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4045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docx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

暑期教师培训讲座稿

第一部分:

感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省外高端培训”于6月5日拉开帷幕,一月来,我徜徉其中,感受着教育创新的勃勃生机,领略着理念思维的缕缕芬芳,收获着教学艺术的丝丝灵气,我见证到了名家的睿智与风采,也欣赏到了名校的文化与灵魂,回眸过往,有香有色,有花有果,受益匪浅。

一、听名家教诲,沐日月之光,在培训中进步。

一直以来,总以为名家、大师、博士、教授神圣而遥远,如浩渺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遥不可及。

但本次培训使我近距离地聆听了陈锁明老师、赵德成老师、钱志亮老师、陆士桢老师等二十多位教育专家的讲座,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长者、学者、智者的风采,感受到了他们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艺术魅力,他们用鲜活的案例、风趣的语言感染引导着我们,不仅是对我教学艺术的引领,也是对我职业心态的鞭策和激励。

他们让我知道了如何正确看待当前的教育,如何正视领导、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时代所需求教育的矛盾,如何依法治教,如何看待我们的孩子,如何舒缓压力、端正心态,如何用教育理论引领我们的教学……

二、赏名校风采,嗅芝兰之香,在比较中提高。

培训中,我们参观考察了北京小学、中关村第二小学、润丰学校,看着那花园般优美的校园,梦想中的塑胶运动场,室内游泳馆篮球馆,伟岸而壮观的综合楼,那种洋溢出来的高雅和温馨,让我在倍感失落的同时,也期待着教育的发展,心中的羡慕无以言表,这才是理念状态下的学校啊。

更让我感触的是,各样的治校理念、育人目标和文化魅力:

北京小学“实”与“活”的课堂教学文化,使我认识到课堂也是艺术的舞台,也得有它特有的灵魂和风骨;中关村第二小学的“儒雅”教育,在这种特色文化陶冶之中,何愁学生没有学者之气质、君子之胸怀、绅士之风度?

润丰小学卓校长年近七旬,却精神矍铄,容光焕发,给我们带来一堂令人心潮澎湃的演讲,透过他的人生轨迹,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教育前辈的智慧和抱负,更是一位长者对后辈的期待和叮咛。

反观我现在工作的学校,硬件滞后不要紧,场地狭小不要紧,编制紧缺不要紧,待遇低下也不要紧,但我们不能遗失老师的职业良知,我们会期待着农村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期待着能走进城区学校一样的工作环境。

差距令我们伤感,但差距出令我们奋发,我们相信,农村教育的明天,也一定会像这些名校一样美好。

三、分享同行经验,采撷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

一个月的学习,我们参与了六次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我们诉说着教育困惑与学科教学的经验和体会。

在教育论坛上我们分享了各自的教育故事、教学思考,在课例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教师的课堂机智。

我们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正如萧伯纳所说: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两个以上的思想”。

一个月的思考,我看到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更期待着许多。

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决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的治教理念,还给学校一个宁静的教学环境,还给学生轻松快乐的心情,还给教师和谐进取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才能在家长满意教育和时代需求教育的裂缝中找到一个切合点,让孩子既能享受受教育的乐趣,快乐的成长,也能如家长所愿,考出一个好成绩。

第二部分:

分享——去伪存真论教育,专业引领促提高

1、为了孩子有幸福的童年做教育——听陈锁明教授《今天,我们怎么做教育?

》讲座有感

本次学习第一课就是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的院长陈锁明院长的报告《今天,我们怎么做教育?

》。

授课前就进行了一次互动,让我们相互握手手问好,面对陌生人难免有些尴尬,更别说是陌生的异性,教授给我们平台互动是让我们相互认识,以同学的身份融入到这个大集体里。

陈教授还抛出三个问题让我们思考: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

尽管我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尽管天天在做教育,可现在想来,似乎很少从大的环境中来思考这几个问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需要彻底地从观念上改变自己,才能让我对课堂教学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首先,陈院长从当前教育当中的“个别”现象谈起,例如:

钟道然的《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基础教育的不满;(小学拿走了独立的价值观,中学拿走了自主思考,大学拿走了理想和梦想)湖南湘潭湘西中学因晚上停电引发的集体烧书、丢书、撕书的举动,湖北京山学生拒交补课费,集体撕烂书本发泄心中的不满;江苏汇龙中学的江成博在国旗下讲话,滔滔不绝发泄自己的不满,其源头就是学校把学生当成了升学率的工具;一次问卷调查:

77.6%的高中生有为寻求更好的教育环境而有出国留学的愿望,人才流失,对我们国家来说是损失,对我们教育来说,值得深思和反省。

正视事件,追根究源,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陈教授道出教育应该怎么做,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

教育要回归本真,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教育需要回归科学,要尊重科学规律;教育要回归“教育”,不能打着教育的幌子做反教育的事情,不能打着爱的幌子;教育要回归基础,基础教育的任务——夯实做人的基础、夯实走向社会的基础,夯实学习力的基础。

引用一个汉字“道”来做解释——教育要找对方向,行动和努力才有意义。

我们的学生并不快乐,我们的学生对现在的教育现状不满意,问题究竟在哪?

陈博士接着讲到了教育的今天,孩子的明天这个问题,陈教授抛出他的一些看法:

我们过多的关注了今天,而忽视了明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分数,校长、教师过不了今天,但只有分数学生学生过不了明天。

因为我们的教育过多关注今天,才会导致学生压力大,甚至自杀。

现在教育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业,没有关注学生的情绪、心理。

现在的教育要更注重人文的关怀,“当学生成绩与老师利益冲突时,教师选择自己的利益时,就容易发生师德问题”,我觉得这的句话很有道理,我们很多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分数,学生就是学习的机器,老师也习惯的将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孩子们真的学的非常辛苦,这都因为,学生成绩与老师考核、绩效挂钩,学校给教师了压力,教师就将压力转给了学生,想想,自己也是学生时,最怕就是考试后老师找家长,成绩不好,几个老师围着家长批评这个孩子,家长脸上挂不也住,只有花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从而影响了教师和学生、教师与家长和谐的关系。

我非常认同陈教授关于教育说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鱼,也就是教师传授学生的知识;第二个层面是渔,也就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孩子学会到会学;第三个层面是欲,是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思想上有动力,就不存在压力。

要达到第三个层面,一定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去感化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对自己的课堂感兴趣,及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我们就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最后,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陈教授首先道出素质教育的内涵:

兴趣加习惯、知识加能力、动手加动脑、生存加生活、健康加素养;并提出了“十商”理念,现代学生素质发展应从十商维度出发,来教育今天的学生,培养未来的社会人,为明天的人类社会奠定今天的基础。

即:

德商、志商、情商、胆商、健商、心商、逆商、智商、财商、灵商。

分数没有能力重要,能力没有品德重要,品德没有信念重要,要想改变别人就先要改变自己。

我们的教育理念决定孩子是否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学校是孩子未来幸福生活的开始,教育最大的贡献是给了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2、不能成为“出口苹果”,就当全面发展的“土豆”——听陆士帧教授《未成年人的特点及思想道德教育》专题讲座有感

“科学研究表明,100名儿童中将来能够成为社会精英的最多不会超过3%,绝大多数孩子将来都属于普通群体。

如果把孩子培养成‘出口苹果’,当然好,但如果他本身就是‘土豆’,那就把他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土豆’,这样的‘土豆’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这是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陆士帧教授在谈到孩子培养目标时所持的观点。

这个观点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一直以来,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常常容易忽视孩之间个体差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无一例外对孩子给予很高的期望,甚至把自己的人生夙愿也纳入孩子的培养目标之一,并且我们坚信,这些愿望的达成完全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

于是我们就有了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铮铮誓言,再此思想下,我们从本不高的家庭收入中列支一部分为孩子上种种补习班、请家教,还为孩子买回一摞摞辅导资料,孩子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都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我们做的局势想出一切办法尽可能的让孩子多学一些东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一个:

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能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可当我们付出种种努力之后,结果却并不让人如意,孩子仍不出色,失望、困惑以及彷徨交织在一起,让我们无所适从。

正应了那句话“期望越大,失望也大”的说法,这也是社会对教育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吧。

陆教授通过这个形象的比喻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观察和研究孩子,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来定位孩子的培养目标,那些各方面表现都非同一般具有特质的孩子,就把他培养成“出口苹果”,即精英人士;那些各方面表现一般没有特质的孩子,我们就不要硬把“土豆”改造“出口苹果”,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应该积极的创造条件让他成为全面发展的“土豆”,他同样也是社会的优秀人才。

有了这种认识,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对学生有更多的尊重、耐心、包容和和耐心,我们就会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们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仅以学习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判定学生有无出息;我们就不会总以优秀生为杠杆衡量、评价落后生,我们就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可爱之处,就会不断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也会觉得老师也很可爱,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3、微言大意需细察——听郑国民教授《卓越教师的成长之路》讲座有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彩的提问能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问”。

但是,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次数,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方法,以及提问后如何引导学生去回答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听了北师大郑国民教授的《卓越教师的成长之路》专题讲座后,我或许从中找到了答案,他的讲座为我提供了很多观念、信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对他讲座中提到的教师课堂问题意识这一小点尤其感兴趣,因为他让我深深感受到,聚焦课堂微观,自有深意在其中,使我对课堂提问的内容有了新的认识:

群体无意识问题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确定性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非确定性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一直在努力满堂问,达成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

许多专家和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对课堂的提问艺术也研究颇多。

但郑国民教授针对这一问题所做的研究让我惊讶而且感慨。

惊讶的是他居然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到课堂极细微的现象:

他引导他的学生对获得全国一二等奖的录像课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对每节课的提问数量、类型做了全面的统计和分析。

用他的话说:

“从数量上讲,平均一节课出现51个问题,有的课堂上一分钟达到2、3个问题。

不知道学生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从类别上讲,群体性无意识问题(即:

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之类问题)和确定性问题(即:

答案单一固定的问题)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非确定性问题(即:

开放性问题)不多。

”为了佐证他的观点,他出示了对这些问题统计分析的图标。

我们不难看出,那些评价一等奖的课非确定性问题出现的频率明显较高。

为此,郑教授着重说明了两点:

一、教师课堂提问次数多,绝对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和空间就有限。

二、非确定性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绝对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这个结论并不高深,但我感慨的是得出这个有说服力结论的过程。

我们平常上课、听课、评课很多时候是感觉之上的,课的质量定为如何往往偏移和自我安慰他人恭维中,久而久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也使自己昏昏了。

其实,这个研究的过程并不太难,我们有心也可以做,也很有必要做,在做这样主题小但有说服力强的研究过程中,必然能让自己和同伴有所得有所悟,微言大意需细察,研究反思不可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卓越教师的成长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快一些。

4、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听卓立校长《校长素质与学习品牌建设》有感

在培训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6月20日,我们参观了北京市润丰学校,聆听了卓立校长专题报告《校长素质与学习品牌建设》(我不称之为报告,因为他轻声细语,娓娓道来,更似间的朋友交流)。

卓立校长从事教育教育事业已经50年了,从史家胡同小学到润丰学校,做了47年副校长、校长。

他认为作为校长,非常一个重要的素质是——创新。

他把一所破庙改造成全国最现代化的学校,依靠的是创新(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在一块空地上,仅用两年时间创办一所文明全国的学校,依靠的还是创新(北京润丰学校)。

校长的创新精神在于校长的办学理念,因为我们从事的事业本身就是一个为了国家未来的事业,我们必须考虑到未来,卓立校长提出了的办学目标就是:

让家长放心的把孩子和孩子的未来托付给我们。

卓立校长说:

“学校不光对孩子的今天负责,还要为孩子的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负责,这是作为校长需要思考的。

这不是公众口号,而要做到两件事:

一是硬件上办成现代化的学校,二是要有现代教学思想。

“校长应该有创新的精神,有超前的意识,教育是为未来的事业,不是为了眼前,必须要给孩子创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上,我走的是一条不断创新不断超前的路。

50年来,卓立校长创下了无数个第一:

30多年前,全国第一个红领巾电视台、全国第一个计算机教室、全国第一个116语音信箱;20多年前,全国第一个建起塑胶操场,全国第一个立体运动场以及第一个多媒体网络校园;10多年前,建起第一个学校地下停车场、还有学校发电系统、用水系统、教学设备系统、办公系统等、全国第一所标准意义上的“绿色校园、科技校园、艺术校园、和谐校园”……,他们从方方面面实现“绿色、科技、艺术、和谐”的教育理念,让孩子接受到最现代、最先进的知识。

这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也是孩子创新的基石。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是学校的旗手,是学校的精神领袖,是先行者,是指挥家,校长的创新意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高度。

50年的教育管理生涯,卓立校长已经成为远负盛名的著名校长,一个有影响的教育家;近半个世纪的创新教育,从史家小学到润丰学校,卓立用他教育家的娴能之思诠释了教育创新的真谛。

在他身上,我真切的感悟到:

创新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让我们且行且思,追寻教育的本真。

第三部分:

反思——卓越教师形象要“高大全”

按照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时期的注解,“高、大、全”三个字,代表了形象高大、胸怀宽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完人形象。

从现实角度讲,这是很难做到的。

但在参加了有北师大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卓越教师”高端国培,领略了来自教育前沿权威专家教授的精神洗礼,我顿觉“高大全”这三个字对追求卓越的教师而言完全有全新的注解。

一、卓越教师要有高端品位

在教师中流传着这样的话:

“社会上能说的话,教师不一定都能说;社会上能穿的衣,教师不一定都能穿;社会上能做的事,教师不一定都能做。

”这说明教师应该具有的品位是有其鲜明的职业特色的。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教师寄托着更殷切的期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需要具有高品位教师,教师职业本身也为教师高品位精神境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教师高品位具体表现在:

1、敬业与乐业。

敬业是以乐业为基础的。

教师最大的期望和乐趣不在于个人境遇的贫富升迁,而在于自己教育的成功、学生的成才。

教师看到自己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其愉悦程度不亚于科学家面对自己设计的卫星上天。

向蓓丽教授在回顾激励她成长的几位老师时,生动的阐述了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奇妙与厚重。

教师能以育人为乐,敬业更乐业,这就是教师高品位精神境界的崇高之处。

2、智力与情感。

现代科学家的研究表明:

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情感因素占80%。

其实,教师工作是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紧密结合,并使情感因素得到充分发挥堪称典范。

钱志亮教授谈到:

没有情感投入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

没有科学正确关注学生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智力与情感的结合,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动力。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爱心、诚心、关心、热心、细心、耐心,去换家长的放心。

见到学生,千方百计地使自己经常处于满意、热情、激动、愉悦、爽朗之中,不让自己的忧怒神色、抑郁面容在学生面前表露出来。

这就是教师品位的一种现实表现。

二、卓越教师要有远大视野

陈锁明教授在《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的讲座中提出了三个简单却又沉重的问题——我们为谁培养人?

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

我们怎样培养人?

身为教师,如果只为稻粱谋(养家糊口),确实是有负于这个特殊的职业。

就像陆士桢教授所讲的那样:

“80后、90后、00后必将成为国家的主体,社会的舞台必将交给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你考虑过自己要给他怎样的教育吗?

”教师只有高站位,着眼于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和自身发展才能真正的有卓越的可能。

教师的远大视野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是用深邃的哲学头脑来解决教育问题。

面对问题,胆小的人逃避,怯弱的人沉沦,坚强而有智慧的人会面对和尝试解决。

卓越的教师会不断的反思追问:

“我的教育将走向哪里?

”“我的学生讲被我带到哪里?

”他必将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坚定信心。

二是用超强的学习力武装自己。

给我们讲座的郑国民、向蓓丽教授都是以中师学历为起点,但他们超强的学习力让他们一步步走向本领域的成功。

身为教师,不必局限于一时一事,不必妄自菲薄,不能固步自封,把眼光看得更远一些,不断加强学习,自然而然,你将会跳出井底,以更阔大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给教育工作赋予新的内涵。

三、卓越教师要有健全人格

从法学博士生导师余雅风教授讲座时提供的一些学校、教师违法行为案例来看,教师的心理健康健全人格急需引起重视。

近年来,屡屡见到教师体罚以至严重侮辱学生的事件形诸报端。

像在脸上刺字(陕西)、勒令集体下跪(四川)、自打耳光(天津)、强迫吃屎(贵州)等事件性质恶劣,令人瞠目结舌,着实使人心痛,发人深思。

这难道是人们心目中的“园丁”所为吗?

难道是作为学生良师益友———教师的言传身教的教育艺术吗?

教育本来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要帮助稚嫩的孩子在错误面前学会改正,在困难面前学会勇敢,在成绩面前学会谦逊,在生活中学会合作和竞争,在老师的关爱和与同伴的互助中健康成长,可是像这样在学生脸上刺字,学习成绩下降就打耳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就要给他吐口水、让他吃大便的行为,能算是教育吗?

我们无法估计这种行为给当事者和旁观者的今天及以后带来何种肉体上的痛苦与心灵上的创伤,但有一点,这些行为却是的的确确影响着教师的形象,显示出教师的师德水平、教育能力和心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大家绝对想不到,仅仅是怀疑一个学生偷了同学10元钱,陕西省华阴市黄河工程机械厂子校教师崔某就用锥子在该生脸上刺了个“贼”字,而这位有十多年教龄的教师,却是一位克服家中困难,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并且好学上进、认真负责好老师。

伤害学生事件中不乏获得各级荣誉的教师。

这个悖论发人深省。

陈锁明教授说得好:

“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格健全的教师才能带来健康的教育。

”要想培育教师健康心灵、完善教师人格品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自省。

人贵有自知之明。

我们应当经常自省,不仅要明了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更要有点“自我感觉”。

对有时意识不到的问题,求得组织、同事帮助认识它、承认它,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调适而保持心理平衡。

2、悦纳。

人不是孤立地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或在社会交往中要与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所以要善于接纳他人,即遇事不仅要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他人着想,多想想别人的长处,多想想别人的困难,只要自己以诚待人,别人也一定会以诚对你。

3、陶冶。

教师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需求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但是人们在业余时间从事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爱好的活动时,专心致志,仿佛把一切烦恼都抛到脑后。

也许这是暂时的,但这些活动,比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陈锁明老师说:

人生最美好的状态就是永远在路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教育这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无论是专家,还是各位同仁,希望你我相依相偎,风雨无阻,一路歌来,一路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