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230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68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事故与灾害应急.docx

事故与灾害应急

3应急救援预案的策划与编制

3.1应急预案文件体系

应急预案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以充分发挥作用,有效完成应急行动。

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包括总预案、程序、说明书和记录四级文件体系。

在实际中,由于预案和程序之间的差别并不十分显著,通常需要全体读者知道的内容归于预案,而只有某个人或某部门才需要的信息和方法则作为部门的标准工作程序,应避免在应急预案中提及不必要的细节。

应急预案的文件一般分为四级,如图2-9所示。

一级文件是“预防手册”,二级是程序文件,三级是说明文件,四级是记录文件。

一级文件——总预案或称为基本预案。

它是总的管理政策和策划。

应包括应急救援方针、应急救援目标(针对何种重大风险)、应急组织机构构成和各级应急人员的责任及权利,包括对应急准备、现场应急指挥、事故后恢复及应急演习、训练等的原则的叙述。

二级文件———程序,内容包括行动的目的;行动的范围;行动的模式;行动程序等。

编写和表达的模式可用5W1H,即为什么、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如何做等内容。

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导;格式可用文字叙述、流程图表、或是两者的组合等。

●是对于总预案中涉及的相关活动具体工作程序。

●针对的是每一个具体内容、措施和行动的指导。

●规定每一个具体的应急行动活动中的具体的措施、方法及责任。

●每一个应急程序都应包括行动目的和范围、指南、流程表及具体方法的描述,包括每个活动程序的检查表。

●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所要求的程序文件不同,应急预案的内容取决于它的类型。

●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的程序文件包括:

●预案概况、预防程序、准备程序、基本应急程序、专项应急程序、恢复程序。

●需要编写的应急程序如表2-5所示,重大危险源应急程序中还要列出应急管理制度清单见表2-6和所需应急附件清单见表2→7

三级文件——说明书与应急活动的记录(程序中特定细节及行动的说明,责任及任务说明)。

四级文件——对应急行动的记录。

包括制订预案的一切记录,如培训记录、文件记录、资源配置的记录、设备设施相关记录、应急设备检修纪录、消防器材保管记录、应急演练的相关记录等等。

3.2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步骤

我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

应急准备的第一步是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他们的责任。

这种责任主要是尽可能减小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后果,它主要取决于企业管理层。

企业制定和建立现场的应急预案,不仅是法律和经济的要求,也是为企业员工和附近居民提供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

因此,经过充分演习后的预案应当是:

(1)有助于辨识现有的工艺、物质或操作过程的危险性;

(2)让有关人员熟悉企业布局、消防、泄漏控制设备和应急反应行动;

(3)提高事故突发时的信心和准备性;

(4)减少员工和公众的伤亡人数;

(5)降低责任赔偿风险,减少保险费;

(6)减轻对企业设施的破坏;

(7)提出降低危险的建议,如引进新的安全装置或改变操作规程。

《安全生产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为便于管理,企业制定的现场事故应急预案应并入地方政府应急反应预案中。

这样不仅有助于增进与地方政府部门的相互了解,也确保当地政府机构制定应急预案时充分考虑企业制定应急预案,以便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实施。

企业管理者要比其他人员更熟悉应急预案。

管理层应首先委派一个事故应急反应预案小组。

应急反应预案小组负责准备预案,并使企业预案与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相互协调。

管理层应根据人员情况对资源进行分配,并考虑反应预案的准备和实施。

同时也应重视应急预案的审核、定期复查、培训和演习;否则预案的有效性会极大地削弱。

在预案制定过程中,管理层必须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企业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都应有一套现场应急预案。

现场应急预案应由企业管理部门准备并应包括对重大事故潜在后果的评估。

世界卫生组织(WHO)欧洲办事处建议企业现场事故应急预案制定程序如图3.l所示。

通常企业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如下:

(l)成立预案编制小组;

(2)收集资料并进行初始评估;

(3)辨识危险源并评价风险;

(4)评价能力与资源;

(5)建立应急反应组织;

(6)选择合适类型的应急计划方案;

(7)编制各级应急计划。

 

美国国家应急反应领导小组(NRT)建议社区(地方政府)制定应急预案的步骤如图3.2所示。

3.3成立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小组

企业管理层首先应指定应急预案编制小组的人员,组员是预案制定和实施中有重要作用或是可能在紧急事故中受影响的人.

预案编制小组代表来自以下职能部门:

(l)安全;

(2)环保;

(3)操作和生产;

(4)保卫;

(5)工程;

(6)技术服务;

(7)维修保养;

(8)医疗;

(9)环境;

(10)人事.

此外,小组成员也可以包括来自地方政府社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代表(例如,安全、消防、公安、医疗、气象、公共服务和管理机构等)。

这样可消除现场事故应急预案与政府应急预案中的不一致性,同时这样也可明确紧急事故影响到厂外时涉及单位及其职责。

3.3.1资料收集和初始评估

编制小组的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制定预案的必要信息并进行初始评估,这包括:

(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2)企业安全记录、事故情况;

(3)国内外同类企业事故资料;

(4)地理、环境、气象资料;

(5)相关企业的应急预案等。

编制小组应提出如下问题(但不只限于这些):

(1)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

(2)这种事故的后果如何(要包括对现场和企业外的影响)?

(3)这类事故是否可预防?

(4)如果不能,会产生什么级别的紧急情况?

(5)会影响到什么地区?

(6)如何报警?

(7)谁来评价这种紧急情况,根据什么?

(8)如何建立有效的通讯?

(9)谁负责做什么,什么时间,怎么做?

(10)目前具备什么资源?

(11)应该具备什么资源?

(12)如有可能,可得到什么样的外部援助,怎样得到?

这些问题是制定应急预案过程中必须分析和考虑的部分。

在初始阶段,编制小组应辨识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并评价现有资源包括人力、物资和设备。

初期,编制小组的工作可分为三部分:

(1)危险辨识、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

(2)明确人员和职能;

(3)明确需要的资源。

3.3.2应急反应能力分析

根据最可能发生的事故场景,编制小组可以确定出不同紧急情况下相应的应急反应行动。

据此,小组可回答以下问题:

(1)在紧急情况下谁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

(2)整个应急过程由谁负责,管理结构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情况?

(3)如何通报紧急情况,谁负责通知?

(4)可获得哪些外部援助,什么时候能到达?

(5)在什么情况下厂内和厂外人员应该进行避难或疏散?

(6)如何恢复正常操作?

这是预案编制过程中的综合部分,是在前面分析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

3.4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

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是编制应急预案的关键,所有应急预案都是建立在风险评价基础之上的。

3.4.1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

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如图3.3所示。

风险评价的程序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资料收集.明确评价的对象和范围,收集国内外相关法规和标准,了解同类设备、设施或工艺的生产和事故情况,评价对象的地理、气象条件及社会环境状况等.

(2)危险危害因素辨识与分析。

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装置布置、主要设备和仪表、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的理化性质等,辨识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3)风险分级。

在上述危险分析的基础上,划分评价单元,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复杂程度选择具体的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

对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按照事故风险的标准值进行风险分级,以确定管理的重点和需要制定应急预案的设备、设施和场所。

(4)提出降低或控制风险的安全对策措施。

根据评价和分级结果,高于标准值的风险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或组织管理措施,降低或控制风险。

低于标准值的风险属于可接受或允许的风险,应建立监测措施,防止生产条件变更导致风险值增加,对不可排除的风险要采取防范措施。

3.4.2危险辨识方法

3.4.2.1危险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险辨识过程中,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则,对以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

A厂址及环境条件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交通运输、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B厂区平面布局

(1)总图:

应辨识与分析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2)运输线路及码头:

应考虑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C建(构)筑物

应辨识和分析建筑物的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检修)通道、开门,以及生产辅助设施。

D生产工艺过程

应辨识和分析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的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以及事故及失控状态。

E生产设备、装置

(1)化工设备、装置:

应分析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以及控制、操作、检修和失误时的异常情况;

(2)机械设备:

应分析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3)电气设备:

应分析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以及静电和雷电;

(4)应分析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5)特殊单体设备、装置:

应分析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

(6)应分析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7)应分析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设施;

(8)应分析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对于建设工程危险源和环境影响因素的辨识和评价,需要对施工现场业务活动分类,分类应考虑到危险源与环境影响因素的易于控制和必要信息的收集。

施工现场业务活动的分类既要包括日常的施工生产和管理活动,叉要包括不常见的维修任务等。

施工现场业务(作业与管理)活动的分类方法一般包括:

(l)施工现场场界内外的不同场所。

如施工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相邻社区等。

这些场所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场所,如辅助生产区叉可分为木工棚、钢筋加工区、危险品仓库、搅拌站等场所;生活区义可分为宿舍、食堂、澡堂、厕所等场所。

包括:

企业机关、基层单位、各部(科)室在辨识小组领导下,负责管辖区域内的办公设施(包括办公室、厂院、楼道灯)进行辨识;②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负责对所管辖的生活区域(包括食堂、浴室、俱乐、办公区、生活区的辨识;

项目部辨识小组负责对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包括分包队伍的食堂、宿舍等)、加工区(包括钢筋、木工、混凝土搅拌棚等)、施工作业区(包括四口防护:

架设等)设施的辨识;④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是企业自有的、企业租赁的、分包方自带的、业主提供的等均在辨识的范围内。

(2)对常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

包括施工阶段、工序、活动、如土方开挖阶段、基础阶段、主体阶段、安装阶段、装饰阶段等。

这些阶段又可进一步分为若干个工序、过程,如打桩作业、土石方挖运、脚手架搭拆、模板安装拆除、钢筋绑扎、混凝土浇捣、砌筑作业、高处作业、施工用电、焊接作业、起重设备安装拆除、机械作业、防水作业、冬期施工、暑期施工、雨期施工、危险化学品管理等.项目管理人员可按《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1999)和《建筑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CB5030-2001)进行划分、确定。

(3)对非常规作业活动进行辨识。

基层单位、项目部未按照正常作业计划(如抢工期、交叉作业)和冬雨期、夜间施工可能发生的危险源。

(4)对工作场所使用设备、材料、物资进行辨识。

(5)对进人施工现场发生的相关方(分包队伍、合同人员、来访者、供方)可能发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

建设工程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危险、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建设区平面图、建设区位置、建(构)筑物、生产施工工艺过程、施工设备、装置等方面考虑,结合危险、危害物质分类进行辨识。

建设区平面图

(1)总图:

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施工流程布置;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2)运输线路图:

建设区道路、材料装卸区、危险品装卸区。

建设区位置和环境条件

从建设区域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建筑物

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通道、开门,生产卫生设施、临建。

建设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施工设备、装置

(1)机械设备:

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2)电气设备:

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3)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起重机械、运输机械等。

其他

(1)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2)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3)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3.4.3重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的辨识

重大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危害因素.重大事故具有伤亡人数众多、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征,我国一些行业(化工、石油化工、铁路、航空等)都规定了各自行业确定和划分重大事故的标准,把预防重大事故作为其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重大事故隐患在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不同时期各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范围,人们通过发现、整改这些隐患,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

实际上它也是重大危险、危害因素的一部分。

随着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大量生产和使用易燃、易爆、有害有毒物质,作为工业生产的原料或产品,在生产、加工处理、储存、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非常严重。

目前,国际上己习惯将重大事故特指为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

1993年,国际劳工组织(ILO)通过的《预防重大事故公约》中,定义重大事故为:

“在重大危险设施内的一项生产活动中突然发生的、涉及一种或多种危险物质的严重泄漏、火灾、爆炸等导致职工、公众或环境急性或慢性严重危害的意外事故”。

目前,国际上是根据危险、有害物质的种类及其限量来确定重大危险、危害因素的。

我国国家标准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将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根据物质不同的特性,将危险物质分为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和有毒物质四大类,分别给出物质名称及其临界量。

3.4.4危险辨识注意事项

危险辨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危险、危害因素的分布。

为了有序方便地进行分析,防止遗漏,一般按厂址、平面布局、建(构)筑物、物质、生产工艺及设备、辅助生产设施(包括公用工程)、作业环境危险几部分,分析其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列表登记,综合归纳,得出系统中存在哪些种类危险、危害因素及其分布状况的综合资料。

(2)伤害(危害)方式和途径。

1)伤害(危害)方式。

指对人体造成伤害或对人身健康造成损坏的方式。

例如,机械伤害的挤压、咬合、碰撞、剪切等,中毒的靶器官、生理功能异常、生理结构损伤形式(贞日黏膜糜烂、植物神经紊乱、窒息等),粉尘在肺泡内阻留、肺组织纤维化、肺组织癌变等.

2)伤害(危害)途径和范围。

大部分危险、危害因素是通过与人体直接接触造成伤害,爆炸是通过冲击波、火焰、飞溅物体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造成伤害,毒物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食道、皮肤黏膜等)或一定区域内通过呼吸带的空气作用于人体,噪声是通过一定距离内的空气损伤听觉的。

(3)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对导致事故发生条件的直接原因和诱导原因进行重点分析,从而为确定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划分评价单元,选择评价方法和采取控制措施计划提供基础。

(4)重大危险、危害因素。

分析时要防止遗漏,特别是对可导致群死群伤的危险、危害因素要给予特别的关注,不得忽略。

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和操作时的危险、危害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危害因素。

3.4.5危险辨识结果

危险辨识活动的结果,通常是可能引起危险情况的材料、设施或生产条件清单,如表3.3所示。

分析人员可利用这些结果确定适当的范围和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估。

总的来说,评价的范围与复杂程度,直接取决于识别出危险的数量与类型以及对它们的了解程度。

如果有些危险的范围不清楚,则在开展评价之前需要开展另外的研究或试验。

3.5人员和职责的确定

完成危险辨识、后果分析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小组需要确定在紧急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最合适,从报警定级到如何实施应急行动或疏散程序。

这些行动要由企业或外部人员完成,因而小组的任务是根据现有人力确定紧急情况下由谁来作出什么行动。

正确实施应急预案必须要明确职责,特别是什么时候由谁来指挥。

为了简便,编制小组可根据企业正常生产管理系统职位来分配紧急时的任务。

这样会减少培训以保证紧急时正确指挥。

决策和权威更容易被企业人员所接受,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工作。

这种被确认的领导权会增加自信,减少混乱。

编制小组应该认真评估目前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保证在异常情况下的正确性和充分性。

编制小组应该认真审查领导的能力和在休假时的指挥系统,要保证负责人员,经过良好培训,能够在更高级指挥人员到来前应对局势。

代理人员应该在主要领导休假或生病或由于其他原因不在时代替执行职责。

该代理人必须像原主管一样能够应付紧急局势。

这些关键人员的通报和通讯联络程序必须明确下来,以保证及时决策,快速反应。

编制小组应预先辨识出现在危险地区所要实施的应急反应行动。

这样会减少在危机时刻做出“特别”决策的需要。

下面是最常见的紧急时刻实施的重要应急功能:

(1)通讯和外部关系联络,包括媒体;

(2)消防与营救;

(3)物质泄漏控制;

(4)工艺和公用设施;

(5)工程措施;

(6)环境状况;

(7)医疗救护;

(8)安全保障;

(9)后勤保障;

(10)行政管理。

编制小组的任务是保证所有应急功能与负责企业正常生产的人员和服务机构相匹配。

可用表3.4作为最初功能分配表。

然后编制小组应要求相关部门或机构配合制定实施总体应急救援预案的专项预案。

例如,工程、操作、技术机构和维修部门应该提出在紧急情况下隔离或关闭设备或单元的应急程序。

此外,可分派这些部门的人员实施应急反应行动和兼作为应急咨询员,这些行动计划也要包括在应急预案中,特别是放在附录中便于更新

为此,要提出以下问题:

(1)紧急情况发生时由谁来指挥操作?

(2)当更多的企业和企业外反应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指挥结构如何变化?

(3)如果紧急状况恶化时,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出现更多的受影响点(包括企业内企业外),指挥结构如何变化?

(4)谁来决定分配减缓事故的资源?

(5)谁应该在紧急时与谁保持通讯联络?

(6)哪些应急功能(贞口消防、工程、医疗等)应该行动,什么时候?

如何行动?

(7)哪些人负责专项应急反应功能?

(8)各种指挥岗位应位于哪里?

(9)谁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以保护外部人群?

(10)所有应急功能协调员互相之间如何联络?

(11)谁提供技术建议来开始反应行动?

(12)谁来决定什么时候应急结束,批准重新进人危险区?

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反应组织指挥结构和职责表格来回答。

此外,最初反应组织结构也要确定出来,以便在当班时立即启动应急反应。

3.5.1最初反应组织

一天中的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事故,应急反应组织必须保证在任何时候接到报警后立即行动。

及时正确的最初应急反应行动可以在事故升级前极大地降低事故的后果。

最初协调应急行动的责任一般曲当班经理负责,直到有更高级的人员来替代,如企业经理到达事故现场。

最初阶段,当班经理要临时担任企业应急总指挥的功能,因此要根据事故严重程度来评价应急行动级别,通知相关人员、部门和机构参加应急行动。

与此类似,企业其他人员将分别担任最初反应组织的其他重要功能,直到规定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替代他们。

这些职责分配仍然要预先明确下来,而不是等到紧急时刻再开始。

图3.5给出一个最初反应组织图。

最初应急操作指挥的职位由生产或技术经理担任。

他们也可担任现场指挥。

这两个指挥员分别负责组织反应操作和指挥事故现场的反应行动。

反应行动由生产和维修人员进行,他们组成最初的反应小组。

此外,最初重要的通讯联络和汇报任务由保卫人员担任,他们也负责企业进出管制。

3.5.2全体应急反应组织

不是所有事故严重到要求动员全体反应组织。

可是在全体应急状态下,企业应急总指挥员应该启动所有应急预案要求的行动,包括启动全体应急反应组织。

图3.6给出了一个全体应急组织的实例。

也可能存在其他组织结构。

这种选择将主要依赖于企业和其内部管理结构。

关键是所有预案中相关应急功能应包括在组织结构中。

这要求所有职责要配备足够人员,以便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员。

每个岗位可能有多个任务,所以主要人员或代理人可在全体应急反应组织启动后任何时候能承担职责。

图3.6所示不同功能的人员应为企业应急总指挥提供建议并执行企业应急总指挥做出的决定。

这些人员主要包括负责生产、工程、技术、人事、医疗、交通、安全、环保和保卫的高级管理人员。

他们将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该采取哪种反应行动,如关闭企业,灭火,疏散企业人员或大众,进行应急修复工作,安排设备物资供应,进行应急检测和协调企业与当地公安消防和其他机构的行动。

3.5.3企业应急总指挥

在任何时候企业必须只有一个人负责指挥整个应急反应组织。

他的主要职责包括对所有保护公众、员工、环境和企业设施的行动,事故的救援和控制行动的指挥。

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责为:

(1)分析紧急状态和确定相应报警级别,这些分析要根据相关危险类型(例如,火灾、爆

炸、泄漏)、它的潜在后果(包括企业内外)、现有资源和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来

做出;

(2)指挥、协调应急反应行动;

(3)与企业外应急反应人员、部门、组织和机构进行联络;

(4)直接监察应急操作人员的行动;

(5)保证现场和企业外人员安全;

(6)协调后勤方面以支援反应组织。

在执行这些任务时,企业应急总指挥会得到从事专项任务的应急反应人员的帮助。

企业应急总指挥不能把下列任务交给工作人员执行:

(1)应急反应组织的启动;

(2)应急评估,包括升高或降低应急警报级别;

(3)通报外部机构;

(4)决定请求外部援助;

(5)决定从企业或其他部分撤离;

(6)决定企业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例如,在毒气泄漏时建议疏散或安全避难)。

在许多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的职能可由企业总经理担任,主要由于他们有类似的责任。

在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急总指挥的主要功能是总体指挥,大量实际反应和协调任务主要由负责生产或安全的副总指挥执行,因为他更具有技术、经验和更熟悉应急反应操作。

与所有其他应急职位一样,企业应急总指挥是分配给企业组织内的工作职位,而不是某个人。

这会消除由于人员调动到其他岗位或其他职位变动导致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混乱。

紧急情况下保持与企业正常生产时相同管理结构有很大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