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836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docx

电大中国文学通论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2014电大中国文学通论

(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

中国文学通论

(2)作业1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许多文学史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1898年作为20世纪文学开始的一年。

 

2、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4、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热风》。

 

5、冰心的通讯散文集《寄小读者》集中宣扬了冰心“爱的哲学”思想。

 

6、在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伤逝是惟一的一篇直接表现青年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

 

7、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海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8、冯至《昨日之歌》中的四首小叙事诗是《吹箫人的故事》、《帷幔》、《蚕马》和《寺门之外》。

 

9、被朱自清称为“第一个有意实验种体制,想创新格律”的诗人是陆志韦。

 

10、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是《志摩的诗》。

 

11、象征派的主要诗人除李金发外,还有后期创造社的三位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12、戴望舒因发表《雨巷》一诗而被称为“雨巷诗人”。

 

13、胡适模仿易卜生《玩偶之家》创作的独幕剧《终身大事》,塑造了一个“娜拉式”的新女性田亚梅。

 

14、袁昌英的独幕剧《孔雀东南飞》运作佛洛伊德学说,探讨了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寡妇情结”。

 

15、“春柳社”1908的成立于日本。

 

16、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采用“复调”的手法,以林志成、匡复和杨彩玉之间的关系变化为中心情节。

 

17、“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林译小说的翻译者是林舒,又名林琴南。

 

18、林语堂曾因在《论语丝文体》一文是提倡“费厄泼赖”而遭到鲁迅的批评。

 

19、在乡土文学的作家中,许钦文是较早受到鲁迅影响的语丝社作家,曾模仿《阿Q正传》创作了《鼻涕阿二》。

 

20、沈玄庐的《十五娘》是新诗史上的第一首叙事诗。

二、单项选择题 

1—5BACCB6-10CCACA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请简述“前五四文学”的主要特征。

 

答:

“1898年是痛苦的年代,痛苦的年代里只有事件而没有文学。

……选择这一个悲哀而痛苦的年代做百年中国文学的开端,其基本动机是考虑到了以1989年为代表的前后数年间若干事件,对于中国的这一时期文学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就在这一年,严复译述的英国学者赫胥黎的《天演论》正式出版,从此,中国人知道了达尔文,知道了以“天道变化,不主故常”、“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为核心思想的进化论,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因此而如同一头雄狮从睡梦中惊醒。

从此,“诗界革命”和“小说界基命”共同为后来的“文学革命”承担起了开路先锋的重侨。

还是在这一年,林纾与王寿昌合作,翻译完成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此,“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不仅掀起了一个名为翻译实则创作的小说发展新高潮,而且还为后来的新文学培养出了最早的一批文学大师,包括鲁迅在内的“五四作家”,几乎没有不受其影响的。

因此,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部分,是革命先驱们经过了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的思想飞跃的结果。

1840年鸦片战争后,人们认识到了中国科学的落后,产生了科学救国思想;而1894年甲午海战的失败,又使人们认识到,如不改变政体,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了政体改革;1898年康梁维新的失败,特别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之后,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的惨痛事实,终于使人们认识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如不彻底扫荡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也还有复辟的一天。

 

2、李金发为什被称为“诗怪”?

 

答:

李金发的诗歌一面世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般社会读者看重的是它浑身“异国的情调”,而圈内的文人则更多地看重它直接来自于象征主义的家乡。

第一,直接传达出了象征主义诗歌对社会现实的绝望态度。

虽然李金发远离国内的现实,其作品不能像波特莱尔那样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但《弃妇》、《有感》等以丑为美,高举颓废的大旗,正好迎合了当时文人和青年的反叛心理。

第二,直接学习和借鉴了象征主义诗歌对个人情感的表现手法。

第三,直接带来了象征主义以神秘朦胧为美的新的美学原则。

 

3、为什么说《酒后》最能体现丁西林独幕剧特点?

 

答:

最能体现丁西林独幕剧特点的还是《酒后》1952)。

在这部根据著名女作家凌叔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剧作中,夫妻二人是矛盾的主体,作为第三者的客人一直在睡梦中,但夫妻间的关于“生在世上”与“活在世上”问题的讨论,却是由躺在沙发上的这位不速之客引起的:

被宠爱的妻子希望当着丈夫的面,吻一下这位客人。

客人醒了,讨论也结束了,妻子的“一吻之恋”也没能实现,夫妇二人重归于好。

然而这“几乎无事”的一段小插曲,则让观众看到了上流社会知识家庭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

这部戏很好地表现出“三元结构”的特点,整场戏都是夫妇二人的表演,客人几乎不说话,但他的作用却是不可或缺的。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闻一多的《死水》被看作是他“三美”诗歌主张的曲苑,请举例分析其特点。

 

《死水》一诗写于1926年4月《诗镌》创办之时,是新格律诗和“三美”主张的完美典范,也是闻一多诗歌的代表。

作品的结尾: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很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味道,最耐人寻味,也常常是黑暗的世界,但这黑暗是先导黎明的黑暗。

20世纪是死的世界,但这死是预言更生的死。

”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序》中说得更明白:

“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死水”的意象,与《红烛》中的“红烛”、“孤雁”、“秋菊”等传统意象相比,更具有现代意识和独创性。

音乐美主要体现音尺的安排上。

音尺,即“逗”,是由汉语特有的音节组成的音组,又称音步。

音尺主要分“二字尺”和“三字尺”两种。

在每行诗中,音尺的数量没有限制,先后顺序也可以颠倒,但音尺数必须相同。

 

2、曹禺的《雷雨》受到易卜生“社会悲剧”的影响,请从“社会悲剧”的角度分析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作品以他为中心,安排了两条主要的线索:

一是他与妻子每蘩漪的冲突,以表现家庭内部的矛盾;一是他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以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又通过侍萍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周朴园是一个狠毒凶残的资本家,作者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血淋淋的发迹史;从前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多个工人,进而将每个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300块钱。

只要能弄钱,他什么都做得出来。

周朴园更是一个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他的意志,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训端着药去劝,看着周部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着劝,直到蘩漪认输方才罢手。

蘩漪形象的成功,主要就在于作者深刻地表现了她矛盾复杂的“雷雨式”的性格。

她对周朴园表面上是屈从的,但内心里却充满了分恨和反抗。

她追求周萍,不惜陷入“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可悲境地,这与其说是爱的爆发,不如说是恨的宣泄。

蘩漪是作者认为“值得赞美”的人物,所以在创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她因“环境的窒息”而做出的一次“困兽的搏斗”,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生命里所交织的“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五、作品赏析(25分) 

以《狂人日记》为例,分析鲁迅小说“格式的特别”。

 

鲁迅仰仗自己先前所看的外国文学作品所学的医学知识,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性。

狂人的“狂”,一方面在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特征,一方面也在于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说出了当时人们不敢说或根本还没有想到的话。

如同历史上凡是反抗传统、反抗社会现存秩序的人都无一例外地被视为“疯子”一样,狂人的思维和语言常常是离经叛道的,但他的观察和结论却是丰富和深刻的。

因此,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然而,鲁迅对于狂人的命运和前途却并不乐观,因此,在作品的“文言小序”中预感到了他的结局:

“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 

中国文学通论

(2)作业2 

(本练习涉及教材章节:

序论、下编第一至第三章)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27年4月,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后不到半个月,蒋光慈就完成了中篇小说《短裤党》。

 

2、《为奴隶的母亲》文字简练,风格朴素,人物生动,内容深刻,是柔石最为优秀的小说。

 

3、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郁达夫式”的大胆和坦率,表现了一个时代新女性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4、《包氏父子。

逼真地描绘了可悲的父亲老包和可笑的儿子小包,而且还通过这对父子的矛盾,表现了社会的变化,是张天翼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5、沙汀的《兽道》与《在祠堂里》、《凶手》等集中描写了地方军阀令人发指的罪行。

 

6、《山峡中》充满浪漫色彩,是《南行记》八篇作品中最吸引人也最有特色的一篇。

 

7、老舍在英国期间连续发表了三个长篇: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

 

8、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

 

9、七月派得名于由胡风主编的《七月》周刊。

 

11、张爱玲最有代表作品是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

 

12、1938年,萧红应李公朴之邀,从武汉到临汾,去民族革命大学教书,开始了《呼兰河传》的创作。

 

13、《四世同堂》是老舍继《骆驼祥子》之后又一部表现北京市民生活长篇巨制。

 

14、李季的民歌体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是解放区诗歌的代表性作品。

 

15、1943年,几乎同时升起了两颗代表着新文学发展新趋势的明星:

一是沦陷区上海的张爱玲;一是解放区延安的赵树理。

 

16、田汉是我国话剧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关汉卿》是为配合世界和平理事会“纪念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创作七百周年”而创作的。

 

17、闻捷的《天山牧歌》以“牧歌”的形式表现了“颂歌”的主题。

 

18、《红日》选取涟水、莱芜孟良岗三个连贯战役为故事主线,表现了山东战场上人民解放军从战略撤退到战略反攻的全貌。

 

19、1953年,青年作家李淮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20、茹志娟的《百合花》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5ABCAB6-10ADDC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要说明丁玲小说从《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到《水》的变化过程。

 

《梦珂》写一个单纯热情的女性在冲出没落的封建的家庭,进入社会后与周围现实的的格格不入,充满那个时代特有的幻灭感。

1928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以“郁达夫式”的大胆和坦率,表现了一个时代新女性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但又比郁达夫更深入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女性在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爱情过程中的复杂心理,轰动一时,是丁玲的成名作和早期小说的代表作。

这之后,她又创作了《小火轮上》、《自杀日记》、《阿毛姑娘》、《庞大云里的一间小房里》等一系列表现各类女性不幸生活的小说,大多以大革命失败后女性的精神苦闷为题材,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虚无主义的感伤色彩。

这期间,她与沈从文、胡也频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组成“红黑社”,出版有《红黑》半月刊等。

1930年,丁玲创作了以革命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韦护》和两个同题短篇《193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标志着丁玲创作的一次重要转变,但落入了“革命加恋受”的俗套。

1931年,丁玲加入左联,并担任了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同年发表了中篇小说《水》,以当年发生在全国16省的大水灾为背景,表现了农民的觉醒和反抗,再次震动文坛,也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知识分子题材向工农题材的转变,但仍然残留着“革命的浪漫谛克”的痕迹。

” 

2、简述1942年前后解放区文学的变化。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主持了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于会议开幕和结束时作了两次长篇讲演,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简称《讲话》,分为“引言”和“结论”两个部分)。

从此,作家和作品被当作了“一支军队”,各种文学运动也都打上了战时文化的烙印,这对于当时的解放区文学,和后来在解放区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运的影响。

1942年后,解放区文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作家们在《讲话》指导下,深入农村,奔赴前坚强不屈,自觉改造世界观,产生了一大批表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的优秀作品。

小说方面,以赵树理和孙犁为代表,主要形成了农村和战争两大题材。

诗歌方面,以李季为代表的民歌体叙事诗创作风行一时。

在散文方面,在抒情性散文几乎销声匿迹的情况下,报告文学则一枝独秀。

在戏剧方面,群众性的演剧活动蓬蓬勃勃,传统旧戏的改革和利用也有所收获,而《白毛女》更在融合中西戏剧艺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被看作是中国“民族新歌剧”的成功尝试。

而所有这些成就和特点,都在新中国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解放区文学为新中国文学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3、五六十年代历史剧有哪三种类型?

请举例说明。

 

这些剧作基本上呈现出三种情况:

一是政治型,主要有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曹禺等的《胆剑篇》等。

这类作品是当时“时代大合唱”中的一个声部,颂歌潮流中的一个支流。

《蔡文姬》和《武则天》实际上是郭沫若以前创作风格和套路的一种延续,不同的是过去为了批判,而今于为了歌颂。

曹禺与他人合作的《胆剑篇》虽然显示出结构严谨,对白圆熟的特点,但由于从概念出发,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他从1962年开始创作直到1979年才完成的“命题作文”《王昭君》,也没有超过以前的水平。

二是个人型,主要有田汉的《关汉卿》等。

这类作品借着当时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历史题材的掩护,更多地体现出“五四”新文学的传统,表现的是一种当时绝对不允许的表现的知识分子的情怀。

三是民间型,主要有老舍的《茶馆》和田汉的《谢瑶环》等。

这类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但《茶馆》更接近于“政治型”,主要通过新旧中国的对比,歌颂新社会的光明,而《谢瑶环》则更接近于“个人型”,主要寄托着知识分子的英雄情怀。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举例说明“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的主要区别。

 

“京派”与“京味”无关,京派指的是一个文学流派,京味指的是一种文学风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学概念。

在京派的作品中,一般是读不到京味的,即使是凌叔华和萧乾的作品也不以京味为特点。

然而,京派与“乡士文学”却有着重要的血缘联系。

被称作京派小说“鼻祖”的废名,原本就是“乡士文学”的新秀,其他来自乡村的作家,也可视为“乡士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田园牧歌风格”的主要原因,而“田园牧歌风格”的形成,又将他们与“乡士文学”区别开来。

京派作家同20年代的“乡士文学”作家一样,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的创作内容却与生活的城市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主要以家乡生活为创作的题材和背景。

废名主要写家乡湖北黄梅的生活,沈从文则以家乡湘西生活为题材,以及后来被称为“京派的最后一位传人”的汪曾祺,也是主要以家乡江苏高邮的人和事为题材。

凌叔华的《花之寺》和萧乾的《梦之谷》等作品,虽然多以北京为背景,但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北京人,北京也就是他们的家乡,而且,萧乾的作品仍然是以“童年视角”为出发点的,在本质上与“乡士文学”和其他的京派作品并无相悖之处。

 

2、为什么说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答:

五六十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有着其他题材创作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仅有着丰富多彩而又激动人心的生活素材,而且同时继居着“五四”新文学和解放区文学两个“传统”。

一方面,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上,乡土题材的创作成果最为丰富和发达,形成了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以知识分子探索与改造国民性为特征的启蒙主义,和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以崇尚原始生态、歌颂民间生活、美化自然风光为风光为特征的田园浪漫主义两大流派。

这些传统的影响使当代作家的创作增添了历史厚重感。

在柳青对农民传统私有制观念鞭辟入里的痛切分析中,不仅可以看到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精神,而且,从他笔下的梁三老汉等形象中,很容易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闰土、阿Q和茅盾笔下的老通宝。

而周立波对湖南山乡美好人性和绿水青山的由衷赞美,则与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有着内在的血肉联系,他笔下的盛佑亭(亭面糊)、王菊生(菊咬筋)、盛淑君等,仿佛是从古老边城走入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老船夫、天保、傩送、翠翠。

另一方面,赵树理、柳青、孙犁、马烽等作家都是在解放区文学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代表,他们50年代的创作正是解放区文学的继续和延伸。

赵树理的《登记》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周立波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特别是在文艺整风运动之后,创作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他的《暴风骤雨》与丁玲的《太慢照在桑干河上》一起被视为解放区小说的主要收获。

五、作品赏析(25分) 

以《寒夜》为例,分析巴金“生活小说”的基本特点。

 

参见教材 

中国文学通论

(2)作业3

(本练习涉及教材章节:

序论、下编第一至第三章)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1978年“伤痕文学”形成文学潮流,一般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开端。

 

2、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书写了对知识青年“唯文运动”运动的不满与困惑。

 

3、“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文革专制统治期间,依然写下了对人生和生命的个人感悟。

 

4、标志新时期文学复苏的第一波文学主潮是“伤痕文学”。

 

5、1985年“寻根文学”文学诞生,其主要作家均为知青出身 

6、莫言的《红高梁》、张炜的《古船》发表,是“新历史小说”诞生的一个标志。

 

8、20世纪末叶中国文学总的大背景是“纪实体生活流派”。

 

9、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早安》作品集,收入50年代17位作家的旧作。

 

10、高行健创作的话剧《绝对信号》、《车站》,是较早的文学启蒙尝试。

 

11、1978年12月,由北岛、芒克等主持的民间刊物《今天》在北京创刊。

 

12、“朦胧诗”论争最著名的“三个崛起”是指:

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13、纯诗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文艺理论家瓦莱利提出的概念。

 

14、画家陈丹青的散文《邱岳峰》,对“颓废”之美作了重新界定。

 

15、《纸手铐:

一部没有拍撮的影片和它的四十三个变奏》是一篇打破常规的散文,其作者是欧阳江河。

 

16、“汪记小说”指的是作家汪曾祺创作的抒情风格的风土小说。

 

17、高晓声描写“小人物”命运的,李顺大选屋》和“陈奂生系列小说”等作品,被誉为“农民组曲”。

 

18、200万字巨型长篇《故乡面和花朵》的作者是杨锋。

 

19、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的新时期话剧是《陈毅市长》。

 

20、1990年代出现了一批情节组装、故事拼贴的戏剧,如林兆华导演的《哈姆雷特》。

二、单项选择题 

1-5ABDBC6-10DBAA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请简述20世纪末叶各阶段中国文学的主要特征。

 

清代赵翼《论诗五绝》云: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末叶,文坛景象倏忽变换,“各领风骚”的局面,已缩短为三五年,乃至三五日。

短短几年就涌现了伤痕文学、朦胧诗、实验话剧、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波波文学潮流;现实主义、人道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数不清的“主义”纷涌迭起;现实和历史、乡村和都市、人性和人情、文体和语言,文学园地种满了奇花异草。

“创新这条疯狗”(80年代学人语),驱赶着惟恐落伍的作家们,演绎出热闹非凡的文坛景象,从80年代文学主潮的各领风骚,走向90年代无主潮的众声喧哗。

诗歌总是领风气之先,很少例外。

“五四”新诗率先对传统旧诗开战,抗战时期诗歌无疑是“先头部队”,大跃进时代更是全民赋诗,文革的形式短小,诗的抒情气质以及中国的“诗言志”传统有关。

短小宜于随时随地演习,抒发情感是的自然天性,四言五言七言,乐府辞赋词曲,一直到世纪末的现代诗,据称五年就是一代。

中国人于诗有着无法解脱的情结。

如果说20世纪上半叶的散文是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那么到了1976年,散文几乎只剩下了一种:

歌功颂德的抒情散文。

真正的散文或不见了踪影,或成了不能公开发表出版的地下散文。

 

20世纪末叶的小说创作,不仅数量惊人,变化也最大,文学主潮大都因小说推陈出新而潮起潮落。

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文学启蒙,其主角都是小说。

如果说诗歌是文学革命的先锋,那么小说就是文学革命的坚力量,显示着真正的实绩与成果。

20世纪末叶中国话剧的发展过程,与其他文学样式十分相似,但发展更为艰难。

这一方面与话剧这种不仅涉及文本,更涉及舞台表演的样式有关,也与新旧话剧观念的冲突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密切相关。

 

2、韩东诗歌,你见过大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此诗还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完全的口语化。

诗中没有对大海的歌咏性抒情,只有客观描写,而侧重于写人与大海的关系,即“你见过大海”,并不描写大海本身,以避免抒情倾向。

而抒情语言往往是非口语化的,描写则便于发挥口语的长处。

口语一般都短,而且人人能懂。

第二,为了弥补口语韵味上的不足,诗人用了“反复”手法,“你见过大海”、“你见过大海”,以及“你想象过”、“你想象过大海”等,即有完全相同的反复,也有稍加变化的反复。

反复有一种歌咏的效果,但这不是抒情的反复,不是让情感逐渐达到高潮的传统技法,而是纯粹的语词反复,同样造成抒情的效果,可称为“冷抒情”,即不过度感伤的自然抒情,是语词本身的内在抒情,而不是人为拔高、过于虚假的伪抒情。

 

3、反思小说大多为中篇,请简要说明原因。

 

在这类作品中,作家以旁观者身份叙述别人的灾难,叙事的主观情绪较为节制,相对客观的“苦难故事”本身,已具备朴素而惊人的力量,把反思蕴于其中。

这些故事又往往具有通俗小说模式化的特点,诸如善恶分明、因果报应之类,因而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

但因文学观念陈旧和思想禁区的限制,不少作品的反思都是笼统的,有些更把苦难原因归结到少数道德改坏的反面人物身上,如《芙蓉镇》对王秋赦及李国香两个反面形象的塑造,暗示了少数反面人物人格缺陷和变态心理,成了他们迫害美丽善良又能干的正面人物胡玉音的动机。

把造反派视作所谓反面人物,未能摆脱传统的好人坏人模式,对人的理解仅止于外在言行,未能深入心灵世界。

正如王元化对谢晋导演的《芙蓉镇》所作的批评:

“造反派横行霸道,肉体上的摧残,人格上的凌辱,自然都是事实。

但仅仅表现这些,还是表面现象。

这场浩动在于煽起了人类的恶劣情欲,使它们像病菌一样侵入人们的躯体。

……这一切是在人的精神领域内进行的,所以实质上也就是对于人性的扭曲,使人经历毛骨悚然的自我异化。

我感到惋惜的是我们的导演似乎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放到外在方面,意图使观从触目惊心,或者是以相当陈旧的手法,由作者直接去宣泄去说教,以取得解恨泄愤之效。

”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小说中也存在,“反面人物”的概念化,多少削弱了小说对历史反思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