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242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docx

盛唐诗坛三巨星王维李白杜甫

唐代文学教案(王维、李白、杜甫三部分)

王志清

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

教学目的:

了解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把握盛唐山水群落诗歌的艺术特点。

重点:

王、孟山水诗风异同。

难点:

山水诗与庄禅精神。

教学课时:

6课时。

一、山水田园诗在盛唐繁盛的原因

1、国力强盛。

盛唐五十年,太平盛世。

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云:

“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

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

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

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

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

奇瑞叠应,重译麇至,人情欣欣然,感登岱告成其事。

上犹惕励不已,为让者数四焉。

”盛极的大唐帝国声威远扬,百夷臣服、诸邦来朝。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可以想见那种光明璀璨、仪态万千的声威形势。

在大唐极盛时朝度过青少年时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回忆起昔日的辉煌依然是一往情深的,其诗《忆昔》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东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百姓殷富,四方太平,国力极其强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中国农耕经济得到充分的发育,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也相应发达起来,并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涌入城市。

商品经济的异常活跃,仓储丰裕,城市繁荣,交通便利,使长安、洛阳、开封及太原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盛唐的盛世安定和繁荣给大多数地主文人提供了尽情享受人生的物质基础。

不但百官时兴筑建郊馆山池,成为“休沐”之所,连一般中小地主都有别业。

池园文会的集体吟咏与山程水驿之间的个人放歌共生。

每逢节假日,“所游地推曲江最胜……朝士词人有赋,日即流传京师。

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

”(《唐音癸签》)风景审美时尚的扩散,流连光景而寄意玄远的六朝精神被唐人看好,也直接促进了山水诗的繁荣。

2、科制创新。

“以诗取士”的科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形成了以进士科考为中心的生活内容,出现了围绕着科举考试而进行的干谒交游、行旅升迁的活动,造成了迎来送往必有文人聚会赋诗的风气,大量的山水诗和送别诗就产生于这种场合。

当时著名诗人没有一个没有长途旅行,而文人所到之处“到处有逢迎”。

随着诗人的人生足迹由傍城池亭而拓向荒漠,而有了行役风景线。

以名山大川为主要目的地的漫游之风大盛。

官员的流贬升迁也促使诗人被动地走向山水自然。

另一方面,终南捷径的出现,标志着唐代集权政治体制的高度成熟,也是唐代集权制度把隐逸的宽松度发挥到极致。

这种制度,对唐代士人发挥着强劲的诱惑力,隐居山川、读书山林的隐逸之风炽烈。

3、佛道盛行。

求仙拜佛到名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4、陶、谢田园山水诗为盛唐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

二、盛唐山水诗的艺术特征

盛唐山水诗具有风华秀发,情韵深长,气象恢弘的共同风貌。

韩经太《论唐人山水诗美的演生嬗变》以为:

盛唐山水诗的复调美。

清纯,是对繁富与笼统的双重超越;高远是对玄远与浅近的双重超越。

清纯高远之美,兼壮美和优美之胜,而却没有自大的张狂和弄姿的娇媚,以安详从容的气度高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文学遗产》1998,4)

三、盛唐山水诗群落

由张说、张九龄开风气之先,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綦毋潜、祖咏、裴迪、丘为、张諲、崔兴宗、卢象、钱起、王缙等。

四、王维

1、生平经历

王维(701—761),“最伟大的自然诗人”,与李白同年生同年死。

王维取“维摩诘”为名、字。

梵文中,维,无也;摩诘,诟也。

官至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又有“诗佛“之称。

早年有诗名,20岁进士及第,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坐累,由大乐丞谪济州司库参军。

张九龄为相,擢右拾遗、监察御史,奉使出塞。

并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活。

母安史乱时,陷贼,以药下痢,装喑,迫为伪给事中。

安禄山大宴凝碧池,维赋诗痛悼: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收复两京后,维因作伪官而下狱,经多方努力而豁免。

之后,维逐步升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自妻死后,独居三十余年,吃斋奉佛。

“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

在《酬张少府》诗中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维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维多才多艺:

自云:

“宿世谬词客,前生应画师。

”他擅长山水,承“南宗画”,重写意而不重写实,如“雪里芭蕉图”。

在音乐上,他也极精通。

《旧唐书·文苑传》:

“人有得《奏乐图》,不知其名。

维视之曰:

‘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

’”

2、创作及特点

以天宝初为界,其思想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时期:

前期,积极进取,有政治诗、边塞诗;后期,隐遁事佛,以山水田园诗为主。

王维山水田园诗特点:

诗、画、乐、禅的四者合一。

王维笔下山水有雄阔之景,如《终南山》、《汉江临眺》,也有精致之景,如《辋川集》二十首绝句。

后一类最多,宁静、秀雅、富有禅趣,最见艺术个性。

王维山水诗高华丰润、清秀空灵,有三个特征:

第一,充满了生活的爱意。

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

第二,充满了辩证的深意。

诗人深受禅宗哲学的影响,而又能够沟通其他,兼同诸学,其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

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

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

第三,充满了艺术的画意。

殷璠:

“在泉为珠。

著壁成绘。

一字一句,皆出常境。

”(《河岳英灵集》)东坡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清人贺贻孙在其《诗筏》里指出:

“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

浩然情景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恣,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上,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

”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

主要特点有:

A、捕捉瞬间变化之景物,重视色彩、光线的和谐,如《鹿柴》、《鸟鸣涧》通篇巧妙敷色用光。

B、合理布局,取势构图,得“意余于象”的绘画之妙,更是风神摇曳,迥得天意,如《终南山》、《木兰柴》等。

C、画是空间艺术,诗用文字表现远近高低的变化,诗人最善于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空白转化成韵味,如《汉江临泛》、《山居即事》等。

其诗中充满画意质感的诗句触目可见,如“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辋川别业》),“嫩竹含新粉,红莲脱故衣”(《山居即事》),“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辋川闲居赠裴迪》)等等。

3、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境

王维诗多写离尘绝世,物我合一的体悟,及他在自然界中体悟出的禅意。

诗人通过禅定,使心澄静,使心处于寂灭(无生无灭)的虚空状态,以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作者就把这样的境界以诗境来表达,使诗具有禅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水穷处是空寂无人处,云出时无心,自然生成。

一切都是无心而澄静。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无生无死,自然圆足。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寂静安然,尘虑皆空。

(《竹里馆》)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富有禅趣的诗与纯粹写禅理、修禅感受的“偈”是不一样的。

王维诗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

诗人凭借自然静美展现和追求形上超越的努力,使其得以最简约的形式而容纳最华丰的诗意内涵。

特别是,王维在对山水观照时,努力消解纯逻辑的概念活动,绝去圣智,无念为宗,而“空诸所有”的佛理神奇地使他实现了对于山水美的真谛的深观远照,而他又往往以“默语无际,不言言也”的禅理十足的“参证”的表达方式,笔墨极其简淡,如烟如岚,自然灵气恍惚而来去,“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泛眺》);“白云回合望,青霭入看无”(《终南山》);“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等等,多空中见色,而又色中见空,非色非空,非有非无,这正是他所极擅表现的介乎“色空有无之际”的独特景象,其中幽静清远之美趣让人涵咏不尽。

李泽厚认为,王维的那些作品,“比起庄、屈来,便具有一种充满机巧的智慧美。

它们以似乎顿时参悟某种奥秘,而启迪人心,并且是在普通人和普通的景物,境遇的直感中,为非常一般的风花雪月所提供、所启悟。

”(《李泽厚十年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参考书目: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袁行霈《王维诗歌的禅意与画意》、

曲世川《王维的佞佛与他的山水诗》、

孙昌武《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

4、王维的影响

王维是中国古代诗史乃至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特异存在。

他在艺术上深刻而无所不在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王维的出现,使唐诗臻于成熟和完美,并推向高潮。

王维给后人最大赋予的即是他们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在体合宇宙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实践中,展现直彻心源的生命情调,将中国古典诗歌中山水诗推上了峰巅,并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诗美学乃至整个的美学。

中唐尤其大历诗人受王维影响很大,如钱起。

南宋“学诗如参禅”的诗学观导源于他;清王士祯讲“气韵生动,神超言外”也受其启发。

在山水诗上,王维诗开风气之先。

山水在谢灵运之前作为背景出现,谢始以山水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

但谢模山范水,刻意逼真细致、雕琢堆砌;王诗以新的面貌出现,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在诗中表现诗人的性格。

王维从晋宋之际陶、谢古诗脱化而愈益精致,《辋川集》融情入景,画趣盎然,幽玄秀雅。

5、讲读作品

讲读之一《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墅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山水诗中常常有一种虚幻的形态,是通过构图布局的远近疏密动静虚实阴阳向背以及色彩的深浅明暗、色调的冷暖变化来实现的,《终南山》诗就很有代表性。

著名海外华人学者叶维廉博士以“全面视境”的的分析来都解说。

诗人真正是用“心灵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物”(宗白华语),充分利用空间关系的照应和变化的微妙,以营造空幻虚渺的情境。

诗从终南山太乙峰落笔,总览全山,俯瞰千里之远,继尔由远及近,由山外进入山中,不久又从山阴到山阳,最后是由山水到樵夫,极尽变化之能事,貌实而虚,形显而幻,让人置身于感察无穷、动荡不定的妙幻之中。

因为王维物在灵府,不在耳目,“不以目视”的观照,使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或是一般人不易看到而看到了也轻易放过去的东西。

王维对瞬间闪灭的光的动态变化特别敏感,捕捉和摄入这种动态的光的能力尤其高强,他又特别喜欢和擅长在诗中表现光的玄幻迷离美,诗中的“合”与“无”,是感觉性动态,是瞬息性的艺术感觉的永恒性呈示,是诗人同化于自然的直接感悟,形成了具有象征性意味的分合有无的形上境界。

光、影、云、气,都是非长住之物象,在王维诗中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在空间上表现为空,在时间上表现为寂,没有生灭,无意于时间的存在,似乎也无意于美的存在,人消融于时间和外物的深度里。

此诗写得恢弘雄浑,气象万千,其高超精湛的艺术,真让人有叹为观止的审美激动。

王夫之赞曰:

“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

”(《唐诗评选》卷三)黄培芳亦赞曰:

“神境。

四十字中无一字可易,昔人所谓如四十位贤人。

”(《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上)

讲读之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尽,王孙自可留。

此诗是“和谐美”的典范之作。

王维喜好写空山。

空山,新雨之后,愈加清新,秋晚天气,更是高爽。

把人物活动置身其中。

一切都在缓缓的、从容的、舒适的、休闲的状态中开展。

月亮慢慢地升起来了,月光静静地泻下来,泉水轻轻地流经石上,人也融在自然里,不是自然的主人,也只是自然中的一分子,而不把外物对象化。

中间20字,笔法错综,极尽变化。

颔联:

写物。

上句月光抚松,由远而近;下句泉流石上,由近而远。

颈联:

写人。

上句喧笑,由隐而显;下句渔舟,由显而隐。

颔联,上见下闻,上静下动;颈联,上闻下见,上动下静。

诗中声色光态,动静隐显,无所不包,充分显示出诗人的绘画、音乐才艺,而且是,天眼开通,见人之未见。

最后两句也结束得很有余味,他不是说好或者不好,而是说“可留”化用楚辞,反用其意。

从自然到社会美,这里没有争斗,没有龌龊。

以物芳而明志洁。

讲读之三《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两句绘声,三四两句绘色。

傍晚时分,空山深林,杳无人迹,一片死寂。

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响,却不见人影,这破“寂”而来的“人语”反衬出山林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寂而无人,语而不见,更显孤清寒凉。

三四两句承一二句描写空山传语进而写到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深林青苔,本来就寂静幽暗,猛然间,夕晖返照,映射青苔,令人倍感心暖眼亮,多了一份生意和光亮。

有时一味的幽暗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驳树影映照在树下青苔上时,那一小束光影与大片的无边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转瞬即逝。

如果说一二句用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声光色影,明暗浓淡,都渲染出一种凄美冷寂的氛围。

人迹杳无的空山,转瞬即逝的余晖,幽暗青冷的青苔,枝繁叶茂的山林,成为诗人会心解意的心灵原野。

在王维的这些诗中,人与自然都同样具有“本位”的意义。

诗人不是把自然作为逃避异化的一种生存状态,而是以具有审美意味的生命精神,在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中体验生命与自然一体的自由与欢欣。

6、自读篇目

《观猎》、《老将行》、《少年行》、《新晴野望》、《辋川集》。

五、孟浩然

1、生平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于王维,终生未仕。

《新唐书·文艺传》: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一座赞其清绝。

于是与张九龄、王维有诗交。

孟浩然40岁前后为界,由隐居求仕而真隐。

孟浩然是高士、名流、隐者的形象。

李白赞曰: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赠孟浩然》)

2、创作: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宿建德江》、《过故人庄》、《春晓》都是淡远之作。

3、评论:

孟浩然主要写家乡襄阳附近的风光及吴越山水,“冲淡而淳美”。

殷璠《河岳英灵集》:

“格高调逸,趣远情深。

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胡震亨《唐音癸签》:

“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语淡而味终不薄。

”闻一多《唐诗杂论》: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建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苏轼泽说:

“韵高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终无材料。

4、精读: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过故人庄》等。

【附】王孟诗比较:

王孟山水诗虽然与隐逸有关,但他们的隐与魏晋南北朝及晚唐人的逃避战乱和厌世不同,他们笔下的景物与人是亲切和美的融合,常透露着时代安适康乐的气息。

他们诗中的意象是明朗的,或壮美、或优美。

我们在研究盛唐山水诗时发现,在王、孟等人的诗里,山水景物大体上保持着原本面目,自然风景多是“呈现性”的表现。

吴相洲云:

“盛唐人追求象外之旨以不破坏物象本身特点为原则。

而中唐人追求象外之旨则不再照顾物象本身的特点,对物象任意裁夺。

这一转变就是从杜甫开始的。

”)盛唐与中唐在美学趣味上的最重要区别,就在于盛唐人审美上坚持了生态本位观。

二者的区别:

1、题材上:

王维广泛,孟浩然狭窄;

2、形式上:

王维全面,孟浩然单调;

3、艺术上:

王维自觉地以画法入诗,孟浩然重在诗境;

风格上:

王维丰韵生动,孟浩然质朴简淡;李东阳《麓堂诗话》:

“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

六、储光羲

储光羲(706-763),开元十四年(约二十)中进士,任县尉之类的微官约七年。

天宝六年于终南隐居处赴太祝,不久任监察御史,约八年。

从开元二十一年,辞官归乡(润州延陵),至天宝六年复出,隐居约十四年。

安史之乱中被迫授伪署,后获罪而在至德二载被贬南荒,宝应元年遇赦。

《全唐诗》收编其诗四卷,271首,其中山水田园诗143首。

《河岳英灵集》:

“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道,得浩然之气。

”道教的圣地茅山就在延陵,储光羲受道家影响可以想见,后由道而禅。

他的田园诗似陶处在于对田家生活的真切表现,而超出陶的地方,是对生活细节的刻画。

他的诗似王维的地方,就是将宗教的情思融入写景中。

禅学对他的影响最深的还是对高远清净意境的追求。

这个意境,是道家虚无观与精神逍遥的影响,融合了禅家清静观与明心见性的主旨。

也表现出类似王维诗的禅境。

开元末到天宝初,他在终南山隐居。

他第二次离家入秦后,在终南山隐居了六年。

他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就是写作于这一时期。

他与王维等人屡有来往。

这一时期王维也在此隐居。

与王维和綦毋潜、裴迪时有来往。

他在《山居贻裴十二迪》提到其隐居的环境:

“出径惜松引,入舟怜钓矶。

”《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也有这方面的描写:

“深林开一道,青嶂成四邻”,“卜筑青岩里,云萝四垂阴。

虚室若无人,乔木自成林。

时有清风至,侧闻樵采音。

凤凰鸣南冈,望望隔层岑。

既言山路远,复道溪流深。

”环境十分的幽僻,这与他在淇上桑榆满园、东野平阔的隐居环境相比迥然异趣,綦毋潜在准备弃官还乡时(约天宝四载秋),他在《酬綦毋校书梦耶溪见赠之作》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

“往往缆垂葛,出舟望前林。

山人松下饭,钓客芦中吟。

”末两句又说:

“以我采薇意,传之天姥岑。

储光羲诗能把田园山水与魏晋以来的咏怀诗表现艺术结合,在田家生活的描绘中寓意寄兴,创造了独特的比兴体。

他的不少诗境界以闲静清新见长。

他在七古上用力最多,格调清幽老成,很有古意。

诗人追求天真流畅的风格,但凝练不够。

小诗中优秀的如《江南曲》其三: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钓鱼湾》是他的名作: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七、常建与裴迪

常建的诗最擅创造明秀澄澈的空灵之境界。

代表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裴迪与王维与王维酬答之诗最多,代表作有辋川联唱。

山水诗派的其他诗人作一般性的了解。

八、扩展阅读论著

陈允吉《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王志清《纵横论王维》,吉林人们出版社2001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九、作业

1、比较王孟山水诗,浅谈二者在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上的区别

2、自读王维的边塞诗和送别诗。

试赏析《使至塞上》。

3、试比较王、储或孟、储。

 

第三章李白

教学目的:

了解李白其人和成就,了解道教思想、游侠思想、纵横家思想、魏晋名士风度对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重点: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歌行体的艺术特征。

难点:

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的成因,乐府与歌行的比较。

课时:

6课时。

一、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官至翰林待诏,称“李翰林”,又有“诗仙”之称。

其出身有许多疑点,其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迷:

或说其族获罪,谪居条支(属于西域,今在伊拉克境内);或说在碎叶(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碎叶,今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陈寅恪《李白氏族之疑问》认为:

李白父客,像是胡任到李唐经商而取李姓。

从其诗中可看出他曾在胡人聚居地生活过。

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样,类胡人。

白有许多习惯也很特别,如友人死,他为之剔骨而葬。

其子女取名“颇黎”、“明月奴”。

1、读书与蜀中游历,25岁之前。

五岁随父到江油县,“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不到二十岁,苏颋见到李白,说他“天才英丽,可与相如比肩。

”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说他有“仙风道骨”。

2、壮游与求仕,41岁之前。

李白不屑参加科举,希望通过漫游求得引荐的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到湖北安陆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在此约十余年。

3、长安三年,42-44。

有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开元后期一次,但无功而返。

天宝元年可能由于玉真公主、吴筠、贺知章等人的推荐,召入长安作家供奉翰林。

“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

”而李白自恃太高,无心理准备,依旧纵酒狂歌,桀骜不驯:

“长安市中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后受排挤,赐金放还。

两入长安对李白一生很重要,尤其其后的创作,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

4、再次游历,45——55岁。

离开长安,李白又开始漫游。

在洛阳遇到了去长安的杜甫,杜随白游历,二人有近一年的交游。

李白有两诗与杜,杜有十二首诗赠白。

之后,白与武后时的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结婚。

这期间,白受道箓,热衷于求仙访道。

5、安史之乱期,56——62岁。

安史乱后,白隐居庐山。

玄宗奔蜀,马嵬后,肃宗在灵武继位。

永王李璘在江陵招募将士数万人,经庐山辟李白为幕僚。

作《永王东巡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崩奔似永嘉;但永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肃宗以逆反镇压永王,白以“附逆”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县西)。

玄宗还都,大赦天下,白得还。

据郭沫若考定“朝辞白帝彩云间”一诗即是李白听到遇赦而作。

白62岁死于当涂,一说患腐胁疾而死,一说是因醉入水捞月而死。

二、思想、个性

在思想上,李白儒道侠兼有,甚至还兼有佛禅。

道教思想伴其一生,也影响其创作个性。

他在政治上极端自负,想有所作为:

“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但他又以谢安自喻,追求功成身退: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救苍生应为晚。

”儒道兼重,又加上极度自负,政治上的无能,他的一生充满矛盾和痛苦。

李白一生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道求仙。

他常梦见与仙人交游,对长生飞仙,深信不疑。

白举行入道仪式,疑有两次。

(见罗宗强《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辑,江苏古籍出版社)。

如《西岳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2、隐居游历。

天下山水,白游历十之七八。

他广交天下友。

3、仗义行侠,嗜酒终身。

他剑不离手,欲如项羽学万人敌。

他挥金如土,讲义气,重然诺。

自称“酒中仙”。

4、求仕为官。

白任情使性,不懂政治。

虽为官很短,但影响其一生。

李白的个性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平等,乐观豪迈、傲视权贵、粪土王侯,“我且为君搥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吾不得开心颜。

有人认为,李白的悲剧,是科举制度替代传统的用人制度下的悲剧。

(木斋等《中国古代诗人的仕隐情结》京华出版社2001,204-208页)其实,他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他遭到政治残酷压迫之后,其山水诗中则多于感激,具有强烈的“骚”韵。

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上天入地的游心驰神,陷人于惝恍迷离之中。

末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突兀而出,分明告诉世人:

其醉翁之意不在山水,而在乎政治。

自然山水引发出来的不是虚无恬适,而是与政治用事所息息相关系的激怨愤懑。

因此,其诗中,不仅贯注以愤激之气,而且时不时地生硬地冒出几句牢骚语,使其山水诗政治抒情化了,足见其“无意识状态”的程度之深。

主客体之间的严重对立,使李白成为一个巨大的、不和谐的、始终激烈冲突着的矛盾体。

特别是他的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