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954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缝的留设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施工缝的留设MicrosoftWord文档

混凝土施工缝的设置原则是:

留置在结构受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具体位置是:

梁、板等受弯构件的一般留在距支座距离为三分之一跨度的位置处,因此处的弯矩与剪力均较小。

其它构件可根据受力情况确定。

梁、板的施工缝宜留成垂直的茬,不宜留成斜茬。

水池等有防水要求的结构,在施工缝处应设置止水板(带),避免造成渗漏。

施工缝处应有可靠的措施保证先后浇筑的混凝土间良好结合,必要时可在施工缝处设置插筋。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2.5MP;

2.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凿毛和冲洗干净,并保持湿润,但不得积水;

3.在浇筑前,施工缝处应先铺一层与混凝土配比相同的水泥砂浆,其厚度宜为15~30mm;

4.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在砼施工中,伸缩缝、施工缝的渗水及温度应力裂缝的处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为了最大可能减少砼施工过程中各种裂缝的发生,在现在砼施工过程中,我们尽管在其原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改进,然而并不能完全得到避免,如在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及万家寨等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中,虽然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施工工艺,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控制措施,但在砼施工中都不同程度的发现有各种裂缝的产生。

砼中产生的各种裂缝,不仅对其结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还可能对整个建筑物产生直接的危害,特别是水工建筑物,由于砼中裂缝的产生,如对位于水下部分的裂缝,会造成水沿裂缝的渗漏,对水位线以上的裂缝,则会由于气温的反复变化,使裂缝中的毛细水对结构物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从而可能造成结构物的破坏。

化学灌浆是砼缺陷处理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施工方法。

本文所述的化学灌浆方法,能够针对不同的裂缝类型,使用各自不同的处理工艺,不仅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更能够保证对缺陷的处理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处理的成本,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砼缺陷裂缝类型和渗水的原因

一般砼中出现的缺陷裂缝主要有:

伸缩缝、施工缝、温度应力裂缝。

2.1伸缩缝:

它是根据结构布置、地质条件及施工布置,施工强度等在结构物中设置的横向缝,为满足结构变形的要求,缝面间一般不应有刚性填充物,仅在上游坝面附近设止水设施。

在运行过程中,其渗水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a、原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止水片的破损;b、地下水沿止水片部位砼缺陷部位形成的绕渗。

2.2施工缝:

另一类渗水缝是砼的水平施工缝,其渗水的原因主要为,结合面未按要求进行处理,砼浇筑过程中结合面砂浆较少,且砼下料的高度较高,造成砼中的砂浆与骨料的局部分离,并且沿结合面部份区域振捣不足,而造成部分渗水通道。

2.5温度应力裂缝:

在砼中出现最多的裂缝就是温度应力裂缝,施工过程中由于基础温差和砼内外温差过大或由于其他原因产生的应力释放等是砼温度应力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温度应力裂缝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温度应力裂缝可分为表面·、深层、贯通三种。

2.4裂缝处理的一般原则

根据裂缝类型和所处位置不同,对其进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对砼裂缝处理应遵循以下

原则:

a.表面有防风化、防渗、抗冲、耐磨要求部位的裂缝应进行表面处理。

b.减弱结构的整体性、强度、防渗性能和造成钢筋锈蚀的裂缝,要进行灌浆处理。

c.危及建筑物安全运行的裂缝,除采取灌浆处理外,必要时还应采取其他的加固措施。

d.对温度反映敏感的裂缝,应在低温季节后期裂缝开度较大时处理。

e.对活动性裂缝必须采用柔性材料进行处理。

三、裂缝处理方案的选择与确定

3.1伸缩缝灌浆方案

在小浪底工程中,处理伸缩缝渗水,曾先后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案进行处理,各处理方案结果如下:

a)水泥灌浆方案:

试图通过在伸缩缝间注入水泥浆,而阻止地下水沿缝面渗漏,但由在伸缩缝间涂刷的泥清油膏等,造成灌入缝面内浆体不能与缝面砼直接结合,加之砼段随气温

的变化和影响,从而使水泥灌浆对其渗水道路的封闭很难保证。

小浪底1#导流洞的部分渗

水缝段即按此法进行处理,但其处理效果极差。

并且由于水泥灌浆需要较大的灌浆孔,钻孔施工辅助作业多,施工工艺性差,因此,水泥灌浆方法处理伸缩缝渗水其施工可靠性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和工艺需要。

b)相嵌止水条方案,在原1#导流洞的施工处理中,对伸缩缝的处理,还采用了在环间裂缝上相嵌膨胀止水条的方案,其做法为:

沿渗水缝面切割砼约宽为5em,深约10em的方形槽,然后在槽内放入5X5em的膨胀式止水条,并随及使用C80水泥砂浆进行封闭,止水条遇地下水后,模向膨胀,形成止水,从而防止地下水的渗透,施工实践表明:

其效果较差,工程运行中在高压力的地下水压力和过流时的高速下泄水流的双重作用下,相嵌的c80水泥砂浆极易脱落,从而对衬砌洞壁产生新的损伤,并且其施工工艺性能极差,施工过程中劳动强度大。

l#导流洞中局部伸缩渗水缝即按此法进行处理,但经过在较低水位简短泄流后检查,发现其相当部位的c80水泥砂浆相嵌体脱落,止水胶条失效。

因此此种方法不适用于具有高地下水压力和高流速过流表面的渗水裂缝处理。

c)以上两种处理方法,均在伸缩缝面间嵌入了刚性填充体,使缝面丧失了允许结构伸缩

变形的功能,可能对建筑物的安全运行造成潜在危害,并且在结构物经过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容易使填入体损坏,经过对已实施的方案和结果的研究分析,针对砼伸缩缝结构特点和渗水情况,决定使用化学浆材进行灌浆处理,其方案如下:

沿伸缩缝钻斜交孔,使灌浆孔绕过上层止水带,与伸缩缝相交,使用较低的灌浆压力灌注化学浆液。

其布置见附图。

化学灌浆材料选用KLY-G3聚氨酯堵漏剂,利用该堵漏剂遇水膨胀、固化的原理,在止水带间形成弹性充填垫,以达到止水目的。

由于化学灌浆浆材的粘度小,可灌性高,能够容易的灌入出现的砼缺陷部位。

灌浆泵采用局科研所生产的轻型化灌泵和进口电动泵。

3.2施工缝和温度应力裂缝灌浆方案

与伸缩缝的处理相似,对砼上出现的施工缝和温度裂缝,曾使用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切槽填缝和埋设灌浆盒,采用磨细水泥与普通环氧浆液灌浆,但其效果均较差,并且由于封缝操作,对原砼结构造成了新的损伤。

为此我们根据其裂缝较细和渗水相对较小的特点,经多次试验,确定采取打斜孔(灌浆孔深根据裂缝类型、深度确定,其与缝面相交一般不少于裂缝深度的一半)、使用较高的灌浆压力进行高压灌浆的方法进行施工,最大灌浆压力约为砼抗压强度的1/10。

灌浆材料据现场每条裂缝的渗水量情况而定,分别采用KLY-G#聚氨酯堵漏剂和改性环氧树脂系统浆材,渗水量较大的采用KLY-G3聚氨酯堵漏剂,堵漏原理与伸缩缝相同;渗水量小和干缝以及需要补强的裂缝采用KLY-G1系统。

四、新灌浆工艺的特点

传统灌浆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查缝定位→布孔、钻孔→清孔→凿槽→安装灌浆管、贴盒→封缝→试气补漏→现场灌浆→缝面处理→验收

新的灌浆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查缝定位→布孔、钻孔→清孔→安装灌浆塞、连接灌浆泵→灌浆→清理施工现场→验收

新的灌浆工艺针对传统灌浆工艺效率较低、工序较多、在处理细微裂缝时需凿槽与封缝、容易对原砼结构造成损伤,并且灌浆压力偏小、处理后的裂缝不美观等缺点的基础上对灌浆工艺上作了大量改进:

4.1灌浆塞

采用利用膨胀原理加工而成的膨胀型灌浆塞,替代了需用环氧砂浆固定的灌浆塞,能够有效的避免用环氧砂浆固定灌浆塞过程中对灌浆孔的堵塞。

并且在膨胀型灌浆塞内部设有两道单向阀,灌浆结束后,单向阀能够有效的防止灌入的浆材倒溢,保证了灌浆的质量。

灌浆塞经独特设计,它由塞体和灌浆杆两部分组成。

塞体所需钻孔孔径为ф18mm。

4.2钻孔

采用进口电锤钻孔,最大孔深达85cm,孔径范围ф10~ф50,替代了风钻钻孔,减少了钻孔的辅助工作量,简化了施工工艺。

4.5灌浆泵

采用德国产1750型灌浆泵,替代了手压灌浆泵,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且由于此灌浆泵具有较高的灌浆压力,从而使进行高压灌浆能够得以实施。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1)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mm处。

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3)对于单向板,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4)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的范围内。

  (5)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6)后浇带的位置按规范要求结合具体工程进行留设,  

 

请问施工中双向板可以留施工缝吗?

如可以,怎样留设?

如不可以,请问原因?

在现浇板中要留设孔洞,在孔洞处需要加筋,请问如何加?

查了一点书,上面说的不详系,请问如何加?

谢谢!

握手!

请大家快快回答我!

好吗?

最好用图说明!

求你们了!

好吗?

以前老师这样说:

双向板不宜留施工缝.也就是说可以留的.具体位置要根据内力分布由设计的定.原则是剪力最小处.你把图传上来,大家探讨探讨.洞口加筋嘛,我不懂啊,见过倒不少.好像是有图集的,根据洞口大小套一下.

wycc对不起!

我不会贴图!

对不起!

急死我了!

你画一下吧!

用图给我说明一下!

好吗?

2根12(二级)间距50mm

现在的现浇板几乎都是双向板,可以留施工逢。

只要盖过负弯距筋就可以了。

至于欲留空的加筋,那得看多大的空,可根据实际情况加。

一般在洞孔四周加比相应板高一等级的钢筋即可。

长度大于洞孔200MM即可。

有空到我的主页坐坐:

建筑人:

建筑防水:

谢谢大家的支持:

书上说施工缝留在剪力最小处,请问双向板的剪力分布轨迹是啥样的?

一般剪力最小处却是弯距最大处。

此处留施工缝难道对结构没影响?

sanji说的“只要盖过负弯距筋就可以了”便留施工缝。

是否欠妥?

(嘿嘿,对不起。

我不太懂。

握手,原谅)

误人子弟,去查构赵手册

你应该去问你的设计,只有他同意你才能留施工逢,或者下次我们一起去找一下图书专卖店,是不是很好!

最好是不要留!

混凝土施工缝(concreteconstructionjoint)

先后浇筑的混凝土,其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凝结时间所形成的接缝。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其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以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

超过允许的间歇时间,以致用振捣器也难以使新浇的混凝土与先浇的混凝土结合成整体时,结合面即形成施工缝。

与混凝土浇筑区段平面平行的施工缝称水平施工缝,与浇筑区段平面垂直的施工缝称垂直施工缝。

混凝土浇筑允许的间歇时间,即为混凝土凝结时间,依所用水泥品种和凝结条件而异,日本及前苏联等国家都有明确规定,中国规范规定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见表。

 

浇筑混凝土的间歇时间

  混凝土强

    间歇时间/min

  度等级

气温低于或等于25℃

  气温高于25℃

  ≤C30

    <210

    <180

  >C30

    <180

    <150

注:

1.表列数值包括混凝土运输和浇筑时间;2.当掺有促凝或缓凝剂时,最大间歇时间需经试验确定。

混凝土施工缝是混凝土结构的薄弱环节,处理不好,会引起结构开裂、漏水及影响结构耐久性,重者甚至危及结构安全。

因此,通常在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中,应根据结构类型、浇筑数量和浇筑条件,对施工缝的留设位置、施工缝型式及继续浇筑混凝土时的技术处理等,都预先予以确定。

施工缝留设位置一般留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各类结构的留设位置为:

(1)柱子的施工缝留设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2)深度大的梁,其施工缝留设在与其相连接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托梁时,则应留设在托梁底下;(3)单向板的施工缝可留设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4)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其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1/3范围内;(5)双向受力楼板、拱壳、斗仓、蓄水池、设备基础及其他复杂的结构,其施工缝的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置,一般斗仓可留设在漏斗根部及上部,或漏斗与仓壁的交接处;地坑和水池应留设在坑壁,距坑底30~50cm范围内;(6)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一般不设施工缝,如必须留设时,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一般可在互不相依的两台设备和输送辊道支架之间留设垂直施工缝;(7)当在设备基础的地脚螺栓范围内留设施工缝时,水平施工缝应留设在距螺栓底下大于150mm处(直径小于30mm的螺栓,水平缝可留设于螺栓埋入部分总长的3/4处),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距螺栓中心线250mm以外并小于5倍螺栓直径处。

施工缝型式对无防水要求的构筑物可采用平直的施工缝;对有防水要求的结构物应采用企口缝、V形缝或平缝加止水板。

垂直施工缝应支设模板或网眼钢板,以使混凝土浇筑后能形成垂直平面,企口缝应支设模板或止水板。

施工缝处理为保证施工缝接缝的质量,通常应在先浇筑的缝面设插筋,以增强抗剪和连接能力。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应不小于1.2MPa,浇筑前应进行缝面清理,包括铲除水泥薄膜、松动的石子和软弱的混凝土,凿毛表面并用水冲洗干净。

灌筑时,缝石应充分湿润并排除积水,并先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昆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接续浇筑时应注意避免在垂直缝处下料,振捣时应逐渐向接缝推进,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着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幢幢高层建筑象雨后春笋高高耸立在锡城。

高层建筑结构形式采用框剪结构,而楼梯结构安全更为重要。

在日常监督检查检查过程中,施工现场楼梯施工缝留置较为随意,极容易造成结构破坏。

    规范对楼梯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并无强制性条文,但施工缝的留设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尽量留在受力合理、弯矩最小的部位。

楼梯施工缝的留设有两种,需分别对待。

    1、对于四周均为剪力墙的楼梯,施工缝最好留在楼梯梁的一半、进休息平台1/3净跨的部位(至少超过250-300mm)。

此时楼梯梁在相应剪力墙位置要留梁窝,至少过墙中,最好穿透。

     2、对于四周框架的楼梯,施工缝最好留置在梯段跨中1/3处,因为这个位置是受剪和受弯最小部位,有的施工缝留置在上或下三步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只不过是靠平时的一些经验来做,留置上下各三步是非常不科学的。

因为楼梯在留置施工缝后,楼板的正向受力就变成了反向受力(即简支变成了悬臂),楼梯若支撑不好极容易造成楼梯起步与梯梁形成裂缝。

大家都知道悬臂越长所受到的弯矩越大,此时在楼梯的负弯矩部位受到很大拉应力,容易造成结构破坏,所以,个人认为楼梯施工缝应按规范留设要求,根据结构受力要求施工缝的留设在受力结构较小的部位,留设在净跨的1/3处,且应留设在楼梯起步的下段。

按施工逢的留法,应该留在主梁跨中的1/3范围内,而不应该留在柱边500mm左右的位置。

一般施工缝的留置要在方案中写明,并且按此施工,如果遇到了特殊情况,也要按要求留置。

如果是地下室,是不允许留施工缝的,必须在开面之前把人机料法环充分的考虑好,然后才能够浇捣。

同样的道理,楼层的施工也一样的,万不得已才能够留,而且要在跨中的1/3范围内。

一、施工缝位置的处理:

将此位置施工缝位置按要求进行处理:

1、清除接缝表面的水泥浮浆、薄膜、松散砂石、软弱混凝土层、钢丝网等;2、将钢筋上的锈斑及浮浆刷净;  3、将旧混凝土进行凿毛,断面凿为垂直,剔除表面松动的石子;  d.用清水冲洗旧混凝土表面,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并在浇筑混凝土前表面涂刷一层甲基纤维素界面粘结剂;e.将1-G/1-14~1-15轴的KLx43上部筋进行贯通,即将两支座的面筋6根直径为28的HRB400级钢筋采用同直径、规格的钢筋进行连接,每边接搭接长度考虑(1.6×37×28=1660mm);同时在施工缝位置插入同梁上部筋根数相同、同规格、直径的钢筋作二排筋,长度为800mm。

f.在柱周边施工缝位置板筋增设φ12钢筋,位置及长度见下图,间距同板筋间距。

  g.浇筑新混凝土前,在接缝面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1.5cm的同混凝土配合比的水泥砂浆;  h.施工缝位置采用膨胀混凝土(掺加水泥用量15%的WG-HEA微膨胀剂)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

目前, 大多数的建筑可以说都离不开混凝土。

而现浇混凝土在施工浇筑过程中施工缝几乎可以说是每个混凝土工程都要遇到的问题。

施工缝的留设方式、施工缝的质量、位置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与安全, 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缝的质量。

结合现行施工规范及笔者平时设计和现场服务的一些经验, 就施工缝的问题作些探讨。

    由于设计、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 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 并且间歇时间超过混凝土运输和浇筑允许的延续时间, 先后浇筑的混凝土结合面就称为施工缝。

    1 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种类及产生原因

    从以往接触的一些工程中, 由于施工缝而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二是施工时对施工缝的处理不妥。

    1.1 施工缝位置留设不当

    施工缝留设时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设置在受力较小处, 例如把施工缝留在混凝土底板上或在墙上留垂直施工缝, 或者将施工缝设置在对于施工来说很不方便或很难实现的地方, 例如紧贴基础梁顶设置而采用钢板止水带时, 由于与梁箍筋位置发生冲突很难放置。

    1.2 施工时处理不妥

    这是施工缝引发的主要和较常见的施工质量问题, 引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1) 混凝土面没有凿毛, 残渣没有冲洗干净, 使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

    ( 2) 在支模和绑扎钢筋过程中, 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除掉, 浇筑上层混凝土后, 在新旧混凝土之间形成夹层。

    ( 3) 浇筑上层混凝土时, 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砂浆, 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黏结。

    ( 4) 施工缝没有安装止水带。

    ( 5) 下料方法不当, 使骨料集中于施工缝处。

    ( 6) 混凝土墙体单薄, 钢筋过密, 振捣困难, 混凝土不密实。

    ( 7) 没有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造成接茬部位产生收缩裂缝。

    ( 8)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选取不当。

    2 预防施工缝在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措施

    设置施工缝应该严格按照规范规定, 认真对待, 避免位置不当或处理不好而引发质量事故, 以确保结构安全及使用寿命,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严格控制施工缝的留设位置

    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 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柱应留水平缝, 梁、板、墙应留垂直缝。

    ( 1) 施工缝应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

    ( 2) 和楼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 施工缝应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mm~30 mm 处。

当板下有梁托时, 留置在梁托下部。

    ( 3) 对于单向板, 施工缝应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边的任何位置。

    ( 4) 有主次梁的楼板, 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 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 的范围内。

    ( 5) 墙上的施工缝应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 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 6) 楼梯上的施工缝应留在踏步板的1/3 处。

    ( 7) 水池池壁的施工缝宜留在高出底板表面200 mm~500 mm 的竖壁上。

    ( 8) 双向受力楼板、大体积混凝土、拱、壳、仓、设备基础、多层刚架及其他复杂结构, 施工缝位置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 9) 后浇带的位置按规范要求结合具体工程进行留设, 这里不再赘述。

    2.2 施工缝的形式

    施工缝的接缝形式有凸凹缝、高低缝、平缝、设止水带缝等多种。

另外,对于有防水要求的施工缝, 根据以往的经验, 发现目前常用的几种接缝方式均存在着渗漏水的隐患。

如采用“ 凹凸”型施工缝的最大弊端在于施工难度大, 而且很难保证质量, 施工缝处混凝土凿毛时, 极易将“ 凸”楞碰掉一部分, 由此减少和缩短了水的爬行坡度和距离, 从而产生渗漏水现象; 另外凹槽中的水泥砂浆粉末难以清理干净, 使在浇筑新混凝土后, 在凹槽处形成一条夹渣层而影响了新老混凝土的黏结质量, 留下渗漏水的隐患。

而采用橡胶止水带防水, 因止水带是呈柔性的, 安装时难于固定, 且容易在浇筑混凝土时受挤压变形移位, 从而容易造成局部渗漏水, 而且橡胶止水带易老化失效, 也不利于结构的长久使用。

根据很多的施工实例, 发现采用400mm宽、2mm厚的钢板作为施工缝处的止水带其防水效果很好。

一是施工方便, 将钢板止水带按要求加工成一定的长度, 在施工现场安装就位后进行搭接焊即可; 二是不易变形且便于固定, 止水板下部可支承在对拉螺栓上, 上部用钢筋点焊夹住固定在池壁两侧模板支撑系统上; 三是施工缝上下止水板均有200 mm 高, 爬水坡度陡, 高度也较大, 具有较好的防渗漏效果。

所以建议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采用钢板止水带为宜。

    具体做法:

 金属止水带一般用2 mm~2.5 mm 厚的薄钢板制成, 接头应满焊, 不得有缝隙。

固定于墙体暗柱处, 常在止水带上割洞扎箍筋, 封模前应补焊。

BW止水条为5 000 mm×30 mm×20 mm 的长条柔软固体, 7d 的膨胀率应不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 浸入水中, 最大膨胀倍率为150%~300%.试验证明可堵塞1.5 MPa 压力水的渗漏。

应用BW止水条时, 须将混凝土粘贴面凿平, 清扫干净后, 抹一层水泥浆找平压光带, 利用材料本身的黏性, 直接粘贴于混凝土表面, 接头部位钉钢钉固定。

    2.3 施工缝的处理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已浇筑的混凝土, 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 MPa.

    ( 2) 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 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 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 且不得积水。

即要做到:

 去掉乳皮, 微露粗砂, 表面粗糙。

    ( 3) 浇筑前, 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 mm~15 mm 厚的水泥砂浆一层, 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 4) 混凝土应细致振捣密实, 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 5) 防水混凝土结构设计, 其钢筋的布置和墙体厚度均应考虑方便施工, 易于保证施工质量。

    ( 6) 防水混凝土应连续浇筑, 宜少留置施工缝。

当需留置施工缝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第一, 底板、顶板不宜留施工缝, 底拱、顶拱不宜留纵向施工缝。

第二, 墙体不应留垂直施工缝。

水平施工缝不应留在剪力与弯矩最大处或底板与侧墙交接处, 应留在高出底板表面不小于300 mm 的墙体上。

当墙体有孔洞时, 施工缝距孔洞边缘不应小于300 mm.拱墙结合的水平施工缝, 宜留在拱( 板) 墙接缝线以下150 mm~300 mm 处, 先拱后墙的施工缝可留在起拱线处, 但必须注意加强防水措施。

缝的迎水面采取外贴防水止水带, 外涂抹防水涂料和砂浆等做法。

第三,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不应留置施工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