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941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区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和桥学区、张渚学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36分钟;命题人:

xxx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陆古典主义皇家园林,栽种着几十万株名贵树种,树冠繁茂浓荫,银杏、樱花、广玉兰名贵树种错落点缀园中,花枝招展,姿态优美。

B.经过护栏改造、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宜兴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C.不少学者认为《读点经典》丛书对中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的。

D.这次考试,我居然考了100分,实在让我喜出望外。

2、选出没有语病一个句子(     )

A.我们要将安全工作做细做实,防止万无一失。

B.宜兴这座江南小城不仅风光迷人,而且独具韵味的紫砂文化也吸引着广大游客。

C.我们要努力克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D.经过大家的再三解释,他怒气才逐渐安静,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毕业时你送我的照片和礼物,我一直惠存着。

B.我们旅行社在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

C.广大文学爱好者可以将作品寄来,我会一一斧正。

D.小王和小张是高中同学,毕业后一直没见面,今日一见,小王高兴地说:

“久仰久仰”。

4、列对名著《朝花夕拾》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中,鲁迅先生追忆童年时救下的一只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着的憎恨。

B.《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忆述儿时阅读的感受,赞美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

C.《无常》中,鲁迅夹叙夹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D.《父亲的病》中,鲁迅回忆为父亲请医生治病的情景,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二、作文(题型注释)

5、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谆谆教诲,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不要少于600字的文章。

 

评卷人

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题型注释)

(三)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

”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

“我活着什么劲!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但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

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

6、第①段中加点的“无常”是什么意思?

本段中最能体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7、划线的三个句子反复写母亲“悄悄地”“出去”“进来”,联系上下文,分析一下母亲这样做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8、中第三节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

为什么?

(四)

惟有少年心

昝圣骞

(1)整理书柜时,在角落里发现一旧课本,我有点好奇的想看看。

伸手一拿竟感觉有点阻力,于是稍微用力把它从书柜壁上揭了下来,只听“刺啦”一阵响。

(2)捧在手中,我慢慢地抚摸着它的苍老,几道灰白的折痕上,模糊的“昝圣骞”三个字告诉我,这是我十岁读初中二年级时用过的语文课本。

(3)因为父母急盼着我成才,五岁就进了小学。

但妈妈还是嫌慢,于是又跳过了四年级,最后以小学的年龄上了初中。

正常学龄孩子的童年是随着小学毕业而结束的。

而我的童年却一直延伸到初中。

(4)看着十岁时读过的课本。

翻开它吧,我对自己说,去找一找童年的踪迹。

(5)长期被挤压在柜壁上,书页间已没了空气。

很实在,也变的难以翻动。

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

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响。

这一连串的动作在我看来是如此慎重与长久,仿佛过去了一个世纪。

我不敢用力,只想轻轻唤醒一篇篇记忆深处的文章,唤醒熟睡已久的九年前的心。

一页页翻下去,仿佛是走进一片宁静的大海,波澜不惊。

九年,竟让一本书也厚重了、成熟了。

(6)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背影》,看到了《杨修之死》……他们都被我打上了儿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

小小的年纪学那样的经典,只知道把老师讲的内容赶紧写下来。

我那时大概属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那类学生吧,对课文大多是囫囵吞枣。

只是在用一片片、一行行稚嫩而工整的文字,向老师,向父母,也向自己证明:

我看过了,我学过了。

这种少年苦事、少年心思,今天想来多么可爱。

(7)当众朗读,是那时语文课上的一大快事,务求读得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不破句不倒句,以博得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赞许。

童年就是这样一个痛快的年纪,展示自己不会被说成“出风头”。

投入感情也没人认为是“做作”。

我的朗读一向很好,又少年不知“差”滋味,所以在一群很“老成”的同学中,我很容易争取到读书的机会。

但有多少次“眉色飞舞”的朗读,我已经不记得了。

(8)手里这册旧课本与案头的书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写在书中的字迹的颜色了。

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

那个时候总认为红笔代表了正确,代表了辈分,代表了学问,是老师、父母才能用的。

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

现在大了,这个愿望彻底实现了。

所看之书,随手的圈画批注都是红笔,内容也都是自家之言了。

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

(9)忽然想在这语文书里找找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果然找到了,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是上课无聊时,画在页脚的一幅简笔画,简单到画中仅有的两个小人全由不规矩的圆和歪歪扭扭的线组成。

我会心地向后翻去,果然连续十几页都有。

一页页单独看,是看不出个所以然的;连续翻过去,人物都活了。

内容是两个武林高手过招,有持流星锤的,有舞狼牙棒的,还有在远处发气功的。

翻着,看着,耳边犹闻打斗声。

(10)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场孩童心中最简陋的功夫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

(11)想起宋人章良能的《小重山》: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9、合文段的(6)—(9)小节,概括作者所找到的童年的踪迹。

10、“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

”这句话进行赏析。

11、者说“自由是自由了,但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究竟少了什么?

结合第(8)节说说你的理解。

12、(11)节中“旧课本中的情景仍历历可寻,但年少时的那种情怀,却无从寻觅了。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评卷人

得分

四、文言文阅读(题型注释)

(二)

凿壁借光

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

“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

“先生留听,更理前论!

”邑人曰:

“穷矣!

”遂去不反。

13、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舍有烛而不逮(______)  ②主人怪问衡(______)    ③遂去不反(______)

14、列句中的“而”与“勤学而无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相委而去

C.学而时习之

D.温故而知新

15、翻译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16、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题型注释)

(一)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注:

呼延:

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17、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的为(     )

A.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

B.用“城南已合数重围”表明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C.在突营闯阵的时候,为使敌军陷于慌乱采取了火攻的方法。

D.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

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

18、一个“碎”字和一个“独”字刻画了一位怎样的将军形象?

 

评卷人

得分

六、默写(题型注释)

19、课内诗文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③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④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⑥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⑦“_________________”,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春《春》)

⑧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⑨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评卷人

得分

七、书写(题型注释)

20、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①花团锦簇(________)  ②黄晕(________)  ③脑suǐ(_________)  ④和ǎi(________)

2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柳絮因风起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

(3)传不习乎_______        (4)东临碣石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B

4、B

5、参考例文: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

如果不是你,或许我早已跌进那“万丈深渊”。

——题记

从小就是一个阳光的孩子,不对的事情不会去做。

但是,正因如此,我总是很被动。

我需要一个驱使我的动力,我也需要一个目标。

妈妈很了解我,她总是尽她所能的照顾着我,帮助着我,支持着我。

但是,父亲他不同。

小时候,我总是“挂”在他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竟成了一个陌生而又威严的存在。

我爱音乐,我的父母也是。

我以歌手为目标,翻唱着每一首我会的歌曲。

母亲成了我的忠实粉丝,父亲甚至不知道这回事。

我有些失望。

后来,我为一首曲填了词,写了一首歌,父亲还是不以为然,还留下一句好好学习。

那一刻,我有种被泼了一头冷水的感觉。

我疏远了父亲,心中原本属于父亲的位置,已多了一条“万丈深渊”。

我的目标一直很小,只是希望父亲为我骄傲。

再后来,我的曲子人气高涨,母亲开心的直鼓掌。

而我的一模成绩也出来了。

结果很理想。

那一次,我在父亲的神情中看到了欣慰,看到了喜悦。

父亲拍了拍我的头,对沉默良久的我说“孩子,其实我一直为你骄傲!

”我的泪“刷”的就下来了,心中的那道“万丈深渊”出现了光明,一直找到“谷底”,温暖着我。

父亲啊,你是否知道,这句话我等了多久?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一直都在,我也明白了不善言辞的父亲对我的爱。

现在,那“万丈深渊”早已化为乌有。

因为,我知道。

父亲他一直为我骄傲。

是爱,填补了代购。

6、“无常”是起伏不定(或变化多端)之意;本段中的“突然”“猛地”最能表现。

7、①面对暴怒的儿子,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但又放心不下。

③中断敏感话题,避免刺激“我”。

8、“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如果换成“期待”就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另外,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9、在书上认真地做笔记,当众朗读,对红字的敬畏和羡慕,在页脚出画简笔画。

10、运用动作描写,用“捻”“掀”“放”这些动词写出了“我”翻书动作的轻柔表现出“我”对书本的珍惜(爱护、爱惜),表达了“我”对童年的依恋。

11、“少”的是那时的一种敬畏之感是少时的一种单纯的追求。

12、内容上,表现了作者因失去了儿时的天真,失去了少年的期盼与梦想,失去了孩童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无从寻觅少年情怀的现实。

,抒发了作者的一种淡淡的遗憾和伤感之情点明文章的主旨,对美好童年的怀念。

结构上:

总结全文,回扣文章的标题

13、达到以……为怪,对……感到奇怪同“返”返回

14、A

15、①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②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这跟)在空中撒盐大体(差不多)可以相比。

16、围绕“勤奋好学才能学有所成”来写。

17、C

18、刻画了一位身经百战、骁勇善战的悲壮的将军形象

19、 学而不思则罔 枯藤老树昏鸦 闻道龙标过五溪 潮平两岸阔 山岛竦峙 夜发清溪向三峡 吹面不寒杨柳风 应傍战场开 一夜征人尽望乡

20、 cù yùn 髓 蔼

21、 凭借 放弃 经传 登上

【解析】

1、A项“花枝招展”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与“名贵树种”语境不符。

2、A项否定适当,去掉“防止”;C项搭配不当,将“克服”改为“改进”;D项搭配不当,将“安静”改为“平息”。

3、A项“惠存”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送别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提的上款;C项“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D项“久仰”意思是仰慕已久,用于初次见面时。

4、“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不是赞扬,而是斥责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5、试题分析:

“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是一篇命题作文,审题时应从“心中”审出影响自己最深的;“阳光”指的影响最深的物、事、人;这样,在选材时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作品自然会生动感人。

考点:

按要求写作。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要特别注意,这类试题,往往不是要问词句的表面意义,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

7、要紧扣母亲爱子之心,提取课文中的信息即可。

8、母亲为什么要悄悄地躲出去,是怕砸在自己身上吗?

显然不是,她知道儿子难受,就让他发泄一下吧。

为什么又在“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她生怕儿子发泄过了头,她可以冲进来阻止。

“我”生病后心理脆弱,母亲是怕避免刺激“我”。

9、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仔细阅读(6)—(9)段,找出发生的4件事即可,注意语言的简洁。

10、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的理解和把握。

由“捻”“掀”“放”看出是动作描写,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11、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细读第8自然段的内容,把握关键词句“小时候对红颜色的字十分敬畏,全然不似现在”“敬畏之余,更多是羡慕.期盼自己快点长大,这样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用红笔了”来概括。

12、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

对于结尾段的作用:

从结构上来说:

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从内容上来说:

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13、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此题注意通假字现象,“反”同“返”返回,词类活用现象,“怪”形容词作动词。

14、例句“而”是转折连词,与A项一样,BDC都是承接(顺接)连词。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注意

(1)句“乃”是一词多义。

(2)句注意“拟”的意思。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6、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从文中“凿壁偷光”“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可以看出匡衡具有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

因此围绕这点来写答案即可。

17、在身陷重围之际,突营闯阵,擒贼先擒王,一举射杀了敌人的首领,故C项错误。

18、“碎”“独”两个字都是形容将军的,放到原句中可知,“碎”的宾语是“铁衣”,由此可知,将军陷入苦战,战斗中护身铁甲都碎裂了。

表现了将军出生入死、骁勇的形象。

“独”刻画了一个悲壮凄凉的意境,让人犹如看见夕阳下,疲惫将军伤痕累累,带领残兵回营的画面。

由此可知,这是一位身经百战,英勇无比的将军。

点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来整体感知的。

诗歌的语言是相当凝练的,因此我们要透过诗句用心去揣摩它所描写的场景,所叙述的事件,这样才能体会准确。

19、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对于常见人生哲理的句子要多对比记忆。

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注意“罔”“竦峙”“傍”字的写法。

点睛:

古诗文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古诗文中的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20、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

注意“簇”不能写成“zú”,“晕”是多音字,不能写成“yūn”。

2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此题注意一词多义“因”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