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1讲 突破选择题的五大技巧.docx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1讲 突破选择题的五大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1讲 突破选择题的五大技巧.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第1讲突破选择题的五大技巧
第1讲 突破选择题的五大技巧
技巧1 “两招”全面快速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型选择题仍将是2021年高考考查的重点题型,因此全面快速地提取“有效”信息,剔除虚假和错误信息,保存正确的史观、史论,是高考制胜的关键所在。
第一招:
紧扣题意,抓核心信息,快速联系所学知识。
审读关键信息(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定时空,定位所学知识(分析题干的内涵、外延、考查意图,定位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得出答案。
[例1](2018·全国Ⅰ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分析】
第一步,审读关键信息。
《墨子》;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第二步,定时空,定位所学知识。
《墨子》一书记载了数学、力学、光学以及机械、土木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墨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代表中下层手工业者的利益。
第三步,分析判断选项,得出答案。
题干中的科技成就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墨子》一书中记载的科技成就,并未涉及其他学派的思想,A项错误;《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著作,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D项错误。
第二招:
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
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史料由于受时代局限以及记录者的政治立场、阶级立场、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所以要对材料记录的事件、陈述的观点等进行真与伪、正与误的区分,保存正确和真实的观点。
另外,材料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表面问题,要综合分析并认清其本质。
[例2](2018·全国Ⅰ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分析】本题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政府与日本在舆论宣传策略方面态度存在差异这一现象切入,引导考生认识外交宣传在引导国际舆论方面的重要性,清政府的“无所作为”反映了其昏庸以及对近代外交的不谙熟,故选C项。
技巧2 “四招”搞定数据型选择题
第一招: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
表格类试题信息量大,对一些关键的数字信息,要注意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例1](2018·全国Ⅲ卷)下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
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分析】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与1982年相比,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的变化。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与1982年相比,1988年乡镇企业在农业中的分布数量有所减少,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行业中的分布数量大幅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城乡一体化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不出工业结构情况,D项错误。
第二招:
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
曲线数据图可以显示出随时间变化的连续的数据,题目常要求考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例2](2019年4月浙江选考,20)阅读下列示意图,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分析】本题解题需要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据图可知1740年至1852年的英国生铁产量,此时仍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生铁产量的增加与机器动力的投入使用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
生铁产量不断增加,是大工厂制度建立的结果,B项解读不正确,故排除。
电力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与题中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第三招:
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柱状图易于比较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在进行数据比较时要注意数据变化的背景。
[例3](2016·江苏单科,17)下图是19世纪英国国民总收入来源示意图。
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19世纪英国农业、林业和渔业处于稳定增长阶段
B.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不相符
C.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并未体现工业化阶段的特征
D.经济收入与国民经济在结构的变化上呈现出一致
【分析】从上图可知,英国从1801年到1901年,国民经济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显著增加,国民总收入也显著增加,两者是相一致的,故选D项。
从上图可知,从1801年到1901年,英国农业、林业、渔业发展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但略有起伏,因此不能说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故A项错误;从上图可知,贸易和运输业,制造业、煤矿业和建筑行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收入的增长明显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说明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与其发展的阶段特征相符,B项错误;从上图可知,来自政府、专业机构、国内服务行业以及海外的收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收入远远高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三产业收入的增长体现了工业化的阶段特征,故C项错误。
第四招:
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饼状图主要反映的是各构成项目的比例,遇到单个饼状图时要注意比例之间的大小差别,遇到多个饼状图时则要注意同一项目在不同的图中比例的变化。
[例4]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情况,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别是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小姓子弟,这说明此时选拔官吏不只注重门第、出身,而是兼顾多个阶层;结合图中不同阶层出身的进士所占的比例可知,出身于士族子弟的占绝大多数,这反映出此时的选官制度尚不完善,因此答案为D项。
A项从材料中无法获悉,且与史实不符;B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选才范围的对比,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故排除。
技巧3 “四结合”搞定图像型选择题
图像型选择题一般有漫画、文物照片、真实场景、示意图等类型,其解题关键是“里里外外看注解”。
解题时要注意图像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注意图像内容所反映的史实,然后通过“审、联、察、定”四结合,搞定图像型选择题。
[例](2019年4月浙江选考,14)请看下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分析】解答结合题图中“本市人民政府遵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九月二十八日通知”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
北京市人大等相关组织产生时间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
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据“已于九月二十八日”的信息可判断D项错误。
技巧4 捋清四方面关系,精准解题
关系一:
从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入手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这就决定了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可能存在着两种情况:
一是“形散神聚”,即试题看起来与教材内容不一样,实际上考查的却是教材知识;二是“貌合神离”,即试题看起来跟教材内容差不多,实际上却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解题时,第一种情况必须要联系教材,不借助教材知识很难得出答案;第二种情况却不能受教材知识的束缚,一旦拘泥于教材知识,就容易错选。
[例1](2019·江苏单科,2)《史记》载:
“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
”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
【分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的离心倾向增强,故选C项。
实行察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独尊儒家学说有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故排除D项。
关系二:
明确备选项与题干材料的关系
题干材料提供多个信息,但设问可能只针对某一个信息,设问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样。
所以准确判断命题者的问题指向是避免出错的重要前提。
[例2](2019·海南单科,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
“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
”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分析】本题引用官员的上奏中,“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即为上奏的核心,故本题选B。
A项和C项材料中未提及,排除;材料认为应该“师夷长技”,D项说法与此相反,排除D项。
关系三:
明晰题干材料之间的关系
如果题干中涉及多则材料,就要对其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互补等关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并建立起材料与所学知识间的联系,领悟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例3](2019·江苏单科,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分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唐宗室子弟,但他们都在科举考试中屡屡碰壁,由此可说明唐代科举考试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D项。
唐代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故排除B项。
关系四:
明晰备选项之间的关系
备选项之间主要有两种关系:
一种是逻辑关系,如并列、递进、互补、从属、正反关系等;另一种是理论关系,如现象与本质、共性与个性、主因与次因等。
正确区分备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缩小选择范围,作出准确判断。
[例4](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
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
“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
”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
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技巧5 “四定位”突破选择题
时空定位: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高考特别注重“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时空观念的形成不是靠死记硬背历史事件,而是要运用时间和空间要素解读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事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考生要充分利用材料中所给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例1](2019·海南单科,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报告指出:
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买办阶级是有区别的,地主买办营垒内部也不是完全统一的,“我们要把敌人营垒中间的一切争斗、缺口、矛盾,统统收集起来,作为反对当前主要敌人之用”。
这一报告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C.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分析】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5年8月,中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共同抗日;1935年12月,中国召开瓦窑堡会议,提出党的策略任务就在于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并最终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选C。
A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B项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排除A、B两项;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的前期,而到了1935年12月日本不断扩大对华侵略的时候,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了抗日,故D项错误。
因果定位:
该方法适用于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命制的试题,如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目的、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重大影响等,根据材料的内容,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题干和备选项,确定它们之间是否构成合理的因果关系,进而定位到正确选项。
[例2](2019·海南单科,13)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分析】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1988年海南单独设省,并确定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跨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题干中的现象,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故本题选C。
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是在2018年,排除A项;B项属于因果关系倒置的问题,排除B项;国有企业改革是从1992年全面展开的,排除D项。
概念定位: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其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包含着特定的含义。
概念定位法就是利用历史概念的这一特性来确定正确选项。
[例3](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分析】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性质定位:
对于选择题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只有明确其性质或者立场,才能准确把握其本质和现象、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因素,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例4](2019·天津文综,8)1918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
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
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
这说明苏维埃政权( )
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
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
【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十月革命之初还是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初,布尔什维克党都面临着巩固政权、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前者是综合考量西方协约国可能会武装干预无产阶级新政权所做出的让步,后者则是在面对农民不满余粮收集制所造成的巨大牺牲而引发的社会动荡的情况下做出的调整,这说明在政权需要巩固的时候,布尔什维克党都能审时度势,以暂时的妥协换取长远利益,故选C项。
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没有把农民当作敌人,A项错误,排除;新经济政策并未采取武装手段,B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