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933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docx

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西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全册教学内容的安排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科书共五个单元,其中穿插了3个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如图:

除小学毕业总复习外,本册教科书在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是百分数;二是正比例和反比例。

它们既是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空间与图形安排的是圆柱、圆锥;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综合统计活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了3个综合应用,分别是:

1、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2、农田收入测算;3、王老师买新房

二、教学目标:

1、全面经历百分数、正比例和反比例、圆柱和圆锥、扇形统计图等知识的抽象过程,了解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它们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能正确地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3、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它们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了解正比例图像,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比例图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5、认识扇形统计图,会用扇形统计图进行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

6、全面整理与复习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主要特点:

1.继续体现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2.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景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主要有函数、转换、分类、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4.重视学生的操作实验

5.引导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

6.加强数学知识的系统整理

7.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第二部分各单元教学内容说明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百分数(12课时)

一、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百分数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同时又是一组与分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其内容包括:

主题图,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问题解决及整理与复习等内容,同时在本单元的后面还安排了一个“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并会比较百分数的大小。

2、探索分数、小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索互化过程。

3、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把学习百分数同问题解决紧密联系起来,注意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出学习新知的需要。

二、各小节教材分析:

教学单元主题图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主题图中的每条信息都是用百分数呈现的。

学生可能不会读出这些数,这没有关系,可继续启发学生回忆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数,激发学生对百分数的兴趣。

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含有百分数的相关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可以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课堂上交流。

1、百分数的意义(2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2课时)

3、问题解决(6课时)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5、综合应用:

有奖购书活动中的数学问题(1课时)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虽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但教科书在编写上与传统教科书有较大变化。

在教学中,应正确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体现新的课程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探究和构建新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本单元内容学生已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给他们搭建好自主探究的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发现和构建新知。

2、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本单元“问题解决”和传统的百分数应用题有所不同,一方面不对所要问题解决进行分类,另一方面也没有明确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模式。

而是强调从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入手,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重在解题策略的探索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获得,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百分数广泛应用于生活中,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发现、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素材。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能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素材整理成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9课时)

一、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最后认识的两个几何图形。

本单元主要安排了圆柱、圆锥两个小节和数学文化“古老的几何”等内容。

其中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掌握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它们的特征。

2、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知道并理解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运用体积公式解决有关圆柱、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圆柱、圆锥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编排特点:

 教材是按实物引入——抽象图形——认识特征——学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顺序编写的。

教材十分突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始终注意利用转化的思想把新知变成旧知,再根据旧知来学习新知。

二、各小节教材分析:

1、圆柱(4课时)

(1)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

(2)圆柱的体积。

2、圆锥(3课时)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图形特征。

(1)创设恰当情景,激发起学生操作的心理需要。

(2)关注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3)重视操作后的提炼。

小学生因受其知识经验、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对实践活动中所反映出的种种数学现象或规律不一定能理解和解释。

2、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深化对圆柱、圆锥的认识。

(1)突出圆柱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突出圆柱、圆锥之间的联系。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

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特别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去亲历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发现其中规律的过程。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启发和借鉴,更好地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形成。

   

第三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11课时)

一、教材说明: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包括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及其应用。

这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比例的内容比较少,只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一些简单的比例。

主题图既为后面的比例教学创设了情景,又提供了课程资源。

正比例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图像和正比例知识的应用。

反比例主要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知识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正确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初步认识正比例图像,能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正比例图像。

4、能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经历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及其应用的学习过程,了解正、反比例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正、反比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6、在学习中体会具有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编排特点:

1、创设活动情景引出新知识

2、联系生活实际揭示正、反比例的意义

3、强调学生的探究发现

二、各小节教材分析

1、比例(2课时)

2、正比例(3课时)

3、反比例(2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三、教学建议: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心理需要

根据教科书的安排,在比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主题图所创设的活动情景,通过测量旗杆、竹竿影子长度探究旗杆实际高度的问题情景引出比例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知识的心理需要。

 2、突出重点,强化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首先,充分认识正、反比例意义在正、反比例知识系统中的作用。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

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加强正、反比例意义的应用,让学生在应用中加深其意义的理解。

3、适当增强学习的探索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1)创设可供学生探究发现的问题情景。

(2)既要关注学生的探索过程也要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

(3)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四单元:

统计(4课时)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扇形统计图和综合统计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的适用范围。

2、能用百分数在圆内表示出所要统计的各部分数量,知道扇形统计图中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

3、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统计图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统计问题。

4、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综合运用所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

5、进一步认识各种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统计的应用价值。

三、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

2、强调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3、重视学生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的培养。

四、各小节教材分析:

1、扇形统计图(2课时)

2、综合统计活动(2课时)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在统计活动中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去理解和掌握,教师不能直接将其特点和作用告诉给学生。

2.引导学生全面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根据本单元教科书特点,在教学中特别是综合统计活动的教学中应按照调查、统计的基本程序,引导学生全面经历设计调查方案、制定调查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统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此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调查、统计的程序与方法,知道怎样根据实际需要调查收集数据、如何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

3.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与合作讨论的空间。

另外,还要注意搞好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第五单元:

总复习(24课时)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对小学所教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涉及数学课标中第一、二学段的内容。

安排总复习的目的,一是夯实基础;二是完善结构;三是促进发展。

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

王老师买新房:

通过本综合应用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有关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及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比和比例、方程等式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角、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图形与位置、图形的运动等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4、进一步经历用数、字母或图表描述信息、做出推断、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感悟数学思想。

5、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过程,积极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培养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把握小学数学有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头脑中形成结构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进一步培养概括能力。

7、经历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的过程,提高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8、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四、编排特点:

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块进行复习。

教材在编写时,一是为重基础但不机械重复,注意学生提供整理知识的线索,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全面复习。

二是注意提供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的数学活动,突出复习与应用。

三是突出知识的联系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是将问题解决的复习分散安排。

五是继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各小节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16课时)

本小节以数和数的关系为主线,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数的认识;二是数的运算;三是方程;四是正比例和反比例。

①数的认识(3课时)

数的认识整理内容包括:

整数、自然数、小数、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性质、数的关系及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和大小比较等。

对整数概念的整理,可以按照这样的线索进行:

举例什么是整数→结合具体的数复习整数的读法和写法→结合数的组成复习十进制计数法和比较大小→结合具体的数复习数的改写。

对分数概念的整理,可以按这样的线索进行整理:

分数的意义→分类→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分数与小数。

对小数的整理,应重点使学生明确分数与小数的关系,促进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具体可以按下面的线索进行:

小数的意义→结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复习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小数的性质和改写→结合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复习名数的互化→求小数的近似值。

对百分数的整理,可以按下面的线索进行:

结合生活让小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

对负数的整理,只要学生能举出生活中的负数、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就可以了。

在小学数学中,主要学习了数的以下一些性质:

一是小数的性质。

二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是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例1时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通过复习掌握多位数的读法。

可以适当补充级的开头、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让学生读,同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多位数的读法。

其次,结合学生理解表中的分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再次,复习数的改写时,一方面是把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用“四舍五入”法将一个较大的数精确到万位或亿位的方法;另一方面适当补充一些小数的改写。

最后,复习分数、百分数、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第66页课堂活动主要涉及基数和序数,还有数字编码。

例2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的性质。

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性质与分数性质的关系。

例3是对因数和倍数知识的复习。

教学时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是结合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的整理。

二是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数,结合因数和倍数的知识提出问题并互相回答。

68页课堂活动第1题时,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分数与小数、整数的联系。

练习十七:

8题的(7)小题涉及单位换算,教材做了淡化处理,前面整理没有单独提出来,教师们要把除了长度、面积、体积、容积外的单位换算要进行梳理、练习。

11题是关于时间的计算。

②数的运算(3课时)

本部分教材包括:

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的意义;运算法则、运算定律;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等内容。

例1:

是对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计算的复习。

例2:

对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的复习,还包含简便运算的复习。

学生在交流时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二是要突出简便计算,教学时可以先复习5条运算定律和2个性质,再介绍有关的简便方法。

三是要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进行分析,如计算54+99×99+45,面对题目很可能想到把99拆成100-1,但再仔细思考这样计算很复杂,再观察发现54与45相加可以得到99,这样可以得到算式:

99+99×99,很明显这个算式可以用到乘法分配律,把99提出来后可以得到算式99×(99+1),99+1等于100,使计算更简便。

课堂活动1题学生仔细观察、计算后,发现,无论怎样框,所框的5个数中,中间的那个数就是这5个数的平均数,所以,用中间的数乘5就得这5个数的和。

2题通过练习总结出1和0在运算中的特殊性和相等的数相减和相除的结果的特殊性,教学时注意让学生明确a代表任何一个数,但是a作除数时不能为0。

练习十八:

2题学生填空后,教师要引导发现规律;6题巩固简便计算;7题,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③等式与方程(2课时)

这部分主要包括: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用方程解决问题。

例1:

涉及到用字母表示数和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例2:

是复习解方程,可以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后交流解法。

例3:

是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

应重点强化学生对找等量关系的分析。

练习十九:

第1题和第4题的前面4题可以配合等式和方程的复习进行练习。

第5、6、7题可以结合第76页例3的教学完成。

④正比例和反比例(2课时)

例1:

是在坐标图上画图和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的复习,这里既是应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也是对有关知识的巩固。

教学例1时,一是要灵活选材。

二是要突出思考过程。

三是要理解数对的含义。

例2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也是传统内容中的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教学时,首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其次要让学生的信息,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反思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整理复习的目的。

课堂活动的1题教师要先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再进行量和算;2题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练习二十第1~6题可以结合对比、比例尺的整理复习使用。

第6、8题可以结合第79页例1的教学完成。

第7、9、10、11、12题可以结合第79页例2的教学完成。

⑤问题解决(6课时)

例1、例2、例3是综合运用整数、小数和分数的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题目。

例1:

教学时,先要注意创设情景引出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最后重点组织学生对自己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和方法进行交流,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思。

结合例题1拓展复习与之相关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问题解决的题型。

例2:

代表用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式与例3基本相同。

结合例题4拓展复习用分数解决问题的题型。

例3:

代表解决计算利息、纳税的问题。

教学时,首先可以创设情境引出教科书上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利率的有关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再让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上的问题。

课堂活动:

安排了4个题目,第1题是对行程问题的复习。

虽然在前面没有安排例题对行程问题进行复习,但行程问题也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第3题涉及折扣的问题,要综合应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练习二十一:

第1~6题是一般性的问题,可以结合例1完成。

第7,8,9,10,11题是用分数、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的问题,可以结合例2完成。

第12、13题是行程问题。

第14题是一道工程问题。

第15、16题是一道现实性很强的问题。

2、空间与图形(6课时)

内容的安排:

一是图形的认识,主要复习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是测量,主要复习角的度量、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与计算。

三是图形与变换,主要复习对称图形、图形的缩放、平移与旋转等。

四是图形与位置,主要复习方向与位置等。

①平面图形(4课时)

教学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突出三种线的特征和它们的关系。

二是对相交、平行、互相垂直的梳理。

三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角的特征,特别应利用活动角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周角的概念;要注意让学生把握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四是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等图形的知识进行梳理时,要注意突出这些图形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注意这些图形与线段的关系、与角的关系。

例1:

是对面积计算的复习,此例题的编写有两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面积、周长公式对面积、周长计算进行复习。

二是将测量、计算与对公式的理解结合。

对与图形与位置和图形与变换的复习,在92页上用“议一议”提出复习线索和内容,图形与位置包括方向认识的复习、根据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路线图、用数对表示位置等内容;图形与变换包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缩放。

再通过例2结合实际题材对图形与位置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

教学时梳理与例题、课堂活动教学结合。

可以结合91页的课堂活动进行。

94页课堂活动是对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练习。

包括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和图形的缩放。

其中,第1题是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第二题将平移与对称结合在一起;第3题有3个小题,第

(1)、

(2)题复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练习二十二:

12题是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图形进行拆分。

第14题将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融合在一起,学生在巩固这些图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渗透一个规律: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其中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

②立体图形(2课时)

对立体图形整理的内容包括:

一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的认识;二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三是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换;四是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可以用一个表格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的特征(面、棱、顶点)、表面积、体积整理出来。

例1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圆柱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第99页的课堂活动:

辨认从不同的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小的正方体,分小组亲自搭一搭,搭好后再对照观察,想一想,并连一连。

练习二十三:

第1题注意说一说学生是怎样思考的;第2题注意说一说换算时的思考方法;第3题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必要时可以用模型进行演示,在计算这些图形的体积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找到这些立体图形的底面半径和高。

第4---8题,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3.统计与概率(2课时)

统计和概率整理和复习的内容具体包括:

一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经历统计活动中加深对统计量的认识,明确表示数据的常用方法有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数据,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二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进一步的理解,并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例1、例2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再次经历统计过程,复习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正确计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例1是对统计的复习,本例题让学生经历的统计活动包括:

对提供的数据进行描述、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等。

教学例1时,在交流时可以重点强化四个问题:

一是展示学生填的统计表和画的统计图。

二是让学生说一说画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方法。

三是思考用这两种统计图描述我国运动员的获奖情况,各有什么优点?

四是学生发现的问题可能很多,但重点引导发现我国运动员获金牌的数量在增加,说明我的体育竞技实力在增强。

例2是对概率进行复习,本例题注重让学生在活动种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例2时,可以借助扑克牌的演示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理解,但重点是让学生借助扑克牌的表象支撑作理性思考。

4、实践与综合应用(1课时)

本套教材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安排,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