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384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17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docx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

复旦大学产学研项目汇编

复旦大学科技处

模拟葡激酶功能的小肽溶栓剂的研制

一.总体情况简介

我国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年发病人数约为2000万人,年死亡人数近200万人。

现有主要溶栓剂t-PA、SK、UK、APSAC等均是注射用药,其剂型不适用于血栓病的预防,研究适合于预防血栓病的新药很有必要。

小分子口服溶栓剂不仅能配合传统溶栓药物防止再次栓塞、提高疗效,而且能防治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其对于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效果是现有溶栓药物所无法比拟的。

口服制剂市场每年以50万人接受治疗,每疗程20剂计算:

50万×20×20元=2亿元。

因此,小分子口服溶栓药物将拥有巨大的OTC市场。

葡激酶(Staphylokinase,SaK)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原性噬菌体合成的一种蛋白质,分子量为15.5KD,由136个氨基酸组成。

SaK和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形成1:

1的复合物SaK·plg,受血块表面痕量Plm催化,形成SaK·Plm,其中Plm的底物特异性改变,成为高效的纤溶酶原激活剂,激活另一分子Plg形成纤溶酶,催化纤维蛋白水解,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

r-SaK分子量更小(15500KD),纤溶活性高,对富含血小板的陈旧性血栓的溶化效果明显强于其他溶栓药。

由于SaK的溶栓机制特殊,因此与其它溶栓剂相比,具有溶栓作用特异性高的优点,可以预计:

模拟葡激酶功能的小肽溶栓剂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简介

近五年来,噬菌体表面展示随机肽库技术、现代组合化学技术和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技术,这三种新技术在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设计和筛选领域得到应用并逐渐成熟了起来。

结合了这三种新技术的生物大分子模拟肽的研究已经在最近五年中成为了国际上研究的热点。

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国加洲Affymax研究所DowerWJ领导的小组应用随机phagedisplay肽库和亲和筛选的方法,成功地将EPO(促红细胞生成素:

分子量34KD,166a.a.)缩小为20个残基的环肽,仍具有EPO的活性。

SaK模拟肽不但有望可用于临床的溶栓治疗,而且由于小分子量小,可望作为口服制剂用于血栓疾病的预防。

并可成为进一步发展有机化合物类溶栓剂的中间桥梁。

由于Plg含多个结构域,分子量太大且非常柔韧,不宜用作库筛选的靶分子。

人mplg(micro-Plasminogen,微纤溶酶原)是Plg530—790位同的由26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有6对二硫键,不包括Plg的NTP、K1_K5区,但保留了Plg的活性区及与SaK的结合区,被激活后,形成mplm,具有Plm的纤溶活性,mplg分子量较小,便于筛选,因此我们选择mplg。

以mplg为靶分子,应用构象自由和构象约束的噬菌体随机肽库进行SaK模拟肽的筛选,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有望发展模拟SaK功能的多肽类溶栓剂。

SaK本身并不是酶,它是通过改变plm的底物特异性而发挥作用的,而且实验中还发现一些在大肠杆菌表达时形成包涵体的SaK突变体,经强变性剂如6M盐酸胍或8M尿素溶解后,即有一定的纤溶活性显示,因此,我们推测,SaK相当于一种辅因子(cofactor),其发挥纤溶活性对结构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很有可能只需要SaK分子中维持一定构象的肽段或模拟肽,即可发挥SaK的功能,近年来对于SaK和mplg作用机制的研究也证实了我们的推测,这就为利用这一机制开发新的药物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对于SaK和mplg的作用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其相互间的作用机制已经被基本阐明。

这表明:

目前,国际上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活跃,竞争也很激烈,为了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继续保持较领先的水平,并有所创新和突破;同时亦由于基于SaK的溶栓治疗药物的巨大发展前景,为了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溶栓抗栓新药,将基于SaK的溶栓药物的研制引向纵深作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

三.现有工作基础和专利查询

在95期间,我们在重组葡激酶蛋白质工程方面取代了很大进展;本室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野生型r-SaK进行合理改造,开发了低免疫原性、低分子量新型双功能r-SaK,做成特殊口服制剂后,吸收快,血浆纤溶活性增高2-3倍,可望取得比蚓激酶更好的溶栓防栓效果。

新型的重组RGD—SaK作为95期间的863项目之一,更具有溶栓抗栓的双重功能,它的研制成功为葡激酶模拟肽的研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这次申请的这个课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它是在85、95的工作基础之上,以及95期间863项目(RGD—SaK)的基础之上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另外,根据我们检索MEDLINE,CBMDISC,CMCC,以及美国专利和商标局专利数据库的结果,均没有发现有相关的报道;查新的初步结果也表明国际上尚未有类似研究的报道,这说明我们所申请的课题目前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重组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结构域1和2的研制

必要性和可行性

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其他内脏和肢体动静脉血栓,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这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壁损伤后引发的血液高凝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高凝状态得不到控制,绝大多数患者的血管内会发生血栓,其后果是导致相应器官和组织缺血、缺氧、坏死,最终出现脏器功能衰竭和患者死亡。

因此,研制和开发高效价廉的抗凝药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两类:

肝素类和双香豆素类。

正在进行临床实验的主要有重组和合成水蛭素。

普通肝素主要是抑制内凝血系统和凝血的共同途径,抗凝疗效确切,但出血副作用较大。

低分子肝素的出血副作用较少,但仍然达到了一定的比例,且抗凝作用有所减弱,对于外凝血系统的高凝几乎无效。

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出血副作用更大,口服后3-5天才能发挥抗凝作用,每1-2周需要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以调整用药剂量。

水蛭素是直接的凝血酶抑制剂,国外的临床实验发现静脉给药后出血率较高,目前正在对它进行结构改造和减少使用剂量。

故现有的抗凝药物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

经过10余年的研究,现已明确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既能抑制因子X和因子IX,又能抑制组织因子和因子Ⅶ,因此对内外凝血系统的高凝状态均有治疗作用,特别适合于治疗由血管壁损伤导致的高凝状态。

动物实验发现重组人TFPI(rhTFPI)对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脓毒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风、癌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我们已完成结构域基因的克隆、重组、并在BHK和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

初步药效学研究证实表达产物具有较高的抗凝和抗炎活性。

经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查新,未发现国内外有相同的专利和文献报道。

我们拟在近期申报专利。

市场和应用需求专利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根本原因,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出血、组织因子合成和释放增多又是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

我国每年AMI的发生率有一百多万,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更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都出现AMI。

另外,AMI溶栓后血栓再形成、PTCA和冠脉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等的发生率不低。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rhTFPI能够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脓毒血症:

由于抗菌素的发展,脓毒血症的发生率较以往有所减少,但严重的脓毒血症的死亡率比较高,因此仍然有必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美国在世界上首先将rhTFPI用于脓毒血症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已完成II期临床实验,2003年将完成III期临床实验。

其治疗机理是rhTFPI既能预防和治疗脓毒血症常出现的DIC,又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DIC:

严重感染、创伤、休克、脏器功能衰竭、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均可出现DIC。

目前的抗凝药物对DIC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rhTFPI的临床前实验和对脓毒血症的临床实验均表明它对DIC的治疗效果优于肝素类药物。

缺血型中风:

缺血型中风主要由脑动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所致,在我国其发病率已远远超过AMI,致残率很高。

目前的抗凝药物在治疗缺血型中风时,普通存在脑出血发生率较高的问题。

RhTFPT虽然能够明显地抗凝和抗血栓形成,但并不引起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因此导致出血的可能性大大下降。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rhTFPI在治疗缺血型中风时的安全性。

癌症:

癌症患者常常出现高凝状态,因此并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此外,由于癌细胞常常能够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可激活一系列基质金属蛋白酶,使组织中的基质分解,导致癌细胞转移。

RhTFPI除可治疗癌症患者的高凝状态以外,还可抑制纤溶酶对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激活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转移。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严重的创伤、感染和呼吸道疾病可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死亡率很高。

RhTFPI除可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常出现的DIC外,对其本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缺血再灌注损伤:

该情况常发生于血栓自溶、溶栓治疗成功,以及机械性再通闭塞血管后,其后果除发生再灌注部分的组织和细胞功能损伤以外,常出现血栓再形成和血管再闭塞,部分血管发生出血,是当前临床工作中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

血管再通后血栓再度形成,与灌注局部组织因子的浓度过高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rhTFPI对闭塞血管再通后的血栓再形成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结合本申请书第三部分的内容,课题组认为rhTFPI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应用需求。

预期达到的目标和提供成果形式

预期达到的目标:

1.建立高效表达rhTFPI结构域的工程菌和工程细胞。

2.建立定量和活性检测rhTFPI结构域的方法。

3.完成rhTFPI结构域抗凝和抗血栓的药效学研究。

4.完成大部分其它的临床前研究。

5.完成rhTFPI各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

提供成果的形成:

1。

通过国家鉴定。

2.申报专利。

3.和企业联合上报临床实验。

现有工作基础(包括所在单位已具备的人力、物力基础)

1.课题负责人在美国曾从事TFPI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课题组有较好的人才梯队,能够在锁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

3.我室具备大多数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设备,比如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细胞培养室、高压液相系统、发酵罐、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仪、凝胶分析系统、电泳系统和蛋白质分离纯化系统等。

4.我室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药物研制方面有多年的经验。

重组人N—端缺失脂肪细胞特异补体相关蛋白的研究

一.必要性

肥胖严重影响着人们身体健康,降低人们生活质量。

且肥胖与II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肥胖病人的肿瘤发病率亦较高,寿命相对较短。

在过去十多年里,肥胖人口急剧增加,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西方发达的工业化或家中,肥胖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25%(体重指数大于30)。

在我们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肥胖人口的比例急剧升高。

据统计,当今我国城市中体重超重者(体重指数大于25)占40%。

因此,如何控制肥胖,如何治疗肥胖是目前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

而且目前市场上的大多减肥药物不仅作用缓慢,且多存在轻重不一的副作用。

二.可行性及现有工作基础

人脂肪细胞特异补体相关蛋白(Acrp30)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特异分泌的蛋白,分泌过程受胰岛素的调控。

NortherBlot显示在肥胖病人或肥胖小鼠体内该基因表达显著降低。

最近研究发现其在血浆中还存在少量N端缺失形式(gAcrp30)。

可有效提高肌肉细胞脂肪酸的氧化,提高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及血糖浓度,用药一段时间后,可在不影响小鼠摄食的情况下显著快速降低小鼠体重。

我们已成功构建了人N端缺失脂肪细胞补体相关蛋白基因,实现了在原核系统中的高效表达。

且我室从事基因工程药物开发研制已有15年的历史,先后完成了r-SKr-SAKr-tPA的研制,具蛋白表达的各种系统和蛋白纯化的各项条件。

同时,我室已建立了通过脂肪细胞分化防治肥胖等相关疾病的一系列模型,对肥胖的防治研究有一定基础。

因此我们计划将此蛋白开发成为减肥药物,并申报专利。

文献检索和专利查询未发现国内外有相同的研究。

三.预期接和提交成果的形成

1.完成注射用重组GACRP30的中试规模的制造和检定规程。

2.完成注射用重组GACRP30的药效学研究。

3.注射用重组GACRP30的三中试产品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定检定,并取得合格的报告。

4.在国内核心期刊上表达3-5篇论文,申请国内外专利1-2项。

表皮葡萄球菌功能基因组

背景:

1.表皮葡萄球菌(表葡)作为重要的条件致病菌。

随着医用多种插管、透析技术、人工心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关节等医疗材料的广泛应用,人口老龄化及免疫低下人群的出现,表葡感染已上升为医院细菌感染的第4位。

2.表葡粘附于高分子化合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入侵血液而致败血症等。

国际已进行了对表葡菌基因中的octIE基因、jcaABC基因等进行研究,但尚未从基因组水平研究表葡在生物膜形成中的分子机制。

3.表葡菌形成生物膜后,抗菌药物及免疫抗体均无法透过,难以进行治疗。

4.表葡菌被认为是金葡菌耐药基因的贮藏所,可作为耐药基因同源传递至金葡菌,而金葡菌耐药是目前最严重的问题。

5.本室已与南方人类基因组中心合作,对一株表葡菌用鸟枪法、克隆后测序。

现在已对全基因组(约2.8Mb)进行了6倍基因这样长度序列进行了测序,预计年底前可完成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因此具有进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基因。

内容:

1.对已知具有功能的基因,突出重点,对形成生物膜的相关基因,获得全长基因片段,进行表达,获得相应产物,并综合研究其相互间的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基因组中类似的未知基因,争取发现新的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

2.对细菌表面膜蛋白进行2DGel电泳分析,综合蛋白质组学研究,收集临床患者血清及正常a血清,进行对各有关蛋白的功能分析。

(选择表葡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进行表达及研究,为发展疫苗奠定基础。

3.对表葡菌中有关耐药菌株的抗菌谱作基因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各有关的耐药基因,分析新的可用作为抗菌的新靶点。

癫痫家系的收集、致病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

利用PCR技术扩增染色体遗传标志——微卫星位点多肽性片段,进行基因分型得出每个个体的基因型,并与疾病表型进行连锁分析,寻找癫痫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随着人类几应组计划的即将完成,寻找致病基因的工作变得相对容易。

本项目将通过定位侯选策略选择离子通道基因和信号传递蛋白作为侯选基因,并对其启动子和外显子进行测序,寻找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进而克隆癫痫致病基因。

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收集到了一个大家系,并完成基因定位工作,现正准备突变检测,并又联系到两个家系。

辅酶类物质吡咯并喹呤醌中试及临床前研究

铅中毒不仅是一种常见职业病,而且也累及普通百姓,特别是生活在大城市的居民。

目前现有治疗铅中毒的药物都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我们的研究表明吡咯并喹呤醌(PQQ)有望成为低毒副作用或无毒副作用的有效药物。

我们已基本完成中试规模的生产工艺的研究,达到考核指标(863课题项目),拟开展以下的工作:

1.试产品质控指标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I类新药申报的要求,对PQQ中试产品质控指标进行鉴定。

主要的质控指标包括:

产品外观、形态、保存条件及稳定性试验、纯度鉴定、熔点、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试验等。

2.QQ适应症的探索

根据PQQ已知的生理功能,进行扩大PQQ适应症探索。

目前初步试验已证实PQQ对酒精引起的脂肪肝和肝损伤有治疗和预防作用,有关试验需要进一步证实。

此外PQQ对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脂肪肝的治疗作用进行探索。

3.PQQ临床前试验

在已经建立完善的PQQ中试及纯化工艺的基础上,利用纯化的PQQ制成品进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一般药理学、毒理学等临床前试验。

对PQQ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

创新药物香菇寡糖的研究

香菇多糖是日本的一个研究组在1969年发现的有强抗癌活性的多糖,(NATURE222(1969)687),分子量40万-80万,重复结构为每五个β1,3葡萄糖残基连接的直链上有两个β1,6连接的侧链。

作为药用已有多年历史,现在临床上所用的香菇多糖是由香菇的水萃取物精制而得,与化疗药物并用,静脉给药应用于治疗胃癌、直肠癌、肺癌,对晚期病人尤为有效,其通过提高肌体的免疫功能来实现抗肿瘤作用,副作用较小,不会在治疗时引起正常细胞的凋亡。

目前在香菇多糖的生产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香菇多糖的分离纯化比较困难;

(2)静脉注射,对香菇多糖的质量和纯度要求都很高,生产成本极大;(3)提高小分子量的香菇多糖只能通过水解香菇多糖的初提物得到,结构不稳定,质量很难控制,造成药效重复性差。

国产香菇多糖比进口的质量稍差,有时有副作用,究竟原因,一是多糖分子量大(50万以上),二是结构不均一,既含有活性组分,也含有惰性组分甚至可能含有引起副作用的组分,每批质量皆有差异,给质量的控制带来困难,也使其疗效打折扣,这是多糖本身痼疾所造成的。

研究表明小分子量的香菇多糖(香菇多糖的重复结构)具有更高的活性。

香菇多糖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部位是它的规整的七糖重复单元,它结构确定、溶解度好,可能成为抗肿瘤及免疫的新药。

我们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长期合作,现已成功建立了合成香菇寡糖的化学方法,并对合成的活性片段进行了初步的活性测试,该合成品具有优于传统香菇多糖生物学活性,而且克服了传统香菇多糖副作用大、结构不清等缺点。

但是,目前的合成工艺步骤繁多,需要经过复杂的保护及脱保护过程,产率低下。

为此,我们拟采用新思路、新工艺进一步完善香菇寡糖的合成方法,如直接用不保护或少保护的糖合成寡糖;以及新的离去基团的研究;固相合成中新的固相载体及糖基受体、供体的研究;以缩水内醚糖及其前体为糖基供体的研究等。

希望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种更加高效的香菇寡糖合成工艺,在2001年年底前将合成规模扩大到至少百克级,为临床前实验积累充分的原料,从而为申报国家一类新药,进行产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已有的研究表明,无症状的AIDS病毒携带者长期使用硫酸化多糖可延缓其病程的发展。

包括香菇多糖在内的多种硫酸化多糖在体外具有抗爱滋病(ADIS)病毒的活性,它们可阻断HIV被膜糖蛋白或淋巴细胞CD4受体的作用位点,从而阻断了HIV病毒颗粒对靶细胞T-4淋巴细胞的吸附。

在高效合成香菇寡糖的基础上尝试合成其硫酸化衍生物并检测其抗HIV的活性,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此外我们还将尝试其他衍生物的合成如:

长链脂肪醇苷化衍生物及其二聚体的合成,以期找到疗效更好的生物活性物质。

 

抗原-抗体-质粒DNA三重复合物新型治疗性疫苗

背景:

1.本项目在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及重组质粒DNA研究中、在863项目支持下已获得我国发明专利及美国发明专利授权。

2.在HBsAg阳性转基因鼠中已证明有自血清及肝内清除HBsAg的作用,可在无病毒(低病毒复制)的“小三阳”乙肝患者或无症状携带者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有可能发展成另一种新型疫苗。

3.本路线可供对其他持续性病毒感染,如HCVHIV中进行发展及应用。

4.已有可供人应用的重组乙肝DNA质粒,并已申请发明专利。

内容:

1.对三重复合物中的重组质粒DNA进行组建、研究如何增强其免疫原性及降低使用剂量。

2.研究三重复合物的作用机理,重点为如何提高APC对三重复合物的呈递及体内其他免疫细胞及体液因子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构建三重复合物的免疫效果。

3.建立有HBV、HCV病毒复制或表达的转基因鼠,研究三重复合物的作用及机理。

4.在鸭乙肝动物模型(自然感染猴型)中研究三重复合物的作用及机理。

5.对三重复合物制品的转化、毒性、效果及稳定性等进行工艺研究,完成临床前研究工作。

糖尿病基因治疗

立项依据:

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疾病的“甜蜜杀手”。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为有效的特效药(几乎所有的降糖药均需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起作用),但是它同传统药物一样属于外源性药物一一对体内干扰大,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半衰期短,容易降解,需要及时补充给药,尤其是正常生理状态的胰岛素需要伴随人体血糖的变化而变化,糖尿病患者随时需要注射胰岛素,一般需要每天注射四次,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而且还不能完全避免高血糖引发的并发症,长效胰岛素在某种程度上有所进步,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不能减少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口服胰岛素,胰岛素喷雾剂,胰岛素泵,胰岛移植,胰腺移植等均存在种种不足……

对于糖尿病有没有一种药,可以吃一粒药丸就可以一劳永逸,或打一针就可长期有效?

唯一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可望通过基因治疗迎刃而解。

基因治疗是将基因作为药物,从基因水平上对缺损基因进行修补、置换或调节将是最根本、最彻底的治疗,被誉为“分子外科”。

基因治疗是一种简便、生理、经济、完全、长效的新型治疗方法,它完全超越了以往建造大型制药厂的观念,使人体系统变成了可供利用的资源,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医药工厂,基因治疗被称为继公共卫生,麻醉,疫苗和抗菌素之后的第四医药工业革命,将成为21世纪生物医药的重要内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

由于胰岛素的表达调控机制复杂,因此,糖尿病基因治疗进展缓慢,只是在最近1-2年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经能够在小鼠身上取得成功,完全控制了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症状,国内糖尿病基因治疗至今只有零星报道,而且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目前我校研究的状况和水平

复旦大学基因治疗研究小组长期从事遗传病和肿瘤基因治疗研究工作,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

1991年进行了世界首次血友病B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取得了完全有效的结果,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中国基因治疗的里程碑,该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及部级科技奖励6项。

近年来,该研究小组和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合作,开展了糖尿病基因治疗研究,成功克隆了人胰岛素基因及其衍生物,血糖调控因子,建立了糖尿病基因表达的检测系统,制备了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采取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因治疗技术以及相关的专利技术,采用腺相关病毒(AAV)途径制备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重组病毒,能够高效稳定地在人体内表达,该技术和传统的方法相比,突破了素有“贵族病毒”之称的腺相关病毒的大量制备的瓶颈,为AAV系统基因治疗的商业化奠定了基础,该项研究将能够是糖尿病患者体内持续稳定表达胰岛素,并受到体内血糖浓度的控制表达,从而能够安全降低人体血糖,可以让患者一针注射,终生受益,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将采取安全有效的胰岛素基因调控表法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控制胰岛素的表达,做到真正安全有效的基因治疗。

我校糖尿病基因治疗虽然具备了各种条件和基础,总体上还处在动物试验阶段,需要企业资金的介入,加快糖尿病基因治疗的步伐。

 

市场前景

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2亿,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疾病的“甜蜜杀手”。

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的总数已达到3000万人,约居世界第二位,其中I型糖尿病患者300-450万。

终身需要使用胰岛素,另外约有1/2的II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发病年龄的增加,需要长期使用胰岛素治疗。

1998年的基因工程胰岛素年销售额已经超过25亿美元,是基因工程药物中销售量最高的药物,糖尿病药物的总体市场将从目前的6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亿美元,如果按照糖尿病患者接受基因治疗的费用为1.5万元/年/人次,中国需要接受基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人数至少1300万,假定其中1/1000能够接受治疗,其市场价值可达1.9亿元,如果考虑到更多的糖尿病患者接受基因治疗,进一步拓宽到国际市场,那么,糖尿病基因治疗的市场将更加广阔。

与上海企业合作意向或需投资情况

我们已经在基因治疗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并率先在中国进行了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