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档窦娥冤教案word版本 10页.docx
《参考文档窦娥冤教案word版本 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文档窦娥冤教案word版本 10页.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考文档窦娥冤教案word版本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窦娥冤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剧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折戏由几个部分组成?
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
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谴责天地鬼神,第二部分写窦娥与婆婆诀别。
第三部分写窦娥临刑发下三大奇愿,三个部分贯串了一个“冤”字,由冤生怨——由冤生悲——由冤生誓。
前两个部分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善良敦厚的不同侧面,第三个部分进一步表现了窦娥对含冤而死的不甘心,不瞑目,从而更集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
三个部分层相递进,逐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窦娥的叛逆精神。
(二)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在《滚绣球》一曲中为什么要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分析:
在封建社会里,人民不仅受到封建政权的迫害,而且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
按世俗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上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
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每每以青天自称。
窦娥起初也受到神权思想的严重影响,当张驴儿把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于窦娥时,她仍然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只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渐觉醒过来,终于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面目。
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得以横行,善良横遭杀戮。
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际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可窦娥敢于怒目青天,顿足大地,对之进行愤怒的谴责。
从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激烈言辞中,我们可以看到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窦娥反抗性格正闪烁着剧作家关汉卿的思想光辉。
(三)高明的戏剧家,常常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押赴刑场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
分析:
这是剧作家塑造窦娥形象的重要一笔。
纵观全剧,作者在刻画窦娥反抗性格的同时,也注意逐一展现人物性格中温顺善良的另一侧面。
前两折戏已经写到窦娥对婆婆平时一向孝顺。
大堂之上,酷刑之下,为使婆婆免遭毒打,她甘愿牺牲自己,屈招了药死公公的死罪。
这折戏中写她赴刑场时,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的细节,可见在走向死亡的路上、窦娥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
这不正说明她的性格是极其善良的吗?
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就越发显出她的冤屈,她的反抗和抗争也就越令人同情。
试想一个平时心地善良的百姓竟被贪官断为杀人凶手,可见当时的吏治是何等的腐朽;一个素来性格温顺的女子最终也作出了如此强烈的反抗,可见当时的社会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压迫是何等的深重。
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也更为有力。
(四)一般说,戏剧情节常忌平铺直叙,一览无遗。
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往往能引人入胜,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试以婆媳诀别这一场面的设计来分析《窦娥冤》第三折情节结构的特点。
分析:
《窦娥冤》在情节安排上,有张有弛,疏密相间,富有鲜明的艺术节奏,第三折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婆媳诀别”是这折戏中的第二个部分,大幕拉开时刽子手摇旗提刀,监斩官厉声吆喝,再配上缓慢、沉重的锣鼓声,舞台上笼罩着阴森紧张的气氛,而披枷带锁的窦娥的登场以及呼天振地的倾诉悲愤又加剧了悲剧的氛围。
顷刻之间,窦娥就要作刀下之鬼,观众的心弦绷得紧紧的。
然而这时作者却宕开一笔,没有立即写刑场处决,却描绘了婆媳诀别这催人泪下的场面。
如果说我们从前一场景中看到的是窦娥高亢激昂的斗争精神,那么这一场景中听到的便是窦娥哀怨低回的身世之叹,不仅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剧情的发展至此也是明显地一顿,形成了一张一弛的戏剧波澜;然而这“弛”是为一个“张”蓄势,是为了把情节递送到一个更高的浪峰——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大奇愿,也就是全剧的高潮,让人物性格和主题得到集中体现。
因此说作者在本折戏中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使剧情波澜起伏,跌宕多致,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这折戏的结尾,写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是不可能的,那么剧作家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情节呢?
分析:
从内容上看,这三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这从监斩官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强烈也可看出)。
窦娥发下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这不仅要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动苍天,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僚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这三愿着力表现了窦娥与社会恶势力“争到头,况到底”,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超自然的力量。
这三愿也是剧作家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应验了。
这虽违背物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要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意愿。
(六)关汉卿在语言运用上有着出色的成就,他的戏剧语言向来以“字字本色”,不事雕饰著称。
《窦娥冤》中人物语言质朴自然,鲜明生动。
试分析《滚绣球》一曲,加以体会。
分析: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
他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宫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在《滚绣球》一曲中,有的地方如“天地也!
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直率如口语,便于直抒胸臆,把人物因蒙冤受屈而愤懑不平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的地方如“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更寿延”这些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
整个曲子感情激昂有力,语言通俗易懂;句式或整或散,排列错落有致,韵律铿锵,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窦娥这一艺术形象是如何通过情节的发展而逐渐鲜明、丰满起来的?
分析:
《窦娥冤》全剧共分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独白开始,第一折为故事开端,第二折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折是故事高潮,第四折是故事的结束。
课文是全剧的第三折,是矛盾冲突的高潮,窦娥性格在这一折中发展达到了顶点。
本课剧情由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三部分组成。
三部分中“冤”字贯串始终,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第一部分开始,人物上场,构成一个赴法场途中指天斥地、诉说冤屈的场面。
剧本首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
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公、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
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
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滚绣球]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
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
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
窦娥在这一部分里虽更多的是无奈与悲伤,但那指天骂地的言语也昭示出了她性格中的反抗成份。
因为那封建社会的“天”可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它具有特定的含义,一个小女子竟如此“放肆”,是何其勇敢!
第二部分通过窦娥与婆婆的对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
赴刑场的路上窦娥忽然坚决要求走后街,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她这样要求是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窦娥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
作者就此展现了窦娥性格中温顺善良孝顺的一个侧面,窦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了。
而如此孝顺、善良、温顺的一个弱女子却被判了死刑,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官吏是何等昏聩,当时的社会又是多么黑暗与残酷。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情节设置中寄寓的深刻社会意义了!
(快活三)和(鲍老儿)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她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屈枉而死和生前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而她劝慰蔡婆不要过于悲伤,则再一次表明了她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
第三部分,随着情节的发展,窦娥的感情更加激越奔放,窦娥的反抗精神达到高潮,这一切是由窦娥临刑前发出的誓愿表现出来的。
窦娥的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发这桩誓愿是希望刑场围观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她的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窦娥希望自己的冤屈将像古代的邹衍那样得到上天的反应。
她的第三个誓愿是要楚州干旱三年,这已经不仅是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是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她的斗争锋芒已指向了贪赃枉法、草管人命的昏官污吏。
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这三桩誓愿和她在[滚绣球]中的指天斥地都充分地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而这三桩誓愿更加针锋相对、锋芒毕露,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
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塑造窦娥形象最成功的一笔。
情节至此,一个勤劳、正直、善良、孝顺但又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形象就鲜明、丰满地立在了读者的面前。
(八)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
分析:
《窦娥冤》结尾部分窦娥临刑时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和窦娥被害后誓愿应验所出现的奇特景象,究竟是封建迷信的色彩,还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
这是正确理解这个杂剧的主题思想的关键问题。
戏剧作家关汉卿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
元王朝的外族统治者,对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野蛮统治,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百姓怨声载道。
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个被封建势力迫害而至死不屈的典型,一方面深刻揭露了元朝黑暗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桩誓愿的实现,在有冤不能申,有仇无法报的社会里,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劳苦大众对封建统治者设冤狱,不顾百姓死活的愤慨。
关汉卿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继承了神话的传统,借助感天动地的宏伟想象,让誓愿一一兑现,正是在感情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需求。
三桩誓愿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可是剧本却让它们一一发生并兑现了,这并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浪漫主义的艺术处理。
这样处理,更加突出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坚强性格和对恶势力的反抗精神,我们不仅没有感到情节的荒诞离奇,反而更觉窦娥确实是含冤而死的,更同情窦娥的“冤”;这样处理,正表现了窦娥对死的不甘,对自己冤枉惨死、无处申冤的恨。
她相信自己的冤案不会在人世上毫无痕迹地泯灭,她相信自己这样的千古奇冤一定会在人世上留下点什么。
三桩誓愿的实现,使主题更加深化,悲剧气氛更加浓烈,《窦娥冤》的“冤”字也就更为突出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
“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
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
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
对白:
人物对话;独白:
人物自叙;旁白:
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三)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提问式阐述:
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
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
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
戏剧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剧作家在剧本中,除了精心构思戏剧的矛盾冲突外,还要匠心独运地安排曲牌、唱词、说白,以便创造条件,让演员在舞台上尽情地演出。
4.提问:
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
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5.提问:
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明确:
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6.分析第一层。
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
7.提问:
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
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出之大可“动地惊天”。
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
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天地,在古代人的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最神圣的东西。
是不容侵犯的。
但由于窦娥的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的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共鸣。
7.背诵[滚绣球]一曲,然后作“思考和练习”五。
明确:
作为封建社会中的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的天地本应深信不疑,可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的控诉:
“天地也!
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的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的人的贫穷命短,罪恶的人富贵延寿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又能怎么样?
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的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
8.小结:
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管人命、残酷压迫的反动本质。
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为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四)研究阅读:
1.提问:
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
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
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
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
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
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
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
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
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
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
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6.阅读第三层。
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
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
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
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7.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
是否矛盾呢?
明确:
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
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
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8.提问:
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9.提问:
“煞”就是结尾的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
明确:
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的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岩浆,冲向决口。
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的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的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的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
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
10.归纳主题。
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的心灵和反抗精神。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背景简介。
作者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
元末熊自得编纂的《析津志·名宦传》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也说自己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
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意做官,进入了社会底层。
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躬践排场,面傅粉墨”,登台演唱,借助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的黑暗,寄托自己的社会的理想。
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共六十多种,大都散失,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剧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关汉卿的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在他的笔下,被压迫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者却总是如此卑微,低下和贪婪。
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关汉卿的创作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们有巨大的艺术魁力,他善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既富生活气息,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者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我国戏剧史,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盛誉。
在本世纪50年代,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受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景仰。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它通过主人公窦娥无辜被杀的冤狱,愤怒地控诉了元代社会冤狱迭生的残酷现实,同时也通过窦娥如何从屈从于命运走向觉醒最终奋起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元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窦娥冤》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卓越的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是关汉卿成熟的艺术珍品。
(三)陈毅同志对关汉卿的评价。
1958年6月,陈毅同志为“关汉卿戏剧创作六百年纪念”写了重要题词。
题词说:
“关汉卿接近下层人民,熟悉人民语言和民间艺术形式,也深知人民的疾苦和愿望,所以能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
使他在思想上,在艺术上能发出炫耀百代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