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3153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品味、学习文章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脑海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的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的。

自学导引

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qí)  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锡箔(bó)拥肿(yōng)

确凿(záo)攒成(cuán)收

(liǎn)

(tuì)脑

(suǐ)觅食(mì)

罕至(hǎn)拗(ǎo)

谷(bǐ)

倜傥(tìtǎng)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确凿:

确实。

(2)轻捷:

轻快敏捷。

(3)人迹罕至:

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4)渊博:

(学识)深而且广。

(5)宿儒:

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

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儒,指读书人。

(6)人声鼎沸: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7)高枕而卧:

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

高枕,枕着高枕头。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被誉为“民族魂”。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毛泽东曾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4.背景链接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

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

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从本文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答案:

文章内容表现一段经历(从……到……)和两个过程(百草园、三味书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2.根据题目,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答案:

第一部分(第1~8段):

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第二部分(第9~24段):

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其中第9段为过渡段。

3.文章划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可以分为四层,简要划分并概括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答案:

第一部分:

第一层(第1段):

总写百草园的情况,点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表明“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与留恋。

第二层(第2段):

“我”在百草园的生活。

第三层(第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以及“我”由此引发的联想。

第四层(第7~8段):

写冬天时,“我”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

第二部分:

第一层(第9~11段):

写“我”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三味书屋的特点以及先生的为人。

第二层(第12~16段):

写初次见先生,问先生“怪哉”是怎么一回事,没有得到答案。

第三层(第17~20段):

写“我”偷偷到后花园去玩以及后花园中的乐趣。

第四层(第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以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二、深层探究

1.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可爱的?

答案:

多角度写景,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个方面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上写。

这真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

2.写百草园时插入一段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呢?

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

“我”不知道。

从“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因为”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

这三个分句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

4.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

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

“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

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

作者描写刚到三味书屋时首先就对里面的陈设布置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

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作者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5.本文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

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另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快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6.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答案: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这篇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回忆性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展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致。

这篇文章也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朴素隽美,几乎全用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品味语言大师所营造的艺术魅力!

合作探究

三、语言品味

1.结合加点词语,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答案:

“似乎确凿”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特殊心情:

对百草园依恋的深情,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年代久远,所以一开始回忆印象有些模糊,故用“似乎”表示不确定。

然后追忆童年生活,种种景象历历在目,故用“确凿”表示意识中确确实实有这种印象。

(2)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答案:

“乐园”一词是本文的文眼。

它专门告诉我们:

本文的作者要回忆的是童年生活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有趣的事。

该句是下文的总领句,下文内容是对这句话的具体描述。

(3)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答案: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

(4)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答案:

“窜”字表现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

(5)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答案:

作者用“扫、露、支、撒、系、牵、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的活动中表现出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

(6)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答案:

两个“不常用”,可见先生还是比较开明的,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的。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们人格化,“低唱”“弹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2)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四、写法探究

1.作者用什么方法把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答案:

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先用“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

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

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2.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答案:

融情入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能把百草园的景物写得这样精彩。

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或自己的经历,根据句式“如果说,人生是……那么童年是……”写一组排比句。

答案: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

2.仿照第9段中的“我不知道……而且还……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也许是因为……”句式写一段话。

答案:

我不知道秋天为什么给人的感觉那么凄凉,并且还带着伤感。

也许是因为树叶不得不脱离母体,盘旋、盘旋,最终融入泥土吧;也许是因为秋风萧瑟,吹到人脸上凉飕飕的吧;也许是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凉地演奏凄美的乐曲吧……都无从知道。

板书设计

10 再塑生命的人

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全文的结构和人物的性格。

2.揣摩文中重要的语句,品味文章细腻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马克·吐温说:

“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既完整又充满诗意的人生。

她用自己的生命证明:

美与生命连在一起,生命与爱连在一起。

一旦这些联系的纽带中断,大自然中的美就会和人类一起灭亡。

有生命就有爱,有爱就有美丽的人生。

生命与爱交织成世界上最优美、最温馨、最难忘的生命交响曲,自远古唱到今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伦·凯勒这位伟大的女性,共同打开她的生命密码!

自学导引

1.识音记形(给加点字注音,注意加“□”字的写法)

绽开(zhàn)  截然(jié)  感慨(kǎi)

搓捻(niǎn)惭愧(kuì)譬如(pì)

拼凑(còu)悔恨(huǐ)争执(zhí)

2.词语积累(解释词语意思)

(1)小心翼翼:

本是虔诚,庄严的意思,现在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2)不求甚解:

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3)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4)恍然大悟:

突然醒悟过来。

(5)花团锦簇:

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也比喻花色繁多,华美艳丽。

(6)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3.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在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利等社会活动。

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代表作品有《我的一生》(又译《我生命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背景链接

海伦·凯勒幼年因意外疾病而引致失明及失聪。

后来在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的帮助和努力下,她学会了说话,开始和其他人沟通。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一切。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目是《再塑生命的人》,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如何理解这个题目?

答案:

“再塑生命的人”指对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恩人。

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海伦·凯勒在这篇文章里把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称为“再塑生命的人”,言下之意是把莎莉文老师视作重新给予自己生命的人。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情,找出文章的纲领句。

答案:

主要写了两件事:

(1)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的事物;

(2)莎莉文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文章的纲领句是: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3.找出文中表示“我”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答案:

安静地、愤怒、苦恼、等待、自豪、模仿、争执、发脾气、恍然大悟、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4.莎莉文老师对“我”做了哪些事情?

答案:

(1)第一次亲密接触;

(2)给“我”洋娃娃,教“我”拼写“doll”;(3)教“我”拼写简单单词;(4)教“我”认识和理解“水”的含义;(5)教“我”比较复杂的单词。

5.请快速浏览课文,简要概括“再塑生命”的三段历程。

答案:

(1)生命的原貌——黑夜。

“我”的生命像大雾中的航船,“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的同情。

(2)生命的火光——莎莉文老师走进“我”的世界。

希望的起点:

相识;幸福的复苏:

生命中拥有了文字。

(3)生命的光明——生命中拥有了爱。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

答案:

“再塑生命”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我”的灵魂被唤醒,莎莉文老师让“我”认识了文字,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使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所以,莎莉文老师就是“我”的“重生父母”。

2.以海伦学习“杯”和“水”的区别为例,说说她在“再塑生命”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她又是如何战胜的?

答案:

(1)挫折:

不能分清“杯”和“水”。

(2)海伦对待挫折:

“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

(3)莎莉文帮助海伦战胜挫折:

①“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体现了莎莉文老师的爱心与耐心;②“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体现了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技巧高超。

3.创造奇迹的两个人——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你认为她们的成功具备哪些因素呢?

答案:

(1)莎莉文老师的帮助:

了解儿童心理,讲究教育方式,教学循序渐进,充满爱心,耐心;

(2)海伦·凯勒自身因素:

求知欲强、善思好学、不屈不挠、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

三、语言品味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反面说明了受教育的重要性,接受了教育的人,生活航船才能冲破阻碍旅途的大雾,找到准确的航向,从而靠近理想的人生港湾。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个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握住”“紧紧地抱”这些动作彰显了莎莉文老师的爱。

莎莉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拥抱给了“我”爱的启示。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答案:

这句话表面看说的是文字的神奇,实则暗示的是知识的力量,是知识使“我”这个盲聋人看到了快乐,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幸福。

因此,“我”觉得世界充满了花香,洋溢着美丽。

四、写法探究

文章前四段都没有安排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这部分文字是否多余?

为什么?

答案:

不多余。

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人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

请联系阅读经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苦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答案:

(示例)①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②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

③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④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就《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板书设计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重点句子。

2.理解各则语录的含义以及古人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

自学导引

1.借助注释,解释加点的词。

(1)愠:

生气,恼怒。

(2)信:

诚信。

(3)传: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逾:

越过,超过。

(5)罔: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6)殆:

疑惑。

(7)堪:

能忍受。

(8)好:

喜爱,爱好。

(9)肱: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0)斯:

这,指河水。

(11)舍:

舍弃。

(12)夺:

改变。

(13)笃:

坚定。

2.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3.背景链接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文人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因为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

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

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合作探究

第一章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一、解释词语

(1)时:

按时。

(2)说:

同“悦”,愉快。

(3)朋:

志同道合的人。

(4)知:

了解。

(5)愠:

生气,恼怒。

(6)君子:

指有才德的人。

二、疏通文意

译文:

孔子说:

“学习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三、把握内容

分析本章所讲的内容。

答案: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第二句讲的是对待朋友的态度。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第二章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一、解释词语

(1)三:

泛指多次。

(2)省:

自我检查、反省。

(3)为:

替、帮。

(4)谋:

谋划事情。

(5)忠:

竭尽自己的心力。

(6)信:

诚信。

(7)传: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8)习:

温习。

二、疏通文意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

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否诚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

三、把握内容

分析本章所讲的内容。

答案:

本章主要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朱熹认为,治学重在为学。

“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一、解释词语

(1)有: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立: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不惑:

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

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5)耳顺:

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6)从:

顺从的意思。

(7)逾:

越过。

(8)矩:

法度。

二、疏通文意

译文:

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耳,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过法度。

三、把握内容

分析本章所讲的内容。

答案:

本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一下子就能养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一致,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些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章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一、解释词语

(1)故:

学过的知识。

(2)知新:

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3)可:

可以。

(4)以:

凭借。

(5)为:

做。

二、疏通文意

译文:

孔子说:

“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三、把握内容

分析本章所讲的内容。

答案:

本章主要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学过的知识的重要性,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