东道国和地区进行国外直接投资也可能基于多重的战略目标。

1.3.2国际经营理论

①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比较成本的原则为判断标准的。

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部分地归结为各国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使被投资国由于缺少资本、技术和技能没有表现出来的潜在比较优势,得到表现或增强起来。

对外贸易是按既定的比较成本进行的,直接投资可以创造新的比较成本。

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科技优势、技术优势,而牙买加、墨西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优势。

由于这些优势是不容易转移的,因此,这些国家倾向于在生产是具有相对效率的产品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财务管理中讨论互换的理论基础。

②不完全市场理论。

不完全竞争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和产品差别等因素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不完全竞争导致不完全市场。

a、商品市场不完全竞争,如价格联盟;b、要素市场不完全竞争,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市场的不完全,提高了技术转让风险和交易剧本;c、政府经济贸易政策的结果形成的不完全竞争;d、由于规模经济、公司生产经营成本降低而形成的不完全竞争。

市场完全有效,生产要素(不包括土地等)会很灵活并可自由转移。

如一价定律存在(价格一致、成本一致,收益一致),造成成本和收益均等,并消除了比较成本优势这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基本原理。

然正如上所述,现实世界处于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移动的,因此这是企业获取垄断优势的根源,公司要经常利用外国资源。

不完全市场为公司寻求国外机会提供了动机。

③内部化优势。

国际分工为什么不通过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这就是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交易成本增加,企业通过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组织内部交易来减少市场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a、不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上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不同;b、不同行业的市场结构,公司决策和中间产品的供求不同;c、公司之间的组织结构、管理经验、控制与协调能力不同形成交易成本。

为了消除或最大地减少交易成本、经济风险,公司只有通过国际直接投资,使交易尽可能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

如果企业具有内部化优势,就能把本国的竞争优势转移到国外。

④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周期:

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国际产品寿命周期的演进,使比较优势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国家均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而获得利益。

它揭示对外直接投资还可在特定东道国获得区位优势。

产品创新阶段(新产品阶段):

创新国把企业安排在国内,不惜重金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上,不断向国内和国外市场引入新产品,以此为竞争对手设置障碍。

产品垄断有垄断利润,产品一般为出口,较少出现国际投资。

当然,也有新产品开发在国外进行,如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究院,开发适合中国人需求的新产品。

这表明,任何一个富有进取心的企业绝对不会被动和机械地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来安排自己的发展战略,而是根据相对成本,规模经济、汇率变化、法律、税后等诸多因素作出灵活的决策。

成熟产品阶段:

市场上对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生产技术趋于完善,出现众多的竞争者。

竞争者开始生产仿制品或改进型产品,发明产品的企业创新优势逐渐消失。

当产品的边际成本与边际运输成本之和大于在国内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就会选择把新增加的生产转移到国外,开始对国外进行投资设立子公司当地生产和销售。

充分利用学习曲线,到国外办厂占领市场,不让东道国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和取得学习曲线。

标准化产品阶段:

进入这一阶段,工艺技术已经充分扩散,此时,充斥着价格竞争,降低成本很重要。

企业选择成本较低的国家设厂,一方面利用当地廉价的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打破当地的贸易保护来占领当地市场。

2、国际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2.1国际财务管理概念

2.1.1国际财务管理定义:

是企业财务活动跨越了本国国界,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发生财务关系。

2.1.2理解要点:

国际财务研究的内容也是筹资,投资、营运资本、利润分配,但研究的主体是跨国公司;而一般的财务管理研究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理财的一般理论和实践;公司财务研究的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

国际财务研究的内容是因跨出国界引起的特殊财务问题。

它涉及到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侧重于开发国际金融工具和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