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民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3104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趣的民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有趣的民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有趣的民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有趣的民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有趣的民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趣的民俗.docx

《有趣的民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趣的民俗.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趣的民俗.docx

有趣的民俗

春节习俗大盘点

快到春节了,街头商店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春节的大幕就徐徐拉开了:

腊月初一:

“腊月初一蹦一蹦,不生灾不长病。

”这是我姥姥常说的一句话,后来我妈妈也会了,这不现在我也学会了。

这一天妈妈买来很多瓜子、花生还有甜甜的爆米花,只是不敢多吃,多吃会上火。

甜甜的爆米花在唇齿之间弥漫的时候,享受着来自长辈的祝福,对春节的盼望也愈加浓烈起来。

腊月初八

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又有“福寿粥”“福德粥”之称,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多用糯米、红豆、栆、栗子、花生、莲子、百合、桂圆等煮成粥。

据说先前腊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赠送亲友,以表祝福,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

如果腊八粥吃数天还有剩余,人们便认为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我妈妈做的腊八粥不仅有传统的配料,还加入了枸杞、燕麦、薏仁等足足有二十来种,在高压锅里煮呀煮,熬呀熬,加入耐心、爱心和糖煮成香喷喷,令我垂涎欲滴的腊八粥。

在寒冷的冬天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香甜可口又有营养,那感觉简直是相――当好。

腊八这一天还要将蒜剥好腌腊八蒜等过年吃饺子用。

过了腊八就开始置办年货了。

年的也味道越来越浓了。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人们认为灶神为掌管一家兴衰福祸的“一家之主”,“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在这一天吃糖,是贿赂一下灶王爷,希望他嘴舔着点“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也就是多讲好话,为家人带来好运。

俗话说“吃人家嘴短”,我想神仙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三还有吃饺子放鞭炮的习俗,我想为什么叫“小年”呢,其实就是对年的一次“彩排”“预演”,先品尝一下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这天大部分的家庭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扫除,好为新年营造一个焕然一新的环境,称为“扫年”。

因为“尘”与“陈”谐音,扫走尘土也就意味着把一切“晦气”“穷运”扫走,把福气扫进门,反映了人们企盼吉祥丶福气的美好愿望。

就像一首儿歌中说的:

“一扫金,二扫银,三扫扫个聚宝盆。

聚宝盆里有个宝,子子孙孙用不了。

家家户户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玥玥顺便说一句,希望在打扫房间的时候也扫扫心灵的房间,把这一年的烦恼和忧愁也一扫而光吧!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工整、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了人们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流传至今。

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即剪纸和年画一样都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

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除夕

终于盼到了大年三十,年的大幕拉开了,我们就是年的主角。

在这一天穿新衣、戴新帽、吃团圆饭、放鞭炮……

吃过晚饭,全家人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四面八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礼花照亮了夜空。

与鞭炮声相映成趣的是同样不绝于耳的短信嘟嘟声,短信拜年已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祝福方式了。

除夕夜还有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

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我不知道现代人守岁的多不多,反正我枕着鞭炮声入睡了。

嗨大家过年好,春节习俗大盘点就到这里吧,就到这里,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无非是放鞭炮、吃饺子、拜年、得压岁钱。

有人可能会说了,到了大年初一,年才刚刚开始,你怎么就不说了,其实我觉得也许对节日的期待比过节本身更加有趣吧?

过了初一,自由自在的节日是过一天少一天,而从腊月二十三到初一,过节的气氛可是一天比一天浓。

所以大年三十前的日子我认为更精彩。

在盼望中数算日子的感觉,很耐人寻味。

清明节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暮春三月,草长莺飞,漫山遍野都开满了美丽的杜鹃花。

  清明节这天,一大早就下了一场雨,让人觉得心情有点沉重,让人不禁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来。

吃完早饭,全家除了我和奶奶,都手捧鲜花和供品到爷爷的墓地去扫墓。

我爷爷曾经是一个战斗英雄,参加过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然后随部队来到南方。

听爸爸说爷爷在战斗中负过很多次伤。

我看过爷爷的照片,胸前全是军功章。

听了爷爷的故事,我对爷爷肃然起敬,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新中国的成立是来之不易的,是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我没去扫墓,很遗憾,因为奶奶嫌我太小没让我去。

明年的清明节我争取到爷爷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

端午节

端午又称重五。

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

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

各家要插“五端”:

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

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

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颜六色的香囊。

每适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传说: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沅、汀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投汩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

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纪念屈原之说了。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

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人们都知道,这种世代相传的古俗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可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纪念屈原呢?

原来在屈原故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

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

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

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

"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

"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

"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

"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

"遗憾哪。

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

"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

"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

"屈原想了想说:

"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

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

"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

"大家又问他:

"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

"屈原说:

"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

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

"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粽子的由来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世界各地的华人,无论是本地、中国、台湾、香港,还是海外的唐人街,都会按传统,在农历五月初五前准备各式粽子应节。

但你知道吗,粽子的由来已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已有“粽子”的记载,是一种用芦叶裹米的食品。

不过,在古代,粽子可是称为角黍。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

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而粽子的口味,也依地方的不同,而有差异,唐代时,长安街有许多粽子铺,有多种果仁馅。

棕子的名称也经过很多变化,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端午节用菰叶裹黍米栗枣,叫做筒粽,也叫角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包粽子

传说:

屈原投江后,老百姓都乘船去打捞,有的还把饭团、雄黄酒倒进江里,不让水兽吃屈原的尸体。

现在,饭团就演变成为粽子。

今天,我很想尝试包粽子。

奶奶知道我们要来学包粽子,早就把糯米、棕叶……都准备好了。

“奶奶我来啦!

”我高兴地跳进了屋,奶奶满面笑容地把我领进屋,教我做起粽子来。

  奶奶先自己做了一个让我看。

奶奶虽然年老,但手脚麻利,瞧,她用一些糯米和竹叶快速地做出了一个粽子,我真是佩服。

看完奶奶做的粽子,我便学着奶奶的样,开始做了起来。

我先用竹叶折了一个漏斗形,然后把糯米放进斗里,学着奶奶的样把这斗在另一只手上敲几下,使米缝隙弄小些。

只听“哗”的一声,斗松了,糯米漏了出来,我又重新作了一遍,把斗中的米敲结实,又把长出来的叶子往米上一盖,再捏紧往右一折,用左手按住快要完工的粽子,右手去拿系棕子的茎,只听“哗”的一声,粽子又散了,失败的泪水在我眼眶里打转。

我很急,可越急越包不好。

我流着泪,又重新做着……终于做到系茎的那一步了,我两手按着粽子,让妈妈帮我把茎拿来,我慢慢地挪动右手,把茎系在了粽子上。

大功告成了。

我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做好粽子,还得十个一捆地扎好,在稻杆灰里浸两个小时,最后在大锅里煮一小时左右,才算完工。

我一摸奶奶做的粽子都挺结实的,可我做的却软软的,哈哈!

我做的只能给没牙的外婆吃喽!

元宵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

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

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

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

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有趣的民俗

众所周知,咱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在渊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五花八门的风俗习惯和多姿多彩的民族艺术。

十二生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据说,十二生肖的排名是这样来的:

传说有一年,玉皇大帝要在正月初九选定十二生肖。

晚上,贪睡的老猫请求老鼠早晨叫醒它,如果不叫就吃掉它。

可是正月初九清晨,老鼠却悄悄地独自出发了。

老鼠不会游泳,却遇上了一条河,它偷偷地钻到牛耳朵里,顺利过了河。

等牛刚要进门时,老鼠一下子从牛耳朵里窜了出来,抢先跳到了玉皇大帝面前。

结果,老鼠得了第一名,接下来是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每个人都有属相,我们的属相就是根据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来定的。

比如,我今年9岁,属虎。

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还根据十二生肖的形态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有精美的邮票、闪光的银币,有古老的金币、精致的挂件,还有美轮美奂的刺绣、五花八门的剪纸、奇形怪状的泥塑以及千奇百怪的布艺……真是精美绝伦,叫人目不暇接。

你看,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不是绚丽多彩?

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找一找有关的资料,和我们一起分享。

快乐元宵节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这一天刚好“赶”上了我们开学,大家都商量着晚上怎么进行一年一度的元宵晚会。

令大家期盼已久的夜幕终于拉了下来,教室里灯火通明,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潘老师给我们排好位置后,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当厨师!

老师拿出了汤圆,把水放进锅里,待水热了,才放下了汤圆,卷起了袖子,用小勺拌了拌,盖上锅盖,给我们讲起了关于元宵节的故事……故事讲完,潘老师又拿起盖头,拌了拌,看见汤圆大了,也浮起来了,就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一次性杯子,杯子里面放着两个汤圆。

面对着窗外圆圆的月亮,又看着杯中圆圆的汤圆,此刻那圆圆的心情,真有一种令人陶醉的感觉。

嘴里含着那又香又黏的汤圆,真舍不得咬开它,牙齿忍不住了,轻轻一咬,里面的芝麻馅就像顽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涌了出来。

我用舌头慢慢一舔,一股甜蜜的味道触碰我的舌尖,无比柔软,无比幸福。

啊,好吃的元宵汤团!

我们边吃汤团,边玩游戏。

游戏规则是:

一个盒子里面有每个同学的学号,潘老师先抽一个,抽到的人表演一个节目,再选一份礼物后抽另一个同学的学号……老师先拿起一个学号,说:

“46号!

”46号同学站在中间,他一直站着,紧张得不知所措。

老师说:

“你就唱《生日快乐》吧!

”他唱好后就选了一份礼物走了。

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演,费梦佳和另几个同学演的一个小品,把“元宵”晚会推向了高潮。

最后,在班长孙励东方唱的《猪之歌》中结束了这次活动。

“猪,你的鼻子有两个孔……”我也跟着哼了起来,欢乐充满了整个教室,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我想,今天晚上,我也一定会做一个圆圆的梦吧!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就是团团圆圆的意思。

该到吃晚饭的时候了,我们一家人围在桌子旁边,不一会儿,爸爸端上了热乎乎、圆胖胖的一碗碗元宵,我们开始吃了,吃元宵不能太着急了,因为刚煮熟的元宵太烫了,所以我们要慢慢地品尝元宵。

爸爸煮的元宵太好吃了,味道十分香甜,元宵馅有豆沙、黑芝麻、花生等等,元宵非常好吃的,皮软软的、粘粘的、甜香香的,吃完一碗还想再吃一碗,一直吃到肚子胀胀的,吃完了就得出去散散步。

这样做是为了好消化,谁叫元宵那么好吃呢!

每次吃元宵,我都会吃得胀胀的,现在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什么时候想吃元宵都可以吃的上,而且一年比一年的好吃。

中秋佳节庆团圆

中秋节那天上午,我合演完了节目,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了家。

奶奶也来了,我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走向火锅店,到了火锅店,我那一身的疲惫一下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吃完火锅回到家,我和哥哥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洗完澡,我看到了妈妈正在剁饺馅,有红红的猪肉,橘黄的萝卜丝,有青色的圆白菜,还有翠绿色的韭菜。

我回到了自己的卧室和“轻舞飞扬”聊了会QQ,耐心的等哥哥做完作业。

中秋节的晚上终于到了,妈妈、爸爸端上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和各种各样的月饼。

还有一个盘子里面装着切成牙牙的水果和月饼,整齐地放在上面。

七点钟了,我来到了阳台看月亮,咦,月亮还没上来呢,我们只好边吃饺子边聊天,有说有笑的,吃完了饺子,七点半了,可月亮还没上来,于是我们打开电视,由于今天也是9.18纪念日,我们便津津有味地看着、看着,一下子到了八点半了,我又跑到阳台上看月亮,啊,月亮终于爬上来了,只可惜被乌云遮住了。

我想:

也许是猪八戒惹得祸,他可能又到广寒宫调戏嫦娥了,于是,我们吃起了令人爱不释手的月饼。

这时,楼下响起了焰火,有黄的,有紫的,有红的,还有绿的……总之,特别美丽,我们一家人脸上个个洋溢出笑容。

大约九点多钟,焰火结束了,睡觉的时间到了,我和哥哥还有奶奶都回卧室休息去了。

中秋节这天,我过得可真快乐啊!

开心元宵节

元宵节我国民间又叫作灯节,是新年后第一个热闹的节日。

在这一天中我们可以看到神奇的踩高跷,漂亮的扭秧歌,威武的舞龙队,动听的地方戏。

当然最让我感到开心的还是能够在这一天吃到香甜可口的汤圆。

汤圆的品种很多,我知道的汤圆的馅就有黑芝麻糊的、五仁的、各种果酱的,听妈妈说现在还有牛奶的呢?

真不知道会是个什么味?

这个元宵节妈妈给我买了三种馅的汤圆,看到白白的汤圆,我问妈妈:

“咱们快点做着吃吧”妈妈问我汤圆怎么吃,我说汤圆可以煮着吃呀。

妈妈告诉我说汤圆不仅仅可以煮着吃的,还可以炸着吃,煎着吃的。

妈妈还告诉我汤圆不仅好吃,还包含着家庭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的含义呢!

这天我吃到了油炸的黄澄澄的香甜的汤圆,还体会到了团圆和睦带来的幸福安康!

放鞭炮

在你的童年,说不定你对放鞭炮不感兴趣,可是在我的童年,放鞭炮是我人生的一大乐趣。

就在我7岁的时候,我是第一次接触鞭炮,所以爸爸给我买了那种磨擦的鞭炮。

爸爸先给我示范了一下,他很老练地拿出一个,在磨擦的地方擦了一下,鞭炮的那一头火烧开了,爸爸停顿了一秒左右,扔了出去,然后紧接着发出“啪”的一声。

我连忙笑着说:

“真好玩,真好玩……”爸爸把那盒鞭炮递给我,最后提醒我:

“要马上扔出去,如果你过了5秒扔出去的话,你的手就会被炸掉的。

”我点点头,爸爸见我很慎重地点了点头,这才放心地走开了。

我惊喜的拿出一个鞭炮,将它磨擦,当有火星地时候,马上扔了出去,“啪”,回声还在村庄里回荡。

我觉得自己玩过瘾极了。

我又放了一个,我这才想到,可以玩一些新玩法,我把一个鞭炮点燃,马上放进水沟里,“砰”的一声,我有放进去了一个,然后仔细观察起来,只见鞭炮放下去以后,冒出许多白的出奇的泡泡,然后就爆炸了没。

我又想出来了一个点子,把鞭炮放在自己的鞋底,我想会不会弹出一个洞来呀!

这使我懊恼了,我最还是鼓起勇气。

我点燃鞭炮,放在脚下,眼睛使劲的闭上,“砰”的一声,这时,我觉得脚底下痒痒的,脚抬上来一看,原来鞋底有了一个洞。

我有没想出了一个绝招,把剩下所有的鞭炮围成一个圈子,然后,把潮湿的鞭炮的火药挤下来做成导火线,接着点燃,灰灰的粉闪着火星美丽极了。

后来听见连续的“啪啪啪……”使人心旷神怡。

放鞭炮很有趣,但是要注意安全。

春节记趣

提起我家乡的春节,那场面可真是隆重得无话可说。

我家乡是在那美丽的千岛湖,大概你们都听说吧!

那可是旅游的好去处。

过年或过节的习俗不但丰富多彩,而且独一无二。

不信,我们就瞧瞧去!

饭,是最平常的,而且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吃到的,可是年饭却不一样。

过年那天,妈妈煮了好多饭,我问:

“妈妈,你煮这么多饭干什么。

”妈妈说:

“小孩子不要乱说话,这可是年饭。

”我惊奇了:

“年饭和平常的饭不是一样的吗?

”“那可不一样。

”妈妈回答,“年饭表示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都吃不完,又好像钱一样,一年到头都用不完。

”妈妈又说。

过了一会儿,我和阿姨来到舅妈家,我一开门,只见没人,就情不自禁地说:

“没人。

”然后阿姨就连忙说:

“看见他们不在家的时候,不要说没人,这样会不吉利的。

下次再碰到的话,千万别说没人。

”我点点头,说:

“我知道了。

”经过这两件事,我道了春节是个幸福吉祥的季节,我也明白了中国的传统习俗是多么的庄重。

时间匆匆过去,一转眼就到了晚上,我们吃过团圆饭后,就拿着一盆瓜子、花生和水果,在火炉旁,一边讲故事,一边吃瓜子,等待着开大门。

在前半夜,又叫除夕,除夕是一个喧哗热闹之夜,在这个夜晚,人们尽情地表达着对过去岁月的留恋,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的希望。

到了十二点,我们该开大门了,爸爸拿着鞭炮,用打火机把鞭炮点燃了,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此起彼伏,色彩绚烂的烟花腾空而起。

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新年的美好和期望,等待着新一个白昼的开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来了,看着新升起的太阳,就仿佛我们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我们那里还有个习俗,就是从初一到初五的早晨都得吃面,面里面放着我们早已准备好的菜,这菜可不一般,放在面里不知道有多香,有多好吃。

尽管肚子已经饱了,可是你还是会为了这香喷喷的面而流口水。

过了新年,我们期待我们的日子和谐安详,生机盎然。

节日是个吉祥的日子,而且还有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让我们亲身去体验吧!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

春节的习俗很多,下面我就为你一一介绍吧。

第一大习俗应该是“春联”了。

“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联是在红色的纸上,用毛笔蘸墨,书写一些象征吉祥、祝福的话语,寄托人们美好的心愿。

现在春联已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呢。

第二大习俗就是“爆竹”了。

当午夜钟声响起的时候,就会响起雷鸣般的爆竹声,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

这儿有一个传说:

相传每到过年时节,年三十的晚上,出来一头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来吃人、吃牲畜,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竹子截成一个小筒一个小筒的样子,把桶里装上火药,把它们放在“夕”出没的地方,当“夕”出来的时候,点燃火药,立刻发出震天的巨响,“夕”听到这声音,吓得撒腿就跑,人们就平安了。

所以就把这种发出巨响的东西叫做“爆竹”。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这种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