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2670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docx

高考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

2013年高考(327)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

2013年河南省六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之前,汉字书写以朱砂书、漆书、墨书并举,所用的研磨器,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掘实物可考,但据推测,其形制基本延续史前。

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四代,人们就地取材,选择自然、适用的石块充当研磨器,没有在原石基础上进行磨制加工或刻制纹饰。

因此,根据目前所知的文字资料与考古发现,只能认定汉以前的砚或研尚处于萌发期,尽管其历史年代远远长于砚的成熟期。

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中的有关记载表明,西汉时,通常意义上的砚已经完全形成。

砚之形成与命名,乃为砚之性质所定。

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于《释名》(卷六)中将砚之性质概括为:

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无论以研石压研抑或直接以墨条研磨,形式不同,其结果均以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

刘熙此话言明研墨之工具与行为,于汉时已成定制。

汉代班固在《汉书·薛宣传》中说:

(薛宣)下至财用笔砚,皆为设方略,利用之,省费,吏民称之。

汉代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

正月砚冻释,命童幼入小学篇章。

十一月砚冻,幼童读孝经论语。

从上述典籍可以看到,砚在汉时已为日常所用。

汉人制砚不仅在完全意义上完善了砚的整体功能,而且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下意识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

汉砚已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行列。

这是个质的飞跃。

从形状上看,汉砚有两种类型。

一是饼形砚,即由汉代之前的自然扁平形研磨器变为磨制较为规范的圆饼形砚,上附研石。

个别砚立面还雕刻有纹饰,有的砚底有字款。

二是板砚,即以长方形薄石板做底,再配以石研钮或陶研钮。

东汉时期,饼形砚发展为砚上配圆雕盖、砚身雕三只附足的砚形。

汉三足砚乃为有足砚之发端。

西汉时,墨锭尚未出现,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研墨时将墨丸置于砚中,以研石压磨碾碎,因而西汉石砚沿袭先秦,多带有研石。

东汉开始出现松塔形墨,直接用手持墨即可研磨,研石从此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砚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整体造型详略得当,特别是在立意上,取大势、略细节,以势写实,以静寓动。

其装饰雕刻纹样普遍采用四神样、云雷样、方相氏样等纹饰,在雄浑古拙之中,飘逸出神秘与浪漫之气。

汉砚具有这样的艺术风格,首先是因为汉代的社会伦理还是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汉时审美风尚的功利性也就使器物的造型、花纹承载了礼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

再者,刘汉政治集团的统治以霸王道杂之(汉宣帝刘询语),即以暴力和权术来进行政治统治,集团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格主要是由楚文化(老庄及巫文化)与中原文化融会而成,它所表现的雄浑古拙之中,仍带有楚文化特有的浪漫气质和巫的意识。

(摘编自黄海涛《砚上汉风》)

1.下列对于砚的形成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无典籍与系统的考古发现证明,但据推测,从史前直至夏商周秦,研磨器的形制基本相同,通常意义上的砚尚未完全形成。

B.目前已经认定,汉以前是砚或研的萌发期,人们直接选用合适的石块作为研磨器,没有对其磨制加工,也未刻制纹饰。

C.砚的形成由砚的性质决定,汉末训诂家刘熙对砚的性质所做的概括表明,作为研磨工具的砚在汉代已成定制。

D.在汉代,砚已经完全形成,不仅如此,根据班固与崔寔在相关典籍中的记载可知,此时的砚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砚由过去单纯实用及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步入工艺制造的行列,从此开始具有美的欣赏功能,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B.不同于以前形状自然扁平的研磨器,汉代的饼形砚经过较为规范的磨制,呈圆饼形状,有的饼形研还雕有纹饰或字款。

C.西汉石砚多带有研石,到东汉时研石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因为东汉出现了不需要研石即可研磨的松塔形墨。

D.汉代的社会伦理还处于敬天、奉神、事鬼的时代,器物的造型、花纹具有礼乐和神秘主义的功能,汉砚便是如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以砚研墨有研石压研和直接以墨条研磨两种不同形式,但目的都是以研之外力推动,使墨和濡也。

B.汉砚中的饼形砚和板砚应为西汉所特有,因为它们都有研,而这时的墨呈颗粒状或饼状、丸状,需要用研来磨。

C.无论是硕大的三足有盖砚还是扁瘦的石板研,汉砚的整体造型雄浑古朴,其装饰雕刻纹样又呈现出神秘与浪漫之气。

D.汉砚具有神秘与浪漫之气,原因之一是刘汉政治集团的成员多出于楚地,汉朝的文化风格具有楚文化的特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

年十二,解属文。

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

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

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授秦府主簿。

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

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

收独建策曰:

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

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

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

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

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

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

太宗纳之,卒擒建德。

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

收进曰:

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

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太宗悦其对。

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

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

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

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

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

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

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

寻卒,年三十三。

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旧唐书·薛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举:

考中。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

潜:

暗中。

C.时太宗专任征伐

任:

负责。

D.言辞敏速,还同宿构

宿:

预先。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年十二,解属文

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檄书露布,多出于收

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

览读所陈,实悟心胆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

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

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谏劝太宗。

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华而叹息,薛收趁机谏劝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

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

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问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注】莫,莫非。

8.上片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垂杨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

(杜甫《登高》)

(2)歌台暖响,

,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郑达山退休

张晓静

郑达山是走着回来的。

他昨天还拥有而今天已换新主的专车,虽然还受命最后送他一次,他觉得那不过是得意非凡的空洞礼貌,就很怅然地拒绝了。

郑达山一只脚刚从门外伸进来,保姆就将拖鞋递到他脚前,然后站起来接过他的公文包。

郑达山换过鞋,朝会客厅走去,面部表情无任何波澜,甚至眼皮都没抬一下。

退休前的那些日子里,郑达山总是让司机把车停在小区的林荫道口,然后沿着池塘边碎石路步行回家。

郑达山需要碰到一些向他或是他要打招呼的人,需要妻子、女儿、女婿日复一日迎接英雄般迎接他归来。

今天刚正式退休,就没有了这样的场面。

外孙们刚放暑假,由妻子带着,在女儿、女婿陪同下逛游乐园去了,晚饭也许要在外面吃,然后去听最近轰动全城的外国某演奏家的萨克斯演奏会。

他虽然事先知道,还是觉得有些不快。

会客厅红木茶几上,刚泡好的龙井茶,还冒着热气。

郑达山靠在沙发上,呷了几口茶,目光向阳台。

盆栽植物高大葱郁,笼子里鸟的鸣叫声清脆婉,鱼缸中笨重的大海鱼缓慢游动。

难得有这样清静的下午,屋里只剩下挂钟走动的声音。

心绪复杂的郑达山从不快中抬起眼皮,将客厅的挂钟扫视一遍,确信在客厅呆了近一个小时后,便露出了过分惊讶的表情。

往日里,郑达山除非有极重要的客人,一般在会客厅只待五到十分钟,然后进房休息。

他需要跟人保持一种距离。

怅然中的郑达山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事可干,决定去散散步。

他有个习惯,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他不想惹不必要的麻烦。

出了小区,就到了河边广场。

古柳浮动,远山与古河一起融入灯光初上的暮色里,很合他此时的心境。

郑达山在拉二胡的老人身边坐下。

好几年了,郑达山几乎每天都跟老人天南海北地闲聊。

亲戚中有几个跟自己同样年纪的人,郑达山一直跟他们保持礼节性交往,他却乐意跟这个陌生人老友似的闲话家常。

有时,也只是坐着,在二胡凄凄切切的声音中,听老人诉说自己传奇的经历。

老人也是军人出身,跟郑达山一样,只是两人结果太不相同而已。

这多少引起郑达山的感慨。

假使许多年前那次陪赵司令上山的不是他郑达山,而是别人;假使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只顾往上走,没有注意到赵司令在半山休息;假如他没有停下脚步陪司令聊天儿,一起上山顶,赵司令会知道有个叫郑达山的人吗?

会提拔他郑达山吗?

郑达山有些庆幸。

尽管心烦时他也羡慕人家清清静静的平常生活,但要让他用现有的生活去换,他还是不愿意。

对郑达山而言他得到的是他这辈子最需要的,他郑达山既已改过来,就再也改不回去。

黑夜笼上来,灯光越闪越多。

郑达山叹口气。

他希望离职后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起先他以为这并不难,但今天家里的冷清,带给他的却不止是感伤。

拉二胡的老人也沉浸在二胡声中:

这辈子没白活,年轻时该走的路都走了,老来子孝,只是老伴儿走早了,把他丢在孤独中。

看着老人孤寂的表情,郑达山想到自己的妻子。

年轻时的磕碰早都过去了,这些年,她处处顺着自己,从不抱怨,如今真的离职了,自己是不是应该对妻子和孩子们有点补偿?

还是回去吧,郑达山又叹了口气。

郑达山走到家门口,呆住了。

妻子、女儿和外孙像往日一样站在那里迎接他,三个女婿在下厨,家里跟往常一样热闹。

晚饭时,心绪很复杂的郑达山就多喝了点儿酒,看来有点儿醉意。

女儿们劝他少喝点,其他人也关心地来劝他。

郑达山看看妻子,妻子正对着他微笑。

喝了一辈子酒,这一点儿根本就不能让他醉,妻子明白,女儿也是明白的。

郑达山起身进房休息,这次他没想跟任何人保持距离,是真的心累了。

这一晚,郑达山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郑达山退休后第一天回到家里,虽然脸上是和往常一样的表情,但这其实是他故意在保姆面前掩饰自己波澜汹涌的内心。

B.第三段描写郑达山家阳台上的盆栽植物、鸟鸣声和鱼缸中的大海鱼,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现了郑达山此时的清闲。

C.郑达山绝不在小区的草坪、亭边、树阴下散步,是因为在这里会遇到熟人,他觉得与这些人的相互寒暄是不必要的麻烦。

D.小说在描写郑达山退休第一天生活的同时,还穿插描写了他退休之前的一些生活情况,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人情的冷暖。

E.这篇小说通过塑造郑达山这个形象,反映了部分官员退休后极为复杂的心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给人深刻的启示。

(2)小说中有几段文字写到一位拉二胡的老人,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3)郑达山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最后写郑达山当晚做了一个并不离奇的梦,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还是退休前的生活;有人认为,郑达山梦见的是退休后与家人在一起的平静生活。

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请谈谈具体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闻一多的变

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

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

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

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

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

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

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

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

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

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

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

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

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

这还成何国家?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

这次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

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

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

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

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

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

闻一多这样写道:

《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

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

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

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一九四四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

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熙《闻一多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斋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记》等左翼书籍让闻一多对共产党和延安有了新的认识,延安的新社会秩序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民主的希望。

E.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40年代初及此前,闻一多的基本立场一直站在国民党一边。

这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简要概括。

(6分)

(3)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4)文章题目闻一多的变中变的含义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8分)

第卷

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放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陕西书协换届闹剧引发舆论大哗且持续至今,固然与事件本身的荒谬有关,但陕西书协在面对质疑时闪烁其辞,客观上也让事件在持续发酵。

B.慈善家陈光标先生先后捐善款近二十亿元人民币,面对人们的赞誉,他谦虚地说:

我并没有什么挟山超海的力量,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C.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一股改进文风、会风的新风上行下效,各级会议纷纷以实际行动落实文风、会风的改进,引发舆论。

D.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具有管窥蠡测、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到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如果做事毛糙,粗枝大叶,势必给工作带来严重危害。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欧洲多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约70%的国家占多数,仍然会以保护生态的名义划出一定不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区域,这实际是在保护农村。

B.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那一首首爱国歌曲、流行歌曲、经典歌曲,越过水巷小桥,越过粉墙黛瓦,越过古宫闲地,在城市的公园、社区和广场上潇洒飞扬。

C.香港特区政府旅游事务署14日表示,内地游客因未能获旅行社安排住宿需在大巴过夜事件,已要求旅游业议会按相关规则,严肃处理此事。

D.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发达国家央行已成为国内经济政策的代理人,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一直领导潮流,采取接近零利率以及超过4年的多轮量化宽松。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近年来,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民对

正能量的和讨论。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只有多创造多传递正能量

每个人的身上有正能量,自然也有负能量

才能增加人体的正能量

负能量如同劣质的汽油,会对社会这辆疾驰的列车造成严重的伤害

一个人只有减少不该有的欲望,保持心态的平和,喜乐地生活

这辆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

A.

B.

C.

D.

16.

根据下面的新闻内容,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70个字。

(5分)

张先生和弟弟、妹妹去爷爷家吃晚饭。

饭桌上,爷爷想和年轻人聊天,结果三兄妹各拿各的玩,受冷落的爷爷说了句你们就和过吧,便一怒之下摔盘子离席。

这样的事情,每个城市都有发生。

这平常却戏剧性的一幕,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绪。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是: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一家人坐在一起,你却在玩。

17.

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意思相对的话,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只要心胸豁达,即使人生的旅程风雨交加,你的头顶也有阳光普照;如果心胸偏狭,纵然生命的天空万里无云,你的心中依然阴雨连绵。

五、作文。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对新婚夫妇住进了一幢新居民楼。

一天晚上,全楼突然停电,一片漆黑。

夫妻两人手忙脚乱地在房间寻找蜡烛,这时,传来了清脆的敲门声。

打开门,借着楼道应急灯微弱的光线,只见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背着手站在门口。

女孩问:

叔叔阿姨,你们家有蜡烛吗?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在心里想:

刚搬进来就来借蜡烛,以后还不知要借什么东西呢。

于是就异口同声地说:

没有。

小女孩一听,笑了,把两只手从背后伸出来,每只手都握着一支蜡烛。

小女孩甜甜地说:

这幢楼刚刚使用,有时会停电,我妈妈怕你们没有准备,就让我给你们送两支蜡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目前已经认定的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目前只能认定。

2.A(从此开始具有美的欣赏功能说法有误,原文为在前人研磨器所具有的使用功能和‘下意识’利用美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让砚具有美的欣赏功能,亦即以前的研磨器也具有欣赏功能,只是它不是制砚者有意识的行为。

3.B(汉砚中的饼形砚和板砚应为西汉所特有,因为它们都有研的说法有误,不能根据饼形砚和板砚有研就断定,它们为西汉所特有,因为根据原文,东汉只是开始出现不用研的松塔形墨,因此东汉应该也有带研的砚。

4.A(举,被举荐。

5.C(句是表现的是薛收的政治才能,句表现的是薛收的进谏得到太宗的肯定。

6.D(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回府的途中问候他的说法有误,原文为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意为太宗派使者到薛收府上问候,来往的使者在路上能互相看到。

7.

(1)窦建德亲自统帅军队,来抵抗我军,应该是倾尽了他的勇猛雄武之士,期望在奋力决战中(取胜)。

(总、尽、

骁雄、奋决,每词1分,句意1分。

(2)秦朝增建装饰豪华的阿房宫,汉代省去了建造露台的花费,所以汉朝福分延长而秦朝灾祸来得快,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增、罢、祚、

速,每词1分,大意2分。

8.(5分)上片描写了一个喜爱春天,对春天的归去依依不舍的垂杨形象。

(2分)春天来到后,楼外垂杨的千万缕枝条想要把春系住,可见其对春天的喜爱;春天离开后,垂杨不舍春的离去,便飘起柳絮跟随着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

诗人借垂杨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春、惜春之情。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