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95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众参与度 资料模板.docx

公众参与度资料模板

现状:

但是对于“私家车会排放尾气,造成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大多数公众的观点是:

“我一个人不买车,别人照样开。

”绝大多数的公众“在家里非常注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对于“节约用电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为减缓温室效应做出了贡献”,大多数公众“没想到这些”,甚至认为“两者不搭界”,“节约用电只是为了节约电费开支”。

被告知一些环境知识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后,大多数公众很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环保,比如知道了“空调在制冷时,如果把温度调高一度,就可以节省10%的电能,每节约1度电,相当于节约0·4kg标准煤,4L净水,少排放0·272kg碳粉尘,0·997kg二氧化碳,0·03kg二氧化硫,0·015kg氮氧化物”,许多公众都愿意把“空调调高1度”。

2.公众参与环保现状

目前中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整体而言,公众的参与水平较低,即处于被动参与及间接参与的层次。

有近1/3的人处于完全不参与状态,而在有参与行为的人中,大多数也只能做到参加有关环境保护的公益劳动或活动,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或动员,使之有利于环境保护。

第二,公众环保参与行为的政治含量较低。

事实证明,公众的环保参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到政治领域。

我国也不断在创造条件,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法律赋予公众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权利。

然而这一权利在目前还未能充分得以利用,公众中只有极少数人曾经为解决日常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投诉、上访,更谈不上更高政治含量的环保参与行为,如参与环境决策、影响国家发展政策等。

第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形式单一,作用有限。

活动仅停留在通过宣传教育唤醒公众环境意识的阶段,而在协助政府制定环境政策,做好城市规划,监督和抵制污染环境的行为等方面作用有限。

实际上,公众参与环保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政府的支持下,公众通过一定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自由、独立地开展专业的活动,如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发布信息、提供咨询等。

第四,新的环境价值观已经在中国公众的头脑中萌芽,并且在个人的环保参与行为上有所体现,但除了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关注程度以外,这种关系并不甚强烈,说明这些价值观并非主导因素,从意识到行为还存在鸿沟。

第五,社会背景不同的人虽然表现出较明显的环保参与层次上的差异,社会基础通常表现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职业特征和居住地六个方面。

社会基础不同的人常常在环境保护参与过程中会拥有不同的能力、资源、权利和期望。

这些调查的结论有三个:

一是公众在环保意识的“知”上水平较高,也就是说公众对环保的意义,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比较充分的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科学知识;二是我国公众在环保意识的“行”上水平太低,虽然许多公众确立了较为明确的环保价值观念,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出参与意识薄弱,对公众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及所应当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三是公众环保意识水平总体上不高,特别是“知”“行”之间的差距更大,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难一点都不做。

这说明,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在总体上还只限于“看”的阶段,也就是说,人们在观念层面上来关注环境问题,其直接的动机多是出于对自己个人利益的维护,因而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能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构成危害的问题。

对于公众,他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与他们生活质量最密切,最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自生活方面的环境污染加大。

例如,由于化学洗涤用品使用量、油脂品食用量的大幅度增加,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已经成为我国几大河流水质明显恶化的主要原因。

据中科院《中国环境态势的五个特点》一文分析,在污染物结构中,大城市先后进入了生活型污染为主,工业性污染比重下降的阶段。

所以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公众应承担的责任也相应地增加了。

由于居民数量大,排放源分散且排放地点不确定,根本不可能依靠环境监督和监测来解决,必须依靠公众的积极参与,从每一个人做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拉尔夫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中指出:

“消费问题是环境危机的核心”,人们的高消费方式,一方面直接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同时,还通过物质生产过程,从原材料提取,产品制造,废弃物等各个方面对环境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消费引导生产,如果社会公众都能够意识到“健康源于环境”,遵循“消费为环境负责”的原则,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无疑会对社会的生产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引导企业采用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彻底解决因生产方式而造成的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公众参与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声势,形成强大的环境保护压力集团,对污染环境的行为施加压力,迫使其改正,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公众参与能够降低政府管理环境的成本:

第一,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使环境政策更加符合民意、民情,使环境政策在实施中遇到的阻力减少,自然降低了实施成本;第二,公众参与是一种非货币的资本,有了公众的积极参与,一些问题不花钱也可以解决了,比如公共卫生、白色污染、垃圾分类等;第三,公共参与分担了政府的跟踪、检查等监督职能。

中国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程度很高,有42.3%的公众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在众多社会热点问题中排名第二,连续三年上升,关注的人数比例有大幅提高。

就是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和他们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然而,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并没有化作公众提高环境意识、参与环保行为的动力,大家都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艰巨性,却没有身体力行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水平还很低,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首先是公众总体的环保意识还很低,造成了公众参与程度低。

在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有较高的环保意识,但中小城市居民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环保意识不高

第三,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形式单一,作用有限。

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层面,但由于没有经验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还停留在通过宣传教育唤醒公众环境意识的阶段,而在协助政府制定环境政策,作好城市规划,监督和抵制污染环境的行为等方面作用有限。

实际上,公众参与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作用也决不仅仅是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比如说,在政府的支持下,公众通过一定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自由、独立地开展专业的活动,如社会调查、科学研究、发布信息、提供咨询等。

第一,我国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知面尽管较广,但认知的深度和准确度不足。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增强,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层面也越来越广。

但较多公众存在着对环境保护的模糊认识,如把环境保护简单地等同于“防止环境污染”,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

第二,我国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低,公众的环境期望与公众参与的环保行为形成对比,公众环保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

公众期望拥有良好的公共空间环境,比如空气、水的洁净,噪音污染的减少等,但公众参与的环保行为却集中在个人的生活空间,表现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约用水、用电等能迅速带来改善效果并获得直接利益的简单的、浅层的环保行为。

而较高层次的环保活动的参与,如有意识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公众的整体参与程度较低。

第三,我国城乡公众环保现状感受差异显著。

目前我国城市城镇公众普遍具有环保意识,但环保行为不足;农村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均欠佳。

公众的环保参与行为多数集中在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能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便利的行为之中。

比如节约用水、用电、使用环保建材装修等能够给自己生活带来可见的改善、对自己有利的环保行为公众的参与程度比较高,而回收废电池、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等参与程度不高。

中国公众目前的环保参与行为更多地局限在与个体生活有关的方面,尚没有形成对环保公益事业的主动关注。

公众对社会性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推动公众环保参与从个人性环保行为提升到社会性环保行为,政府需要加强引导。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程度还比较低。

主要体现在:

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目前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还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环境索取意识上,而不是较高层次上的环境保护参与和环境保护奉献意识。

“依赖政府型”的环境保护意识造成了公众在“知”和“行”上差距很大,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环境,却对环境保护行为的参与不积极,不主动。

2007年,我国公众的“环保民生指数”显示,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三项环保指标均未达到及格水平。

自上而下的政府倡导式参与。

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

当政府决定实施某一环保政策时,公众就会被组织起来集体参与;一旦政府没有环保政策时,这种所谓的“公众参与”形式马上就会处于瘫痪状态。

另外,由于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在政府倡导下进行的,公众很难有自己的独立立场。

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目的是实现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

目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最核心的内容已经被抽掉了,所以剩下的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

被动的末端参与模式。

我国公众目前的保护环境的参与基本上属于末端参与。

公众参与的重点集中锁定在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事后监督,缺乏对环境保护的事前参与的重视,这种参与模式较为被动。

在实践中,公众一般是当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危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向有关部门讨个说法,这样一来就使得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行为永远比污染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实践证明要真正治理好环境污染,不能只靠政府和环保部门,还要靠国民的高素质和公众参与,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发布的首个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显示,公众对环保的认知和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不强,更多地停留在初期的宣传鼓动上,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面参与和依法监督的阶段

原因

三、哈尔滨市公众参与环保的制约因素公众环保参与度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

是为公众参与环保的平台搭建和提供;二是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三是政府政策的牵引和导向。

从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看,提高公众的环保参与度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哈尔滨市环保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的数量、规模、影响非常有限。

哈尔滨市环境保护组织数量较少,且大多数是政府组织,真正的民间环保组织寥寥无几,主要是一些高校的环保社团。

因此,这些环保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就十分有限,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和认同度不够,对政府的决策影响不大,在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上没有起到作用。

此外,由于这些环保组织的规模有限,公众也很难参与到这些环保组织开展的活动中去。

2.哈尔滨市公众参与环保的方式主要是被动参与宣传教育,而对决策的参与重视不够。

目前哈尔滨市主要是利用各种节日(如“3.12”植树、“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环保知识宣传,举办各种环保讲座,方式较为单一,参与性不强,极大地限制了公

众参与的层次和作用的发挥。

3.哈尔滨市公众参与环保仍侧重于事后监督,事前和事中的参与不够。

从实际情况看,哈尔滨市缺乏对事前参与的重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仍然停留在针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特别是一些危害到自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在事后向有关部门讨说法,例如向阳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如果在建设之初能广泛征集公众意见或者公众有参与意识,就不会因给居民生活带来影响而关闭了近三年时间。

可见,环境问题的事前预防要比事后监督更加重要,虽然哈尔滨市目前已经开始重视事前参与,一些项目公布了公众参与信息,但是如果在事前能够进一步发挥公众的聪明才智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哈尔滨市公众参与环保多流于口头,见诸于行动的参与不够。

一方面,公众大多不知道怎么参与,参与了又怕“枪打出头鸟”;在很多情况下,群众的“参与”还只是停留在植树种草、拣拾垃圾之类行动上,属于“边缘参与”。

另一方面,哈尔滨市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意识到应当保护环境,但一落到行动上则不尽然。

比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踩踏花草、浪费水电等现象普遍存在,“光说不练”给环境保护带来难度。

 

2.2.1 由于国家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的力度还不够,环境权益立法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相对滞后。

2.2.2 缺少对公众参与程度和方式等方面具体而统一的约定,公众一旦遇到具体的环境问题不知道应该用何种方式参与,更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是最合理最合法的。

2.2.3 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参与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政府的依赖性还很强。

2.2.4 环保非政府组织存在自身规模小、能力弱、缺乏专业人才、资金不足、组织扩张困难等问题,基本上没有形成大规模密集型的环保群体,并且参与对象代表性不强,参与范围也不全面,只停留在在校大学生是环保志愿者队伍主体的现状,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的局面尚未形成。

2.2.5 政府部门在扩展和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的原因分析原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经济不发达,生活水平不高无疑是造成公众参与水平较低的客观原因之一。

据调查,经济收入不同的人群,其环境参与意识也不同。

以对环境友好产品和绿色食品的支付意愿来说,人均收入与这种支付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

这说明收入水平越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度也越高,改善环境、追求环境质量的愿望就越强。

经济不发达对公众参与的副作用还表现在人们不愿意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经济的机会,哪怕这种经济发展是以高昂的环境成本作为代价的。

原因之二:

认识水平低是造成公众参与程度低的客观因素,从某种角度来说,认识水平是比经济因素更根本、更深层的原因。

因为一些保护环境的行为只是举手之劳,不用花费分毫的。

比如不乱丢垃圾、爱护花木、保持公共卫生等。

一项调查表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程度与其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一般说来,受教育程度越高,环境意识越强。

认识水平低除了教育因素外,还包括社会整体意义上生态观、伦理道德观、发展观的缺失。

多年来,在“征服自然”的发展观下,人们把环境视为可以随意予取予夺的对象。

生态道德的缺乏,导致人们在作出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没有半点愧疚和不道德之感。

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较低处于被动接受环保宣传阶段。

公众在接受环保教育和宣传环保知识方面还缺少主动性,公众的环保知识接受大部分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

原因之三:

参与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顺畅是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们有着普遍的环保意识,环保呼声也很高,但总体上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参与意识较差”外,参与机制不健全、渠道不顺畅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意识虽然影响人的行为,但是如果没有一种制度机制、保障机制、信息机制来支持的话,即使一部分公众有着较高的环保参与意识,在现实中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行动。

参与机制的缺陷导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不足。

长期的政府主导型环境保护机制,导致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存在缺陷,忽视了公众参与,压制了公众自主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

在很多时候,公众是难以参与环境保护的,即使是参与,往往也是被动卷入。

尽管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建立取得了一定进步,但同西方国家的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状况和效

果相比,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在国家或政府层面,由于立法者缺少充分的优先改革行政实体及程序法的政治意愿,行政机关因担心阻碍行政决策过程从而对公众参与产生消极情绪等原因,没有把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放在较高的位置上;在公众社会参与层面上,由于公众参与意识不强,环保意识薄弱,公众不知道自己拥有多少环境权益,也不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所以在环境执法的实践中缺乏足够的公众参与意识,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发展和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在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层面上,环境权立法和信息立法存在重大缺陷,环境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没有在法律上明确加以认定,过多地强调公众保护环境的义务,而忽视了公民的环境权利和参与决策权利,过多强调环境监督管理机关的权力,而忽视了其应负的义务和责任,从而使引入公众参与的法律程序受到阻碍,政府管制色彩较浓,公众参与的相关权利因缺少法律依据,也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具体程序,现有的法律不能提供公众依法获得信息的程序和途径,公众知情权也很难得到保障的。

怎么做

目前,公众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高,但参与环保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

因此,增强公众环保参与意识,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一项重要举措。

环境保护需要公众参与。

城镇公众环境意识较低,环保参与能力较弱,知识分子环保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强。

政府部门应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及环保参与能力,公众应自觉提高自身环境素养,选择绿色生活,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参与环保。

温家宝总理一再强调:

“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但是要实现这些目标,仅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

只有每一个人的环境意识极大地提高,每个社会成员都把环境保护当成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政府监管和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环境友好型社会才能建立。

环境教育

其二.使公众在认识上提高自己的水平—推进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不能直接改变人的内心观念,而环境保护教育则可以坟补法律效用之不足。

环境教育通过各种宜传媒体,各种公众宜于接受的形式向公众灌翰人类对环境的依存性观念,介绍现有环境状况和人类活动造成环境变化的趋势,描述环境恶化带来的人间悲剧,揭示出人类失控的行为将导致自身的毁灭。

环境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主要的方面:

一是将环境危机感深深植人公众心中;二是激发公众的贵任感和参与意识。

只有公众了解到人人参与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减少环境违法行为,这决定着公民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更决定着环保事业的兴衰成败。

环境保护教育的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

许多国家将其列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学大纲中,作为正规教育的一部分。

现在视频媒体高度发达,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也更加立体、形象,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

在电视的一些热点栏目播出的前后中多播出一些有关环保的公益广告,让人们目之触及都会看到人类的环境问赶,从而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或是监督他人的行为,使环保意识由教育而强化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使环保参与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另外,做好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借助强大的舆论声势,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集中式的大规模的主题宜传,也非常符合我国民众的心理,这也是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的优势。

在进行环境教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宣传是非常重要的。

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地区,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是出于生存的本能,环境教育的作用就应与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联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对经济发达地区,环境教育应加强对环境监督基本技能的培训,如怎样有效避免补救环境危害,对污染破坏如何举证,如何解决环境纠纷等。

提高公众认识水平最根本、最重要的手段是环境教育。

这里所说的环境教育,应当是一种全民教育,它包括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

只有三个层面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人都意识到保护环境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激发公众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正规教育,应当将环境教育列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学大纲中,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逐步教授环保知识,并引导他们从小事做起参与环保,把环保意识强化为一种习惯,当学生们带着这种习惯走入社会,就会从根本上改变社会;职业教育则是面向社会从业人员的教育,通过岗位培训,制定环保制度和开展环保活动等多种形式使他们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贯彻实施。

这种教育对企业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它既能同企业节能降耗的经济目标相结合,同时又为企业环境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社会教育则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最广泛的教育,国家环保总局与教育部于1998年联合进行的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数据显示,79%的公众是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获取环保信息的,由此可见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对广大农民的教育。

由于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而又因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环境保护的动力,所以,对农民的环境教育必须自上而下地通过政府行为来有意识地推进,象推广农业技术那样形成对农民环境教育的服务体系,逐步普及环境知识和环保技术。

其次,加强环境教育,传播和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环保参与的程度、行为跟进的广度。

通过环境教育,进一步提高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农村公众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有哪些环境权益,以及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

通过环境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促使公众能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并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避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仅局限于个人相关的领域或某些短视行为。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促进公众参与、激发公众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首先要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

环境保护教育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因此,我国正规学校的教育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的社会知识外,还应加入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抓好对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能更自觉地参与环境保护。

二是加强环保宣传。

对于已结束正规教育和社会化过程的人来说,其环保知识的获取大多来源于政府、媒体等

各种形式的宣传和知识普及。

因此,我国应加强环保宣传,普及公众的环保知识及国家的环保政策、法规等。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传授环保科技知识;出版生活环保方面的书

籍、期刊;设立经常性的提供节能知识咨询的站点,开设免费电话的环保知识服务和节能知识网站,解答人们在节能环保方面遇到的问题等。

通过环境宣传教育增强环保公众参与程度的途径目前公众环保参与意识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参与和依法监督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如何为公众提供更多参与环保决策和监督的机会,除了要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正确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是十分有效的途径。

环境宣传教育工作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目前形势下,环境宣教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全社会环保参与程度。

3.1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能力建设。

环境宣传教育的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要同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

把培训基地的建设、环境宣传教育网站和视听资料库的建立、宣传教育培训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宣教干部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作为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的重点。

环境宣传教育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逐步建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评估体系和表彰奖励机制。

2.积极推进公众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哈尔滨市应当积极宣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

通过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

针对哈尔滨市公众环境知识水平的现状,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媒体进行社会性环境教育宣传。

通过办展览和讲座、组织收看电视或录像片等多种形式进行环境教育。

例如,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等重要纪念日为主题,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等宣传工具,开展全方位、多视角、有深度的环境教育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

同时,可以提倡哈尔滨市公众积极参与到回收废电池、生活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电、气、购买使用环保产品、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不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看到环境污染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