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900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8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综合整理.docx

教育学综合整理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与属性:

广义上,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上,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总而言之,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选择题:

具有社会本质倾向的教育家,德国凯兴斯坦纳认为在教学中,一是要把手工劳作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开设;二是改革各门传统的学科;三是重视体育这门学科。

他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

●选择题,从习题中补充:

教育本质观有五种,分别为:

上层建筑说:

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生产力说:

认为教育是生产力,

双重属性说:

认为教育是生产力,又兼有上层建筑

复合现象说:

认为教育具有多质性

社会实践说:

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课本3-4)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

(二)现代教育的特征:

(从网上抄的)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并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是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教育要面向未来。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不局限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最古老的观点。

如,朱熹

2、生物起源说:

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如(法)利托尔诺,著有《动物界的教育》;(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于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如,(美)孟禄

4、劳动起源说: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如,马克思

注:

其中生物起源说与心理起源说并不科学,其共同错误是否认了教育的生产性。

(选择题)

(四)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

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五)教育的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两大功能是:

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其中社会发展功能是基本功能,也是核心功能。

例如引导青少年参与公共生活,就是促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六)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教育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形式。

●选择题: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阶级的分化(因为上层建筑脱离了物质生产而开始进行专门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

2)封建社会:

古代东西方教育的共同特征(按简答题准备)包括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占统治地位)。

具体表现为:

1 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脱离;

2 教育具有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3 教育具有等级性,不同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劳动人们的子弟无权接受教育;

4 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圣人之言和祖宗遗训;

5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教学,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6 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

3、古代中国:

1 学校萌芽:

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设置于国都的“序”以及设置于乡里的“校”。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西周的教育:

特征是“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

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是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以礼乐为中心。

2 春秋战国:

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的限制。

稷下学宫是养士的一个缩影,由齐国提供教育经费,但它属于私学,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学校,特点是学术自由。

3 两汉:

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设立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东汉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是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汉代地方官学成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设立血管,教授年轻人,史称“文翁兴学”。

4 魏晋南北朝:

北魏魏文帝设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南朝宋文帝设四馆,即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

5 隋唐时期:

“六学二馆”形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分别为: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分别为崇文馆和弘文馆。

6 宋元明清:

程朱理学。

四书五经是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

宋代书院盛行,六大书院分别为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茅山书院。

明代以后八股文。

4、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5、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出过填空)“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6、古代希腊罗马:

学生以学习文法为主,同时学习修辞和拉丁文;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努力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

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

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

7、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内容为神学和“七艺”(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多项选择:

中世纪的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①僧院学校;②大主教学校;③教区学校

●中世纪欧洲最受重视和尊重的教育是:

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

不太确定,还需要再上网查阅

8、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即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代表人物:

伊拉斯谟、蒙田等。

9、近代社会的教育: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发生巨大变化,表现为:

①公立教育崛起(教育国家化);②教育世俗化;③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义务化);④教育立法(法制化)

10、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

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是世界上三股最强大的潮流。

二战后现代教育的特点\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名词解释、简答题)

1 教育的终身化:

保罗朗格朗最早论述了终身教育。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方式的教育,是贯穿整个一生的工程,从摇篮到坟墓都要接受教育。

包括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形式。

因此,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的观念是片民的。

●选择题:

终身教育的特征包括:

①时间上贯穿了人的一生,即全体社会成员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当中;②空间上打通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阻隔,拓展到全社会,也就是说,社会能够为每位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2 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①是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型教育,特别重视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②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3 教育的民主化:

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教育民主化是指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职化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另一方面追求教育自由化。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总而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越来越享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4 教育的多元化:

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

其特征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教育功能的多元化、教育文化环境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技术上的应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

6 教育全球化:

这是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要求。

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

7 教育信息化:

一是指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和科研,二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8 教育具有科学性。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就成为了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揭示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的根本任务。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

即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所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选择题)

●教育学期刊有《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选择题:

注意不包括中国教育报)

(二)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常看到类似的简答题)

1、课本中10-11:

1 宏观角度的研究价值有:

a.超越日常教育经验;b.科学揭示教育问题;c.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 微观角度的研究价值有:

a.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b.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c.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d.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e.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2、习题中见过的参考答案:

1 启发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领悟教育的真谛;

2 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拓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 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坚定的教育信念

4 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的能力;

5 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三)教育学发展概况:

1、萌芽阶段:

孔子:

1)“有教无类”:

播学于平民:

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夷:

不分地域种类。

2)“庶、富、教”的观点,是治国的三个要素: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3)启发性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巩固性原则: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5)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因材施教: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

7)教学内容上以仁和礼为核心:

西周六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8)教育目的上提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选择题)

墨子:

1)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2)平等的兼爱社会: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3)强力而行:

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要求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

4)重视学习上的量力而行

5)知识来源:

亲知、闻之、说之。

其中,说之最重要,即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道家:

1)主张遵循自然原则,一切任其自然就是好的教育

2)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

《学记》:

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战国末期。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阐释了启发式教学  

   “学不躐等”  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

  

课本12-13,以及课本172有全文,直接读熟透

苏格拉底:

1)以雄辩和问答法著名。

问答法包括三个步骤:

一是苏格拉底讽刺(自知其无知);二是定义(反复诘难和归纳);三是助产术(产婆术,引导学生自行思索,得出结论)

2)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柏拉图:

1)《理想国》,认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

2)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联系

亚里士多德:

1)著有《政治学》,第一个提出教育既要服务于社会,又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2)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

昆体良:

1)古罗马教学法大师,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著有《雄辩术原理》(也称《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3)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是对教育现象进行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2、独立形态:

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7世纪以后,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培根:

1 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奠定方法论基础

2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 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2 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3 “泛智教育”:

“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4 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5 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一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秩序;二是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

(习题答案中表述为:

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

教育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实行“泛智教育”,为后来自然主义教育开辟道路。

6 首次提出学制系统

7 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阐述,奠定其理论基础,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8 首次论证一系列教学原则:

如,率先提出直观性原则,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明确提出“教育学的巩固性原则”,他形容只传授知识而不巩固,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

卢梭:

1 在《爱弥儿》中提出,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是越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的教育。

2 自然主义思想,主张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其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康德:

1 1776年,康德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中开讲教育学,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2 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影响很大,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成为本来的自我。

瑞士的裴斯泰洛奇:

1 形式教育论的代表(选择题中出现)

2 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

3 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4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洛克:

1 形式教育论的代表(选择题中出现)

2 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是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3 主张在家庭实施绅士教育,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理智克制欲望。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

1 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认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

2 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同时,这本书也被称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选择题:

使教育学从哲学、伦理学中分化独立出来)

3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

4 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课本40)

5 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体现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课本104)

6 教学四阶段论:

明了(进行比较)、联合(建立新旧观念的练习)、系统(深入思考,寻找规律和结论)、方法(练习与运用使其巩固),使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

他的教学四阶段论,后来被学生席勒发展为五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

7 “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填空题:

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杜威:

1 “新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儿童中心主义)。

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2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育无目的论(课本40)

3 教育即生活:

一是与社会生活结合,二是与儿童的生活结合。

此观点与德育方法中的实际锻炼法相应。

(选择)

4 教育即生长:

指教育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过程。

5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教育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填空)

6 学校即社会:

使学校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

7 五步探究教学法:

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

五个步骤分别为: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3、二十世纪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在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主导)

1939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930年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观点(按简答题准备:

1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 在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其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

6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4、现代化(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生论,以及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赞科夫:

前苏联教育家,出版《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a.主张教学就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促使学生一般发展。

这是受维果斯基理论的影响。

b.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原则,即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其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出过选择题)

布鲁纳:

美国教育家,在其《教育过程》中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出过填空)

瓦·根舍因:

德国教育家,创立了范例式教学理论

皮亚杰:

瑞士教育家,《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保罗·朗格朗:

法国教育家,出版《终身教育引论》,被认为是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苏霍姆林斯基:

前苏联教育家,在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和谐教育思想。

第2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决定教育的性质。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以及教育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培养人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

(选择题)

1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3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的规格。

(出过选择题)

(课本23按大题准备):

为什么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a.人才规格是对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引起社会结构的调整变化,从而引起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

这类需求通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反映出来,因此,学校必须依据人才市场对专门人才的规格要求调整专业设置。

(自己整理的表述)

b.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关系和衔接方式,以及不同性质专业之间的比例构成,如大中小学的衔接关系,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比例关系等。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产生各种变化,从而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

社会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结构,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结构,产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才,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按大题准备)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具体表现为:

一是教育培训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

二是教育提升人的劳动能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因此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在继承性上:

教育能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青一代,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二是教育在生产科学知识具有拓展性:

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 人力资本理论:

(两次出现填空题)

关于教育对生产力贡献的认识,舒尔茨主要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法,来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他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推算美国1929-1957年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影响教育技术。

(首先表现为动力作用;其次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按大题准备)

(1)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指的是教育推动职业的科学家以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去开展科学研究;

●选择题: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答案是:

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者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直接从事科研工作,在高校尤为突出。

(4)教育促进科研激活素成果的开发利用:

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丰富了科学技术的活动,能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对推进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有直接作用。

3、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技术改变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 . 

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