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919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docx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

天津南开中学高考地理冲刺系列——人口、城市

1、知识讲解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的特点

时间

内容

人口增长的特点

持续性

整个人类发展史

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

阶段性

古代

18世纪中叶以前

人口增长比较缓慢(高高低)

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缓慢

近代

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

人口持续增长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

自20世纪中叶开始

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

亚非拉国家和大洋洲的人口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

从“高低高”向“三低”的过渡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变动的特点

分布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高低高模式

高40‰

低6‰

高24‰

工业化初期的国家(英);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发展中国家

三低模式

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发达,长寿老人多,老龄化社会)

<18‰

10‰

8‰

(11-13‰,20‰)

(7‰,14‰)

(6‰,10‰)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0‰

过渡模式

①经济发达,人口教育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②经济不发达,人口教育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

世界人口总数1999年10月12日达60亿,这一日被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1995年2月15日为我国12亿人口日.

(人口增长>10‰为高,<10‰为低)

世界人口增长

①纵向比较:

人类出现到产业革命,人口发展非常缓慢;产业革命到二战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科技、生产力迅猛发展,人口迅猛增长;七十年代到现在,许多国家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②横向比较: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增长很快;欧美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影响,人口增长缓慢,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

①7月11日——世界人口日

②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

③10月17日——世界消除贫困日

(4)

人口金字塔、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

人口金字塔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在人口金字塔示意图上,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特征.

结合”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掌握着三种人口转变模式的特点及其差别,是判别人口增长模式的关键.

 

A.“高低高”型和“过渡”型的区别:

“过渡”型的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较低,使自然增长率下降,明显高于”高低高”型.

B.“过渡”型和”三低”型的区别:

死亡率相差不大,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过渡”型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高于”三低”型,”三低”型的自然增长率一般低于1.0%.

(6)在分析人口增长模式时,要分析”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吗?

出生率,与适龄妇女生育率有关,因而需要了解被分析地区的人口中育龄妇女的比重;死亡率,在其他因素相对稳定的条件下,老年人比重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这些都可以从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中了解到.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往往高于发展中国家.

年龄

0-14

15-59

>60

总计

人口数

2000

5500

2500

10000

死亡人数

10

33

50

93

死亡率%

0.5

0.6

2

0.93

人口数

3500

6000

500

10000

死亡人数

28

42

11

81

死亡率%

0.8

0.7

2.2

0.81

从上表可以看出,甲组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它的60岁以上人口占了总人口的1/4,导致甲组人口死亡率比乙组略高一些.

(2)人口增长的地区分布:

1.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差异

两类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差异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1750-1940年,发达地区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转变,而不发达地区尚未开始工业化,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水平低,因而使得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高.

2.各大洲的差异

大洲

亚洲

非洲

拉丁美洲

欧洲

北美洲

大洋洲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模式

过渡模式

“高低高”

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地区

人口增长状况及原因

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

政治独立,发展经济,医疗进步,高出生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过快)

欧、北美、大洋洲等发达国家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出生率开始下降,目前多已接近零增长,有些欧洲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

(3)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1、我国人口转变的六个阶段

阶段

时间(年)

人口增长特征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

1949-1957

居高不下>30‰

由较高水平降至10‰

高人口增长迅速

2

人口负增长阶段

1957-1961

急剧下降

18‰

急剧上升25‰

最低人口负增长(政治)

3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1961-1971

急剧上升>27‰

稳步下降9‰

高(>20‰)人口高速增长(生物本能)

4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

1971-1980

继续下降<20‰

维持较低水平

低人口减速增长

5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

1980-1991

低有两次波动

维持较低水平

低人口波动增长

6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

1992-今天

稳定在较低水平<16‰

稳定在较低水平<7‰

低<11‰人口缓慢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因此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

因素

出生率

死亡率

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小)

环境污染

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环境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大)

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教育、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和社会风气

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安定状况

人口的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发现前后国际人口迁移之间的变化

在新大陆发现前,人类的迁移活动主要集中在旧大陆.新大陆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如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各国居民向国外移民等.

二战前:

欧洲美洲二战后:

非洲欧洲

大洋洲拉丁美洲北美洲

非洲

亚洲(迁往东南亚)亚洲大洋洲

二战前,人口迁移的主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经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从经济水平低的地区迁向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短期流动)

国内人口迁移

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

①历史上中国的人口迁移

从秦汉开始,人口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移,使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清代至新中国成立前,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

②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从规模上看,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从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成为迁出和迁入持平地区,其他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③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一是从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与以前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政治变革及战争等重要因素。

在社会文化因素中,宗教、民族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家庭和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素

影响

举例

经济因素

地区经济水平

主要因素.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而迁移.

普遍

社会经济发展

普遍

城市化推进

普遍

大型建设项目

三峡移民

区域规模开发

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

重要因素

乌干达亚裔居民迁往英国

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国家组织移民(上山下乡)

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支边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

重要因素,是特定时期、特定地区和特定人群迁移的主要因素

印巴分治、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

民族、种族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重要因素,历史上曾经是主要因素

美国人迁往”阳光地带”

环境资源差异

逐水草、淡水、土地而居

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引起迁移

自然灾害

普遍

其他因素

家庭、婚姻

是人口特定的迁移因素

男女婚嫁

投亲、靠友

个别原因出走

性别、年龄

少小离家,叶落归根

2.例题精析

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回答题。

1.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明显的一组城市是(  )

A.abcB.acdC.abdD.bcd

2.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A.aB.bC.cD.D

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

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

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

据此完成1—2题

 

3.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

4.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A.①B.②

C.③D.④

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

据图6、图7回答12~13题。

5.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

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中等难度)

A.人口素质下降B.人口老龄化C.就业压力加大D.劳动力成本下降

6.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

 7.读图6,关于我国五省市人口抚养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贵州的少儿人口抚养比最大

B.上海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最小

C.北京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大于广东

D.江苏的少儿人口抚养比小于北京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

读图回答8~10题。

8.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A.三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三高模式D.从高低高向三低过渡

9.下列国家中可能为C类型的是()

A.印度B.日本C.巴西D.德国

10.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3.课堂运用

根据表1资料,回答11-13题。

表1我国四省(区)人口及部分自然资源统计数据(2006年)

省(区)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耕地面积(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木林总蓄积量(亿立方米)

34.3

532.5

1865.8

15.8

53.5

1539.1

727.9

15.0

51.9

542.4

404.4

0.4

31.1

361.0

184.6

2.0

11.表1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A.川、黑、苏、陇B.苏、川、陇、黑

C.黑、川、陇、苏D.陇、黑、川、苏

12.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A.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13.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B.②省(区)东部是我国著名的棉花产区

C.③省(区)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D.④省(区)北部灌溉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1.C2.B3.C4.A5.B6.D7.A8.B9.D10.B11.四省区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大的是江苏;耕地面积最大的是黑龙江;水资源总量最丰富是四川;因此选A。

12.D城镇人口加乡村人口是总人口,因此城镇人口比重小,乡村人口比重就大。

其他的不存在这个关系。

13.D①省西部是横断山区,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②省为黑龙江,纬度高,热量不足,不能种植棉花。

③省南部农业耕作制度一年二熟。

④省是河西走廊,依靠地下水和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

 

城市

1.知识讲解

1.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

1.世界上特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平原地区,我国的特大城市也大部分分布在第三阶梯上,而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在山区城市常在河谷地区.

2.世界上的大城市主要分布中低纬度地带,特别是气候条件比大陆内部更为优越的沿海地区.

3.水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河口、两条或多条河流汇合处、水陆交通的转运点、水运起点、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成为一些重要城市的发祥地。

处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被河流分割成组团状发展。

4.工业城市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比如我国的鞍山、攀枝花是在铁矿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同、鹤岗是在煤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1.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有时也成为地域结构.

2.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特点:

功能区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

①建筑高大密集;②经济活动繁忙,提供高级服务;③交通通信发达;④人口昼夜差异大

工业区

一般位于城市边缘

①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通过.②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是其明显特征;③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商业区

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区或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土地利用最集约;②建筑物以多层大厦为主;③人口密集,交通流量大

行政中心区

一般在市中心附近

①大都市行政中心,往往成为独立的智能区;②一般城市,多与其他职能区相结合.③昼夜人口密度差异大.

住宅区

①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分布区相邻或结合;②市政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多分布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

①成片的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②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区,住宅用地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文化区

一般距工业区较远

①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集中的区域;②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

混合功能区

______________

①多数城市所具有的功能区;②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

郊区

城市郊外

①国外往往与高级住宅混合在一起;②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郊区多建有卫星城.

3.形成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等方面。

4.由于不同功能土地利用的效率不同,在城市地租差别作用下,不同功能地域之间相互竞争,各种功能活动对其区位不断选择,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发展。

5.由于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和活动区。

6.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通过合理引导、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

7.小城市:

功能区混杂布置,没有明确的地域分工。

中等城市:

外来人口和市区分离出来的人口迁居外围,形成居住区,原市区为工商业混合的市中心,具有简单的地域分工。

大城市:

地域结构分工越明显。

8.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服务功能越强,服务范围越大。

反过来,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城市作用范围的增大吸引人口增多,相应的城市规模也必然扩大,但不能理解为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功能的大小成正比。

9.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

10.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绝对数量增长;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

11.自工业革命后,世界的城市化速度有了较大提高,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12.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两大突出特点。

13.各国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最明显。

1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仍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

15.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为深刻的地方.在高度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例题精析

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________,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解析:

(1)在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心商务区。

如图所示为同一个城市,而A是中心商务区,所以A的服务范围比B大,A服务范围包含B服务范围。

(2)由图例可知,C处为老式公寓楼,应该属于低级住宅区。

(3)该题考查汽车销售店的选址,根据该店的特点,应选择交通方便,靠近交通干线的城市外缘地带。

(4)该城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应考虑历史因素。

此外,还要考虑地租水平、收入水平等因素。

答案:

(1)A A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A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

例题2

图14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原因是。

(3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是,原因是。

(4分)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

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

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

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

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

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

(2分)

(1)【小题1】西南风AA地位于冷锋锋前

(2)【小题2】D坡陡;水充足。

(3)【小题3】A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

(4)【小题4】林业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E遥感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涉及考点如地形图的判读,锋面气旋系统判读,城市等级发展条件、区域生态问题、地质灾害的防控及3S技术的应用等。

(1)【小题1】根据等压线判定该区域主要受低压系统控制,根据气压梯度力(方向大体向北)、地转偏向力(方向向右)及摩擦力,三力平衡决定风向为西南风。

同理,D附近为西北风。

D与C之间可认为是冷锋锋线所在区域,则A在冷锋前,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故A地晴天概率大。

(2)【小题2】等高线反映该区域高低落差大,植被图例反映该区域一些坡地种植了农作物,有毁林开荒的现象。

故在山高坡地、落差较大、植被覆盖较差、流水作用强烈的地区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D处恰好如前面所述。

(3)【小题3】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等级提升,与城市所在的位置、交通条件及资源条件密切相关。

A城镇所在地,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

这些条件有利于促进其规模扩大。

(4)【小题4】山地地区从地形条件及保持水土、防灾减灾的需要来看,适宜发展林业,该区有毁林开荒的现象,故可建议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

E处两岸为陡崖,谷地有河流流经,如在E附近出现崩塌滑坡,造成下游土石成堆、阻断河流,很可能形成堰塞湖。

应借助遥感,远距离观察监控,做好预防工作。

例题3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作了评估。

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

读图,完成1—2题。

1、前30名城市中,拥有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有

[]

A、辽、鲁、苏

B、苏、浙、粤

C、浙、闽、粤

D、苏、浙、皖

2、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投资环境

B、旅游资源

C、城市景观

D、生态环境

B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