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187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实验中学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解析版

成都实验中学2015级高考模拟考试试卷

(二)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学漫谈

汉代的《诗经》学,有今文派古文派之分。

齐人辕固生、鲁人申培公及燕人韩婴三家所传诗是今文派,鲁人毛亨作《诗故训传》,是古文派。

西汉时,齐鲁韩三家都是诗学界的权威;毛诗初先只在民间传授,东汉著名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力提倡毛诗,郑玄写了《毛诗传笺》,毛诗开始流行。

陆德明《经典释文》说“自郑笺既行,而齐鲁韩三家遂废”,这是事实。

但郑笺与毛传常有出入,亦互有得失。

郑玄笺诗除文字训诂外,偶亦借题发挥,感伤时事,和毛传仅仅局限于文字训诂有所不同。

魏晋以来的学者,对毛传郑笺的优劣意见不一,争辩历数百年无定论。

实际上,毛传郑笺所不同者主要还是文字训诂方面的问题,至于宗奉小序、主张美刺则是相同的。

唐孔颖达著《毛诗正义》,汇集了魏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绩,很有参考价值;但孔颖达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对毛郑说诗的分歧只作弥缝,不加判断。

应该说,《诗经》学从汉到唐,大都没有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

到了宋代,方才获得革新。

欧阳修、郑樵、王质等对毛郑的说诗开始怀疑,欧阳修作《诗本义》,郑樵作《诗辩妄》,王质作《诗总闻》,攻击诗序,驳难毛郑,有披荆斩棘的功绩;至朱熹《诗集传》出,为宋代《诗经》学的革新开创了局面。

《诗集传》的特点是废小序。

小序不知何人所作,或以为出于孔子,或以为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或以为是子夏、毛亨合作,皆不可信。

在毛亨以前,小序和诗是分开的,把小序冠于每诗之首,是毛亨所为。

小序说诗,好像都有历史事实,其实大都出于臆测,不可凭信,很多学者被这些小序贻误。

近人梁启超曾慨叹说:

“欲治诗经者,非先得毛序拉杂摧烧之,其蔀障不知所极也。

”此虽是过激之谈,但小序对诗的确是害多益少,朱熹废小序,正表现他的识见和魄力,也是对诗学的一大贡献。

诗序六义有赋、比、兴之说,朱传也采用赋、比、兴说诗而更变本加厉,每章之下都要标明“赋也”“比也”“兴也”之类,把诗说死了,因为赋可兼有比、兴,比、兴可兼有赋的成分,这也说明朱传依然摆脱不了序说的拘囿。

朱熹的《诗集传》一出,夺去了毛传千余年独占诗学界的地位,这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然朱熹废除小序在当时也曾引起许多学者的批驳和论议,正如《四库总目》所说“最与当时相辨难”。

元明之际,《诗集传》大为流行,很多学者都为朱传做了笺疏。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诗经》学,有今文派古文派之分。

西汉时,今文派流行,到了东汉,古文派取代了今文派的地位。

B.迷信毛传郑笺,谨守小序,因循守旧,不能提出新说,《诗经》学的研究从汉代到唐代几乎没有新的突破。

C.魏晋以来的学者,对毛传郑笺的优劣一直争论不休,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二者除文字训诂方面不同外,其余基本一致。

D.唐代孔颖达所著《毛诗正义》融冠群言,包罗古义,内容丰富,对《诗经》学的真伪分辨很有参考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毛诗起初不被人们重视,只能在民间传授,后来得了郑玄的笺注,地位大大提高,独占诗学界千余年。

B.宋代欧阳修、郑樵、王质等纷纷著书,等于掀起了一场反毛郑诗学的运动,为宋代《诗经》学的革新作出了贡献。

C.关于小序的作者众说纷纭,皆不可信;但对小序的害多益少,有废除的必要,宋代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

D.诗前小序大多出于臆测,牵强附会,误导了后来很多研究《诗经》的学者,对《诗经》学的研究和发展极为不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的《毛诗传笺》,除了注重文字训诂方面外,还能借说诗发表对时事的看法,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比毛诗更有文献价值。

B.朱传之所以能取代毛传,对后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废除小序而摒弃了臆测,还三百篇以本来面目。

C.赋、比、兴三者很难截然分开,然而朱传偏要在每章前标明“赋也”“比也”“兴也”之类,可见朱熹对《诗经》学的革新还不够彻底。

D.从汉到宋的《诗经》学研究有所突破和发展,说明了治学仅靠汇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不行的,要有自己的见识和魄力。

【答案】1.D2.C3.A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

D项,在文章第二段中,可以看出“孔颖达恪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对毛郑说诗的分歧只作弥缝,不加判断”。

D项“真伪分辨很有参考价值”的理解有误。

点睛:

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干“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答题关键词“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题中C项中“宋代学者的看法基本相同”不符合文义。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

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中A项中的“更有文献价值”的推断,从原文中推断不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健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

“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

“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

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

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

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

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

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

它在责备自己。

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

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健《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老头子垂着头袖着手打盹儿,老太婆躺在车尾睡觉,老马也抽空打个盹儿,这些描写都为老太婆出现意外和没及时察觉埋下伏笔。

D.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E.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

5.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6.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

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4.CE5.“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

儿子两文人狱,老大婆猝然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凉。

“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

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

意思对即可。

6.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感。

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

给人以新奇的阅读休验。

“马”的视角与传统视角相结合,互为补充印证,增强小说的表现力。

【解析】

4.试题分析:

A项,“让读者对老马、老人、老路有初步认识”“使文章显得有章法”分析有误。

开头如特写镜头,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和老马。

B项,“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分析有误,“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是对两位老人的外貌描写,反映出两位老人情绪低落,内心饱含无奈和愁苦。

D项,“责怨对方”分析有误,文中突出的是老头子和老马的自责。

点睛:

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段落的探究,也有对写作技巧的鉴赏。

其中A项分析小说开头段的作用,B项鉴赏小说中的外貌描写,C项鉴赏小说中的写作手法,D项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通读全文,关注细节。

第一步: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把握小说刻画人物的个性特点与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主人公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

明确主旨,关注手法。

结合小说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和感情基调的把握。

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梳理出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人物之的关系和情感,然后分别指出哪些情节和人物关系表现出“凄凉”的一面,哪些情节和人物关系体现出“温情”就可以了。

小说中儿子入狱、老太婆离世都反映出人生无常和悲苦的思想,这是故事中“凄凉”的一面;而老头子与老太婆相依为命的情感,老头子为老太婆的死自责,老马也为老太婆的死自责,又反映出故事“温情”的一面。

6.试题分析:

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的角度来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老夫妻,却以马的视角来交代了儿子被捕的情节,又在小说结尾写了马的自责,这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马以人的情感,一方面写出了老头子和老太婆的生活状况,另一方面更突出了老头子在老太婆死后内心的悲伤。

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写人的文章却多处以马的视角来叙事,打破常规,就会给人以新奇感,会使小说的表现力得到增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节前夕,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专题调查。

一:

“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

”河北唐山姑娘杜一然(化名)回忆说,北方的冬天很冷,有时她贴春联手都冻木了,但父女俩还是忙得不亦乐乎,浆糊都要刷上好几遍,让春联粘得尽量牢固。

“以前每年除夕夜我都和家人一起守岁,看春节联欢晚会,等到零点,准时出门放烟花。

”来自辽宁沈阳的徐畅说,“近年来空气污染较重,倡导环保,家人守岁后聊聊天就休息了。

不过,年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大扫除、祭祖是我们家必不可少的事情”。

在北京工作4年的张媛(化名)每年都回家过年。

“除夕到家,第二天上午就早早起来和家人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

”张媛介绍,去年她和父母还去逛了逛庙会,“人非常多,特别热闹,还有表演活动”。

调查显示,春节期间,89%的受访者会回家乡过年。

贴春联(68.4%)和拜年(52.5%)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其他还有祭祖(44.2%)、守岁(44.3%)、收发压岁钱(42.8%)、扫尘(38.8%)、上香(34.4%)、逛庙会(34%)、放爆竹(32.3%)和撞钟祈福(22.4%)等。

徐畅认为,过年扫尘一方面是为辞旧迎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干干净净迎接来拜年的客人。

“‘新春’佳节嘛,就要迎新纳福。

”张媛今年春节打算去庙里上香,祈求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

“去年人非常多没能实现,希望今年如愿”。

调查显示,62.1%的受访者近些年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更有兴趣了,交互分析发现,18—35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凑热闹(17.1%),固定流程(11.1%),打发时间(10.8%)等。

二:

“我小时候喜欢凑热闹,过年时大街上有扭秧歌就会去看。

”杜一然向记者介绍,小时候,春节期间的“扭会”活动是孩子们的一大盼头,能进行一下午,非常热闹,大人们也都出去看,还可以一起聊聊天。

“近几年‘扭会’活动少了,我希望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能传承下去,它很有意义”。

张媛对记者说,她外婆居住的地方以前每年都会组织一些较大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

“妈妈会特意带我去看。

如今我长大了,那里只是偶尔举办这样的活动了。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少喝酒打麻将,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36.8%的受访者建议培养年轻艺人,传承传统技艺。

“我们要与时俱进,也要传承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徐畅认为,春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多多参与。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8—25周岁的占12.1%,26—35周岁的占63.5%,36周岁及以上的占24.5%。

男性占53.8%,女性占46.2%。

(选自2018年02月13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受访者通过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迎喜接福。

B.本次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同时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C.“每年腊月廿九下午是我和爸爸贴春联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到现在,一年都没有落下过。

”杜一然的回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调查报告显示,受访者在春节期间回家参加的相关传统文化活动中,放爆竹和撞钟祈福两个选项所占比例最低。

8.下列对报告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联合问卷网在调查受访者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情况时,从人们的参与度、兴趣度以及地方特色等方面作了报告,很有现实意义。

B.调查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两项所占比例较大,说明传统文化已然回归人们的生活中。

C.调查显示,春节期间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回家乡过年,贴春联、拜年是人们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两个传统文化活动。

D.部分受访者建议,应积极鼓励各地联合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春节传统文化活动,此建议意在解决春节活动中的资金问题。

E.徐畅认为,一些年俗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年轻人应多多重视和参与,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

9.根据调查报告,从兴趣度着眼说明受访者群体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并简要分析“贴春联”是受访者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原因。

【答案】7.B8.AC

9.

(1)现象:

对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受访青年群体的兴趣度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

(2)原因:

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除旧迎新,增加年味;不忘祖训、不忘本。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报告相关内容的理解。

B项,表述错误,原文是:

“调查中,62.6%的受访者希望春节传统文化活动能结合地方特色举办,56.5%的受访者建议年轻人多走出家门体验文化”。

点睛: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张冠李戴等。

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报告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B项,“已然回归”调查报告中没有显示的内容。

D项,调查报告显示的是:

“51.9%的受访者希望地方政府对此给予一定财政支持,46.8%的受访者认为可鼓励各地联合举办”。

E项,调查报告中没有“从而扎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的内容。

9.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从兴趣度着眼说明受访者群体中出现的特殊现象,结合文本内容“18—35周岁青年群体的兴趣度(66.8%)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47.8%)。

参加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分析,受访青年群体的兴趣度明显高于36周岁及以上的中老年群体。

分析“贴春联”是受访者春节前后参与度最高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60.9%的受访者是为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60.4%的受访者是为除旧迎新,增加年味,其他原因还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4.4%),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45.6%),不忘祖训、不忘根本(36.1%),凑热闹(17.1%),固定流程(11.1%),打发时间(10.8%)等”分析概括即可。

如迎喜接福,讨个好彩头;除旧迎新,增加年味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景让,字后己,赠太尉憕孙也。

性方毅有守。

宝历初,迁右拾遗。

淮南节度使王播以钱十万市朝廷欢,求领盐铁,景让诣延英亟论不可,遂知名。

沈传师观察江西,表以自副。

历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商、华、虢三州刺史。

母郑,治家严,身训勒诸子。

尝怒牙将,杖杀之,军且谋变,母欲息众讙,召景让廷责曰:

“尔填抚方面而轻用刑,一夫不宁,岂特上负天子,亦使百岁母衔羞泉下!

何面目见先大夫乎?

”将鞭其背,吏大将再拜请,不许,皆泣谢,乃罢,一军遂定。

大中中,进御史大夫,甫视事,劾免侍御史孙玉汝、监察御史卢栯,威肃当朝。

为大夫三月,蒋伸辅政,景让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择宰相,尽书群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祷宪宗神御前射取之,而景让名不得。

世谓除大夫百日,有他官相者,谓之“辱台”。

景让愧艴不能平,见宰相,自陈考深当代,即拜西川节度使。

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以太子少保分司。

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孝。

性奖士类,拔孤仄,如李蔚、杨知退皆所推引。

始为左丞,蒋伸坐宴所,酌酒语客曰:

“有孝于家、忠于国者饮此。

”客肃然,景让起卒爵。

伸曰:

“无宜于公。

”所善苏涤、裴夷直皆为李宗闵、杨嗣复所擢,故景让在会昌时,抑厌不迁。

清素寡欲,门无杂宾。

李琢罢浙西,以同里访之,避不见;及去,命贰其骗石焉。

元和后,大臣有德望者,以居里显,景让宅东都乐和里,世称清德者,号“乐和李公”云。

《新唐书•列传一百二》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B.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C.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D.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

1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拾遗,唐代谏官名;分左右,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

杜甫曾担任左拾遗。

B.先大夫,在古代既可指已故的大夫,也可指去世的父亲,本文中的“先大夫”兼有这两种含义。

C.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理公务。

这里的公务大多指政事,家庭事务不在此列。

D.辱台,“台”在本文指御史台。

唐制御史大夫往往拜相,若任命御史大夫百日内而改由他人拜相,则视为御史台的耻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景让正直刚毅有节操。

淮南节度使请求兼任盐铁使,李景让急切奏论不同意;告病还东都时没有一点积蓄。

B.李景让有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沈传师任江西观察使时,李景让上表奏请担任沈传师的副职;拜相失败后,主动拜见宰相,陈述委屈。

C.李景让以孝知名。

担任左丞时,蒋伸赞美他“有孝于家”;李景让错杀牙将,甘心承受母亲的严厉责罚。

D.李景让喜欢勉励士人,提拔孤立无援的人,但有自己的原则和标准。

一方面,他推举引荐了李蔚、杨知退等人;另一方面他又避见李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让名素出伸右,而宣宗择宰相,尽书群臣当选者,以名内器中。

(2)客肃然,景让起卒爵。

伸曰:

“无宜于公。

【答案】10.C11.B12.B

13.

(1)李景让的名声一向在蒋伸之上,但是宣宗选择宰相时,将所有适合选任条件的大臣名字都写出来,把名字放进容器中。

(2)客人们都恭谨沉默,李景让拿起酒杯一饮而尽,蒋伸说:

“没有比李公更适合饮这杯酒的了。

【解析】

10.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以病丐致仕/或谏/公廉洁亡素储/不为诸子谋邪/景让笑曰/儿曹讵饿死乎/书/闻辄还东都”,这句话的含义是“因病请求退休,有人劝他说:

公廉洁没有一点积蓄,不为几个儿子考虑吗?

李景让笑着说:

儿子们难道能饿死吗?

书疏递上,就回到东都”,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公”“景让”“儿曹”“书”“东都”,“谏”意思是“劝谏”,“公……”是劝谏的内容,故应从“谏”后断开,排除AB两项,“书”是主语,“闻”是谓语,故应把二者放在一起,如让“书”单独成句,则句中没有谓语,故排除D项,应选C项。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