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272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 汉 字 与 文 化 学函授论文 1.docx

论汉字与文化学函授论文1

 

论汉字与文化学

姓名

专业

层次

形式

年制

指导教师

完稿时间

 

 

摘要

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血肉难分的联系。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无声地记载着世界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的历史;文字是历史的丰碑,铭刻着人类从蒙昧状态走向文明时代的巨变,因而我们可以从文字中透视文化的诸多特征。

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的“显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现代化进程中高举的一面大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汉字,自然成为文化研究的焦点。

汉字无处不在,从古至今无数学者研究对汉字的研究从未止步,无论是意蕴深远的汉字结构,还是汉字随着历史长河的浪潮的演变,仔细研究和观察汉字会发现,其实汉字还是一种艺术,从古至今的书法家都可以成为艺术家,手握艺术之笔,刻画一幅幅承载文明与历史的艺术品...汉字都把其意义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字的美,汉字的意蕴,汉字的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代表。

 

关键词:

汉字、汉字结构、汉字演变、汉字艺术、书法艺术

 

论汉字与文化学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创造出世界上唯一古老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表意文字。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明之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汉字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她以优美的形态、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古老的文字,并在新世纪越发散发出她无与伦比的魅力!

然而仔细研究汉字,我们会发现汉字拥有她独特的美以及在历史上不可磨灭乃至现在和以后的社会中的重要角色。

一、汉字结构的文化意蕴

(一)现代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

对汉字进行字形编码时需要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把方块汉字看作由构字单元组合而成。

现代汉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笔画-----部件-----字,如“日”由竖、横折、横、横四个笔画组合而成。

“月”由撇、横折钩、横、横四个笔画组合而成。

“明”由“日”和“月”两个部件组合而成。

字是记录语言的使用单位。

笔画和部件是构字单位。

1、笔画

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点和线,是字形结构的最小单位。

笔画基本类型有横、竖、撇、点、折五种。

笔画的组合方式有三种:

相接、相离、相交。

笔画的组合

相接:

指笔画之间接合,没有空隙,如:

人、丁、工、上、刀、口等,相离:

指笔画之间分离,不接触,如:

二、八、川、心、儿等。

相交:

指笔画之间交叉,如:

九、十、丰、干、卅等。

笔顺规则:

先上后下,如:

三、多;先左后右,如:

川、明;先横后竖,如:

十、丰;先撇后捺,如:

人、爻;先外后内,如:

同、问;先中间后两边,如:

小、水;先外后内再封口,如:

田、国。

2、部件

部件是由笔画构成的汉字构字单位,如“明”字的“日”和“月”。

成字部件,如“明”中的“日”和“月”,“要”中的“西”和“女”。

不成字部件,如“洗”中的三点水,“抓”中的提手旁等。

对独体字说,部件等于字,对合体字说,部件小于字。

3、字:

字是可以独立使用的书写单位,如三、仁、张、照等都是字。

独体字指无法分离出两个部件来的汉字,如:

三、人、象、木等。

合体字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成的汉字,如:

张、照、全、霞等。

汉字的结构类型,独体结构:

人、口、手、大;左右结构:

拉、体、明、张;左中右结构:

湖、树;上下结构:

字、李、盆、草;上中下结构:

冀、器;全包围结构:

国、回;半包围结构:

句、过、同、凶、匡;对称结构:

爽、乘。

(二)、汉字的造字结构与六书

一个汉字被创造的角度和过程;其构形如何为表意服务?

章—从音从十。

“章”的造字结构:

《说文解字》:

“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

”“章”的本义就是音乐告一段落。

诗歌的一段也叫一章;文章的一段也可以叫一章。

汉字在造字之初,其形体和所表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六书说的提出:

“六书”,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

六书的含义1.六种书体(汉字形体类型)2.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

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

时有六书:

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也。

三曰篆书,即小篆。

四曰左书,即秦隶书。

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

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

汉代从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藏书。

《汉书·艺文志》:

“武帝末,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战国时的写本,所用文字是当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

缪篆:

摹刻印章的一种篆书。

鸟虫书:

雕虫小技,雕:

刻;虫:

鸟虫书,古代的字体;技:

技能。

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造字法“六书”的名称及次第;所谓“六书”,就是前人分析汉字结构所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艺:

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汉代三家(只有许慎为六书下有定义)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一为班固(《汉书·艺文志》):

“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一为许慎,(《说文解字·叙》):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故谓之字。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六书性质:

六书是战国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的字体分类及汉字分析方法。

许慎的六书说: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指事,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标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第一类纯粹是符号,如上、下;第二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性符号,如亦、本、末、刃等。

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纯体指事字加体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小、篆,本义:

成年男子,象形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

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是用线条把事物的外部轮廓描摹出来的造字方法。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是用表示字义的符号和表示字音的符号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字的造字方法。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表示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一个部分表音,叫声符。

形声字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个部分表示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一个部分表音,叫声符。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创造汉字。

省形、省声形声字的结构方式:

左形右声:

城、镁、理、牲等;右形左声:

功、鸠、顶、甥等;上形下声:

芝、筐、宇、窍等;下形上声:

盒、贷、愿、想等;外形内声:

阁、固、裹、衢等;内形外声:

闻、闷、辩、辨等;形居一角:

颖、疆、荆、修等;声居一角:

旗、徒、旌、爬等。

会意,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

信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已有的字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字的造字方法。

1、形象会意——会意字的组成部分(意符)虽然多数是由象形字充当,但该象形字一旦充当了会意字的部件后,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质,只是一种形象的符号。

会意字的组成部分

(意符)虽然多数是由象形字充当,但该象形字一旦充当了会意字的部件后,便失去了文字的性质,只是一种形象的符号。

2、抽象会意——用意符的文字意义来会合成意。

少力为劣、小土为尘、上小下大为尖、不正为歪、山石为岩、四方木为楞。

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

造字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表达一个新的意义,造字。

同体会意字、异体会意字、联义会意字(抽

)异体会意“及”是从又(手)持人,会意为赶上并抓住了某人之意。

是从又(手)持人,会意为赶上并抓住了某人之意。

“兵”从廾(拱)持斤,会意为兵器之义,后来又指持兵之人。

从廾(拱)持斤,会意为兵器之义,后来又指持兵之人。

“戒”为两手持戈,会意为守卫戒严之意。

为两手持戈,会意为守卫戒严之意。

“隻”,本为“获”之本字,以手持隹,表示有所获。

之本字,以手持隹,表示有所获。

会意字为合体字,这是它与象形、指事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

会意字为合体字,这是它与象形、指事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

但有时与衬托象形字不好区别,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不好区别,一般的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两个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就可看成是衬托象形。

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就可看成是衬托象形。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侧重字形,有的侧重字音,有的侧重字义。

《說文》:

“老,考也。

”“考,老也。

”历史上对转注的解说分歧最大,有代表性:

主形派:

(徐锴、江永)“建类一首”就是说文540部;“同意相受”就是同一形旁的字意义相互贯通。

就是同一形旁的字意义相互贯通。

主声派:

(章太炎)主张声转。

认为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可以相互解释的字是转注字。

(章太炎)主张声转。

认为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可以相互解释的字是转注字。

主义派:

(戴震、段玉裁)主张义转。

认为转注就是互训。

(戴震、段玉裁)主张义转。

认为转注就是互训。

老考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说文》:

“吟,呻也。

”又:

“呻,吟也。

”“桥,梁也。

”又:

“梁,桥也。

”“蹲,踞也。

”又:

“踞,蹲也。

”甲骨文、金、文、小篆,转注-考、老

假借,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是语言里有某个词,没有书写该词的字,就用一个同音字代替的造字方法。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与文化传承

(一)历史分期

一般将汉字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

一、古文字阶段:

甲骨文、金文→小篆。

时间从殷商时代(公元前16世纪)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世纪)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二、今文字阶段:

隶书→楷书----→现行的简化字。

时间上,隶书自秦代出现,通行于汉朝。

魏晋以后,楷书通行至今。

时间上,隶书自秦代出现,通行于汉朝。

魏晋以后,楷书通行至今。

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可以识读的汉字中是最为古老的。

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系统完备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可以识读的汉字中是最为古老的。

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系统完备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小篆:

小篆又叫秦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采用小篆统一六国文字。

小篆又叫秦篆,是秦代通行的文字,秦始皇采用小篆统一六国文字。

隶书--两大阶段的转折点是隶书。

隶书是汉字由古文字向楷书发展的过渡阶段,古文字的象形线条到隶书变为不象形的平直、方正的笔划,在形体上脱去了象形的意味,为楷书兴起开辟了道路。

隶书是汉字由古文字向楷书发展的过渡阶段,

古文字的象形线条到隶书变为不象形的平直、方正的笔划,在形体上脱去了象形的意味,为楷书兴起开辟了道路。

汉字发展到楷书,就进入到最后成熟的阶段,从此汉字的形体结构基本上稳定下来。

汉字发展到楷书,就进入到最后成熟的阶段,从此汉字的形体结构基本上稳定下来。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金、篆、隶、楷、行

甲骨文上古时期人们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的甲骨文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做“卜辞”。

殷代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这里是殷都的故址,所以人们也称甲骨文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特点:

(一)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

甲骨文以象形、会意居多,形声字占27%左右。

尤其在早期甲骨文中,有些象形字的写实性很强,形象逼真。

(二)形体结构没有完全定型。

同一个字可以有多种写法,异体字很多。

有些字的结构成分多少不确定。

“羴”:

三个“羊”、四个“羊”字组成的;(三)存在不少合文。

合文形式上像一个字,实际上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写在一起,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

(四)书写行款无定式。

甲骨文的行款虽以竖行为原则,但或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无固定式样。

(五)笔画多为细瘦的直笔。

这一特点与书写的工具密切相关。

金文,上古时期人们铸造或雕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前人也称“钟鼎文”。

周代的金文是金文中的代表,是甲骨文后的又一种古汉字形体。

青铜器上大量铸刻文字,与青铜器演变为礼器有关。

汉武帝时期在汾水上出土“元鼎”。

《说文·叙》:

“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

两周盛行在铜器上铸文,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来的,也以金文为最多。

所以,论两周的古文字,当然以金文为代表;研究金文,也多研究两周的金文。

金文的特点:

1.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仍有较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2.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

3.形声字增加。

4.注重字形美化。

战国文字(六国文字)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

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秦国文字继承春秋、西周的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字变化大。

商代政治统一,文字使用地区集中;西周政治统所发现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所以这两个时期文字形体相对比较统一(甲骨文异构,属于事物出现早期的不稳定)。

东周铜器属于各诸侯国,开始时沿袭西周,后来形成各自的特色。

这是一个西周到战国的中间时期。

战国时期有几个原因促使文字变化:

诸侯各自为政,文字应用多,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

国文字(六国文字)战国时期的文字。

大篆:

广义的大篆包括金文,狭义的大篆指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几种大篆类古文字材料:

1.籀文:

名称出自《史籀篇》。

《汉书艺文志》载“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魏晋以后,此书全部亡佚,说文保存了220多个籀文,作为异体附在正文后。

王国维有《史籀篇疏证》周时的史官籀所写的教给儿童学习的一种古老汉字形体。

《说文解字·叙》: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2.石鼓文:

隋唐之际发现于陕西天兴县(凤翔)石作鼓形,共十鼓,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径约三尺余。

3.诅楚文:

北宋时发现的三块刻字石头。

所刻写内容为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

战国文字特点:

1.形体歧异多。

2.俗体使用广泛。

石鼓文书法大篆特征:

笔道匀称,字体整齐,属于官定标准文字。

有些字结构繁复,一字之中同一偏旁往往重复出现。

小篆:

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最多地保留西周文字传统)稍作整改;主要保存在《说文》中。

许慎《说文解字·序》: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

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

”小篆是秦朝推行的规范化字体。

战国时期,“诸侯力征,不统于王。

”“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叙》)各个国家使用的文字在形体上逐渐趋异。

小篆特点:

(一)笔画仍保持金文以来的圆笔线条,但线条匀称,字形规整线条匀称,字形规整。

小篆的笔画粗细一致,线条圆转匀称,象形性进一步降低,而符号化程度进一步加强。

小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也是汉字在古文字阶段所迈出的最后一步。

三、文学艺术

1、汉字的意境美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但是其单音节且具有声调的特点是别的无声调语言所无法比拟的。

由于汉字本身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声调本身即属音高变化,因而汉字本身就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

由此,中国诸多的文学形式中,和汉字声调本身有关的诸如韵文、骈文等就十分发达。

这些文章不仅有韵律美,更有意蕴美,往往寥寥几个汉字就能表达出无尽的韵味。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一种骄傲,近来,随着汉字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的关注,古诗艺术也被抬到新的高度。

那么,汉字与古诗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汉字对古诗艺术的美感又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一首好诗的关键在于字和意境,那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如:

我们熟悉的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也是在几番琢磨后才在“敲”与“推”中确定为“敲”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据说那个“绿”字最初是“到”,后改为“过”,又改为“入”、“满”······一直改了十几次,最后定为“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精妙绝伦的诗篇都让人在字里行间可以品出其中的艺术之美,犹如身临其境。

2、汉字的“魔方”美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最具魅力的文字之一。

汉字,集音、形、义于一体,是构成文章的最小单位。

一块块砖,在能工巧匠手下能建造成风格多样的建筑物。

同样,一个个汉字,在文人骚客笔下也能做出锦绣文章。

近年来“魔方”、“俄罗斯方块”风靡全球。

汉字,经诗人的精心排列组合,竟象变幻无穷的“魔方”和“俄罗斯方块”,变成了趣味盎然,巧夺天工的奇诡辞章。

回文诗、回文词、回文曲、拆字诗、颠倒诗,就是文学苑里的奇葩。

由于语言的不断发展,汉语的双音节化越来越流行。

汉语的双音节词,有很多可以位置颠倒,而且颠倒后词义能产生细微或截然不同的变化,这就为文人的丰富想象和巧妙表达提供了条件。

回文诗,是一种顺读倒读皆可的一种诗体,回文诗难度较大,但趣味无穷,历代文人都热衷此道,以展示才华。

拆字诗,指的是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这样子,分成几个字,组成词语,暗寓此字。

四、书法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制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五千-六千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书法有:

刻字、篆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几种分类。

而书法的字体分类有:

正书、草书、隶书、篆书、行书几种分类,“书”在古代只是指写字,当人们书写时加入了思想情感,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渗情入法,法熔于情,书法的作用超出了文字本身的实用性而进入到审美性。

根据学者研究大致分为:

形态美、质地美、韵律美、力感美、章法美、意境美、自然美、风格美。

书法的的艺术美,可谓在书法家的手里展现的活灵活现,一幅书法就是一种艺术,就是一段人生,就是一段佳话,而其中的美感则需要我们在那些艺术的书法中去细细品味,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书法的作品,可谓副副是艺术,看这种书法就是一种享受。

综前所述,我们不难对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

正鉴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汉字文化学应运而生。

这个新兴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我们相信,在一代学人的努力下,汉字与汉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2、王宁.汉字与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3、王宁.《说文解字》与汉字学【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5

4、赵诚.汉字文化探索【M】.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5

5、曹先擢1992《汉字文化漫笔》,语文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