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5085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docx

农科院考试复习题

1、管理的四大职能

⑴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

⑵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⑶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⑷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2、管理的原理

(1)系统原理:

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

理等。

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

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

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

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所谓开放性原理是指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

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

所谓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不是孤立存

在的,它要与周围发生各种联系。

这些与系统发生联系的周围事物的全体,就是系统的环境,

环境也是一个更高级的大系统。

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

佳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

否则,一个不能适应环境的系统则是无生

命力的。

所谓综合性原理,是指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

同性和规律性。

(2)人本原理:

主要包括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使人性得到最

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等观点。

(3)责任原理:

主要包括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合理设计职位和委授权限,奖惩要分明、公

正而及时等观点。

(4)效益原理:

认为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

的生存和发展。

管理应确立正确的效益观,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客

观公正地评价效益等。

(5)伦理原理:

认为一个组织要想维持足够长的生命力,不仅需遵守法律,还需要遵守伦

理规范或讲究伦理。

3、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

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

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

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4、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是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包括行政组织各成员、单

位、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

其排列组合的根据是各组织要素的

目标、责任、权力及其在分工中的地位关系。

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由行政组

织的基本要素和细胞,即职位——工作人员的有机排列组合,形成一个行政工作单位;第二

个层次是由各个工作单位的有机排列组合,并由此形成一个工作部门;第三个层次是由各

个行政部门之间的有机排列组合,由此构成一级政府组织;第四个层次是由各级政府之间的

有机排列组合,由此形成一个国家的政府系统。

5、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指一个人或组织直接管理的下属人员或机构的数目,又称控制幅度。

管理层次指组

织纵向划分的管理层级的数目。

在被管理对象数量确定的条件下,两者成反比关系;管理幅

度越宽,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就越少;反之,管理幅度越窄,需要设置的管理层次就越多。

6、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是无产阶级政党、社

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

7、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指行政首长全面领导本机关的工作,对机关事务有最后的决定权,行政机

关所属各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都要对行政首长负责,行政首长对本机关工作负全部责任的

体制。

依中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

主任负责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镇长负责制。

9、行政执行应遵循的原则

(1)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统一的原则

忠实执行指严格按照决策的对象、范忠实执行指严格按照决策的对象、范围和相应的政策要

求贯彻,确保国家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权威性。

灵活运用指在不违反法律、遵循决策目

标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环境和新情况,灵活执行,因地因时制宜。

(2)果断迅速和注重效益统一的原则

果断迅速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决策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策目标;注重效益要求保证工作质量、实现预期效果。

(3)发扬民主与强调集中统一的原则

为了保证行政执行的迅速果断,必须强调执行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集中代表全体的意志,统

一协调各方行动,保证政策的有效推行。

而高度的集中只能来源于充分的民主。

因此,要充

分发扬民主,让群众献计献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不同的意见有表达的机会。

10、行政公共关系

行政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促进[1]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了

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

行政公共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

从管理活动的范围来看,行政公共关系对外传播政府

的信息,代表政府组织与公众进行沟通;对内表达公众的意见,代表公众与政府组织进行沟

通,具有中介性特征。

从管理方式上来看,政府开展行政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

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去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而不是单向传播甚至强制性的灌输。

从管理的内容和过程来看,行政公共关系是对政府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互动的目标、对象、

媒介、资源、过程和效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整合、实施、控制、评估和监督。

从管理的价值取向看,行政公共关系追求的是政府在公众中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等无形资产,

具有非物质性的特征。

11、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

织或个人,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

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

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内容主要包括:

(1)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2)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公平分配社会资

源的能力;(5)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12、审计监督的特点

审计的三个基本特征为:

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

员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的本

质特征,包括机构独立、人员独立、工作独立、经济独立。

审计的权威性是指审计机构在

宪法中所明确的法律地位,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干涉,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决定具有

法律效力。

权威性是保证有效行使审计权力的必要条件。

审计的公正性反映了审计工作的

基本要求,是取信于被审计人以及审计委托人的重要前提。

13、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的区别

行政处分:

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对所属的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行为尚不构成犯罪,

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权限而给予的一种惩戒。

行政处分种类有:

警告、记过、记大过、

降级、撤职、开除(六种)。

行政处罚:

是指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主体依法定职权和程序对

违反行政法规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种类有警告、罚款、没

收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执照、拘留、其他。

(1)作出决定的主体范围不同;处罚的主体一般属于外部行政主体;处分的主体一般是内部

行政主体。

(2)制裁的对象不同;处罚对象与处罚主体不存在隶属关系;处分对象与处分主体存在隶属

关系;

(3)采取的形式不同;处罚有罚款、拘留等;而处分没有。

(4)行为的性质不同;处罚是外部行政行为;处分是内部行政行为。

(5)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同;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比处分所依据的要高。

(6)两者的救济途径不同。

对处罚不服,可以进行起诉和复议;而对处分不服,一般是不可

以。

14、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

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各种资源是指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

资源。

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物质成果和无形的精神成果。

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

行政效率可分为三个层次:

组织效率(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

管理效率(中间管理层所表现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基层工作人员所表现的效率)。

15、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一、改革机构,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

二、健全行政管理法规和工作制度。

三、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领导艺术。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行政人员素质。

五、实行激励原则,调动人的积极性。

六、改善行政环境和工作条件。

七、逐步实现管理技术和工具的现代化.

16、领导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1)集体决策原则。

集体决策有利于全面分析问题,贯彻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原则。

(2)分层决策原则。

在重大决策时,需把庞大的决策目标分解为若干项具体子目标,然后针

对子目标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就提出分层决策原则,即:

某一系统内部不同部门层次的

领导者对于决策应分别承担一定的责任。

依据这一原则,上级领导不应该过多地参与由下级

负责的决策,下级机构的领导者也不应把自己的决策职责无原则地推给上级。

分层决策有利

于增强各级领导的责任心,防止决策中的相互推诿,同时可以迫使下属各部门独立作出决策,

培养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客观性决策原则。

无论制定决策方案,还是作决策的可行性分析,领导者都要面向客观

现实,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决策的整个过程始终要以客观现实为基础。

在现实工作中,常

常有这种情况:

某些领导者每逢重大决策,总要考虑决策方案如何才能为他人所接受,担心

决策方案是否会引起他人的反对;有时为了便于他人接受,宁可采取折中或妥协的办法,这

就违背了客观性决策原则。

(4)多标准决策原则。

凡重大决策方案,通常都要满足多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如我国人口问

题的合理决策就必须满足资源、能源、经济、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领导者

在作出决策时,需要从与方案有关的各种社会客观标准出发,综合评价方案的优劣。

这就是

多标准决策原则。

(5)排斥性决策原则。

领导者的正确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体现不同观点的决

策方案中进行选择,这称作决策的排斥性原则。

一般说来,没有不同的见解,就不可能有好

的决策。

多种意见的争论往往可以无情地暴露各种决策方案的弱点,以促使领导者在决策过

程中深思熟虑,明察秋毫。

此外,不同意见的争鸣,也可使争鸣双方从对方的否定意见中,

深化自己的认识,并集中各方的优点,形成合理的方案。

总之,坚持和提倡决策的排斥性原

则,有利于提高领导决策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6)相对性决策原则。

即领导者的决策必须依据客观外界情况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

具体

表现为:

①决策对于目标的相对性。

目标的制定是领导决策的前提,目标不同,实现目标的

决策也不同;目标变了,决策也要作出相应的修改。

②决策对于时间的相对性。

一指已制定

好的决策,有一定的有效期,一旦时过境迁,不能墨守成规;二指一项决策,总要在未来执

行,为未来目标服务;未来情况发生变化,决策也将随之相应改变。

(7)开放性决策原则。

领导决策的全部过程不宜讳莫如深,采取封闭形式,而应采取积极的

开放形式,敞开大门,虚心请教,广泛收集有关决策的建议和意见,提倡讨论甚至辩论,造

成自下而上的民主基础;同时应通过自上而下的集中,将各方专家人士的精辟见解汲取到决

策方案中。

(8)完整性决策原则。

即领导者在制定决策方案时,要仔细考虑各种可行性方案,力争完整

无缺,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方案。

完整性原则可以保证领导决策有多方思考和比较的余地,

进可攻,退可守,游刃有余,稳而不乱。

17、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8、经济

19、商品

2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里所说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

品生产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中等水平或部门平

均水平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劳动的主观条件。

2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

劳动

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

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

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22、货币

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购买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

吾以

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

作关系。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

币,电子货币等。

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

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

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既包括

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

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

币。

中学课本当中,认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

本质就是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

切商品的价值;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

这个定义仅仅从职能出发,实

际上没有说明货币的本质,也无法回答内在逻辑问题,即货币为何可充当一般等价物?

2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

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

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4、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5、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刺激)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筛子)

26、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认真抓好的重要环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实现这个目标,

第一,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

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

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

济的健康运行;

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

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

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7、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

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

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

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国

内生产总值(GDP)及即国民生产总值(GNP)。

28、我国的银行体系

中国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

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

管。

中国银行业协会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是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

中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

行),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

中小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外资银行。

29、公民个人储蓄的作用

1)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

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可以“变小钱为大钱,变死钱

为活钱”,有利于国家现代化建设。

(2)调节市场货币流通。

一方面,国家通过开展储蓄业务,可以把市场上多余的一部分纸

币采用信用回笼的方式吸收过来,可以有效地减少需求压力,使货币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平

衡,保持物价稳定。

另一方面,银行吸收公民的个人储蓄存款,转化为生产投资,为市场提

供更多的消费品,从而增加货币回笼,保持正常的货币流通和物价稳定。

(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公民的储蓄不仅是一种

投资行为,而且是计划消费行为。

通过储蓄有计划地安排生活,有利于培养勤俭节约的社会

风尚,是科学文明的消费习惯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30、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表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

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从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

子。

主要表现为:

(1)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2)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

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

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3)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

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4)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

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31、国家的宏观调控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宏观调控的任务具体

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1)总量平衡;

(2)结构优化。

总量平衡是指社会总需求和

总供给的平衡。

结构优化是指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条件下,二者的局部结构也

必须合理。

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32、科学

科学有若干种解释,每一种解释都反映出科学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而且科学本身也在发展,

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化,给科学下一个永恒不变的定义是难以做到的。

我们把众多的科学

定义加以概括,指出为多数人可以接受的共同概念,那就是科学知识、科学研究活动、科学

社会建制的统一体。

33、技术

技术是人类运用知识、经验和技能,并借助物质手段以达到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的

完整系统。

它是人们的知识和能力同物质手段相结合,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过程。

3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

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科学精神应包括15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

(2)创新改革精神(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4)理性精神

(5)求实精神(6)求真精神(7)实证精神(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9)协作精神(10)

民主精神(11)开放精神(12)功利精神(13)可重复和可检验(14)实践精神(15)怀疑

精神与批评精神

35、科学方法及特点

3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内涵

一、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新科技对经济的迅速崛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

37、技术创新的定义和本质

技术创新被定义为与新产品的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商业应用有关的研究开发、设计、

制造及其他商业活动。

它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服务创新。

简单地说,技术创新是指将

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38、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39、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著名、学术声望最高的国际大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

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

书和奖金支票。

40、“863”计划

1986年3月,在四位著名老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的积极倡议下,我国

制定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

41、基因技术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奠定了基

因技术的基础。

人们对基因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19世纪60年代,遗传学家孟德尔就提出

了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推理的产物。

20世纪初期,

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实验,认识到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是呈线

性排列,从而得出了染色体是基因载体的结论。

至70年代,DNA重组技术(也称基因工

程或遗传工程技术)终获成功并付之应用,分离、克隆基因变为现实。

不少遗传病的致病基

因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相关基因和病毒致病基因陆续被确定。

42、人类基因组计划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

年正式启动的。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我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预算达30亿

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的设想,在2005年,要把人体内约2.5万个基因的

密码全部解开,同时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

换句话说,就是要揭开组成人体2.5万个基因

的30亿个碱基对的秘密。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

学计划。

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被认为是21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工程。

其中,2001

年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发表(由公共基金资助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私人企业塞雷拉基

因组公司各自独立完成,并分别公开发表)被认为是人类基因组计划成功的里程碑。

43、克隆技术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

织后代的过程。

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

含义是无性繁殖。

克隆技术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生物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