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72497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PPTX 页数:123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pptx

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本章主要内容1.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2.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3.社会总供求的非均衡成因分析和平衡条件4.政府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12.1社会总产出和社会总供给12.1.1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出及其内涵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

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果即是社会总产出。

社会总产出的存在形式社会总产出可以从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来考察。

社会总产出的实物形式表现为社会总产品,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物质产品和服务两部分。

社会总产品中间产品物质产品最终产品物质性服务衡量经济总量的价值指标社会总产出通常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总规模。

而要反映经济活动的总规模,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出的价值形式,并需要确定一系列衡量经济总量的价值指标。

由于国民经济的两大核算体系已统一为一种SNA体系,我们就实现了用国际通用语言来衡量国民经济规模的价值指标。

这些价值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

背景资料:

SNA体系SNA体系又称“国民经济帐户体系”,或“国民核算体系”。

西方国家从威廉配第时代就开始探索国民经济统计和核算问题。

成熟的SNA可以追溯到1953年联合国统计处委托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通领导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有关表式的联合国标准体系,被称为“旧SNA”。

1968年,联合国又公布了在原体系基础上经过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被称为“新SNA”。

1993年再次修订,被称为“1993年SNA”。

这部SNA作为联合国推行实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吸收了国际上国民经济核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以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一般来说就是社会总产出的价值,在SNA体系中称之为Grossoutput,译为总产出。

产品价值包括劳务在内,均由三大要素C、V和M构成。

其中C又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劳动手段的折旧价值,用C1表示;二是劳动对象的耗费价值,用C2表示。

借用马克思有关方法,可以把社会总产值用公式表示为:

C1+C2+V+M。

社会总产值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常住单位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被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以及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社会总产值包括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和服务部门的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凡发生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生产活动,不论由谁经营,归谁所有,都需计入本国的产值。

反之,超过本国的领土范围,即便为本国所有,都不予以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

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收入法:

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支出法: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由于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总产出中的中间投入,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具有最完整的物质内容,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本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可供消耗及使用的经济实力,因而它在SNA中占有中心的地位。

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1993年通过的SNA修订稿指出:

“以市场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在1953年的SNA中被称之为国民生产总值,它与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不是一个增加值概念,并且表现为原始收入”。

这里着重强调了国民生产总值为收入指标。

其内容构成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区别看,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原则计算,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收入的概念,表明原始收入的总规模,能全面反映一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状况。

而国内生产总值则是按国土原则计算,即不论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

它是一个生产的概念,表明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联系与区别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在开放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是一国可用积于累和消费的所有收入,有一部分收入会流向国外(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同样也有一部分收入从国外流入(计入国内生产总值),因而产生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相互联系,可通过下列公式来表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式中“国外净要素收入”指本国投在国外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与外国投在本国的财产和劳务的收入差额)由于国外净要素收入的数额通常较小,故而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相差甚微,二者常常互相替代用作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

国内生产净值与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N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净值的总和。

其公式为: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折旧。

国民收入(NI)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的劳力、土地和资本所有者,从生产经营中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的总和。

国民收入和国内净产值不同,它不按国土原则计算,而是按国民原则计算,但一般相差不大。

其公式为:

国民收入=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津贴=国民净收入-间接税+津贴。

在社会总产出的诸多价值指标中,以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为内容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作为代表性指标的。

因为最终产品具有最终而完整的物质内容,而服务总是一次性消费,不能转移,这比我国过去用总产值,后来用净产值为代表性指标,显然要科学和完善得多。

2010-2014中国GDP12.1.2社会总产出结构社会总产出的结构概念社会总产出的结构,指社会生产门类划分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即产业结构和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

社会生产门类的划分,形成产业结构。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换句话说,它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质的组合和量的比例。

产业结构的分类

(1)两大部类结构。

它是指按产品的最终用途,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而形成的产业结构。

它还可进一步分为中间产品生产、投资品生产和消费品生产三个门类。

(2)农轻重结构。

它是指按照生产对象的性质和生产方法,把社会物质生产区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部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

由三大产业部门组成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把生产的两大部类结构具体化了。

我国在1978年以前,长期采用的是这种划分方法。

(3)三次产业结构。

它是指在产业部门分类的基础上,按照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顺序,把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结构。

任何生产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

为了提高社会生产的宏观经济效益,满足社会需要,不仅要求各个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而且要求社会总产出在地域、空间上的布局合理化,使产业结构在全国各个地区之间保持协调的发展关系,并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

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是社会总生产的必然要求。

地区布局合理,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全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这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要求。

社会总产出的地区分布,取决于生产诸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因而不能不受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

各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同类资源自然丰度的地区差异,以及各地区现有发展水平和生产集中化、专业化所产生的不同效益,构成地区分工的经济基础。

12.1.3社会总供给及影响因素社会总供给的内涵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产出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概念:

一国的生产是一国的供给的来源,但一国的供给并非全部来自一国的生产,或一国的生产并非全部形成一国的供给。

凡是能够提供本国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不论是本国生产还是外国生产,都是社会总供给的构成内容;而本国享用不到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使是本国生产的,也不包括在社会总供给之内。

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总供给的水平除取决于总产出水平外,还取决于进口与出口差额。

社会总供给的分类社会总供给可以分为广义社会总供给和狭义社会总供给:

广义社会总供给,是包括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以“总产出”为代表。

它反映一年内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总成果,既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又包括中间产品的供给。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广义社会总供给除取决于总产出的价值外,还应加上进口值减去出口值(下同);狭义社会总供给,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可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来代表。

它反映一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仅包括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社会总供给的影响因素第一,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第二,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价格的变动。

第四,产业结构。

第五,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

第六,对外贸易。

12.2社会总需求及其形成12.2.1社会总需求的内涵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

国内需求国外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社会总社需会求总需求的构成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投资品的需求。

社会总投资从构成上看可划分为从资金来源上固定资产的投资流动资产的投资重置投资固定资产的投资,即对建筑物(如厂房、住宅、公共建筑、码头、水坝等)和固定设备(如机器、仪器、器具等)的投资。

流动资产投资是指如增加各种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等的投资。

重置投资,是指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它主要用于重新购置、替换和更新已经报废的现有固定资产及企业的改建。

新增加投资,又称净投资,是指用社会积累资金进行的投资。

它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用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通常所说的基本建设投资,其中又包括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如新建企业和进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以及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非经营性的固定资产投资(如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进行的非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两类;另一部分用于新增流动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增加企业库存品和国家物资储备。

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是指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货币资金的支出所形成的对消费品(包括服务)的需求。

社会总消费从消费形式来看可划分为居民个人消费需求社会公共消费需求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物质生产部门为供个人消费需求是指居民个人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个人消费品和生活服务的需求。

社会公共消费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

一是服务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如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部门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和军队等对公共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等);二是物质生产部门为供集体消费之用而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社会总需求分为广义社会总需求和狭义社会总需求。

对社会最终产品的需求,是狭义的社会总需求。

它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上通过货币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