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080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8.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docx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

信息来源:

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   2006-11-2109:

01:

00   浏览次数:

43   字体:

【大中小】

(市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前 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

近年来,我市依托良好的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现代化和外向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已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区。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区及周边地区对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占用越来越严重,农业资源和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战略的眼光重新审视宁波农业产业布局,给与一个全新的功能定位,并按产业集聚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就显得尤为迫切。

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培育以及市场拓展能力,使农业的功能得到更好发挥,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联动”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为进一步保护和整合宁波市农业资源,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更好地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优势产业,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及各县(市)、区开展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编制工作。

其核心内容是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耕地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具有规模、特色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规划编制工作涉及全市范围。

市级规划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专家为主编制的《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本思路研究》为基础,主要从我市农业发展的现实条件出发,提出了产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构想,拟定了农业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布局的基本框架,对全市范围内2006~2010年期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产业的主要农业产业基地、加工基地和流通市场进行了布局,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具体的基地建设内容,最后提出了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

规划与《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宁波市土地利用规划》、《宁波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宁波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宁波市“十一五”海洋经济规划》、《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规划》、《宁波市农产品种苗基地建设“十一五”规划》、《宁波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及各县(市)、区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一、农业发展基础条件

        我市地处东海之滨,行政区域面积19123km2,其中陆域面积9365km2,海域面积9758km2。

沿海有杭州湾、三门湾和象山港两湾一港,市境内海岸线总长1562km。

市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山脉分布,中部和北部主要为平原,间有低山丘陵,沿海岸多港湾、岛屿。

最大河流甬江由余姚江、奉化江两江汇合流入东海。

        我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水量1300~1400mm,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60%。

        据国土资源局数据,全市土地面积为1454.3万亩,其中农用地1014.4万亩占69.8%。

农用地中耕地为322.2万亩,占农用地31.8%。

据统计局数据,全市耕地面积为314.9万亩,其中水田214.2万亩、旱地100.8万亩。

全市有沿海潮间带滩涂面积156万亩,其中可用于养殖约28万亩;-10m以上的浅海面积为114万亩,其中可用于养殖约5万亩。

        我市辖六区(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三市(余姚、慈溪、奉化)、二县(宁海、象山),共83个镇、11乡和59个街道办事处。

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556.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82.6万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三次产业比为5.3%:

55.3%:

39.4%。

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2.4亿元。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比上年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比上年增长11.3%。

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已建成全国文明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生态市建设正在扎实推进。

        

(一)农业生产现实水平及特点

        1、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2005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07.4亿元,比2000年增长39.6%,年均增长6.9%。

完成农业增加值128.8亿元,比2000年增长34.5%,年均增长6%。

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

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比2000年增长53.6%,年均增长9%。

        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区域化布局初具规模

        经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比例现为43.7%:

56.3%,基本形成了创汇蔬菜、榨菜、蔺草、竹笋、茶叶、水果、花卉、水产、生猪、禽蛋等为主的十大主导产业。

农林牧渔业产值比例2000年为48.2%:

3.1%:

13.8%:

34.9%,至2005年调整为43.9%:

2.6%:

15.9%:

36.3%,农业结构趋于合理。

全市已形成了以设施农业为特征的蔬菜产业带、以名特优水产品为特色的沿海水产养殖产业带、以生态型为特征的林特花卉产业带和以规模化养殖为特征的畜禽产业带。

        3、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经过多年扶持,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带动作用。

2005年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2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6家,产值超亿元的有45家。

全市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4亿元,建立原料基地169.5万亩(其中本市124.6万亩、外地44.9万亩),收购农产品338.3万吨,联结农户83.6万户。

        4、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成效,质量安全有了一定保障

        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日益受到重视。

全市现有省级名牌产品47只,市级116只,涌现出“八戒西瓜”、“望海茶”等一大批知名名牌。

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36个、面积68万亩。

已有国家级绿色食品85个,国家级有机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年生产量达到41万吨,产值22.3亿元。

        5、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

        我市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在50%左右水平。

已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共有各类农技人员750余人,农业科研推广队伍门类较为齐全,同时还拥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万里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

农业社会化服务逐步完善,到2005年底,全市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8家,入股社员4782个,带动农户14.8万户。

已基本覆盖了水产、蔬菜、畜禽等优势农产品和上百个主导特色农产品,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6、外向型农业继续发展,市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我市农业经济外向度和农业出口依存度目前达到约50%水平。

2005年我市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2%,其中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水产品、蔬菜、茶叶、烤鳗、水果竹笋罐头、冻鱼片等14个单件农产品。

全市有自营出口权的农业龙头企业93家,2005年实现出口创汇6.8亿美元。

我市农产品出口已涉及到7大洲38个国家和地区市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仍为主要的出口市场。

全市有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500余个,其中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有4个。

农产品流通本市销售约占45%、外地销售约占30%、外贸出口约占25%。

全市有农民购销员队伍7.8万人,联系带动农户57.8万户,年销售农产品471.3万吨,销售额54.9亿元。

        

(二)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拥有较好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优势

        我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沿海港口区位优势,北仑港的发展为推动农业外向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市可以充分利用口岸优势和邻近日、韩等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周边地区的优势,大力开拓农产品自营出口业务,积极开展适销的保鲜果蔬、鲜活水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的出口。

同时我市交通条件优越,海陆空齐全,便于农产品的集散和疏运,把优势农产品“打出去”,把国内外的优良种苗、技术引进来。

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和开通,将使我市与上海等大中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我市农业潜在优势发挥找到强大依托。

        我市农业资源多样,物种丰富,农业生产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

宁波发展渔业,特别是海水养殖业具有比较明显的资源优势。

依据传统品种改良而逐步形成的主导农产品其市场优势十分明显,尤其是名特水产、水蜜桃、杨梅、芋艿等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从主导农产品和特色产品位居外贸出口前列的事实,也说明我市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中都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2、具有较好的体制环境和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推行市场化的改革,具有体制和机制的先发优势。

经济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民营经济实力较为丰厚,民间资本具有合理的投资冲动,加上企业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开拓创新精神,使宁波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活力。

        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早。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各县(市)、区依据自身条件,发展优势农产品生产,扶持龙头,建立基地,争创名牌,努力促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优势的形成,为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具有市场比较优势和竞争实力

        全市通过积极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形成了十大主导农产品,建立了一批出口生产基地,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我市地产农产品适合当地居民消费,尤其是鲜活水产品、新鲜蔬果以及水蜜桃、杨梅等传统名优农产品,在本地市场上,即使价格稍高一些,外来农产品也很难取代。

我市大多数以鲜活上市的农产品,只要大力发展加工转化,克服目前季节性集中、市场半径相对较小的弱点,在国内市场上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在国际市场上,我市农产品成本、价格比发达国家相对较低,所处区位又便于开展进出口业务和发展国际国内物流,只要充分依托和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深入研究不同国别、地区客户的需求,重视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生产标准化,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形成的障碍,我市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应是大有可为。

        4、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技术优势

        经过多年的投入与改造,我市农业的基础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相对较好,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全市拥有水库总库容达15.6亿立方米,已建成标准海塘360km,标准化农田161.7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大大改善,防洪抗旱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7.5%和60.7%,拥有农机总动力200万千瓦,基本实现耕地、排灌、收获和运输等作业机械化。

积极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引进和推广了一批优良新品种;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全市已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市级7家、县级6家。

        5、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财政支持

        我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已上了一个新台阶,有相当一批县、乡镇列入“全国百强县”和“全省百强乡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中。

农村产业构成完成了从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转变,非农化程度日趋提高,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转向二、三产业就业。

        农村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

在龙头企业和优质名牌产品带动下,我市涌现了一批专业乡镇,如北仑区柴桥的花卉苗木、奉化市尚田的草莓、宁海县西店的禽蛋等,成为以“质”和以“特”取胜的农业“块状经济”,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十五”以来,全市各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达100多亿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有助于农业发展先发优势的形成。

        (三)农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农业用地持续减少,发展空间受到制约

        我市人均耕地占有水平比较低,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仅0.57亩。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农地被占用,其中鄞州、慈溪、北仑、余姚等区市建设用地占用尤为突出。

近年来贯彻严格土地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的政策,基本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但农业生产与建设用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空间。

        2、规模化经营推进缓慢,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

        全市目前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为75万亩左右,占农户承包面积25.5%,大多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依然偏小,由此造成商品量低、生产成本高和标准化生产难以推行等状况。

农业组织化程度也仍然较低,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联结松散,利益关系还不紧密,农民在市场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近年来大面积种植的蔺草、柑橘、榨菜、竹笋等农产品,产销大起大落、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

        3、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有待提高,精深加工比重太小

        农业龙头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加工能力和水平还相对较低,特别是精深加工的比重还很小,高附加值产品和名牌精品少,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80%以上的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大宗农产品多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形式直接进入市场,制约了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4、农业科技供给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农业科技供给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推广与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在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还显得比较薄弱。

先进适用农技的普及率和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的要求不相适应。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尚待提高。

        

        

        二、农业产业布局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都市化、产业化、外向化、特色化为方向,强化农业在城市群落中的生产、生态与生活功能。

加快建设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积极打造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

        

(二)规划原则

        1、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

        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生态规划以及各行业专项规划相协调。

        2、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依据本地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确立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落实相应的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相互协调和统一。

        4、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

        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建设项目突出重点,努力促进资源、人才、科技、投入向产业带集中,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三)基本思路

        根据我市农业的比较优势,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在确保粮油等大宗农产品保有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明显、竞争力强、规模效益显著的主导产业。

以主导产业为基础进行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开发、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特色,树立品牌,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基地与加工配套、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促进我市农业基本实现“高技术、高品质、高效益、外向型”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格局。

        (四)规划目标

        到2010年,我市农业产业基本形成“三区”、“五带”、“20园”、“100基地”的空间布局结构。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到2010年农业总产值达2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左右。

实施产业带、产业基地带动战略,实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建设五大农业产业带和100个以上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0个以上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园区。

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成20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基地和集聚区,农产品加工率从目前的35%提高到50%以上。

实现农业资源、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耕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基本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农业面源污染大为减少,单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低于国家限制标准。

农业科技贡献率争取达到60%以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沟通城乡的农产品市场网络。

        (五)农业产业发展重点

        根据当前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今后五年重点发展粮食、蔬菜瓜果、水果、茶叶、竹笋、花卉苗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休闲观光农业。

        粮食产业:

以提高效益为重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依靠科技,开发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和种粮效益。

        蔬菜瓜果产业:

蔬菜以提高质量、扩大出口为重点,积极引进试种和示范推广各类名优品种,大力发展无公害、有机栽培,加快形成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瓜果以推广优质品种,增加设施栽培为重点,延长采收期,扩大市场份额。

        林特花卉产业:

水果以品种改良为重点,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提高产量和品质。

茶叶以优化茶树种质资源为重点,实施品牌战略与绿色安全无害化生产。

竹笋以采用有机竹笋生产技术为重点,培育笋用林和笋竹两用林,调整产笋结构,提高冬笋、鞭笋产量,加快竹产品加工。

花卉苗木以良种引进、选育为重点,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

        畜禽养殖业:

以推进标准化生产为重点,着力建设生态畜牧小区,实施畜禽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同时加大保护原产地畜禽品种资源,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加强品种培育,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水产养殖业:

以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为重点,稳定发展海水养殖业,合理控制养殖面积和密度,积极推广各种养殖新技术,建立科学、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进一步加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

        休闲观光农业:

在加强产业基地的基础和农业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保护和优化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配套必要的休闲旅游设施,形成农业特色园和休闲观光区,拓展市民体验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新空间。

        农产品加工和流通:

以发展水产品、蔬菜、水果、畜禽、茶叶、竹业等加工为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以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六)产业布局基本框架

        根据主导产业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优势及潜力,我市农业将发展形成“三区”、“五带”、“20园”、“100基地”的空间布局结构。

        1、三大农业功能区

        全市农业发展总体上形成三大农业功能区,即:

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和沿海渔业经济区。

        北部都市农业区包括中心城区、慈溪行政区域及余姚、奉化、鄞州部分区域。

本功能区在发挥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起到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功能,重点发展蔬菜、花卉、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

        南部生态农业区以余姚、奉化、鄞州四明山地区,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的以南区域。

本功能区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苗木、茶叶、竹笋、畜禽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休闲旅游,建成我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保护区。

        沿海渔业经济区包括一港(象山港)、两湾(三门湾、杭州湾)和东南沿海区域。

本功能区利用港湾、滩涂、岛屿和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水产品养殖、捕捞和加工,积极发展滨海休闲渔业,成为我市生态经济型海区和海洋产业基地。

        2、五大农业产业带

        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将基本形成粮食产业带、蔬菜瓜果产业带、林特花卉产业带、畜禽养殖产业带和水产养殖产业带等五大产业带。

        粮食产业带主要分布于余姚市姚中、北平原的马诸、牟山等镇,鄞州区鄞西平原的高桥、集仕港、古林、横街和鄞东平原的云龙、姜山等镇,奉化市三江平原的锦屏、岳林、江口、西坞和滨海平原的莼湖、裘村、松岙等镇(街道),宁海县东部沿海长街、力洋、茶院、胡陈、越溪等镇乡,象山县海岛和半山区的高塘岛、鹤浦、定塘、新桥等镇乡。

        蔬菜瓜果产业带主要由三大区域组成,即北部区域创汇蔬菜瓜果产业带、东南部区域创汇蔬菜瓜果产业带和西南部区域高山蔬菜产业带。

北部产业带主要分布于慈溪市西部及东北部的周巷、庵东、长河、天元、胜山、新浦、桥头、观海卫、掌起、范市、三北、龙山等镇,余姚市中部平原和北部滨海的黄家埠、临山、泗门等镇。

东南部产业带主要分布于宁海县东部沿海长街、力洋等镇,象山县定塘等镇。

西南部产业带主要分布于天台山和四明山脉所在的丘陵山区,包括余姚市姚南地区的鹿亭、梁弄,奉化市西部山区的溪口、萧王庙以及宁海县西部山区的深圳、黄坛、岔路等镇乡。

        林特花卉产业带包括水果、茶叶、竹笋和花卉苗木等林特产业,主要由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山区半山区三大区域组成。

东北部区域的低山地带和沉积平原以水果、花卉、茶叶为主,分布于慈溪市南部横河、龙山、三北、范市、掌起、观海卫等镇,沿余姚市姚中北平原的丈亭、三七市,经镇海区澥浦、骆驼、庄市,江北区慈城、洪塘、庄桥,鄞州区邱隘、五乡,沿伸至北仑区柴桥、春晓等镇(街道)。

西部山区半山区以花卉、竹笋、茶叶为主,主要分布于余姚市四明山镇延伸至奉化市江口、萧王庙、溪口以及宁海县深圳、黄坛等镇(街道)。

东南部区域的低山缓坡和海积平原以水果为主,主要分布于宁海县一市、越溪、力洋、长街以及象山县晓塘、高塘、茅洋、东陈、新桥等镇乡。

        畜禽养殖产业带包括奶牛、生猪、蛋禽、肉禽等畜禽养殖产业,由西北部和东南部两大区域组成。

西北部养殖区主要分布于余姚市临山、牟山、马渚、阳明、凤山、低塘、朗霞,慈溪市龙山、掌起等镇(街道)。

东南部养殖区主要分布于鄞州区横街、高桥、集仕港,奉化市尚田、西坞,宁海县岔路、前童、力洋、长街、胡陈以及象山县泗洲头、茅洋、东陈、丹东、大徐、贤庠等镇乡(街道)。

        水产养殖产业带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浅海滩涂区、象山港区和三门湾—大目洋沿海区。

杭州湾南岸养殖区主要分布于余姚市黄家埠、马渚、牟山以及慈溪市庵东、崇寿、新浦、附海、观海卫等镇;象山港养殖区主要分布于宁海县大佳何、强蛟、西店,奉化市莼湖、裘村、松岙,鄞州区咸祥、瞻岐,北仑区春晓、梅山以及象山县墙头、黄避岙、贤庠、涂茨等镇乡;三门湾—大目洋养殖区主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